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知识点梳理-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知识点梳理-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2 10:15:05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新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知
识点归纳,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
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1.《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诗歌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这几句采用写实手法(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内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诗歌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眼中的秋景有什么特点?
2.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请简要赏析“洪波涌起”一句中“涌”字的妙处。
4.清代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观沧海》:“此志在容纳,……写沧海,正自写也。”请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谈曹操是如何“自写”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6.《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螣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④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⑤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螣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③骥:鞍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7.《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出来。
8.下面的诗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9.【乙】诗中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10.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写出秋景的辽阔壮观。
(2)草木繁茂,风急浪涌,写出秋景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 2.“若”,好像。虚写诗人想象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宏大抱负。
【详解】1.考查对诗歌景物特点的理解。诗中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看到的景象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描写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的,高高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宽阔浩荡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秋景的辽阔壮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描写了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写出秋景给人的诗意盎然之感。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描绘的画面是: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两个“若”字,有“好像”之意,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3.“涌”是“汹涌、翻涌”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秋风呼啸,大海掀起惊涛巨浪的动态景色,表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4.这句诗运用想象,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诗人将自己比作大海,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分析】3.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义分析。“涌”的本义是“汹涌、翻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诗人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看到的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抒发的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似乎大海孕育了日月星河,缔造了世间万物,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胸襟的雄心和气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大海的“吞吐宇宙气象”的特点正是诗人的“自写”。
5.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6.[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波浪”指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洪波”指江河湖海水由高到低剧烈流动扬起的滚滚波涛。“波浪涌起”展现的是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的景象,更能够展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洪波涌起”比“波浪涌起”更具气势。
6.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
根据乐器的特点与诗文展现的情感主旨来选择即可,如选择编钟,编钟的声音浑厚、庄重;“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实景描写,写观沧海所见;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以及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歌以咏志”是虚写,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编钟的声音与诗文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7.(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8.“若”指“好似”“好像”,作者运用联想(虚实结合)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一统天下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分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和画面的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曹操站在大海边看到的景象,这幅画选择了萧瑟秋风和波涛涌起的大海这两个意象,画面苍凉,境界十分开阔,能够体现曹操的胸怀和抱负。描述画面时要从听觉角度写秋风,从视觉角度写大海波涛汹涌,可以加上诗人站在海边的海面,表现其心潮起伏,壮志在胸。
8.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要先解释本字,再联系句子解释句意,如有手法要赏析手法,没有手法则扣住作者情感分析。“若”的本意是“好似”“好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字表明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9.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观沧海》描写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写作背景
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三、诗歌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点题,“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诗歌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 ”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 ”暗示季节为暮春;《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了两个地名,诗人使用这些地名作用是(3) 。
4.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歌以“杨花”“子规”起笔,既指明时令,又富有象征意义。结合诗句分析。
6.小语和小文读了这首诗后进行了如下讨论,请你帮小文完成对话。
小语:“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是诗词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你觉得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关键词?
小文:我觉得是(1) ,这个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2)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碧洞驿晓思
唐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楚国①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注]①楚国:指作者的旧乡吴中。
7.请展开想象,描绘《碧涧驿晓思》这首诗后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8.两首诗都有“ ”和“月”这两个意象,但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意近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诗句的赏析。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此题考查了学生诗句赏析的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3. 秋 杨花落尽 路途遥远、情意绵长 4.示例: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友人虽然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友人走到哪里,明月依然可以照见友人,就可以替自己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分析】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峨眉山月半轮秋”,起句“秋”点明季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落尽”寓意着春天即将过去,即暮春时节。“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夜郎西”能看出诗人被贬之地的偏远,表达了作者对有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4.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你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5.“杨花”即为柳絮,柳,留也,飘零不定,象征友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子规”即布谷鸟,叫声凄苦悲伤,象征内心的悲苦。(意对即可) 6. 愁/愁心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不满,对友人路途的担忧,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伤感。(意对即可)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惋惜与关切。诗中“杨花”“子规”象征离别与哀愁,明月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情感真挚而深沉。
