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英雄雨来(节选)》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小英雄雨来(节选)》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2 14:3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雨来
(节选)
1.自学生字新词,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
2.学会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做斗争的高尚品质。
学习目标
雨来
妙趣横生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对这首歌一定很熟悉。
雨来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妙趣横生
你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谁吗?
管桦
雨来
作者简介
管桦,原名鲍化普,河北省丰润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后做随军记者。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将军河》,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短篇小说集《山谷中》《三只火把》,诗集《儿童诗歌选》等。他创作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传唱至今。
huà
雨来
管桦从小目睹了村子里年长他几岁的儿童团用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膝望,捕提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的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后更名为《小英雄雨来》。
写作背景
雨来
《小英雄雨来》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同时也鼓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管桦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部小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和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过程。
写作背景
资料袋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结束了“八年抗战”。
雨来
生字学习
















jìn

niǔ
lǎo

sāi


kāng
shuān
kǔn
bǎng
jié


shī
雨来
多音字


ba
吧台
吧嗒
好吧
作助词,用在句末或句中时,读ba

sāi
sài

瓶塞
边塞
堵塞
茅塞顿开
塞车
雨来
多音字


wa
哇哇叫
好哇



扒开
扒手
雨来
辨字



shuān
shuān
quán
消防栓
拴住
诠释
雨来
词语解释
①芦花: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②发愣:发呆。
③睁眼瞎:比喻不识字的人;文盲。
④歪歪斜斜:形容歪斜不齐的样子。
⑤落脚:指临时停留或暂住。
⑥枪栓:枪上的机件,前端的撞针可以撞击枪弹发火,射出弹头。
⑦劫难:
⑧鬼脸:故意做出来的滑稽的面部表情。
枪栓
雨来
词语解释
⑨戒指:套在手指上做纪念或装饰用的小环,用金属、玉石等制成。
⑩叽叽咕咕:形容说话声音很小,听不清或听不懂。
11:趔趄
12绸子
13有志不在年高
14敌人
15尸首:尸体
16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17慌忙:急忙;不从容。
苇絮
雨来
初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听课文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跟以往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2.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
3.你认为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雨来
阅读答疑
答: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都标有序号。
1.这篇课文跟以往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2.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
3.你认为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不畏强敌的威逼利诱,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并因为坚决不告密差点“牺牲”。
答: 雨来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雨来
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填空;
2.尝试着给这篇文章的六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时期,雨来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日寇________的故事,歌颂了雨来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抗日战争
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英勇斗争
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
雨来
精读课文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huán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芦苇比作白雪,写出了芦花又白又密的特点。
比喻:把苇絮比作鹅毛,写出了苇絮轻柔的特点。
景物描写。
点明了芦花村名字的由来
描写出了还乡河优美的风光。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后文雨来脱险埋下了伏笔。
1
雨来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2
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比喻:把雨来和他的小伙伴们比作一群鱼,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游泳本领高。
“不但……还……”:强调了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为后文写雨来脱险做铺垫。
雨来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3
问: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答:①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妈妈的生气时的样子;
②运用动作描写及关联词“一……就……”,表现了雨来的机灵、敏捷。
ái
tiáo
雨来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4
心理描写:表现了雨来当时害怕挨打的心理。
比喻:把雨来比作小泥鳅,形象地写出了雨来的身体光滑、黝黑的特点,体现了雨来的机灵和顽皮。
神态描写:用妈妈发呆的神情,烘托出雨来的反应速度快、游泳水平高。
雨来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5
问: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比喻
动作
神态
答:运用了比喻、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雨来比作小鸭子,表现了雨来的调皮和可爱,更显示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为下文雨来的机智逃脱埋下了伏笔。
雨来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写雨来的游泳本领很高。
雨来的特点:
机灵可爱
雨来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6
7
8
故事发生的时间
shāng liang
划线句:表现了爸爸对雨来的关心和爱
夜校的条件艰苦
说明根据地的孩子不怕吃苦、热爱学习
nāng
细节描写:表现出雨来爱护课本、热爱学习的特点。
雨来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9
10
11
