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2 09: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西汉建立 和“文景之治”
第 11 课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明确西汉建立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了解“文景之治” 所处的历史时期。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西汉初期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目标导学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楚汉之争的概况(含义、交战双方、时间、性质,结果、相关成语;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
2.西汉建立的概况(时间、建立者、都城。)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一)楚汉之争
交战双方: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206—前202年(4年)
争夺国家统治权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垓下之战中,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刘邦
项羽
思考:这场战争与刘邦和项羽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战争的目的不同
推翻暴秦 争夺帝位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一)楚汉之争
材料一: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史记·高祖本纪》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军纪严明、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得民心者得天下
根据材料,自主归纳为什么强大的项羽失败了?
刘邦
项羽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二)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目标导学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原因)。
2.休养生息的含义、目的。
3.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一)背景
材料1: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2: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1.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国家贫困,社会动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①秦朝的残暴统治;②秦末的战乱。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依据课本,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二)休养生息
含义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十分萧条。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吸收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即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之后,统治者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是什么?
目标导学一: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具体措施
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内容: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史记·平淮书》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兵役。
与匈奴和亲
增加劳动力
提高农民积极性
影响: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以史为鉴 因时而变 顺势而为
汉高祖
惠帝
文帝
景帝
从西汉创立者汉高祖刘邦开始,历经惠帝、文帝、景帝,也一直在不断坚定的执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三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
◎文景之治◎
目标导学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文景之治”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文帝、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措施)。
2.汉初经济发展情况(手工业、商业、都市)
3.文景之治的影响。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一)文帝景帝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二)具体措施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文帝二年(前156年)、文帝十二年(前166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班固《汉书》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二)具体措施
材料三: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贾谊《论积贮疏》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结合材料给出你的结论。
建国多年,民众积蓄和国家财政仍然空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经商社会风气浓厚;
为了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学以致用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二)具体措施
材料一: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 当劓(yi,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 ---《汉书·刑法志》
材料三:景帝改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抽打)刑五百为二百,三百为一百…… ---《汉书·刑法志》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汉文帝陵墓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二)具体措施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汉书·文帝纪》
汉文帝
汉景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轻徭薄赋,田赋下降到三十税一;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贯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
——《汉书·景帝纪》
(前202—前157年)
刘邦第四子
(前188—前141年)
汉文帝之子
措施总结: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二)具体措施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三)汉初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
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
·依据材料,说一说:汉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研读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汉景帝时陶仓
文景时期,为了存储粮食,各地纷纷修建粮仓。这件陶仓为陪葬用品,是西汉粮仓建筑的写照。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汉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有哪些恢复和发展?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四)文景之治的影响
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 汉景帝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文帝、景帝:三十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旁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相应地减免徭役;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
刑罚 死刑有十多种,有诛族、连坐 文帝、景帝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秦亡汉兴给我国实现“中国梦” 有何启示?
(1)秦亡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等。
(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合作探究
课堂总结




1.(2024·山西·中考真题)《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2.(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3.(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
4.(2024·广西贺州·中考真题)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日:“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汉文帝
A.加紧对农民控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实施了严刑苛法 D.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