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光中学2024秋季高一年第二次阶段考试题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晴,“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晴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6分)
二、课内基础 (本题共8小题,16分)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吾尝跂而望矣(踞起脚跟) ②句读之不知(通晓)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细丝) ④崖限当道者(门槛)
B.①僻不当道者(横、挡)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理) ④扣舷而歌之(敲打)
C.①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②白露横江(笼罩,覆盖)
③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①越中岭,复循西谷(顺着) ②酾酒临江(面对)
③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 ④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七月既望 望晚日照城郭
B.举酒属客 举樽以相属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师郯子
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顺流而东也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
9.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于是创作)
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广泛地学习)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范茫的水汽)
⑥小学而大遗(小的学问)
⑦用心一也(用的心思)
⑧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⑨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坐)
⑩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达)
A.①②⑤⑦ B.③⑦⑧⑩ C. ④⑤⑥⑧ D.①③⑨⑩
10.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2分)
A.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而耻学于师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B.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苟非吾之所有 ④耳得之而为声
D.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③群聚而笑之 ④扣舷而歌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则群聚而笑之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或师焉,或不焉
C.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郑子之徒
D.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出人也远矣
12.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輮以为轮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余始循以入
⑦而又何羡乎 ⑧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⑨渺渺兮予怀 ⑩而今安在哉
A.①⑨/②④/③⑥/⑤⑧/⑦⑩
B.①⑤⑧/②③/④⑥/⑦⑩/⑨
C.①⑤⑧/②④/③⑥/⑦⑩/⑨
D.①⑨/②⑦⑩/③⑥/④/⑤⑧
1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凌万顷之范然
A.何为其然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客有吹洞箫者于蓝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①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②之外,义疏③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王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坎壈:困顿,不顺利。②纬:“纬书”的简称,指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③义疏:解释经义的书。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然人A有坎坏B失C于D盛年E犹当F晚学G不可H自弃。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利,指敏锐,与“蚓无爪牙之利”中“利”的词义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面墙,面对墙而立,目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见识浅薄。
D.竟,指竟然,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的词义不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和今人的学习动机、目的不同:古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为社会谋利益;今人是为了夸耀自己,为了升官进爵。
B.人在幼小时是最佳学习时机,需及早进行教育:一旦错失了最佳学习机会,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
C.崔文彦向儒生们讲《王粲集》中驳难郑玄所注《尚书》一事时,遭到儒生们的排斥,他对儒生的孤陋寡闻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们议论宗庙之事时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并不认同,而当他们翻阅了《韦玄成传》,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目而无见者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18.本文对当今求学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20-21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船上吟诗,大为赞赏,邀请袁宏过船长谈达旦。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篇点题,写了牛渚夜景,从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画面。
B.颌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联想到谢尚在牛渚泛舟时遇见袁宏月下吟诗的往事。
C.尾联写明早挂帆离去的情景。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枫叶纷纷飘落。
D.全诗结构层次分明,写景疏朗有致,刻画细腻,迹近写意;用语自然清新,对仗工整。
20,本诗写情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2)古人善于描墓自然景物,《赤壁赋》中描写月光照耀在江面上,且与“月光如水水如天”异曲同工的一句是“ ”:《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颜色的一句是“ ”。
(3)古人认为后天的学习很重要,比如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 ”的论点,而韩愈在《师说》首段用“ ”一句指出,任何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所以要拜师学习。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 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 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一般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袁隆平 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 了真理。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振振有词 不仅 进而 保卫 B.无可辩驳 不但 从而 保卫
C.无可辩驳 不仅 进而 捍卫 D.振振有词 不但 从而 捍卫
23.下列语句中的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B.袁隆平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卢老师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事儿。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般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B.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C.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
D.一般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
