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2 11:01:04

文档简介

2024 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第 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核心知识考点(适用所有程度学生,5分钟时间背诵掌握)
1.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有 5000 多年的历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5300
—4300 年,它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
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 5000 年的历史。陶寺古城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
今约 4300—4000 年,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中华文明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黄河、
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这是多元的表现;这些早期
文明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具备了一些共同的文明元素,共同构成了早
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是一体的表现。
4.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的部落
联盟时期,炎帝和黄帝部落进行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后归顺黄帝;后来炎黄部
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进行了涿鹿之战,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
后来逐渐演化为华夏族。
5.尧舜禹禅让: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传位给
贤德之人。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民众爱戴,继承首
领之位,最终建立夏朝。
学困生(平时成绩在 20%以下的,比如 50 分制下成绩低于 10 分)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明起源: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
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 年的历史。
3.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 。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5.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和 ,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的 和 。
6.禅让制: 时期实行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即传位
给 之人。
7.大禹的功绩: 有功,建立 。
第 1 页 共 4 页
2024 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二、基础演练(相对简单的选择题,期中成绩低于 15 分的同学必做)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家畜饲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
这一“实证”的是
A.书籍《良渚文化》 B.考古发据的玉器
C.良渚古城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3.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A.陶寺古城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二里头遗址
4.距今约 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史前文
明,并在不断交流和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明显
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成就辉煌
C.多元一体 D.单一纯粹
5.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 B.炎帝和黄帝 C.尧 D.舜
6.在哪场战争中,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淝水之战
7.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
A.父传子 B.兄传弟 C.母传女 D.推举
8.曾三过其门而不入,化水害为水利的治水英雄是
A.尧 B.舜 C.黄帝 D.禹
第 2 页 共 4 页
2024 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三、巩固提高(难度相对提高,学困生选作,中等生优等生必做并提问)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
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
“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2.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
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3.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
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
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出现阶级分化 B.存在阶级对抗
C.建立早期国家 D.有了礼乐制度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 1978年开始发掘陶寺遗址,在一处墓地已发
掘的 1300多座墓葬中,近 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
慕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 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
说明当时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社会分化严重
C.开始定居生活 D.墓葬文化浓厚
5.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
器类。陶寺文化中常见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
的文化特征。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
形,这种独特的形态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据材料可知
A.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陶寺文化属于明显的南方文化
C.陶寺文化杂乱而没有创新 D.陶寺文化已经初步形成礼制
6.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
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
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第 3 页 共 4 页
2024 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7.据传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
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
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
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8.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
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
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9.距今约 5000年至 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
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
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
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A.国人暴动 B.盘庚迁殷 C.商汤灭夏 D.尧舜禅让
10.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作如图流程图
标题的是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11.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
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1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关于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
我们了解
【舜的传说】:他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周围的
人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
【禹的传说】:专心治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
C.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D.部落联盟禅让制度的出现
第 4 页 共 4 页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期末复习阶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尽量照顾到几乎所有的学生,帮学困生夯实基础,帮中等生巩固提高,帮优等生提分保分,始终是困扰老师的难题。为此,本套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打算这样做:
1.提炼出每节课的核心知识考点,在复习课上课伊始,就下发下去,让学生先大声背诵5-10分钟。刚上课,正是几乎所有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让所有学生都大声背诵,老师巡视课堂,抓背诵的落实,保证复习的高效率。
2.对于学困生,比如说历次考试成绩都低于20%-30%的学生,如50分制的历史学科,成绩大多在10分以下或者15分以下,老师放任不管,极易拉低全班成绩,还容易让不学习的学生扰乱课堂复习情况。老师过多关注,必然会减少对其他学生的关注,拉低整体复习效率。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布置书写任务并狠抓落实,比如核心知识考点下面的问答。对于学困生,给他们布置的最主要任务,是完成围绕核心考点设置的问与答,尽量要求这些同学在背诵任务完成后,书写完成这一任务,下课前上交检查。希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
3.对于中等生,比如说历次考试成绩低于全班平均分,亦或者还没有达到及格分数的学生,这是需要老师重点关注的。对于低于全班平均分的学生,老师可以重点检查背诵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敦促他们通过背诵夯实基础,通过对基础演练题目的作答,把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夯实基础。
对于成绩还没有达到及格的学生,可以重点抓提问与练习。即对这些同学的提问,主要在题目的作答上,比如点名某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答案,并阐述作答理由,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或者通过提问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4.对于优等生,最重要的是在保分的基础上提分,主要任务有三,一个是对核心知识考点的背诵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一个是巩固提高练习的作答,一个是非选择题的规范化作答。
一般复习时,还可以选取几位负责人的同学,由他们帮助提问中等生。进行诸如9课、12课等重要内容的复习时,会安排一些综合性的非选择题,这时就可以选取几位同学通过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展示自己关于非选择题规范化作答的情况:优秀板书可以做规范进行展示,略有不足的也可以及时发现纠正。
一、核心知识考点(适用所有程度学生,5分钟时间背诵掌握)
