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 写景游记类
课内篇目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自然环境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寒(秋)。
《答谢中书书》: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明。
《桃花源记》: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自然环境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明丽、秀美。
《醉翁亭记》:滁州风光——地理环境优越,山间朝暮变化、四季景色变化。
《湖心亭看雪》:西湖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①平和、宁静、无战乱;②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
《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贬谪生活 的乐与忧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作者对自然景物“心乐之”,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思想感情 理想生活 《桃花源记》: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心怀天下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表达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写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虚构了和谐美好的桃花源和渔人进出的故事,又有真实人物刘子骥,既具有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用动静结合、拟人、比喻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①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相互映衬。②运用对比(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地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写作顺序 《三峡》:先山后水。写山为写水做铺垫;写水按照水势涨落顺序,分别写夏、春冬、秋时水的特点。
《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一)三 峡
【比较点:表达方式、主题】
(2024·广安)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
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每空1分,共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这里 指飞奔的马
(2)清荣峻茂 荣:茂 盛
(3)甲翁之妻子去乡 妻子:妻 子和 儿女
(4)差矣,汝之言 汝:你 0
这里指飞奔的马
茂盛
妻子和儿女
你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
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
【解析】A.助词,的/起补足音节作用;B.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自己;C.连词,表修饰;D.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C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过去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
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4分)
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1分),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1分)。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1分)。
【乙文参考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儿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过去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想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二)答谢中书书
【比较点:情感】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始得西山宴游记①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②,居是州,恒惴慄③。其隟④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森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注释】①《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②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③惴慄:恐惧不安。④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晓雾将歇 歇:消散
(2)夕日欲颓 颓:坠落
(3)自余为僇人 余:我
(4)倾壶而醉 倾:倒
消散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日 与 其 徒 上 高 山 入 森 林 穷 回 溪
/
/
坠落
我
倒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奇山异水,我都游览过了。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4分)
甲文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同时作者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2分);乙文反映了作者在山水中排解郁闷,寄托忧愤,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2分)。
【乙文参考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拨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奇山异水,我都游览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三)记承天寺夜游
(2024·芜湖二模)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绍圣二年三月四日,詹使君邀予游白水山佛迹寺,浴于汤泉,风于悬瀑之下,登中岭,望瀑所从出。出山,肩舆①节行观山,且与客语。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父老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同游者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詹使君名范,予盖苏轼也。
(苏轼《题白水山》)
【注释】①肩舆:乘坐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3)风于悬瀑之下 风:吹风
(4)意欣然许之 许:答应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吹风
答应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倒装句式翻译正确1分,“但”1分,句意1分)
(2)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
这个可以吃的时候,您能带着酒再来吗?(“是”1分,“复”1分,句意1分)
3.请结合两文说说苏轼“欣然起行”“欣然许之”的原因。(2分)
甲文中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月色美,让人欣喜(1分)。乙文中苏轼“欣然许之”的原因是当地老人热情相邀,来日重回荔浦携酒品荔,与当地人同乐(1分)。
4.两篇文章都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2分)。乙文表达了苏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
【乙文参考译文】绍圣二年三月四日,詹使君邀请我游览白水山佛迹寺,在汤泉泡温泉澡,风吹过瀑布,(我们)登上中岭,望见瀑布的出口。出白水山(后),乘坐轿子往回走,(到)观山,并且与当地人说话。晚上在荔浦休息,拄着拐杖在竹阴下(散步)。(这)时(候)荔枝连接成串像芡实。(当地)老人指着荔枝告诉我说:“这个可以吃的时候,您能带着酒再来吗?”我高兴地答应了他。同游的人有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詹使君名为范,我就是苏轼。
(四)桃花源记
题组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
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不类城府 类:像
(4)或强然诺 或:有的人
同“邀”,邀请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像
有的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的,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田 家 隐 翳 竹 树 樵 童 牧 竖 相 征 逐 真 行 画 图 中!