25.请简要分析“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 )。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 ),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6.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27.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问题的?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章,要求破立结合,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侨光中学2024秋季高一年第二次阶段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C 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根据原文“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重视个人经验展示,不代表就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
2.D D.“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根据原文“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可知,图像本身具有多义性;根据原文“只因标题的点晴,‘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可知,“父亲”这一标题,帮助人们清除了理解的障碍,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解读的意义载体。故选D。
3.B材料二观点: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一是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越来越指向个体经验而非给出意义;二是当下文学能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A.强调画家对文学作品的模仿;B.观赏名画,想起名篇,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了文学语言帮助人们清除对画作理解的障碍,使画作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因而更觉情韵悠长:C.强调诗画分离,诗歌流传时间跨度长;D.强调了图像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性。故选B。
4.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6.B A.全部正确。B.“当”,在、对着。句意: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道”,习俗、风尚。句意: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C.“曾”,竟,竟然。句意: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D.“烛”,动词,照亮、照耀。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B。
7.B A.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动词,向远处看。句意: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B.动词,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举起杯盏相互敬酒。C.名词,山的南面。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名词,太阳,阳光。句意: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D.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老师/孔子以郑子为师。故选B。
8.B A.名词作动词,往东行。句意:顺着长江往东行。B.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句意:不如登到高处看得范围广。C.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等到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D.名词作动词,歌唱。句意:歌唱窈窕那一章。故选B。
9.D ①正确。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②错误。“爪牙”,爪子和牙齿。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③正确。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④正确。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⑤正确。句意: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连接天边。⑥错误。“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了。⑦错误。“用心”,因为用心。句意: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⑧正确。句意:越过那广阔的江⑨正确。句意:整理好衣服,端正坐着,问客人说。⑩正确。句意: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②⑥⑦错误,①③④⑤⑧⑨⑩正确。故选D。
10.D A.于:①介词,在;句意:像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②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③介词,向;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④介词,被;句意:不被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B.乎:①语气词,呢;句意:哪里(需要)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②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④介词,相当于“于”,对: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C.之:①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②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③主谓之间,不译;假如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④代词,它们;句意:听到它们就成为声音。D.而:①表递进,进而;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进而非凡的智慧就具备了。②表并列,不译;句意:到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③表修饰:句意: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们。④表修饰:句意:敲着船舷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故选D。
11.A A.“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那么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们。B.“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C.“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这。句意: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郑子这些人。D.“其”,语气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大概。/代词,指圣人。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故选A。
12.C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万顷”。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②被动句,“迁谪”是语意上的被动。句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忧伤之意。③省略句,“以为”后省略了“之”以(之)为。句意: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④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⑥省略句,省略“中谷”。句意: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又羡何乎”。句意:又羡慕什么呢?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稍见云中数十立白若蒲”。句意: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⑨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予怀渺渺兮”。句意:我的心怀悠远。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句意: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①⑤⑧定语后置句,②④被动句,③⑥省略句,⑦⑩宾语前置句,⑨主谓倒装句。故选C。
13.D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万顷”。句意:飞跃茫茫的江面。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一个会吹洞箫的朋友。故选D。
14.BEG
