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我想对您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我想对您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1 19:5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上习作六 我想对您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想对您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来感受“舔犊情深”这一人文主题。三篇课文的学习、口语交际的实践,使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心中有所顿悟,并已产生了积极的表达欲望。根据本单元习作要素,采用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展开沟通,以便和父母更好地相处。教材以单元整组方式进行编排,阅读和习作紧密配合,前勾后连,相互促进。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将事例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能用恰当的语言有序有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感受。
(3)复习并能用正确的书信格式和父母展开沟通。
(4)能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有效办法,让他们接受看法,接纳建议,感受到子女的爱。
教学重点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将事例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有序有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视频欣赏,导入新课
1.播放(赵忠祥朗诵《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2.很多同学都一脸感触,你想说什么?
3.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爱与母爱。是他们将我们带到这个精彩的世界,是他们抚育我们长大,面对爸爸妈妈,你们一定有许多心里话。
4.交流调查问卷。课前,老师做了同学们和父母进行沟通的调查问卷(出示调查问卷结果)有没有发现什么?
(1)以书信形式完成习作;
(2)选择最想表达的内容;
(3)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看法和感受,让父母接受。
5.我们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可是有些说不出口,有些不方便说,有些没有机会说,怎么办呢?对,我们可以写下来。
6.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板书课题)。
7.出示习作要求,理解提炼。
8.明确了要求,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以感人的朗诵视频来打动学生,做好情感基奠,引领学生回忆往事,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通过调查问卷,直观反映子女和父母之间迫切需要加强沟通,体现了本次习作的必要性。
环节二:确定主题,选择内容
1.写一写话题。其实,同学们想说的话远远不止这些,也不仅仅一个方面,那就让我们来写一写。(出示要求)
你现在最想对父母说什么 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在板贴上(不超过8个字)。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字数、语句表达等),并挑选学生上台板贴。
3.分一分话题。同学们,黑板上有许多我们藏在心里的话,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什么?(提示:可以给他们分分类)
4.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5.板贴主题“感恩”“沟通”和“困惑”,并小结:是的,有的同学是想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些是心中的困惑急于寻求帮助,希望爸爸妈妈帮助我们解决烦恼,还有些同学是想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给他们提一些建议,由此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6.补充主题内容。你对这些主题或者其中的内容还有补充吗?
7.选择习作内容。想一想:你想跟爸爸妈妈说什么?选择一个主题中的2—3个话题(事例),写在课本空白处。
【设计意图】以板贴的形式收集话题,使话题丰富多样,并贴近学生生活。将话题分类,便于学生习作内容的选择与不同话题的习作指导。指导学生选择主题和相应的话题(事例),使学生习作内容集中不杂乱,形成大致提纲。
环节三:巧用妙招,指导习作
1.确定了内容,接下来该怎样写好这次作文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习妙招一:事例具体,细节动人(课件出示)。
(1)本单元的课文是怎样运用这一妙招的呢?
(2)列举课文,出示相关句子。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象这些句子的作用:
《慈母情深》
①环境描写——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②语言描写——“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看书的!”
③动作、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④心理描写——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父爱之舟》
⑤外貌描写——他扎进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陪嫁呢。
(3)小结。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情时,不仅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抓住环境、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位,把事情写得具体生动。
3.过渡。那如果你要给父母提一些建议该怎么写呢?
4.学习妙招二:语言恰当,建立合理
(1)出示活动要求,完成。
爸爸是个“大烟枪”,该如何劝说爸爸戒烟呢?读一读下面的话,在合适的句子后面打上“√”。
①吻一个烟民就像吻一个烟灰缸。( )
②健康随烟而灭。( )
③对你自己身体不好也就算了,问题是我天天在吸二手烟!我恨你!( )
④爸爸,为了我和妈妈,求求您别再吸烟了。您知道吗?烟里有大量的尼古丁,一滴尼古丁就能毒死一只小老鼠,您说,一根烟里会有多少尼古丁呢?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
⑤爸爸,你必须戒烟!否则,就不要再跟我说话了!( )
(2)说一说为什么这么选?
