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对祖国自然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2.语言运用:认识“兴、融”等字,会写“脑、袋”等字。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并学会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4.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语句,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能在小练笔中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能在小练笔中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一处宛如绿色明珠般闪耀的地方,那就是小兴安岭。它就像一位神秘的巨人,静静地屹立在我国东北。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旅行,一起走进小兴安岭那片神奇的世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 展示小兴安岭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强调多音字“兴、舍”
(2)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
4. 思考: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5. 出示,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初步印象(第一自然段):
1.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从这一段中,能知道小兴安岭的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如“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位置、树多)
3. 问:“把小兴安岭比作绿色的海洋,有何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4. 教师总结强调其写出树木之多、面积之大,充满生机,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形象。
(四) 精读春天,感受生机(春季部分):
1.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的春季景物及特点。
2. 教师提问:“在春季,小兴安岭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3.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分析“抽出”一词的精妙,对比“长出”。
4. 视频展示树木发芽的过程,感受树木的枝叶生长很快,春季小兴安岭的生机。
5. 有感情朗读。
6. 再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小鹿的句子,提问:“从这些句子中能感受到小鹿怎样的状态?”
7. 分析“散步”“欣赏”等拟人化词语的作用,感受画面的生动有趣。
8. 指导朗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小兴安岭,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和整体特点,还重点学习了描写春天的段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开启小兴安岭的夏、秋、冬之旅。”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踏入了小兴安岭那片绿色的海洋,领略了它在春天时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了树木抽芽、小鹿欢跃的蓬勃生机。那只是小兴安岭四季华章中的一个优美开篇,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我们才看了个序幕。现在,让我们继续这场奇妙的旅行,去探寻小兴安岭在热情似火的夏季、金风送爽的秋季以及银装素裹的冬季,又会为我们呈现怎样令人陶醉、震撼的独特景致呢?准备好和我一起深入其中,解锁小兴安岭更多的美之密码了吗?
3.问:“春季的小兴安岭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机、活力)
(二)精读课文(夏季、秋季、冬季部分):
1.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季节,找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并分析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教师适时引导补充。
如夏季“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教师提问:“把‘封’字换成‘盖’字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换字比较体会“封”字妙处;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读这句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想象画面感受朦胧美。
秋季“落叶在林间飞舞”,教师引导:“看到这句话,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想象描述,感受动态美;
冬季“树上积满了白雪”,教师问:“谁能描述一下看到这句话时你脑海中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宁静洁白。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不同季节美。在写秋、冬时作者重点写了什么?(野果和动物)
(三)精读课文(最后一段):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等。
3.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从‘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这两个表述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怎样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以及小兴安岭丰富的资源和极高的价值。
(四)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描写顺序,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
2.总结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再次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拓展练笔:
仿照课文写作方法,选家乡一处地方按季节顺序描写景色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大胆想象,运用积累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
背诵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练习题
总:面积大 树木多
分:春:树、雪、溪、鹿
夏:树、雾、阳、花草
秋:树、风、叶、果、菌、参
冬:雪、树、风、兽
总:景色诱人 资源丰富(热爱、赞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文字之美。然而,在小练笔部分,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表现出思路不够清晰、描写不够生动等问题。今后需加强写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练笔机会,例如开展课堂小练笔、写日记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可进一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祖国的自然资源,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