5.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杨花落尽”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选取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杨花”即为柳絮,既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古时的“柳”即为“留”,因此“杨花”不仅象征了友人漂泊不定的遭遇,还暗含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子规”为布谷鸟,啼叫哀伤,象征了友人被贬谪的悲苦。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渲染诗歌凄凉的氛围,流露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同情之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
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借“杨花”和“子规”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杨花”即为柳絮,既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象征了友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子规”为布谷鸟,啼叫哀伤,象征了友人被贬谪的悲苦。因此此句包含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谪的不满和同情;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友人路途的担忧;三、四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通过“愁心”寄托于“明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切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饱含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伤感。由此可见诗中“愁心”一词是全诗的情感核心,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不满、担忧、同情、不舍和伤感。
7.月儿落下,杜鹃鸟也不再啼叫,只见庭院里开满了,满树的山杏花。 8.子规 李诗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之情;温诗抒发了对家乡(楚地)的思念之情。
【导语】这两首诗通过“子规”和“月”这两个意象抒发不同的情感。李白诗中“子规”与“明月”承载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而温庭筠的诗则借“子规”与“月”表现出乡愁与孤独。借助自然景象,两位诗人抒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各具特色。
7.本题考查描写画面。
要求描绘《碧涧驿晓思》后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中,“月落”表明时间是清晨,月亮已经落下;“子规歇”说明之前一直啼叫的子规停止了鸣叫;“满庭山杏花”描绘了庭院中满是山中的杏花盛开的景象。
示例:月亮缓缓西沉,夜的帷幕渐渐收起。子规的啼鸣也悄然停止,仿佛为这宁静的清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此时,抬眸望去,驿馆的庭院中,一树树山杏花如天边的云霞般绚烂绽放,粉白的花瓣层层叠叠,挤满了整个庭院,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8.本题考查意象及情感主旨。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啼叫的声音哀婉凄切,往往给人一种哀愁的感觉,“月”在这里是诗人寄托愁心的载体。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到偏远的龙标,心中满是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他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这种情感通过“子规”的哀啼和“月”的传递得以体现。
在《碧涧驿晓思》中,“月落子规歇”,同样出现了“子规”和“月”的意象。“子规”啼叫到月落时分才停歇,诗人在驿站清晨醒来,残梦之后看到满庭的山杏花,而“楚国在天涯”表明他远离故乡吴中。这里的“子规”啼叫和“月”的落下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诗中的情感: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他把自己的感情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一路陪伴友人,这种情感是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是友情在特殊情境下的真挚体现。
温庭筠诗中的情感:从“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吴中。“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描绘出清晨驿站的景象,在这种孤寂的氛围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子规啼叫和月落等景象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感,从而更加思念远方的家乡。
3.《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写作背景
王湾“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诗歌翻译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3.理解颈联。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在夜将尽未尽之时,东方的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是春天。
炼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诗歌主题
诗歌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3.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甲诗首联点题。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寓于字里行间。
B.乙诗颔联写景。飞鸟不知飞向何处,形单影只,青山孤寂空旷,令人心生悲戚。
C.甲诗颈联“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红日西沉,秋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乙诗尾联紧承上联,写友人在汀州上遥望,烟水茫茫,借白蘋抒发离别的忧愁。
4.完成填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① 的感情,“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表达② 的感情。
5.两首诗中都有“阔”字,分别品析它们的妙处。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
阅读王绩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请欣赏“风正一帆悬”一句中“悬”字的妙处。
8.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参考答案:
1.D 2.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不正确。
2.本题考查诗歌手法及意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诗歌画面时要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这两句写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3.CD 4. 思念故乡 依依不舍 5.甲诗,阔字照应“潮平”,突出春江水涨,江面宽广,显得意境开阔;乙诗,“阔”字点明距离之远,为抒发惜别伤感之情做铺垫。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错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江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写的是旭日初升、冬末春初的壮丽之景;
D.错误。“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意为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故选CD。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表现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意为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5.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望君烟水阔”意为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阔”写出了距离之远,为“挥手泪沾巾”抒发惜别伤感之情做铺垫。
6.(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江水几与岸平。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回眸西探;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和诗句意思理解分析。
“潮平两岸阔”意思是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阔”,是“开阔”的意思,因为“潮平”,所以“两岸阔”,展现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宏大的景象。
(2)本题考查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如: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轮红日已从东方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7.“悬”是动词,表示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一帆悬”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幅微风吹来,船帆随风摆动的极具美感的动态景象。 8.“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炼字。
“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悬”字作为动词,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主旨。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诗歌翻译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前三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 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 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诗歌主题
这首元曲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有同学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所呈现的景象与诗歌整体意境有些格格不入,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天净沙·秋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你用生动的文字把画面内容描述出来。
