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7 20: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3)稍稍宾客其父  (    )
(4)忽啼求之  (    )
(5)泯然众人矣  (    )
(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
(7)贤于材人远矣  (    )
(8)彼其受之天也  (    )
答案:(1)属于 (2)文采和道理 (3)渐渐 (4)索要 (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6)承受 (7)胜过、超过 (8)他
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解析】选D。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 北宋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答案:余闻之也/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答案:(1)对……(感到)诧异 (2)聚、团结
7.翻译下面句子。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今那些本来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了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2014·宁德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过人之处。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书诗四句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3)师谓其父母曰 (     )
(4)遂辞去 (     )
答案:(1)写 (2)完成 (3)对……说 (4)离开、离去
2.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仲永)作诗,(他)作的诗(已经)不能与先前的名声相当了。
(2)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
3.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两处)
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答案:传/一乡秀才/观之
4.方仲永与许衡资质相似,二人父母均为农民,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方仲永的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衡的父母是“______________”。(用选文原句回答)
答案: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父母强之不能止(或:如是者凡更三师)
5.阅读【甲】【乙】两文,从方仲永和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阅读【甲】【乙】两文,根据方仲永和许衡的特点回答。
答案: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读书要有远大理想;热爱学习;刻苦勤奋。
附【乙】【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天质,七岁入学,老师教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的阐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