(3)小结。给父母提建议的时候需要注意:
①用尊称“您”。
②站在父母角度,考虑父母感受。
③说明理由,说清感受。
(4)练一练。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以下矛盾吗?挑选一个话题,按照要求,试着劝说他们吧!
让我自己管理零花钱。适当安排游戏时间。
不要总是要求我让着弟弟(妹妹)。
不要总是拿我和别人比。
不要沉迷手机(麻将/逎/“)
(5)师生按照三点要求评议。
5.学习妙招三:畅所欲言,真情实感。
(1)要写真事,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和爱。
(2)出示例句,读一读。
①感谢你们的栽培……我最爱的人。
②我们如今正沐浴着……无私的爱。
③爸爸妈妈,你们……请你们相信我!
【设计意图】联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习作妙招。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并增加趣味性。用判断的方式降低妙招二的学习难度。在练习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环节四:借助评价,尝试习作
1.回顾书信格式。还记得书信该怎样写吗?
2.观看书信格式的微课。
3.出示习作评价细则。
4.按照要求,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评价细则对习作的指导作了总结,为学生的课后习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为第二课时的修改做下铺垫。
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事例具体,细节动人
语言恰当,建议合理
畅所欲言,真情实感
第2课时
环节一: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顾小妙招。上节课,大家一起交流了想和爸爸妈妈说的话,选择了感兴趣的话题,收获了三个小妙招。你还记得是哪三个吗?
2.反馈习作情况。老师对大家的习作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统计表),一起来看一看。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的习作,并修改作文,使它们更好。(板书:我想对您说习作讲评)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牢记本次习作的三个小妙招,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围绕中心主旨修改习作。
环节二:品鉴范文,深入学习
1.品鉴范文,寻找值得学习的地方。
预设一: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描写具体事例,最后说明理由。非常有序;“希望、适当”带有期望、商量的语气,比较委婉,父母容易接受;“有一次”例举了具体事例,有说服力;“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我的成长”理由充分;“懊恼不已”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预设二:用排比句、引用两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为作文增色。
预设三:通过爸爸的行为和“我”内心真正的渴望的对比,反映出“我”的困惑和烦恼。
预设四:抓住了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事情描写得十分详细。
2.逐一出示片段,思考:哪里写得比较好?
片段一:妈妈,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了……这样有利于我的成长。
片段二:母爱是一幅山水画……
片段三:我想在初春的嫩青里,同您一起在夏日去山上野营……不让你担心。
片段四:可是有一天……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点评。是的,想要在某个问题上与父母取得沟通并令他们接纳你的建议时要做到“语言恰当,合理建议”,这位小作者告诉我们具体要注意:有具体事例、理由充分、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最重要的是表达要有序,语气要委婉。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解读有针对性的范文,发现可取之处,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落实好三个小妙招。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环节三:借助评价,修改作文
1.过渡。同学们,看来对于小妙招你们已经掌握得很好,范文中的亮点都被你们发现了。你的习作是不是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呢?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改一改。
2.出示修改要求,自主修改习作。
3.出示要求,进行互评、互改。
4.展示优秀作文,相机检查书信格式并修改。
5.下发漂亮的信纸,誊抄作文。
【设计意图】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两个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深入剖析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发现亮点和不足,学会修改作文。
环节四:学习总结,课堂延伸
1.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只能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也许在我们心中觉得委屈难过的问题,爸爸妈妈心中也是万般无奈。一起来读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2.出示阅读内容。
3.说一说:阅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这一个“打”,原来藏着妈妈这样的人生哲理,这样深情的爱护。但是,在小小的我们心中,却成了委屈伤心埋怨。所以,沟通真的很重要。交流之后,才能明白对方的想法,我们才能互相理解。这次习作,我们学会了运用小妙招给爸爸妈妈写信来沟通。
5.布置作业:将你的信交给爸爸妈妈,并和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
【设计意图】以名家写给孩子的书信为例,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沟通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习作讲评
事例具体,细节动人。---语言、动作、神态
语言恰当,建议合理。--有序有理、语言委婉
畅所欲言,真情实感。--排比、对比、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