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2-02 14: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对选修(3-5)P17-P19(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相关内容的回顾及视频观看,能够说出碰撞的特点,能够对碰撞进行分类。
2、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小组讨论,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一维碰撞规律。
3、学生通过常见生活情景的小组讨论分析,能运用动量和能量观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用动量和能量的观点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体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导 入 新 课 展示台球碰撞的瞬间。从而引入本节课碰撞的主题。 展示本节课题,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碰撞中的守恒量。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学生边回顾边思考提问。举手说出所知道的问题,并进行简单了解。 使学生观看台球碰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环节2 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阅读课本17-19页的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题目。 写出碰撞的特点及碰撞的分类。 (1)碰撞的特点: (2)根据碰撞前后速度的方向在不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分为: (3)根据碰撞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可以分为: 【结论】: 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正碰 = 对心碰撞 = 一维碰撞 二维碰撞 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发现学生自主完成中的问题 组织学生展示结果 学生参与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环节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讨论一:碰撞的规律 (1)动量守恒:即p1 + p2=p1’+p2’ (2)动能不增加:即Ek1+Ek2≥Ek1’+EK2’ (3)速度要合理: 若碰撞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后>V前, 若碰撞后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前≥V后。 讨论二:白球和黄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白球以一定的初速度和静止的黄球发生弹性碰撞,怎样求碰后速度? 【归纳总结】:小球质量不同,碰撞后速度的关系。 若m1=m2 : 若m1>m2 : 若m1》m2 : 若m1环节4 举一反三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情景分析】展示的多个运动,分析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关系。 边展示图片,边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展示结果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思考回答问题,说出六种碰撞的运动情况。 分析碰撞类型。 锻炼学生动观察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
环节5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练习1)如图,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角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两球a、b的质量之比. (练习2)A、B两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同向运动,mA=1 kg,mB=2 kg,vA=6 m/s,vB=2 m/s,当A球追上B球并发生碰撞后,A、B两球速度的可能值是(  ) A.vA′=2 m/s,vB′=2.5 m/s B.vA′=2 m/s,vB′=4 m/s C.vA′=-4 m/s,vB′=7 m/s D.vA′=5 m/s,vB′=2.5 m/s 巡视小组讨论情况 组织学生,解答问题 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总结出碰撞类型题目的解题步骤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6 课堂小结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回顾本节学习内容,总结碰撞规律及做题步骤。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7 课后作业 如图所示,半径的光滑圆弧形轨道与光滑水平面相切,水平面比水平地面高。一质量为的小球A从距离水平面高处由静止开始滑下,与静止于水平面上的质量为的小球B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后做平抛运动,落地时发生的水平位移为,取重力加速度。求: (1)A球滑到圆弧形轨道最低点时所受支持力的大小; (2)B球的质量。 展示课后作业 纪录作业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与圆周,平抛运动结合的多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碰撞的特点
内力远大于外力
系统动量守恒
碰撞的分类
1.对心碰撞 非对心碰撞
2.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碰撞的规律
系统动量守恒
动能不增加
速度要合理
弹性碰撞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