12
13
14
第一次出现:这句话在雨来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第二次出现:为雨来勇敢救交通员、智斗鬼子做铺垫
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雨来
段落大意
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在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雨来的特点:
热爱祖国
雨来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了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杆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忽然这样打扮起来了呢?
15
16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huá
liú
bèi
bēi
gǎn
①外貌描写。暗示了雨来的爸爸也在勇敢参加抗战。
②同时突出了战斗形势的严峻。
③爸爸参加战斗的事情,对雨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雨来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雨来问爸爸:“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有准儿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的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17
点明时间之长,说明目前形势严峻
爸爸的话说明情况紧急,同时可以看出雨来是在革命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雨来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儿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18
19
拟声词,形容器物撞击的声音。
shǎng
①照应了上文雨来向妈妈要红布包的情节。
②为下文写敌人发现雨来怀里的课本作铺垫。
kān
雨来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20
21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夸张:突出外面的声音之大,说明当时情况紧急,场面混乱,暗示将要发生大事情。
kǎn
gū lu
sāi
说明雨来很珍爱课本,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交代李大叔的身份,为下文写雨来掩护他做铺垫
雨来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愣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十二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22
23
说明敌人正在大声喊叫,气焰嚣张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憎恨
chéng
kāng
与李大叔的“搬”形成对比,突出雨来挪缸的不易
雨来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上。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24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说明雨来跑得快
sōu
动作描写
写出了敌人的凶狠
sǎng
gē bo
雨来
段落大意
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
雨来的特点:
机灵勇敢
雨来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对雨来说:“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他突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刚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25
26
27
说明敌人搜查得很彻底,迫切想抓住李大叔
nàn
tiǎo
细节描写:进一步说明了敌人的凶残
神态描写:写出了敌人看到雨来的课本后的惊讶
语言描写:敌人的问话突显了他们的狡诈。
雨来的回答简单、干脆,表现了他的沉着、机智
雨来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膊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要统统告诉我!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8
29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描写:敌人在哄骗雨来,显示了敌人的狡诈
说明敌人把雨来绑得很紧,体现了敌人的残暴
动作、语言描写:面对敌人的哄骗,雨来没有上当,而是敷衍敌人,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雨来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30
31
32
心理描写:表现了雨来当时的害怕,从 侧面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děi
雨来拒绝敌人的各种利诱,说明他立场坚定、意志坚强。
雨来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子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啊!”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33
34
35
写出了敌人的丑陋与凶残
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敌人的虚伪。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雨来立场坚定、毫不动摇、十分沉着冷静
雨来
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36
比喻:表现了敌人的凶狠,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厌恶。
动作描写:写出了敌人殴打雨来时的凶狠残暴。
表明雨来强人疼痛,突出了他的顽强与勇敢
雨来
思考
第36段为什么要将雨来遭到敌人毒打的描写写得十分细致?


①一方面通过描写敌人的丑陋和凶残来衬托雨来的 ;
②另一方面又从正面刻画出雨来 的形象,
表明了雨来 的决心。
雨来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37
38
39
40
体现了鬼子的凶狠,更突出了雨来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第三次出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毒打,雨来毫不动摇,坚强不屈,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雨来的坚强不屈。“咬着牙”说明雨来很痛苦,也体现了他的坚决。
雨来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41
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扁鼻子军官气急败坏的样子。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雨来同敌人顽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在文中起到 的作用。
雨来
段落大意
第四部分: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雨来的特点:
英勇无畏
雨来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42
43
44
景物描写、比喻:
把浮云比作红绸子,把水里的倒影比作鸡冠花,
写出了还乡河傍晚时分的壮丽景色,呼应了文章的开头,
烘托了雨来“牺牲”时悲壮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雨来的惋惜与不舍。
guān
雨来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45
46
乡亲们对雨来的赞扬,表现了雨来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品质。
雨来的好朋友听到枪声后,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会说:
雨来
段落大意
第五部分:写芦花村的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十分难过。
雨来的特点:
不怕牺牲
雨来

