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1.观察地貌景观图片,描述其景观特点。
2.对比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识别相关地貌。
3.模拟对地貌景观的讲解,提升欣赏地貌景观的能力。
4.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激发热爱祖国、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怀。
【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河流地貌图片的观察,描述其主要特点,识别地貌,同时探究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狭窄和尚未形成地理思维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应用地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节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河流地貌模拟实验,说出河流三种侵蚀作用及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2.通过以长江四站地的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类型以及成因和特点。
二、学习重点
1.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三、学习难点
1.冲积扇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
2.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张十元人民币的背面,这是哪里的景观呢?对,这是长江三峡,具体来说是夔(kuí)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这里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本课。
1、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学生活动:通过观看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流水会使沙土发生什么变化?这些泥沙最后去哪了?
实验总结(同时观看河流侵蚀动态图)
泥沙会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具体形式有向下的下蚀,向两侧的侧蚀,向上游的溯源侵蚀。下蚀会让河流变深,侧蚀让河流变宽,溯源侵蚀则会让河流变长2、被侵蚀的泥沙受到河流的搬运作用,入海或者在下游堆积起来。
过渡词:河流除了有侵蚀地貌,还有其它地貌吗?我们在长江四处风景停下脚步,认真探究。
第一站,是波涛汹涌的虎跳峡,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
第二站,是长江支流雅砻江边的一处独特的冲积扇地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随着长江冲出巫山,开始蜿蜒前行,这是宜昌市的景观图,请大家注意AB两处的位置。
最后一站,百川终入海,却在入海口留下了一座沙岛,就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
我们已经获取了足够多的地理信息,怎样运用专业的地理语言,来描述、阐释其背后的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河流地貌的内容。
(二)、问题探究
1、展示问题
第一组:虎跳峡组:
画出虎跳峡河谷形态的剖面简图(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这种形态),此河谷形态的成因是?
虎跳峡未来的位置还会在原地吗?
第二组:雅砻江冲积扇组
分析冲积扇的成因?说出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高低、沉积物颗粒大小、厚度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变化
第三组:曲流组
风水学中,A处为“玉带环腰”,是宜建住宅的吉地,而B处则为“反弓水、反弓煞”,居此不吉,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古代时此说法是否正确?
现拟建一码头,请在AB处选址
第四组:崇明岛组
崇明岛的成因是?未来面积会如何变化,最终会与北岸还是南岸陆地相连?
2、探究要求
参考课本、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共12分钟。
每组选出记录员和发言人。记录本组讨论成果,上讲台进行展示。展示后其他组可进行补充发言(额外加2分)。
代表发言时,自然大方、声音洪亮、条理清楚、请使用普通话。
(三)、成果展示
1、学生展示和补充发言
虎跳峡河谷形态的横剖面图,河谷形态的成因是?
答:V型谷;河流上游地区,下蚀作用强烈,河谷不断下切,形成V型谷。
虎跳峡未来的位置还会在原地吗?
答:由于溯源侵蚀作用,会不断向河源处后退。
冲积扇的成因?说出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高低、沉积物颗粒大小、厚度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变化。
答: 山区高差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多;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携带泥沙在山前堆积。
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变细、厚度变薄;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扇缘处可能有泉水分布 )
风水学中,A处宜建住宅,而B居此不吉,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古代时此说法是否正确?
答:正确。A处为凸岸: ①由于惯性力的作用,流速较缓,便于取水; ②同时堆积为主,有利于泥沙和土壤的沉积; ③被天然的水面围绕,便于防御。
而B为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水深,河岸后退,生产和生活不便。
码头选址。答:码头需水深,选侵蚀为主的凹岸B处,。
崇明岛的成因是?未来面积会如何变化,最终会与北岸还是南岸陆地相连?
答:为冲积岛,河流入海时,水下坡度平缓,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水流速减慢,携带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而崇明岛便从当初的长江口外浅海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随着长江入海泥沙的不断增多,崇明岛面积会不断扩大;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岸堆积,南岸侵蚀,最终可能与北岸相连。
2、教师点评
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3、回归实验
学生整理笔记,思考学习内容和实验的对应关系:虎跳峡主要体现了实验中的下蚀和溯源侵蚀,雅砻江冲积扇和崇明岛展现了搬运和堆积的效果,曲流的凹岸和凸岸则是对侧蚀和堆积作用的诠释。
(四)、内容总结
1、播放总结表格,学生完成学案笔记。
2、切换成河流上中下游的角度汇总:
河流上游:以侵蚀为主,多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了深且窄的V型谷,平原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出山口的冲积扇和洪积扇;
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以搬运为主,河谷展宽,多曲流,多形成河漫滩平原;
下游侵蚀主要是侧蚀,但整体上以堆积为主,形成宽且浅的宽谷,多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五)、反馈达标
以练习题入手,考察曲流处凹岸和凸岸的知识点和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让学生自测本节课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
课外活动:课下探究牛轭湖的成因。
结束语:
本节课内容也就正式结束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都能保持一颗去发现美,探索美的初心。眼前是锦绣河山,心中是重点和考点。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河流变长(溯源侵蚀)
侵蚀地貌 河流变深(下蚀)
河流变宽(侧蚀)
洪积扇、冲积扇(出山口)
河流地貌 堆积地貌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三角州(入海口)
八、课后反思
学生可以整理笔记,思考学习内容和实验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