/
/
4.甲、乙两文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来写的。甲文中,渔人先是“缘溪行”,遇到一片桃花林,然后在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发现一座山,从山洞里进入到桃花源中;乙文中,作者先是来到了药师寺,然后“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远远地看到山涧中的水流,还有桑畦麦陇,田家,樵童牧竖,最后翻过两座山岭,来到了“雪窦山”。甲文中的渔人和乙文中的作者都是通过步行的方式分别进入到桃花源和药师寺的。(每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人物的行踪
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
山涧中的水流
步行
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的,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题组二:(2024·重庆B卷)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C.善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D.麾而去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解析】A.舍去/学舍;B.说,讲/正确方法;C.作(文章)/同“嘱”,嘱托;D.离开。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源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分)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陶渊明)亲自耕种,养活自己,最终(因劳累)身体衰弱,患上疾病。(2分)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解析】A.甲文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然后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本项先后顺序有误;C.“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是陶渊明的自谦之语,表明自己志不在官场,并没有流露出“强烈的自卑心理”;D.“麾而去之”意为: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主语是“陶渊明”,不能表现檀道济“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答案是B
4.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5分)
①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与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差距甚远,倍感失望;②少有高趣,任真自得,不愿受官场琐事束缚;③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束带拜见自己鄙视的督邮。(一点2分,答到三点得5分)
【乙文参考译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陶渊明)亲自耕种,养活自己,最终(因劳累)身体衰弱,患上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当政者听说后,任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当时年龄六十三岁。
(五)小石潭记
题组一:(2024·宿州一模)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泥径数曲,缘小溪不百步,过石桥而亭至矣。亭凡三层,制盖朴甚……迤而东有峰缥缈深秀之气不可言传。则曰:“此独秀山也。王右军尝读书其地。”相与徘徊者久之。时,但闻水声淙淙,如戛玉,如理琴,
杳不知其何来。凭栏俯视,则双溪汇流,带萦亭侧,波纹绉绮①,荇藻拖蓝②,因询曰:“此环水所由名乎?”叟曰:“然。望气家③谓余乡宜于此地建亭以善其后。而余与乡人实嗜此水之胜也。”
(节选自卢梁《少环水亭记》)
【注释】①波纹绉绮:水波像绉绮一样。②拖蓝:漂浮着蓝色的叶子。③望气家:风水师。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日光下澈 澈:穿透
(2)缘小溪不百步 缘:沿着,顺着
(3)王右军尝读书其地 尝:曾经
(4)但闻水声淙淙 但:只
穿透
沿着,顺着
曾经
只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迤 而 东 有 峰 缥 缈 深 秀 之 气 不 可 言 传
/
/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此环水所由名乎?
这就是“环水亭”这一名字的由来吧?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的胜景,但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甲文主要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声清越,水色清澈(2分);乙文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水声悦耳,溪水形态美丽(2分)。
【乙文参考译文】几条泥泞的小路弯弯曲曲,沿着小溪走了不到百步,过了石桥就到了亭子。这个亭子一共有三层,建筑风格非常朴素……往东延伸,有一座山峰缥缈深秀,那种气质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于是我们说:“这就是独秀山。王羲之曾在这里读书。”我们在这里徘徊了很久。这时,只听到水声淙淙,就像敲击玉石的声音,又像弹奏琴弦的声音,远远不知道这水声从哪里传来。我们扶着栏杆向下看,只见两条溪流汇流在一起,环绕在亭子的一侧,水波纹像绉绮一样,水面上生长着荇菜和藻类,它们的颜色呈现出蓝色,于是我们询问:“这就是‘环水亭’这一
名字的由来吧?”老人回答说:“是的。风水师认为我的家乡应该在这个地方建亭子来保佑我们的后代。而我和乡民们确实喜欢这片水域的美景。”
题组二:(2024·合肥包河区一模)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①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②易之,不知其叵测也。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
予每至溪上,觳纹③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节选自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
【注】①罅(xiá):裂缝;缝隙。②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③觳(hú)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皱纱。
【丙】 早过大通①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在安徽铜陵,靠长江南岸的一个商埠,大通河由此入江。②荆关:荆浩、关仝,均为五代时著名画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2)以水明见底 以:因为
(3)石色愈丽 愈:更加
(4)斟酌在荆关 斟酌:考虑、衡量
在空中
因为
更加
考虑、衡量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1分,“布”1分,句意1分)
(2)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各有各的姿态,都可以建造亭子来细细鉴赏这中间的趣味。(“皆”1分,“亭”1分,句意1分)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出 溪 虽 涉 人 事 而 幽 光 在 目 屡 月 不 能 忘。
/
/
4.甲、乙、丙三段文字中的水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哪些相同的情感?(4分)
水的特点:清澈、轻柔。(2分)
相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和享受。(2分)
【乙文参考译文】潭三面的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大家互相传递酒杯,不知不觉就都喝醉了。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推测。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次到溪上,觉得水纹如皱纱,石影像璧,(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各有各的姿态,都可以建造亭子来细细鉴赏这中间的趣味。
(六)岳阳楼记