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怎么不见雨来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47
48
yāo he
意味着雨来成功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
雨来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49
50
51
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大叔听到雨来牺牲后的震惊与痛苦万分的心情,烘托出雨来的小英雄形象。
为下文写雨来没有死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第三次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
寂静而肃穆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乡亲们哀痛的心情。
雨来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52
53
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现了铁头发现雨来还活着时的惊喜。
问: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语言描写:与第5自然段相照应,展现出雨来的活泼可爱。
雨来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54
这是对雨来逃生过程的描写,表现了雨来的机智敏捷,同时呼应了上文对雨来游泳本领高的描写。
55
反复:突出了人们惊喜、激动的心情
雨来
段落大意
第六部分:写雨来没有死。
雨来的特点:
机智敏捷
思考
1.读完了整篇文章,你能回答出“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这个问题吗?
答:雨来小小年纪,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面对敌人的训斥与盘问,雨来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哄骗与利诱,雨来沉着冷静;面对敌人的威胁与毒打,雨来坚强不屈。在这些事件中,雨来所展现出来的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品质令人敬佩,所以说雨来是小英雄。
思考
2.请你给这篇文章的六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那么,应该怎么列小标题呢?
雨来
解题思路
列小标题的方法
空间转换法
中心词句法
思想变化法法
找重点词语
浓缩段意法
时间顺序法
方位变化顺序
抓住每部分的中心词句概括小标题
根据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概括小标题
从文中找关键字词
在浓缩每段段意的基础上概括小标题
适用于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
雨来
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提炼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地点
事件
小标题
还乡河
豆腐房
雨来家里
屋里
芦花村
河沿上
雨来游泳,妈妈追雨来
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雨来把缸挪回原地,把鬼子引向后院
雨来与鬼子展开斗争,坚守秘密
乡亲们以为雨来被鬼子杀害了
雨来没有牺牲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读书
掩护交通员
智勇斗鬼子
怀念雨来
机智脱险
思考
3.请你总结本文内容。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一:边读边想,瞻前顾后。我们每读一部分,就停下来想想,这部分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前后联系。
方法二:列小标题把握内容。抓住内容要点,按照“谁干什么”的形式,可以将每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如:第二部分概括为“雨来上夜校读书。
方法三:串联小标题。根据小标题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雨来
因此我们可以将内容总结为:
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很高的孩子。通过上夜校读书,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的他与鬼子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芦花村的村民以为鬼子杀害了雨来,十分难过,没想到雨来凭着高超的游泳本领巧妙地脱险了。
解题
雨来
思考
4.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一、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作用:这段话描写了还乡河优美的风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后文雨来脱险埋下伏笔。
雨来
思考
作用:这段话把浮云比作红绸子,把水里的倒影比作鸡冠花,写出了还乡河傍晚时分的壮丽景色,呼应了文章的开头,烘托了雨来“牺牲”时悲壮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雨来的惋惜与不舍。
二、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三、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思考
作用:这段话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寂静而肃穆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乡亲们哀痛的心情。
雨来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构梳理
小英雄雨来(节选)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读书
掩护交通员
智勇斗鬼子
怀念雨来
机智脱险
机灵可爱
热爱祖国
机灵勇敢
英勇无畏
不怕牺牲
机智敏捷
雨来
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雨来
拓展积累
抗日小英雄王璞
王璞(1929-1943),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他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上了一张《抗日公约》,号召大家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1943年春,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王璞的家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名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隐藏地点。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年仅14岁的王璞表现非常镇定,痛骂汉奸,并高声鼓舞他人牢记《抗日公约》,誓死不透露八路军消息。王璞与母亲及百余名群众一同被敌人杀害。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