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08: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乡恋是什么?是艾青的执着(   )——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喉咙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枚(  )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mù(  ),是一弯浅浅的海xiá(  )。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着(  )  一枚(  ) 坟mù(  ) 海xiá(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D.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朝鲜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B.汶川地震,举世同悲,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C.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迷信的土壤并没铲除殆尽。
D.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滞销的高价手机,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B. 十五年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获救的“敬礼娃娃”郎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C. 2024年春节黄金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共接待游客近45万余人次,成为全省门票收入排名第一的景区。
D.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让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正“跳回农门”,成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所美丽的乡村小学规模不大,全校只有四、五百学生。
B.我们练书法要注意字体特点:楷书要横平竖直,结构方正。行书讲究点化萦带,笔意活泼。草书则笔画连绵,结构简省。
C.家乡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渐渐模糊不清了。
D.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赤子之心是助人实现理想的正能量。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 。而赤子之心则能赋予我们追求理想的执着。
①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颗婴儿般的心。
②他们选择职业时,仅看到行业的光鲜和收入的可观,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和压力。
③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停步不前,何谈实现理想
④但是,许多年轻人是从功利的角度确立目标的。
④②③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7.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C.诗中把“乡愁”寄托在四种物象上,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十分具体。
D.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8.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 ,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 我在外头 。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 。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乡愁》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主题为“余光中与乡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下来。
(2)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对出下联。
①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__________
②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训练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0.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11.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乡愁》一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及祖国的思想感情。
B.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C.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内心思念亲人、眷念故土的深切情怀。
D.诗中所表达的乡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情感。
1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 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13.《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14.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可以在诗旁上相应位置做批注后作答)
15.“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是不深的意思,对其深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台湾与大陆相距并不遥远;
B.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统一的状况应该结束;
C.台湾与大陆不能密切往来,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D.诗人伫立台湾,远望大陆,面对“浅浅的海 峡 ”却无可奈何。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
17.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18.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激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而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吊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③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
④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只是从前京沪路上(注:南京到上海)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上,现代哪咤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
⑤萨洛扬的小说里,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车越野而过,总是兴奋地在后面追赶。四十年前在四川的山国里,对着世界地图悠然出神的,也是那样寂寞的一个孩子,只是在他的门前,连火车也不经过。后来远去外国,越洋过海,坐的却常是飞机,而非火车。飞机虽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
⑥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当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速动感下,却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上车来,也不一定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
⑦在台北,三十年来我一直以厦门街为家。现在的汀州路二十年前是一条窄轨铁路,小火车可通新店。当时年少,我曾在夜里踏着轨旁的碎石,鞋声轧轧地走回家去,有时索性走在轨道上,把枕木踩成一把平放的长梯。时常在冬日的深宵,诗写到一半,正独对天地之悠悠,寒颤的汽笛声会一路沿着小巷呜呜传来,凄清之中有其温婉,好像在说:全台北都睡了,我也要回站去了,你,还要独撑这倾斜的世界吗?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张继。而我,总还有一声汽笛。
⑧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辗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睡,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
⑨香港的火车电气化之后,大家坐在冷静如冰箱的车厢里,忽然又怀起古来,隐隐觉得从前的黑头老火车,曳着煤烟而且重重叹气的那种,古拙刚愎之中仍不失可亲的味道。在从前那种车上,总有小贩穿梭于过道,叫卖斋食与“凤爪”,更少不了的是报贩。普通票的车厢里,不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杂杂沓沓地坐在一起,有的默默看报,有的怔怔望海,有的瞌睡,有的啃鸡爪,有的闲闲地聊天,有的激昂慷慨地痛论国是,但旁边的主妇并不理会,只顾得呵斥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要香港社会的样品,这里便是。此情此景,总令我想起杜米埃的名画《三等车上》。只可惜香港没有产生自己的杜米埃,而电气化后的明净车厢里,从前那些污气、土气的乘客,似乎一下子都不见了,小贩子们也绝迹于月台。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1984年,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幼时在未通火车的四川,却对火车充满了向往,如萨洛扬小说中的那个男孩。
B.作者把乘坐飞机想象成列子御风,自由出没云间,唯其机窗过于狭小,不如火车。
C.在香港旧火车上可见世间百态,这与杜米埃在《三等车上》所描绘的场景相仿佛。
D.作者在写坐火车的诸多经历时,中外典故,信手拈来,将乘车经历写得妙趣横生。
20.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照例”一词表明这是作者的习惯性动作,暗示其丰富的乘车经历,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B.“甜津津”是指由零食的风味所引发的甜蜜的思乡之情,以此来形容抽象的“乡情”,别有新意。
C.“唉”是一声沉重的叹息,看到这些零食,自年轻时起不断奔波的辛酸苦楚不由涌上心头。
D.“进站……挥别”意味着台中站给作者留下了丰富的回忆,是后文“重重叠叠”的具体化。
21.文章第7、9段画横线句都提到了“汽笛”,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含义。
余光中说“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的……”,请从遣词造句和内容等角度赏析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散文的“有声”。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夜和风筝
牛 汉
①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
②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
③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
④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
⑤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出瑟瑟的声音。
⑥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
⑦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
⑧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奇怪和遗憾。
⑨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
⑩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
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
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
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本文有删改)
23.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
24.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
15.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
26.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1)zhuó méi 墓 峡 (2)斯——嘶 弯——湾 2.C 3.D 4.A 5.D 6.B 7.B
8.①余光中 ②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③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9.(1)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 陆岛有情
两岸深深乡情
10.“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11.D
12.B
13.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冗杂。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14.在邮票旁标思念,在船票旁标不舍之意,在坟墓旁标孝子之心,在海峡旁标爱国之情。或是分别标亲情 爱情、爱国情也可
15.D
16.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17.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
18.“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意近即可)
19.B
20.C
21.第7段“汽笛”是作者孤独生活的陪伴,给他以精神的慰藉;第9段“汽笛”是旧火车上摩肩接踵充满生活气息的世间百态,给他以温暖的回忆(怀念)。
22.①拟声词、叠词的运用,如“铿铿”“轰轰隆隆”“忐忐忑忑”等,颇有节奏感;
②语言整散结合(对偶、奇偶、长短、四字句),富有节奏感,呈现出律动的音乐美;
③以语言的韵律美来表现他乘车的独特记忆,使日常生活富有诗意。
2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作者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如“很狂”“安生些”“默契”,表现风在白天和黄昏的差异,恰好与父亲想要在夜间放风筝的诉求一致。用“似乎”“仿佛”来想象风的位置和归属,拉近了风与父亲的情感距离,与“默契”前后关联。
24.孩子群像构成了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
25.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我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铺垫。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行为哲学的思考。
26.示例一:“月夜”的场景更好。月夜能够概括本文的主要环境,本文记叙的是父亲在月夜放风筝的片段,体现在“月亮地里”“注满月亮的地方”。深沉的月夜和风筝是能够与父亲的生命融合的客观之物,父亲将自己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寄托在月夜和风筝上。“月夜”与文章内容相关联,如月夜的月光使夜晚更加清冷,所以父亲在夜晚放风筝之前需要喝点黄酒暖身;如月夜比较多见,而黑夜极少,父亲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如风筝飞上天空让月夜温暖起来。
示例二:“黑夜”的场景更好。“黑夜”代表着父亲精神审美的最佳物象,父亲并不赞美月夜。父亲更喜欢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黑透了的夜是安静的,风筝才能自在地在天上飞。父亲喜欢在黑夜在风筝上挂灯笼和海琴,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就像风筝一样飞向空旷完整的天空而获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