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狼桃变美味”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
第2课
(导言)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交流范围有限
交流物种较少
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传播和交流,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阅读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物种名称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亚洲 (中国)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马铃薯 甘薯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辣椒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美洲物种的外传示意图
西班牙、葡萄牙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南瓜
西班牙
西班牙
葡萄牙


欧 洲
亚 洲
中国
非 洲
欧亚非物种传入美洲示图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大 洋 洲
欧洲移民
欧亚大陆物种:
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咖啡
西班牙
西班牙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内容丰富性;
结果双重性;
时间长期性。
欧洲主导性;
范围全球性;
交流双向性;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明清人口大量增加。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1)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3.物种交流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咖啡豆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
阅读教材P10,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所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课堂练习
1.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课堂练习
2、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课堂练习
3.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课堂练习
4、16 世纪以来,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和桑树等,强迫种植西班牙和 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
A. 为本国工业品开辟市场 B. 压制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C. 变殖民地为其经济附庸 D. 维护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一、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二、哥伦布大交换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
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辣椒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甘蔗、猪、牛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性
消极
生态环境;人口问题、疾病等
粮食、人口、饮食、经贸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