4.16 云南的歌会(一课三练)
【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蹲踞(jù) 掠起(luè) 熹微(xī) 下坠(zhuì)
B.规矩(ju) 土坎(kǎn) 押韵(yùn) 模仿(mé)
C.酬和(hè) 糯米(nuò) 譬喻(pì) 凹处(āo)
D.矗起(chù) 箍桶(ɡū) 淳朴(chún) 气氛(fèn)
【解析】选C。A项中的“掠”应读lüè;B项中的“模”应读mó;D项中的“氛”应读f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荆条 面善 柞木 若无其是
B.迤西 灌木 吆喝 既物起兴
C.松涛 开朗 疾讳 避疫免灾
D.向例 悦耳 张弛 扶摇盘旋
【解析】选D。A项中的“是”应为“事”;B项中的“既”应为“即”;C项中的“疾”应为“忌”。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尽管落水儿童大声呼救,但他还是充耳不闻地走开了。
C.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人物,颠覆了荧屏中原有的历史人物形象。
D.前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受益匪浅。
【解析】选B。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应改为“若无其事”。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B.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
C.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
【解析】选D。“十四、五岁”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5.文学常识填空。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_______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答案:沈从文 边城
6.课内阅读。
(2013·东营中考)阅读课文从“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至“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回答问题。
(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答案(示例):报春花色彩的意象美(或:报春花的色彩美) 云雀飞翔的情态美(或:动作美)
(2)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进行品析。
答案(示例):①如“马上一面欣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拟人修辞,表现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②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又接着起飞”,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云雀飞翔的轻盈姿态和自由自在。
(3)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自然景物的优美对歌声的优美起着映衬作用,在主旨方面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①写自然景物,既是对“山路漫歌”情景的实写,又为“漫歌”创设情境,也是一种映衬,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声。②写景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中考练】
7.(2015·江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 勋
①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③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 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④“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⑤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⑥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⑦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⑧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①,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⑨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⑩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 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勳”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线分成九个小格。②動:“动”的繁体字。③爨(Cuàn)宝子:人名。后文“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④弘一:人名。
(1)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分别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
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体会“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心理。
答案(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
(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父亲的相关事情,如教“我”写毛笔字、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等,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
(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 请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对书法之美的认识。情感可从作者对书法、对父亲的角度作答。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认识,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示例):情感: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
认识:①书法之美美在意境。临摹创作,少不了凝神屏气,心神交融;少不了平和心态,运笔自如;更少不了一种落笔收笔的意境,一种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庄重、洒脱、细腻,都可以在书法中细细品味。②书法之美美在底蕴。临摹名师名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能让人的涵养和书卷气沉淀。③书法之美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做人要谨慎、谦虚、端正;④书法之美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写作练】
8.【写法借鉴】课文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如,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片段仿写】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等)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全班的啦啦队员齐声喊着:“加油!加油!加油——”那声音犹如虎咆狮吼,你看,他们正咬紧牙关,奋起反攻,只见他们步调一致,齐声喊着:“一、二、三——一、二、三……”尤其是把舵的杨金,身强体壮,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把两脚钉在地上,身子拼命往后压,全体同学齐心协力,那红标记又回到我们班这一头,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异常。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