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
【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适应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稳定,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历史意义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展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与发展完善过程。三个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与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于八年级下册第 12 课里曾研习过关乎民族团结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事宜,并且在初、高中政治的学习进程中亦存在相关内容的牵涉,致使学生针对本节课所涵盖的史实已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悉。然而,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领会尚未臻于深化,史学方法方面的能力亦显薄弱。故而,在本课的教学当中,结合史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创建背景、历程及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由自主梳理时间线、绘制时间轴,知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建立、发展至完善的进程,明晰各阶段的重要史实。(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2.借由材料分析、课堂探究等形式,洞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历史意义,增进历史信息提取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透过探究当代民族政策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具体落实举措,体认到中华民族乃是休戚相关、荣辱相依、生死相系、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稳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从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中,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PPT展示】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5年8月9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这是开幕式的一张图片,你能从中提取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答案预设】:56个民族的火炬手共同点燃本届运动会圣火;民族团结。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内蒙古举办呢?
【学生答案预设】: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主题是相聚内蒙古,共圆中国梦。今天我们从内蒙古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历史信息提取能力为核心,一起探究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图片导入,设计两个问题构建情境,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开展
学习任务一:提取教材文字信息,根据时间轴,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
【PPT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绘制时间轴、认真仔细地填写时间轴对应事件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初步建立、逐步发展再到日臻完善的整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梳理历史脉络,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习任务二:提取文字信息,小组合作,以内蒙古历史为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内蒙古自治区官网
材料二: 我国少数民族多数同汉族或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杂居边疆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不便利,信息闭塞,远离城市和繁华,内蒙古地区也是如此。内蒙古地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很多蒙古族人民仍过着游牧生活,广大农牧民的文教娱乐生活非常单调。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
材料三: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拉开了内蒙古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和实践的序幕。受马克思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问题影响,党的有关领导人在革命早期就意识到要想建立一致对外的统一国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极其重要。因此,依靠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的行动贯穿党的革命的始终,决定采取自治而非自决、联邦制的方式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王瑞军《新时代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事实与经验》
【教师提问】:以内蒙古历史为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答案预设】:
历史因素: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落后。
思想因素:马克思民族理论指导。
政治因素: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教师提问】:我们给大家呈现的是文字史料,从文字史料中如何提取历史信息呢?
【学生答案预设】:聚焦问题定位关联信息;提炼信息链接所学知识。
学习任务三:提取地图信息,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教师提问】:提取地图信息,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
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从行政层级上看:民族自治地方多元性。
从国家层面上看:
统一与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教师提问】:我们给大家呈现的是地图史料,从地图史料中如何提取历史信息呢?
【学生答案预设】:立足问题观察整体局部信息;对比捕捉关键突出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文字史料通过对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和生动直观的图片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进一步增进论从史出的意识。经过对文字史料和图片材料的反复分析与总结,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提取与概括的技巧,还能逐渐养成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良好意识,从而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更加严谨、科学,为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和规律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课堂升华
学习任务四:提取材料信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族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
已为不少国家所采用。西班牙王国政府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缓解了国内民族关系的紧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和解。
——李聪
彭谦《民族区域自治与西班牙民族问题治理研究》
)
海外成为印度民族分离运动的主阵地
【教师提问】:提取材料信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生答案预设】:
材料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
材料二: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教师提问】:我们给大家呈现的是图表史料,从图表史料中如何提取历史信息呢?
