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月光曲
讲一讲美丽的传说
探一探艺术家心境
寻一寻艺术之高妙
悟一悟知音之情谊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讲一讲美丽的传说
任务一:
学习提示一:
1、读准字音字词,读通句子。
2、填写下表,并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传说?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他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遗产,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谱写 幽静 茅屋 纯熟 清幽 琴键
陶醉 盲人 恬静 入场券 莱茵河
断断续续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pǔ
lín
táo
yōu
tián
chún
quàn
yīn
lǚ
我会读
谱
pǔ
莱
lái
茵
yīn
盲
máng
纯
chún
键
jiàn
缕
lǚ
陶
táo
学写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听曲
弹曲
记曲
时间
人物
地点
所见所闻所行
一天夜晚
贝多芬
小路
茅屋
客店
听曲
弹曲
记曲
根据表格,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传说?
根据表格,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传说?
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谱写了《月光曲》的传说。
探一探艺术家心境
任务二:
学习提示二:
1、自由读课文 2~7 自然段,填写下图。
2、说说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所见所闻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这弹的不是我的曲子吗?可弹得这么不流畅,是什么原因呢?”
好奇
所见所闻
“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小姑娘这么懂事,令我动容、同情!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他们这么贫穷还这么热爱音乐,让人高兴又怜惜。
同情、高兴、怜惜
所见所闻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当我走进屋内,很惊讶,这曲子居然是一位盲姑娘弹的,更同情他们了。”
惊讶、同情
所以,我要为她“弹一曲”!
所见所闻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只是听我弹了一曲,就猜出我是贝多芬,可见她不就是我的知音吗?”
感动、激动
所以,我要为她再“弹一曲”!
听琴声
听谈话
看屋内
弹一曲
再弹一曲
心情变化
好奇
同情、高兴、怜惜
惊讶、同情
感动、激动
寻一寻艺术之高妙
任务三:
学习提示三:无形的音乐怎样变得有形?
阅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
月亮初升,洒向海面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月亮初升,洒向海面
从皮鞋匠的联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几幅画面: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月亮初升
洒向海面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
风起浪涌
从中可以感受到音乐节奏怎样的变化?
悠扬舒缓
气势增强
高昂激越
学习提示三:无形的音乐怎样变得有形?
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音乐”用“有形的文字”表达出来的?
联想和想象
悟一悟知音之情谊
任务四:
学习提示四:感受人物间的知音情谊
我体会到了________的知音情,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盲姑娘只是听贝多芬弹了一曲,就猜出是贝多芬,她不就是他的知音吗?”
盲姑娘在贫穷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贝多芬的音乐的热爱,这不就是知音吗?
②兄妹之间的知音之情
第4自然段:茅屋里点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
从“旧钢琴”“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中可以看出这对兄妹家境贫寒。但妹妹却能拥有一架钢琴!
哥哥理解妹妹对音乐的痴迷,他宁愿自己多吃点儿苦,多受点儿累,也要保住妹妹的音乐梦,支持她做她喜欢做的事。这不就是知音吗?
②兄妹之间的知音之情
第3自然段: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妹妹立刻就体会到了哥哥的无奈与不安。妹妹的善解人意,不就是哥哥的知音吗?
③贝多芬是底层百姓的知音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贝多芬
贝多芬深知底层百姓之苦,这种感情让他在这天晚上产生了创作激情,随即又即兴创作了一曲,《月光曲》就此诞生了。
美好的知音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课后作业
1.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曲子,先搜集资料,再尝试仿照课文编写故事。
1.能根据音乐展示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2.语言表达自然、流畅。
3.语言表达能让人产生
画面感。
4. 能联系背景资料,让人感受到音乐之美。
评价标准
同伴评价
教师评价
☆
☆
☆
☆
☆
☆
☆
☆
评价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茵”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莱、茵”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 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点)
2.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又因为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而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考: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盲姑娘的话说明她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6.课件出示六: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陶醉”指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学生自由交流)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哪儿知道?
预设: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分别用“_______”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5. 小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23 月光曲
贝多芬(节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屈服——( ) 强壮——( ) 卑躬屈膝——( )
2.用“ ”画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4.文中写“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表现了( )
A.贝多芬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
B.贝多芬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
C.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请写出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示例:屈从 强健 低头折节
2.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
3.这样写能够很快地把读者引入贝多芬的世界,让读者了解他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4.C
5.因为贝多芬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经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①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 疑)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②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 支)铅笔给客人。
③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④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 揍)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⑤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⑥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zhēng zhèng)扎出来。”
⑦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⑧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1.用“\”划去选文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选段③中句子“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加点的“好”字有什么深意?
3.选段⑤中,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你是怎样理解选段⑥段画波浪线贝多芬说的那句话的?
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6.选文主要运用哪种方法刻画人物?展示了贝多芬怎样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
1.划去:疑 枝 揍 zhèng
2.指他所具有的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和不向厄运低头的高贵灵魂。
3.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树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争。
4.这是贝多芬在向客人描述自己:虽然遭受耳聋的打击,但他的创作欲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
5.“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6.语言(对话)描写。展示了贝多芬严肃而不失风趣,善良而随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顽强不屈地献身音乐,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