1.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它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陶寺古城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中华文明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这是多元的表现;这些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具备了一些共同的文明元素,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是一体的表现。
4.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的部落联盟时期,炎帝和黄帝部落进行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后归顺黄帝;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进行了涿鹿之战,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后来逐渐演化为华夏族。
5.尧舜禹禅让: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民众爱戴,继承首领之位,最终建立夏朝。
学困生(平时成绩在20%以下的,比如50分制下成绩低于10分)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明起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
3.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多元一体。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
5.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炎帝和黄帝,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的炎黄和蚩尤。
6.禅让制: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传位给贤德之人。
7.大禹的功绩:治水有功,建立夏朝。
二、基础演练(相对简单的选择题,学困生必做并可安排优等生检查,中等生必做并提问)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家畜饲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①正确;对立阶级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②正确;国家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暴力机器,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阶段,人类社会从此有了统一的法律法规和中央政权,故③正确;家畜饲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这一“实证”的是
A.书籍《良渚文化》 B.考古发据的玉器
C.良渚古城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出的玉器是直接从良渚古城遗址中获得的物质证据,能够直接反映当时的生产技术、文化特征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可靠的历史证据,故选B项;书籍是二手史料,不是直接的历史证据,排除A项;传说属于口头传承的历史信息,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考证,不能作为直接的历史证据,排除C项;动画电影是艺术创作,经过了艺术加工和虚构,不能作为历史证据,排除D项。
3.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A.陶寺古城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山西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其遗址中有大型城址、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等,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故选A项;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属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并在不断交流和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明显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成就辉煌 C.多元一体 D.单一纯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黄河、长江……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不断交流和融合”,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多元指的是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等地区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一体指的是这些史前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故选C项;中华文明的确源远流长,从“距今约5000年”可知,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材料想强调的是多元一体,而非源远流长,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确成就辉煌,但材料没有列举具体的辉煌成就,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特征,排除B项;从“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可知,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元一体,而非单一纯粹,排除D项。
5.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 B.炎帝和黄帝 C.尧 D.舜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B项;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蚩尤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A项;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民发展生产,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C项;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舜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D项。
6.在哪场战争中,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之中,正是在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故选B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中的关键战役,此战后商朝灭亡,排除A项;传说中的阪泉之战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决战,黄帝部落胜利,排除C项;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7.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
A.父传子 B.兄传弟 C.母传女 D.推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D项;父传子是世袭制的特点,排除A项;兄传弟是世袭制的特点,排除B项;母传女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排除C项。
8.曾三过其门而不入,化水害为水利的治水英雄是
A.尧 B.舜 C.黄帝 D.禹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领导人民共同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治理洪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因治理洪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故选D项;尧、舜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未治理水患,排除A项、B项;黄帝和炎帝是人文初祖,排除C项。
三、巩固提高(难度相对提高,学困生选作,中等生优等生必做并提问)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表明该遗址存在贵族墓葬、平民墓葬和人殉的显著差别,表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十分严重。结合所学可知,阶级分化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故选C项;题干“文明社会”的标准没有人工用火,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表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掌握了稻谷种植技术,原始农业有所发展,但不符合题干“文明社会”的标准,排除B项;制作陶器不是“文明社会”的标准,排除D项。
2.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题中文物可知,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和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都属于龙形器物,造型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又各具特色,这反映出这些遗址既各具特色,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只是展示了出土于不同遗址各具特色的文物,无法得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A项;图2和图3都是玉器,的确可以反映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但图1属于陶器,无法“共同印证”这一特点,排除B项;辽宁牛河梁遗址位于西辽河流域,不能“共同印证”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排除D项。
3.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出现阶级分化 B.存在阶级对抗 C.建立早期国家 D.有了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可知,墓葬等级和随葬品多寡表明,良渚文化时期一部分人地位较高,掌握大量财富,另一部分人则地位较低,这表明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A项;墓葬随葬品能够反映财富多寡的不同和阶级分化,但无法直观反映当时存在阶级对抗,排除B项;墓葬随葬品多寡的不同,只能反映出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无法得出早期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周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1978年开始发掘陶寺遗址,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慕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当时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社会分化严重
C.开始定居生活 D.墓葬文化浓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慕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可知,陶寺遗址中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多少差别较大,存在等级差别,说明当时的社会分化严重,故选B项;墓葬存在等级差别,说明进入文明社会,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陶寺遗址反映已经处于定居生活,不是开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墓葬文化浓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5.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常见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这种独特的形态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据材料可知陶寺文化
A.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属于明显的南方文化
C.杂乱而没有创新 D.已经初步形成礼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既有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海岱地区文化的特征,陶寺遗址的墓葬文化还受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影响,说明陶寺文化受不同地区文明影响,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表明陶寺文化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特点,与南方文化不符,排除B项;杂乱而没有创新的说法是对陶寺文化的否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陶寺文化的礼仪规范,不能说明陶寺文化已经初步形成礼制,排除D项。