题组一:(2024·合肥蜀山区二模)
【甲】《岳阳楼记》(文略)
【乙】李君名堡,号石涛,元和人。少读书,刻厉为学,中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二甲进士。四十五年,选授陕西会宁县知县。堡到任之明年,适岁歉,视民疾苦,乃捐廉①赈饥,男妇老幼就食者以数万计。度不能赀②,
日夜焦心。查有前任详请修署③之官帑④得千金,遂详报上官,以工代赈,自此城郭儒学衙署俱焕然一新,为士民所悦。
(节选自《履园丛话》)
【注释】①捐廉:指官吏捐献除正俸之外的养廉银。②赀:计算。③署:官署,衙门。④帑:金帛钱财。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2)堡到任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
(3)适岁歉 适:恰逢,正遇上
(4)度不能赀 度:估计
同“俱”,全、皆
第二年
恰逢,正遇上
估计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视民疾苦,乃捐廉赈饥,男妇老幼就食者以数万计。
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于是捐献自己的养廉银赈济饥荒,男女老幼去吃的人用好几万来计算。
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甲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B.“庙堂”,宗庙之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甲文中“庙堂”便是此含义。
C.“号”是古人名、字之外的称号,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也是一种尊称或美称。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二甲为“进士出身”。
【解析】B.文段中“庙堂”借指朝廷。
B
4.李堡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李堡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1分)。李堡捐献银两,赈济百姓,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度不能赀,日夜焦心”,呈报上级,以工代赈,大公无私,尽职尽责。这是李堡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3分)。
【乙文参考译文】李堡,号石涛,是元和人。年少读书时,刻苦严格地学习,考中了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二甲的进士。(乾隆)四十五年,选定授以(李堡)陕西会宁县知县的官职。李堡上任的第二年,正巧年成歉收,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于是捐献自己的养廉银来赈济饥荒,男女老幼去吃的人用好几万来计算。估量到(花费)不能计算,日日夜夜感到焦虑。探查得知前一任上报请求修整官署的官财有千两黄金,于是详细呈报上级官员,(建议)让(百姓)用做工(领取工钱的方式)来代替赈济,从这以后,城墙、学校、府衙都出现全新的面貌,(李堡)被官员百姓所喜欢。
题组二:为促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古代文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语文组特别开设了“宋代士人气节”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宋代士人气节”专题活动资料包
1044年:【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045年:【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075年:【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②,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④)
【注释】①醨(lí):淡酒。②秫(shú)酒:黄米酒。③瀹(yuè):这里指煮的意思。④《超然台记》: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1074年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超然台并作此篇。全文围绕“乐”字,论述了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但行文也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辛酸。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词类活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以……为乐
(2)瀹脱粟而食之 课内迁移法: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吃
(3)方是时 参考成语法:方兴未艾 正当
(4)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查阅字典法: ①到……去。②适合,适宜。③恰好。④刚才,刚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恰好
1.活动资料包中有一些文言疑难字词,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以……为乐
吃
正当
恰好
2.亭台名中时常蕴含深意。联系丙文,请你找出“超然台”命名原由的句子,用原文回答并翻译。(5分)
亭台名 命名深意
醉翁亭 欧阳修自号“醉翁”,曾写下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超然台 原文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2分)
翻译 用来表示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大概是我能超脱于事物之外吧。(3分)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2分)
用来表示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大概是我能超脱于事物之外吧。(3分)
3.同学们对三则资料中的“乐”进行了总结:甲文的范仲淹是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乙文的欧阳修是与民同乐;丙文的苏轼是与友人自在游玩的快乐。(2分)
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
与友人自在游玩的快乐
4.有同学认为资料包中选取的丙文与其他两则资料传递的精神内核不同,不能体现苏轼的“士人气节”,应当换掉。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示例:不必换掉(1分)。甲文范仲淹借岳阳楼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乙文欧阳修通过写与宾客在醉翁亭游乐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1分);丙文苏轼虽然无法实现政治理想,但是却借超然台表现自己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心境,从侧面体现了他的“士人气节”(2分)。
【丙文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那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黄米酒,煮糙米吃,(大家)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用来表示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大概是我能超脱于事物之外吧。
(七)醉翁亭记
题组一: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①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丙】 忆滁州幽谷
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②,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注释】①澄汰:清洗,去除。②华发:白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2)觥筹交错 觥:酒杯
(3)于是邪党益忌修 益:更加
(4)其群皆怨怒,谮之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陈列、摆开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3分)
正 士 在 朝 群 邪 所 忌 谋 臣 不 用 敌 国 之 福 也。
/
/
酒杯
更加
