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本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首词写出了她南渡之后的所有心境。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
二、学生分析
《声声慢》的教学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初中阶段以及高一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诗词,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三册教材诗歌单元时,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等,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学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李清照前期作品——《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课前让学生预习了字词,根据注释疏通了文意,阅读了关于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所以上课时对作者只做简单地回顾,词意的理解上学生能自行解决,也没在这方面再重复用时间。但这首词写于晚年,风格和情感不同于前期作品,所以把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和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通过品味诗歌意象 、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使用ppt,听课文范读。
Ppt这一技术支持贯穿课堂始终,用来展示教学目标,介绍背景及作者,提出问题,提示拓展内容等,可以直观让学生了解并积累记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听名家范读这一环节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置身诗境,用更充沛的情感去涵泳品味诗歌情感,并学习范读的节奏、语调、语气轻重缓急等,用自己充沛的情感诵读课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新课
?
?
她精于填词,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说她是“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化身”。她是谁呢?她是李清照。我们学过她的早期作品《醉花阴》,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通过一首《声声慢》来体会她晚年的心境。
学生倾听,进入课堂情景
?
二、展示学习目标
?
教师展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明确
ppt
三、回顾作者
?
(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18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婚后过着平静富足的幸福生活。靖康之变后,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丈夫去世,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飘零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遭遇了很多巨变,她的创作风格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
学生回顾
Ppt
四、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
学生读、师范读、生展示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2、师范读,生把握字音、节奏,体会情感。(课件投出课文的停顿划分,指导诵读)
3、生个读展示、生点评、全体齐读。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师范读、个读展示、生齐读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初步体会情感。)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仔细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说明抒情的不同层次。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妙用。
明确:寻寻觅觅→(动作)→???精神恍惚??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 心境寂寞、冷清???﹜??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沉痛凄苦
叠词妙用:增强感情;富音乐美。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以前的学习积累和具体诗句来分析该意象被赋予的情感。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要求: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讨论。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1、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引导学生通过“淡”字来品味“愁”之深。
相关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风萧萧兮易水寒。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结:秋风给人凄凉之感,渲染愁情。
3、过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小结: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小结: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写出作者晚年凄惨境遇。
5、梧桐、细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小结:雨本身就是哀伤、愁丝的象征。雨打梧桐更是牵愁惹恨,令人愁肠百结。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以“愁”作结,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有种欲说还休之势。思考分析词作蕴含了哪些“愁”?(结合词中意象,联系身世经历,分析李清照晚年的心境。)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丧父之痛、孀居之苦、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交织在一起,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生积极思考,合作探讨、交流。生展示思考成果。
ppt
五、课堂小结
?
回顾总结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意象:淡酒、秋风、过雁????﹜??????????????→???添愁、助愁
黄花、梧桐、细雨
抒写:亡国之痛、怀人之悲、身世之感
?
生做笔记、小结
Ppt
六、深情齐诵课文。?
?
?
学生深情诵读
?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2、完成评测练习。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贯穿了一个“愁”字,抒情性很强,所以教学本首词要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这也是汉语言教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节课学生的诵读较充分。
这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从直接抒情的句子入手,感受作者愁情;然后从间接抒情方面,通过品味意象感受“愁”;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学设计围绕“愁”字,思路清晰。?另外,本课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
?
课件17张PPT。声声慢李清照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品味诗歌意象 、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李清照: (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18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婚后过着平静富足的幸福生活。靖康之变后,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丈夫去世,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飘零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李清照遭遇了很多巨变,她的创作风格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语句: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正伤心。
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仔细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说明抒情的不同层次。寻寻觅觅→(动作)→ 精神恍惚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 心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沉痛凄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直接入愁
鉴赏探讨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愁借景抒情 鉴赏探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是愁的象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风萧萧兮易水寒。
杨柳岸,晓风残月。
秋风给人凄凉之感,渲染愁情秋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雁 过雁象征离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写出作者晚年凄惨境遇。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 梧桐雨本身就是哀伤、愁丝的象征。雨打梧桐更是牵愁惹恨,令人愁肠百结。以愁作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愁”作结,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有种欲说还休之势。思考分析词作蕴含了哪些“愁”?(结合词中意象,联系身世经历,分析李清照晚年的心境。) 愁之内涵亡国之恨
故国之思
颠沛之苦
孀居之悲
丧夫之痛
课堂小结:意象:淡酒、秋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 添愁、助愁抒写:亡国之痛、怀人之悲、身世之感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完成学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