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何为饥荒?你饿过肚子吗?
以《资治通鉴》为例,自秦至五代十国,关于“大饥”的记载便达41次,即平均每33年便会出现一次值得被重点记载的大饥荒。其中,因饥荒造成“民相食”“人相食”惨状的记载便有13次之多。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端牢饭碗”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端久饭碗”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端好饭碗”
一、“端牢饭碗”——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②世界人口激增,传统农业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背景
世界人口概况图
材料: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21世纪初
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农业科技发展推动生产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2)进程
根据教材概述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其具体表现
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变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
①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3)表现
美国—大型为主 ;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拖拉机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
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农业机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农用拖拉机
自动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农用收割机器人
2004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词---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 结合下列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 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意义: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
饮食观念与饮食方式的更新变化。
二、“端久饭碗”——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指出下列食物的储备技术并归纳传统社会这一技术的特点?
这一发展过程呈现怎样的趋势?
半坡遗址地窖
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
粮仓储备技术逐步改进
特点:主要依靠经验积累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随后在全世界推广;
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2.食品保存技术
古代社会
特点:主要依靠科技发展
20世纪20年代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这项产业的发展。
古代利用腌制或风干的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的冰延长食品保藏期。
现代社会
指出食品保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社会有何不同?
三、“端好饭碗”——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污染及微生物基础知识
生物性危害93%
化学性危害4%
物理性危害3%
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等。
农药、兽药、有害金属、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等。
物理性污染:玻璃、尘土、杂质、放射性元素等。
冷藏:0~10℃
冷冻:-20~-1℃
热贮存:≥ 60℃
《餐饮企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卫生规范》中规定为10~60℃,此温度区域适宜细菌生长繁殖。
建议餐饮企业以5~60℃作为危险温度带。
餐饮单位应落实每日晨检制度及员工健康检查制度,发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并向相关人员报告:皮肤尤其是手部外伤;手部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眼、耳、鼻、发炎;发热;呕吐;腹泻。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
三、食品安全
三、食物安全事件
加工人员卫生问题
生熟交叉污染
原料污染或变质
加工不当(未煮熟煮透)
食品贮藏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
农药残留
7.4食物安全事件发生因素主要包括:
4.2“交叉污染及变质”案例分析
某大型酒店在试营业期间,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检查发现:酒店设计可提供几千名客人同时用餐,但是熟食间仅有20平方米。
酒店当天供应的宴席中需要大量蟹肉,熟食专间无法容纳人操作,部分加工人员即在粗加工,切配场所剔蟹肉;冰箱无法容纳,即存放在专间温度环境下。
供餐时,蟹肉直接和色拉酱拌制在一起出餐。宴后顾客出现了腹疼、腹泻症状,经查在剩余的蟹肉沙拉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
1、熟食专间面积过小,在专间外制作,食物受到严重污染。
2、专间未专人使用,增加了交叉污染风险。
3、食品贮存温度不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本课小结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端牢饭碗”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端久饭碗”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端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