15.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敏锐;锋利。句意:精神专一而敏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B.正确。C.正确。句意:因循守旧,不愿继续接受教育而见识浅薄。D.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最终”。句意:最终也没把王的集子给他们看。/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事情最终都能够取得成功。故选D。
16.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错误,原文“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目而无见者也”,强调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但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故选B。
17.(1)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评分:(1)“秉”,拿着;“贤乎”,比…好;“目”,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2)“是”,这;“藏”,宝藏:“适”,享受。
18.①端正求学目的,弥补自己的不足,造福社会。②坚持终身学习,不论年龄大小都应抓紧学习。③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参考译文:
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只求能向他人炫耀。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实践真理,为社会谋利: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为了谋取官禄爵位。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讲演谈论文章,如同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社会谋利,如同收获秋天的果实。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
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开始学《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并因此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社会有一些人刚结婚或刚满二十岁还未开始学习便自称年纪已大了,因循守旧,不愿继续接受教育而见识浅薄,这也是愚蠢的表现。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已。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崔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向儒生们转述这个事。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内容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会笑而退,最终也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19.D D.“刻画细腻”错误,本诗简笔勾勒不主刻画;“对仗工整”错误,全诗都不对仗。
20.①用典抒情,用回忆谢尚赏识提携袁宏的典故,感概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②尾联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任写一种即可)的手法,想象明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③以景结情,尾联想象明早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评分标准:共6分,一点2分)
21.①.大风扬积雪击面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③.水光接天 ④.绎皓驳色5.学不可以已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漫、绛、皓、已。
22.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振振有词:形容理直气壮的说个不停。无可辩驳: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语境中形容确凿的事实,故选用“无可辩驳”。第二空,“不但”和“不仅”都可以都表示递进关系。两个词都可以用。第三空,“进而”强调的是“继续”和“更进一步”,“从而”则是用于表示因果关系。结合语境应该是更进一步的关系,故选用“进而”。第四空,保卫:指保护使不受侵犯或损害。捍卫:保护,防卫的意思。语境中说的对象是“真理”,“保卫真理”搭配不当,故选用“捍卫”。故选C。
23.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B。
24.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一般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语序不当,应改为“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二是,“出现排长队争购”,缺少宾语,应在其后加上宾语“现象”。以上修改全正确的只有B。
25.①运用整句,句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化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认为杂交稻质量差的观点的否定。
26.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
27.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28.【详解】首先,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这个项目的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这个人PK,在桥中时间的时候,两个人相遇,我们在中间相遇,我们看谁的力量强?力量强的一方把另一方拽倒,他通过,这就是赢家,一定会有一个人下桥,这个人通过不了,还有一个人通过,然后PK出胜负来。但是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这个材料中间有“但是”,思维能力极强的同学会马上发现,会当作数学题当中的信息对待,一种是有效信息,一种是无效信息。这篇文章是长材料作文,信息材料是大于等于二,你得把这两个信息全都放到一块,并且梳理出两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你才能写成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简单来说,以“但是"这个转折连词为中介分,“但是"之前的内容提供给我们的是整个材料中的信息一。
信息一的核心词汇是“规则”,以“但是”为中介,“但是”后面提供给我们的是信息二,但是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双双通过,抱在一起,裁判认为是有争议的,这两个同学的行为给我们提供第二个信息,不遵守规则,对于规则的颠覆,可表述为“打破规则”。当你把整个文章逻辑进行梳理和罗列,并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归纳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规则,一个是打破规则。
【示例】
双赢的原则
①“山羊过独木桥”本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却出现了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全都顺利过了桥。这一新情况,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事实上,我认为并非如此。
②所谓双赢,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实现了共同利益并使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结果,才是双赢。也就是说,零和博弈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双赢"的。而"山羊过独木桥"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过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
③所以,双方都成功过桥不是双赢。双赢是有原则的。双赢的原则,就是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
④双赢,首先要摆正立场。“山羊过独木桥"虽然只是游戏,但是独木桥下的好朋友上了独木桥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对手,彼此立场是完全对立的。或许站错立场企图实现双赢,在一个游戏中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若是放大到现实生活中呢?当商人企图向官员行贿时,商人就已经触犯了法律,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上。官员当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与商人对立,而不能与商人“共赢”。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的对立是根本的对立,立场摆不正,双赢就失去了原则。
⑤双赢,还要遵守规则。“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清楚明白: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阻拦”,一定要有一方“获胜”,双方选手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部顺利过了桥,根本不符合规则。连规则都不符合,就是犯规:既然犯规,何来双赢?
⑥双赢,还要明确目的。“山羊过独木桥"这一游戏的目的,应当是强身健体、培养竞争意识,而非合作双赢、培养同学友情。目的不正确,即使实现了也是谬之千里,没有意义,当然更谈不上双赢了。
⑦双赢诚可贵,原则不可抛。只有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