6.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值得所有炎黄子孙缅怀,故选B项;治水有功,解除水患的是大禹,不是黄帝,排除A项;黄帝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联盟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了蚩尤部落,最后炎黄部落联盟发展为华夏族,这是黄帝被尊崇为人文初祖的重要原因,因此C项和D项都不如B项准确,排除C项和D项。
7.据传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黄帝在“合符釜山”之后,不仅实现了军事上的统一,还通过融合各部落的图腾元素,创造了新的象征——龙,说明中华民族融合了多个部族的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单一的部族与材料中多个部落图腾元素融合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黄帝在战争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民族交融,不是完成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是融合各部落图腾元素创造出的新形象,并不是完全保留各部族差异,排除D项。
8.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选贤与能,让贤德之人继承首领之位,符合题意描述,故选D项;北京人过群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大致处于氏族社会,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体现民主选举的禅让制,排除C项。
9.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A.国人暴动 B.盘庚迁殷 C.商汤灭夏 D.尧舜禅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尧舜时期符合题干信息,故选D项;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排除A项;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 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排除B项;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排除C项。
10.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作如图流程图标题的是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部族的统一,当时是部落联盟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不能概括全部内容,排除B项;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排除D项。
11.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证实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说明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B项;早期国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出现阶级和等级分化,排除A项;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农耕文明的发展的主要表现,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C项;考古发现说明这种现象存在,但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关于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舜的传说】:他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周围的人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
【禹的传说】:专心治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
C.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D.部落联盟禅让制度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周围的人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专心治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结合所学可知,舜的善于谦让的崇高品德感化了周围的人,使得大家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些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故选C项;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材料体现了舜的谦让品质、禹的奉献精神,不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排除A项;禹的传说反映了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而舜的传说没有涉及洪水,“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禅让制指尧舜禹时期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材料体现了舜的谦让品质、禹的奉献精神,没有涉及部落联盟首领位子的传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四、非选择题(综合性比较高,对卷面整洁和作答规范有要求,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做并检查。)
2课内容很少进行综合性题目的考查,故本课没有安排非选择题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高效复习分层练习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核心知识考点(适用所有程度学生,5分钟时间背诵掌握)
1.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它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陶寺古城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中华文明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这是多元的表现;这些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具备了一些共同的文明元素,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是一体的表现。
4.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的部落联盟时期,炎帝和黄帝部落进行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后归顺黄帝;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进行了涿鹿之战,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后来逐渐演化为华夏族。
5.尧舜禹禅让: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民众爱戴,继承首领之位,最终建立夏朝。
学困生(平时成绩在20%以下的,比如50分制下成绩低于10分)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明起源: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 年的历史。
3.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 。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5.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和 ,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的 和 。
6.禅让制: 时期实行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即传位给 之人。
7.大禹的功绩: 有功,建立 。
二、基础演练(相对简单的选择题,期中成绩低于15分的同学必做)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家畜饲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这一“实证”的是
A.书籍《良渚文化》 B.考古发据的玉器
C.良渚古城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3.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A.陶寺古城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二里头遗址
4.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并在不断交流和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明显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成就辉煌
C.多元一体 D.单一纯粹
5.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 B.炎帝和黄帝 C.尧 D.舜
6.在哪场战争中,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淝水之战
7.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
A.父传子 B.兄传弟 C.母传女 D.推举
8.曾三过其门而不入,化水害为水利的治水英雄是
A.尧 B.舜 C.黄帝 D.禹
三、巩固提高(难度相对提高,学困生选作,中等生优等生必做并提问)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2.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3.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出现阶级分化 B.存在阶级对抗
C.建立早期国家 D.有了礼乐制度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1978年开始发掘陶寺遗址,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慕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当时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社会分化严重
C.开始定居生活 D.墓葬文化浓厚
5.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常见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这种独特的形态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据材料可知
A.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陶寺文化属于明显的南方文化
C.陶寺文化杂乱而没有创新 D.陶寺文化已经初步形成礼制
6.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7.据传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8.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9.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A.国人暴动 B.盘庚迁殷 C.商汤灭夏 D.尧舜禅让
10.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作如图流程图标题的是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11.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1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关于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舜的传说】:他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周围的人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
【禹的传说】:专心治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
C.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D.部落联盟禅让制度的出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