4.两文同是写秋,但心境不同。你认为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5.【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两首描写秋天的诗都选用了落日、村庄、 、 等景物进行组合,使全诗虽无一个“秋”字,而秋意尽显。
(2)下面两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秋词》,它们从情感内容角度可以分别与【甲】【乙】两诗相对应:“自古逢秋悲寂寥”与【 】诗对应,“我言秋日胜春朝”与【 】诗对应。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
1.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2.“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述画面的能力。第一步,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要找全)。第二步,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注意要忠于原诗内容)。
示例: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一位异乡游子骑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踯躅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在西边落下。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这一画面,给异乡游子以“家”的温馨的感受。依据“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句意可知,这描绘了异乡游子行走在他乡的情景。“小桥流水人家”烘托了诗人见到美景的喜悦得到心情,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则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这几处语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的旅之苦、思乡之情。
3.示例: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 4.《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苍凉萧索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秋词》通过描写孤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描绘诗句表现的画面内容一定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可以加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枯藤老树昏鸦”要抓住“枯藤、老树、昏鸦”来描绘;如: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小桥流水人家”要抓住“小桥、流水、人家”来描绘;如: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示例: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4.本题考查比较两首诗歌蕴含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中,寓情于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充分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将前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诗人以“鹤”自比,抒发了自己凌云的壮志、开阔的胸襟和高昂进取的精神。
5.(1) 老树 乌鸦
(2) 甲 乙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根据【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可知,该曲描绘了黄昏中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村庄人家炊烟袅袅,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前行。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从逐渐落下的景致。
根据【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可知,该小令描绘了太阳西沉,天边晚霞开始消散,落日余晖映照着远处的村庄,几只乌鸦栖息在老树上,远处的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的场景;
据此可知,两首小令都选取了落日、村庄、乌鸦、老树等景物进行组合,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秋景图。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意思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到秋天就悲叹萧条冷清,这种情感与甲诗中“断肠人在天涯”是相对应的;
“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这种情感与乙诗描绘的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是相对应的。
6.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7.用西下的夕阳衬托,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分析】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作者把情感融入写景中,寓情于景。“小桥流水人家”,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温馨,而自己的家乡、亲人却又离自己那么远,此时此刻的他们过得怎么样呢?表面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正住着人的家,写的是江南美景,是喜悦欢乐的景象,其实这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反衬手法,它是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萧瑟的景色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夕阳西下”正是傍晚时分,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点明时间,渲染某种气氛,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这一句点明了游子思乡的时间是傍晚,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都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故这句在点明游子思乡时间的同时,直接抒发了坐着的悲凉、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夜雨寄北》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三、诗歌翻译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朋友(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朋友(妻子),同时朋友(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2.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朋友(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朋友(妻子)的内心活动。
3.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朋友(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朋友(妻子)的深切思念,抒发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阅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这是作者滞留异乡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赏析“只有空床敌素秋”中“敌”字的妙处。
(2)请分析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端居:闲居。
4.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5.下面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
1.(1)“涨”字用语准确,富于动感,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虚实相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涨秋池”写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分析“涨”字可知,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巴山夜雨”的重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虚实相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1)D(2)点明季节(或时令),营造出凄凉冷清的氛围,同时烘托了诗人寂寞(或相思)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D选项中两个“期”毫无重复之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羁旅难归的苦闷;两个“巴山夜雨”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故选D。
(2)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提到“秋”字总是会让人感到一种寂寥,一种失落的感觉。“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3.(1)示例:“敌”是匹敌、相对的意思,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冷的秋天相对。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空床独寝、滞留异乡的悲怆之情。
(2)①情感:《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之作,他已经很久不见家人的“远书”了;《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端居》借“雨”景、“月”色的描写,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借雨大池满,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只有空床敌素秋”意思是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之作,借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妻子寄来书信询问归期,诗人因秋雨阻隔,滞留在巴蜀一带无法确定。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端居》借“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借雨大池满,表现了愁思的深重。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5.都表达了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一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的黯淡模糊的青苔、红树表达情感。或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雨中”与“月中”不太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此刻,诗人目睹眼前景象,脑海中又出现了许多个孤独的夜晚独对青苔红树的场景,更添悲凉。第二句通过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表达情感。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远书”显然是指来自远方的书信,那么必然是分离的情境,结合“只有空床敌素秋”“雨中寥落月中愁”等句可以看出思念之情,结合“阶下青苔与红树”可知是在回忆美好往事,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知是在询问归来的日期,结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是在设想团聚的画面,故远书可能会写些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设想团聚画面等方面的内容。