说坏话诬陷别人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2)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才能。
4.《忆滁州幽谷》中“滁南幽谷抱千峰”的“抱”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请加以赏析。(3分)
“抱”有“怀抱”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写出了众多的山峰围绕着山谷的景象(1分),写出了山谷的幽深宁静(1分)。
5.甲、丙中欧阳修都写到了白发:“苍颜白发”“华发”。欧阳修写下这两个词时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心境不同(2分)。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虽是白发,但心情是愉快的,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享受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享受政治清明、百姓安乐(1分)。在《忆滁州幽谷》中,他的心态是“悲”的,他感叹年华老去,怀念在滁州种花、和百姓同游的欢乐(1分)。
【乙文参考译文】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才能。正直之士在朝,是奸邪之徒的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
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道命令。
题组二:(2024·巴中)
【甲】《醉翁亭记》(文略)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③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④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节选)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熊罴(pí):指棕熊。④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
/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绝?多生怪柏
B.至于负者歌于途 若牛马之饮于溪
C.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学而不思则罔
D.余怜而售之 楚人怜之
【解析】A.动词,断/形容词,极高的;B.介词,在;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动词,喜欢/动词,怜悯,哀怜。
B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2分)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4.苏轼《超然台记》有云:“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分别因何而乐。(4分)
甲文欧阳修之乐:醉情山水之乐,酣畅宴饮之乐,为政一方、造福黎民的与民同乐(2分)。乙文柳宗元之乐:发现小丘之惊喜,购得小丘之欣喜,以及置身其中心醉神迷的怡然(2分)。
【乙文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 潭。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
鱼梁上方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高耸、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听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八)湖心亭看雪
题组一:(2024·合肥肥西县二模)
【甲】《湖心亭看雪》(文略)
【乙】客夏①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②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③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本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尚羊④六桥。观者如堵,俱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想不及。此人情喜新之谭⑤。
(黄汝亨《浮梅槛记》,有删改)
【注释】 ①客夏:去年夏天。客,过去的。②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③沈:同“沉”,没入水中。④尚羊:同“徜徉”,悠闲地徘徊。⑤谭:同“谈”。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余拏一小舟 拏: 撑(船)
(2)甚适 适: 舒适
(3)观者如堵 堵: 墙
(4)俱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 俱: 都
撑(船)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昔 人 以 梅 为 筏 沈 于 此 湖 有 时 浮 出
/
/
舒适
墙
都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
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竹筏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
4.同为泛舟西湖,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上,张岱雪夜“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二者心境的相通之处。(4分)
张岱在湖中偶遇知己,痛饮而别(1分);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西湖,谈天论禅(1分),都流露出游湖之后的欣喜之情,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2分)。
【乙文参考译文】去年夏天我去黄山、白岳两地旅游,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竹筏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非常惬意的样子。因为想到我家是住在西湖边上的,西湖水清澈而且宽广,非常适合竹筏这种优雅的东西,回来之后我便与友人吴德聚在一起谋划这件事。竹筏用朱红色的栏杆围起来,并在船四周遮以青色的纱幕,远远看过去竟然跟烟水云霞融为一体,一派清凉凄清的样子。《地理志》里说过:“金陵有一个叫梅湖的地方,曾有人以梅树和梅花做了一个竹筏,沉放在此湖之中,有时候它会浮起来。到春天时这个梅筏会开出梅花来,满湖面的漂流。”我的朋友周本音到我这看到这个独特的竹筏,于是欣然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
每逢花月夜,或者是雪天夕阳时候,我常和雅士禅衲,徜徉苏堤六桥。围观人群像一堵墙一样,都感叹说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就算当年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时的风流倜傥,怕也逊色于今日几分。这是人们喜欢新意的缘故吧。
题组二:(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 (1)自若:自然,不变常态
顾子敦适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 (2)适:正好
亦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从心,褱声。(《说文解字》) (3)怀:怀藏
自然,不变常态
正好
怀藏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酒尽,各散去。(3分)
酒喝完了,各自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分)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4分)
示例:①奇遇之乐;②闲情逸致;③钟情山水;④崇尚和合。
【材料一参考译文】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夜晚,在钱塘江等着看潮,在沙地上席地而坐,准备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杯子,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态高傲超逸,吟诗长啸,神色自然。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杯子,靠近伯筠的酒樽相对喝酒。伯筠不问,子敦也不和他交谈。酒喝完了,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