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质量检测仿真卷
考试范围:选必一、选必二前三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井氏是最重要的世族之一,此家族在册命中获得了审判的权力。如穆公审理了发生于晋南地区的霸姬案,井伯审理了发生于王畿地区的裘卫案,井叔审理了发生于晋南与王畿贵族之间的曶案。这表明( )
A.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B.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C.周天子重视边远地区管理 D.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君主制容易退化为暴君制,民主制容易演化为暴民统治,最适宜的政体“没有比一个优秀人物统治的政府再好的政体了”。由此可知,希罗多德认为古希腊应该( )
A.扩大民主基础 B.注重提高公民素质
C.实施精英治国 D.铲除贵族世袭特权
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4.表3所示为明代部分官员关于科举制度的评论。据此可知,两人都( )
评论 出处
“今日举子,不必有融会贯通之功,不必有探讨讲求之力,但诵坊肆所刻软熟腐烂数千余言,习为依稀仿佛、浮靡对偶之语,自足以应有司之选矣。” [明]陆深《国学策对》
“诸生业举子,志在仕进,经书粗解章句,便拟题目作文字,竞为浮华放诞之言,以便有司之口,遂致破裂经传,不特买椟还珠而已。” [明]桂萼《桂文襄公奏议》卷三
A.指出明代文化集权体系趋向松弛 B.要求系统改善科举考试内容
C.主张重新构建儒学伦理道德纲常 D.承认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
5.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6.明朝万历年刊本长沙檀山陈氏族约规定,宗族内族人必须助农工、扶老弱、恤忧患、实义仓(藏谷物融通族人)。此族约( )
A.体现了乡村教化的法律化倾向 B.有助于提升族人文化素质
C.表明理学思想开始向民间渗透 D.有利于提升族人道德信念
7.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德国制定的《民法典》与19世纪的法国《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一道,成为“罗马法的遗产”在现代世界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发挥作用的表现。据此说明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为近代欧洲确立了行为规范 D.不断地改变欧洲发展的方向
8.中世纪前期的法国至少有五大方言体系,而法语即是奥依语中的一个小的支流,它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14、15世纪巴黎方言开始走出法兰西岛,并进而成为具有法兰西自身特色的神圣语言。这表明14~15世纪的法国( )
A.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 D.民族国家正逐渐形成
9.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奠定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这一“无体系的体系”中,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是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这必然导致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美元的货币权力大大降低
C.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动荡与国际收支失衡
10.元朝灭宋后,下令废除南宋的苛捐杂税,将北方相对宽松的税制推广到南方。但是,元朝的税收在其统治后期却在不断增加。由此推知,元朝后期( )
A.社会矛盾激化 B.民间经济繁荣
C.政治日益腐化 D.南北差距拉大
11.有学者指出“传统社会中的士绅在经济上是封建剥削者,政治上是现存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文化上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者。……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正是‘依靠地主士绅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受到冲击出现下移 B.封建社会的剥削基础是士绅阶层
C.门阀士族影响国家政权 D.士绅阶层延展了国家基层治理
12.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1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到了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奖励耕织的经济政策
14.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
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
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
15.如表为拉美国家1930~1934年外贸变化情况(与1925~1929年相比的平均增长率变化,单位:%)。这表明拉美国家( )
国家 出口量 贸易比价 进口能力
阿根廷 -8 -20 -27
墨西哥 -25 -43 -55
智利 -33 -38 -28
拉丁美洲 -8.8 -24.3 -31.3
A.殖民地经济脆弱性增强 B.独立运动破坏了对外贸易环境
C.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D.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 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卫军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明中期以后,国家承平渐久.卫所屯政日弛,其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顺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对明代卫所制度进行了改造和调整,顺治、康熙与雍正之后,屯卫之兵,屡经裁汰,卫所亦多归并于州县。与此同时,卫官大量裁汰,屯丁改为民籍,屯田按民地起科。宣统三年,天下卫所始尽裁矣。至此,卫所制度彻底消失,化作历史陈迹。
——摘编自杨晨宇《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材料二 “凡直省形胜要地,以次 分遣八旗兵驻守,其绿旗官兵复随都邑之大小远近,列汛分营”,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边患。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心呈内向型.其兵力布置亦是偏重于内地,所以不再“寄(卫所)以防守之责”。
——摘编自永璇等《清朝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卫所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卫所演变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的原因。
18.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等基本上摆脱丁银的“赔累”,负担减轻,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此后,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分析两税法推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1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井氏家族获得了司法审判的的权力,这说明井氏家族对国家权力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井氏家族获得了司法审判的的权力,不能就此得出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排除A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没有受到冲击,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才遭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井氏家族对国家权力具有重大影响,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不是强调周天子重视边远地区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认为古希腊最适宜的政体是由“优秀人物"统治的政府,这说明希罗多德主张实行精英政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扩大民主的基础、提高公民素质和铲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神宗时期张居正要求改变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规定,严格考核生员,选拔有用人才。结合所学,明朝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张居正改革应运而生,力求匡扶统治。因此这一举措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B项正确;“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控制士人,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今日举子,不必有融会贯通之功,不必有探讨讲求之力,但诵坊肆所刻软熟腐烂数千余言,习为依稀仿佛、浮靡对偶之语,自足以应有司之选矣”、“诸生业举子,志在仕进,经书粗解章句,便拟题目作文字,竞为浮华放诞之言,以便有司之口,遂致破裂经传,不特买椟还珠而已”信息可知,明朝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在备考时存在只为“有司之选”而轻视实际能力等诸多问题,可以得出明朝的部分官员已经认识到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D项正确;根据“有司之选”、“有司之口”等信息可以得出“明代文化集权体系”趋向强化而非“松弛”,排除A项;题干材料内容是“明代部分官员关于科举制度的评论”,并未涉及“要求系统改善”科举考试的内容等信息,排除B项;表格中材料主旨是关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没有涉及到“主张重新构建儒学伦理道德纲常”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可见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任用个人亲信,政党分肥下使得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容易造成用人不当,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变更,这会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A项正确;材料所述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政治不稳定,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相隔较远,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万历年刊本长沙檀山陈氏族约规定,宗族内族人必须助农工、扶老弱、恤忧患、实义仓(藏谷物融通族人)”可知,此族约的规定体现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有利于提升族人道德信念,D项正确;材料只表述了族约的内容,没有体现乡村教化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侧重道德教化,没有涉及文化素质,排除B项;早在宋朝,儒学就已经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此时已经为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罗马法的影响,法德奥等欧洲大陆国家制定了民法典,而且法国等国的《民法典》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A项正确;罗马法本身是维护奴隶制民主,与近代民主制度内涵不同,排除B项;为近代欧洲确立了行为规范是拿破仑的《民法典》,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改变欧洲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时巴黎方言开始成为法国统一的语言,这表明当时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正在形成,D项正确;法国的基本统一发生在16世纪,排除A项;启蒙思想在当时尚未产生,排除B项;语言的统一与天主教势力受打击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牙买加协议》中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是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随着美元地位的不断下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体系日益复杂混乱和动荡不安,各国汇率可以比较容易地向下浮动,所以容易引起世界性的通货膨胀,D项正确;经济滞胀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A项;在《牙买加协议》中,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货币权力增大,排除B项;《牙买加协议》中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而不是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元朝的税收在其统治后期却在不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后期税收不断增加,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A项正确;赋税增加,农民购买力下降,不会导致民间经济繁荣,排除B项;政治日益腐化的表现有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统治集团中,以 “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等,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隋唐的科举制度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士绅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士绅通过统治者赋予的政治、经济特权以及社会其他权利,并以儒学为思想导向,协助朝廷进行地方管理,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和补充,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不是皇权下移,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剥削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对农民进行剥削,排除B项;门阀士族不等同于士绅,门阀士族在唐朝时期衰落,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不能说门阀士族对国家政权造成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材料中“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可以看出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与人口增长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殖民扩张进程无关,排除C项;马铃薯的种植并没有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制造农具更为专业,所以,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C项正确;战国时期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在统一之前就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入学率高达97.5%,这种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迅速应用,C项正确;材料是德国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之前,排除A项;材料信息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拉美国家的出口量连年减少,贸易比价低,进口能力弱,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占据有利位置,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D项正确;墨西哥已独立,不是殖民地,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贸易逆差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趋势:卫所不断裁撤并入州县,数量不断减少;卫所功能逐渐去军事化。
(2)原因:卫所制度的弊端;清朝设立八旗、绿营取代了卫所的军事功能;国家统一,疆域扩展,边患减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战略的调整。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卫所亦多归并于州县”、“宣统三年,天下卫所始尽裁矣”可得出,卫所不断裁撤并入州县,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材料“卫官大量裁汰,屯丁改为民籍,屯田按民地起科”可得出,卫所功能逐渐去军事化。
(2)原因:根据材料“国家承平渐久.卫所屯政日弛,其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可得出,卫所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以次 分遣八旗兵驻守,其绿旗官兵复随都邑之大小远近”可得出,清朝设立八旗、绿营取代了卫所的军事功能;根据材料“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边患”可得出,国家统一,疆域扩展,边患减少;根据材料“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心呈内向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战略的调整。
17.(1)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四点)
(2)原因: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详解】(1)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浙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可知,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根据材料“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可知,国际法主体增加;根据材料“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可知,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根据材料“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可知,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18.(1)不同点: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种类: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的征收,税目有所简化。征税时间:两税法固定在夏、秋两季征税。
(征税原则:由“量入为出“转变为“量出以制入”。征税对象:租庸调制征税主要是均田农民,贵族及官僚地主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两税法征税对全国所有民户,官僚、地主、商人等都要交税,纳税对象扩大。赋税缴纳的形式:租庸调制主要缴纳实物,两税法兼纳货币与实物)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2)特点: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公平合理。
影响: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平衡南北方赋役负担;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工商业发展;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详解】(1)不同点:征税标准:根据材料“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可概括出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根据材料“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可概括出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种类:根据材料“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的征收,税目有所简化。征税时间:两税法固定在夏、秋两季征税。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不复存在;根据材料“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可概括出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根据材料“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可概括出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2)特点:根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可概括出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根据材料“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可概括出公平合理。影响:根据材料“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可概括出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根据材料“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可概括出平衡南北方赋役负担;根据材料“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负担减轻”可概括出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利于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可概括出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材料“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可概括出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19.(1)原因: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主要力量: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
(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任意3点即可)
调整:颁布法律,确立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以社区组织形式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得出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根据材料“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得出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根据材料“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得出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是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同时基督教会仍然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影响力。
(2)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得出工业人口剧增;根据材料“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得出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得出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综上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调整:根据所学,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