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教学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出示课件)
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 … …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21世纪教育网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第二课时
《咏雪》教案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 (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课件75张PPT。《世说新语》两则刘 义 庆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汉末、魏、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撰者是刘义庆。南朝宋彭城(江苏徐州)人。
“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世说新语》内容介绍: 一、记述优秀人物的美好品德。
二、表现当时“名士”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
三、暴露魏晋统治者残忍的本性和奢侈的生活。《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包括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3、理解课文大意,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4、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形象。 A.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B.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C.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佚。 《世说新语》两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课文内容简介1、熟练地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我们的任务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的美德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 否 )
文言文知识积累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 古:拉
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或顾客文言文知识积累3、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 不久 )
相委而去 (就,然后)
4、称谓大全: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
“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
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
亲。
找找错误在哪里? 主持人:“不久前,你父亲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把“家父”改为“令尊”文言文知识积累5、特殊句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家君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
名,地名,物名,职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
略成分。例:去后乃至 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
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
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例:去后乃至
A、才 B、竟然 C、就是4、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
通假字。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那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信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文言文知识积累6、重点语句翻译:
(1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文言文知识积累6、重点语句翻译:
(3)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
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
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
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
方,和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
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陈太丘与友期考考你: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 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问题探究文章结构:一、友人失约,太丘舍去。
二、友人发怒,元方巧妙应答。
三、友人惭愧,元方不顾而去。思考问题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
尊君
家君古代用于第二人称的一种尊称。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世说新语》两则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比较诚恳,知错能改。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或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性格直率,好恶情感
易外露。 问题探究 要求:大胆质疑,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主动发言,敢于发表与教材编者和老师不相同的意见。
我能行?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七嘴八舌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也赞扬元方的聪敏。《世说新语》两则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做人要讲信用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
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拟
兄女曰:
末若柳絮
因风起
公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雪骤
差可拟
无奕女
谢道韫
尊君在不zhòuchà nǐyìyùnfǒu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柳絮xùyìfǒuyùn谢道韫无奕尊君在不fù 谢太傅zhòu 雪骤chā nǐ 差可拟shě 太丘舍去咏 雪《世说新语》两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读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世说新语》—二译⑴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⑵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⑶ 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 雪家中的子侄辈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 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表凭借《咏雪》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家庭聚会子侄辈,
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讲解诗文。讲解诗文 2、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
纷纷何所似?不久、一会儿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高兴的样子所似何/像什么急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比不上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就是 太傅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儿女
文义因风起家中的
子侄辈子女诗文文章意思凭借因为1、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谢太傅:
胡儿:
兄女:
左将军:谢安
谢朗
谢道韫(yùn)
王凝之三、问题研究问题探究: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2.“公大笑乐”,笑什么?乐什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作者的倾向?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文章最后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出作者对她的欣赏。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问题探究: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四、深入理解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课后作业: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交流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
相信咱同学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拓展阅读作业
课后作业 鲁迅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请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如:《孔文举小时了了》等名篇),文学阅读课交流。
翻 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 译文 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谢谢大家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 ) 夜书( ) 说( ) 尚明( ) 以治(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 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
C、抚节悲歌:把住 D、响遏行云:阻止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A、 B、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有过于江上者
未穷青之技 放之四海而皆准
C、 D、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人皆贺之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薛谭乃谢求反 其邻人之父亦云
A、 B、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响遏行云
自谓尽之,遂辞归 (歌者)贵在中节
C、 D、
停数日,辞去 抚节悲歌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咏雪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俄而雪骤(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 ,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 。这样写的好处是:
。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
一、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一)
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6.略
(二)
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8. 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 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10.C
11.B
12.B
13.那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林也仿佛被震动了;那歌声优美洪亮,响彻天空,连云彩也好像伫立静听。
14.寓意 :学无止境。 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咏雪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乘 不久、一会儿 急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高兴地 离开
三、B
四、A
五、C
六、B
七、(一)
1.fù zhòu nì xǜ yì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⑴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⑵(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6.略
(二)
7.七言绝句 咏物诗
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学法导引]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两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一、预习导学
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 ,作者是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 (朝代)文学家。
《陈太丘与友期》《咏雪》这两篇讲述的都是 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
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无奕女(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谢道韫( )俄而( )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③用“撒盐空中”何“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二、课堂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期日中: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
3、讨论:
①《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②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
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
三、典题例析
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
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此题第一句较客观,意在检测学生抓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而第二问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四、阅读延伸:
㈠ 孔文举(孔融)年十年,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者:“我是李府君亲。”既②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③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太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了了.。”韪大踧踖⑤
【 注】①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②既:已经③奕世:累世。④了了:明白,聪明。 ⑤踧踖(cǜ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本文表现了孔融的什么特点?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3、孔文举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君与仆
语之
踧踖
5、翻译句子。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㈡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像以前一样)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止。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孔融被收: 时融而大者九岁:
二儿可得全不: 寻亦收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提炼出了一个成语:
4、文中的两个孩子面对死亡,冷静得令人心痛,除了天赋,这种智慧还可能是从哪儿学到的呢?
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8—11题(12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与儿女讲论文义 (4)撒盐空中差可拟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11、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
二、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8—11题(12分)
8、(4分)(1)才 (2)丢下、舍弃 (3)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4)相比
9、(1)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2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2分)
10、(2分)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11、(2分)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课件45张PPT。《世说新语》两则刘 义 庆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就有这样的俩位,透过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我们面前,与我们见面……《世说新语》两则学习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俄而、拟、期、委、去、引、顾、不、乃、则
2、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基本成诵。
3、能够复述两则短文,并对文中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世说新语》两则编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咏雪学习步骤一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世说新语》—柳絮xùyìyùn谢道韫无奕fù 谢太傅zhòu 雪骤chā nǐ 差可拟学习步骤二利用资料,翻译文章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侄辈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咏雪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 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表凭借咏雪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 无弈 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判断咏雪学习步骤三根据内容,理解文意咏雪1、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咏雪4、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参考: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形似);
后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接近(神似)。咏雪柳絮因风起形神文化内蕴飞扬之态轻盈之雅韵咏雪5、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咏雪学习步骤五根据理解,主动打擂咏雪 《世说新语》是(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 )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 )。南朝宋刘义庆志人小说直叙其事第一回合咏雪翻译下列词语的古今义儿女
文义因风起子侄辈子女诗文文章意思凭借因为咏雪第二回合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咏雪第三回合翻译下列句子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欢乐、轻松古指子侄辈,今指子女2、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咏雪第四回合理解下列问题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参考: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形似);
后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接近(神似)。咏雪第五回合搜集咏雪的名句,写下来咏雪第六回合理解下列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参燕山雪花大如席
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毛 泽 东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学习步骤一读准字音,正确停顿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学习步骤二利用资料,翻译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嬉戏陈太丘与友期“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舍弃陈太丘与友期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陈太丘与友期学习步骤三根据内容,理解文意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 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1、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陈太丘与友期“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陈太丘与友期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5、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有理有据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陈太丘与友期5.文中的友人是怎么样一个人?你是怎么看出的?
无信:日中不至,则是不信;
无礼: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知错就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责备他人,不善自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小元方批驳友人的言辞是否得当?
他抓住了对方错误的实质,把是非对错辨得非常清楚;同时从一个晚辈的角度批评大人,注意了辈份,很委婉。陈太丘与友期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8、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做人要讲信用陈太丘与友期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也赞扬元方的聪敏。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 ),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 (别情 别名 别有天地)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 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 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 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