5.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分析。
情感:从这两句诗的内容来看,第一首诗的两句描写画面,营造凄凉氛围,一个“愁”字点明中心情感,结合“远书”可知表达的是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描绘了设想中团聚的画面,用设想中团聚的美好衬托今日分离的痛苦,同样表达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一首诗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抓住“青苔、红树、雨、月”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朦胧的、颜色对比鲜明的画面,一个“愁”点明情感是痛苦的,那么景物就营造了氛围,烘托了愁苦,所以是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同时因为“雨”和“月”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不能同时出现,说明这个画面有一部分是作者的设想,那么有实写,也有虚写,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设想了他日团聚时的画面,共同谈论今日分别时的景象,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用设想团聚来衬托今日分隔两地的思念和痛苦,更赠悲凉,表达思念和孤独之情。2024-2025学年新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知
识点归纳,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
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1.《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诗歌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这几句采用写实手法(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内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诗歌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眼中的秋景有什么特点?
2.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请简要赏析“洪波涌起”一句中“涌”字的妙处。
4.清代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观沧海》:“此志在容纳,……写沧海,正自写也。”请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谈曹操是如何“自写”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6.《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螣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④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⑤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螣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③骥:鞍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7.《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出来。
8.下面的诗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9.【乙】诗中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10.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写作背景
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三、诗歌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点题,“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诗歌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 ”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 ”暗示季节为暮春;《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了两个地名,诗人使用这些地名作用是(3) 。
4.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歌以“杨花”“子规”起笔,既指明时令,又富有象征意义。结合诗句分析。
6.小语和小文读了这首诗后进行了如下讨论,请你帮小文完成对话。
小语:“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是诗词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你觉得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关键词?
小文:我觉得是(1) ,这个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2)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碧洞驿晓思
唐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楚国①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注]①楚国:指作者的旧乡吴中。
7.请展开想象,描绘《碧涧驿晓思》这首诗后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8.两首诗都有“ ”和“月”这两个意象,但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3.《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写作背景
王湾“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诗歌翻译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3.理解颈联。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在夜将尽未尽之时,东方的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是春天。
炼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诗歌主题
诗歌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3.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甲诗首联点题。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寓于字里行间。
B.乙诗颔联写景。飞鸟不知飞向何处,形单影只,青山孤寂空旷,令人心生悲戚。
C.甲诗颈联“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红日西沉,秋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乙诗尾联紧承上联,写友人在汀州上遥望,烟水茫茫,借白蘋抒发离别的忧愁。
4.完成填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① 的感情,“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表达② 的感情。
5.两首诗中都有“阔”字,分别品析它们的妙处。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
阅读王绩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请欣赏“风正一帆悬”一句中“悬”字的妙处。
8.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4、《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诗歌翻译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前三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 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 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诗歌主题
这首元曲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有同学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所呈现的景象与诗歌整体意境有些格格不入,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天净沙·秋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你用生动的文字把画面内容描述出来。
4.两文同是写秋,但心境不同。你认为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5.【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两首描写秋天的诗都选用了落日、村庄、 、 等景物进行组合,使全诗虽无一个“秋”字,而秋意尽显。
(2)下面两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秋词》,它们从情感内容角度可以分别与【甲】【乙】两诗相对应:“自古逢秋悲寂寥”与【 】诗对应,“我言秋日胜春朝”与【 】诗对应。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夜雨寄北》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三、诗歌翻译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朋友(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朋友(妻子),同时朋友(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2.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朋友(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朋友(妻子)的内心活动。
3.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朋友(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朋友(妻子)的深切思念,抒发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
提升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阅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这是作者滞留异乡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赏析“只有空床敌素秋”中“敌”字的妙处。
(2)请分析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端居:闲居。
4.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5.下面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