【学生答案预设】:观察图表找寻主题信息;分析图表信息变化趋势;由表及里升华深层知识。
【学生答案预设】:
材料三:促进国家统一。
材料四: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教师总结】: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设计意图】:
当我们面对图表中的丰富数据以及显著的发展趋势时,可以从中精心提炼出有关历史事件的独到观点或者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此外,我们还应当由中国视角逐步过渡到世界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从中国视角向世界视野的拓展,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激励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课堂总结
【史学方法总结】概括历史信息提取的基本策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目标与范围:在开始提取历史信息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确定需要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阅读与分析史料:仔细阅读史料,理解其背景、内容、作者意图等。分析史料的结构、语言、数据等,以便准确提取信息。
提取关键信息:从史料中提取与研究目标直接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等。注意识别史料中的隐含信息,如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等。
整理与归纳信息: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按照时间顺序、类别、重要性等进行分类。归纳信息,形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体系。
形成历史解释:基于提取的信息,结合历史背景、因果关系等,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评估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等,为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设计意图】:历史信息提取能力乃是本课所聚焦的核心史学主题。在学生完整地学习完本课的全部内容之后,针对所运用的史学方法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总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史学素养涵盖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熟练掌握、对历史现象的准确分析以及对历史价值的正确判断等多个层面。而在本课中,历史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关键环节。当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后,对所采用的史学方法进行总结,能够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精准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全方位地提升其史学素养,为更深入地探索历史奥秘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后作业】
材料一: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 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材料二: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这“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问题: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总结】:鉴往知来,学史明智。请同学们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板书设计】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案)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课程标准】
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基本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历史信息提取是指从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记录、数据库、古籍、影像资料等来源中,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取出有关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变迁等信息的过程。
【任务探究】
任务一:提取教材文字信息,根据时间轴,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
任务二:提取文字信息,小组合作,以内蒙古历史为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13世纪初,以 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内蒙古自治区官网
材料二: 我国少数民族多数同汉族或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杂居边疆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不便利,信息闭塞,远离城市和繁华,内蒙古地区也是如此。内蒙古地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很多蒙古族人民仍过着游牧生活,广大农牧民的文教娱乐生活非常单调。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
材料三: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拉开了内蒙古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和实践的序幕。受马克思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问题影响,党的有关领导人在革命早期就意识到要想建立一致对外的统一国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极其重要。因此,依靠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的行动贯穿党的革命的始终,决定采取自治而非自决、联邦制的方式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王瑞军《新时代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事实与经验》
任务三:提取地图信息,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任务四:提取材料信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族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
已为不少国家所采用。西班牙王国政府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缓解了国内民族关系的紧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和解。
——李聪
彭谦《民族区域自治与西班牙民族问题治理研究》
)
海外成为印度民族分离运动的主阵地
【史学方法总结】概括历史信息提取的基本策略。
【课程框架】(共17张PPT)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内
蒙
古
史
——基于历史信息提取视角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2015年8月9日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导 入
相聚内蒙古
共圆中国梦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内
蒙
古
史
——基于历史信息提取视角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基本概念
历史信息提取是指从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记录、数据库、古籍、影像资料等来源中,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取出有关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变迁等信息的过程。
历史信息提取
梳 理 制 度 历 程
回族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1997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与发展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与建立
任务一:提取教材信息,根据时间轴,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
2012年
2017年
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伟大目标
文字:历史信息提取
中华民族一家亲
探究 制度渊源
01
02
03
分析 制度特点
感知 制度成效
同心共筑中国梦
文字:历史信息提取
地图:历史信息提取
图表:历史信息提取
探 究
制 度 渊 源
01
文字:历史信息提取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01 探 究 制 度 渊 源
材料一: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13世纪初,以 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内蒙古自治区官网
分布上
交错杂居
文化上
兼收并蓄
经济上
相互依存
情感上
相互亲近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元一体格局
文字:历史信息提取
任务二:提取材料信息,小组合作,以内蒙古历史为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因素
材料三: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拉开了内蒙古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和实践的序幕。受马克思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问题影响,党的有关领导人在革命早期就意识到要想建立一致对外的统一国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极其重要。因此,依靠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的行动贯穿党的革命的始终,决定采取自治而非自决、联邦制的方式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王瑞军《新时代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事实与经验》
材料二:我国少数民族多数同汉族或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杂居边疆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不便利,信息闭塞,远离城市和繁华,内蒙古地区也是如此。内蒙古地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很多蒙古族人民仍过着游牧生活,广大农牧民的文教娱乐生活非常单调。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
政治因素: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落后
文字:历史信息提取
任务二:提取材料信息,小组合作,以内蒙古历史为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01 探 究 制 度 渊 源
思想因素:马克思民族理论指导
聚焦问题定位关联信息
提炼信息链接所学知识
02
分 析
制 度 特 点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地图:历史信息提取
02 分 析 制 度 特 点
地图:历史信息提取
任务三:提取地图信息,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从行政层级上看:
民族自治地方多元性。
从地区分布上看:
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从国家层面上看:
统一与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立足问题观察整体局部信息
对比捕捉关键突出有效信息
03
感 知
制 度 成 效
图表:历史信息提取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03 感 知 制 度 成 效
任务四:提取材料信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图表:历史信息提取
由表及里升华深层知识
材料一
观察图表找寻主题信息
材料二
分析图表信息变化趋势
03 感 知 制 度 成 效
任务四:提取材料信息,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图片:历史信息提取
材料三 海外成为印度民族分离运动的主阵地
材料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族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已为不少国家所采用。西班牙王国政府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缓解了国内民族关系的紧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和解。
——李聪 彭谦《民族区域自治与西班牙民族问题治理研究》
中 国 民 族 方 案
史学方法
总 结:历 史 信 息 提 取
问题——信息
信息——材料
信息——答案
聚焦定位
关键有效
提炼整合
展 望 制 度 未 来
材料一: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 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材料二: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这“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问题: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
课 后 作 业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内
蒙
古
史
——基于历史信息提取视角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