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2 11: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共和国的星河里,有无数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以炽热的爱国之心和高远的志向,为国家、为民族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
__________
崛起
兴起、振兴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任务一:归类学词,初试概括
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出生的地方
——读书的地方
——和同学进入的地方
这些地方和周恩来有什么联系?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清朝末年,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和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强行侵占或租借中国领土。随着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存在诸多横行霸道的行为:
1.经济掠夺与欺压华商。
2.侵犯中国民众的人身权利:暴力行为频发、交通肇事逃逸。
3.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干涉中国的行政管理与司法。
4.文化与思想上的侵略与歧视:大力推广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
哭诉 轧死
肇事 惩处
训斥 劝慰
用上词语,说说女人的遭遇
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想要巡警局惩处肇事的司机,没想到中国巡警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劝慰她。女人无处申冤,只能在巡警局门前哭诉。
1.加上时间、地点 2.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
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目睹了一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3.排除次要人物
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目睹了同胞受辱。
任务二:迁移学法,串联故事
时间、地点的变化



简要概括另外两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学习提示:
1.加上时间、地点;
2.关注主要人物;
3.排除次要人物。
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目睹了同胞受辱。
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目睹了同胞受辱。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周恩来听伯父谈论“中华不振”。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十二岁那年
在奉天
谈论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目睹同胞受辱
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
立志


串讲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周恩来听伯父谈论“中华不振”,他感到疑惑不解。直到一个星期天,他进入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同胞受辱,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志向。
任务三:诗中寻志,体会情怀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
1.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2.邃密:深人,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3.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
4.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5.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6.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7.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
8.蹈海:投海。
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胸怀大志
抱负远大
热爱祖国
第二课时
第一关:读准多音字
惩处(chǔ chù)
魏校长听了为(wèi wéi)之一振!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bèi bēi)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àn ná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
?
?
第二关:会写同音字
xiōng
( )弟 ( )猛 ( )怀祖国



zhèn
地( ) ( )静 ( )兴中华



第三关:会写易错字
十二岁那年
在奉天
谈论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目睹同胞受辱
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
立志
任务一:修身课上,感怀志向远大
默读1-9自然段,圈画魏校长的表现,并思考原因。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比显伟大
结合资料说一说:
魏校长反应为什么如此激烈?
结合资料说一说:魏校长反应为什么如此激烈?
1910年的中国:
列强瓜分中国的领土,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湖南、湖北饥民发生抢米事件;
江苏、浙江、安徽大雨成灾;
在东北发生了鼠疫,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
魏校长在周恩来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
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
为什么先写“立志读书”
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的可贵。
任务二:耳闻目睹,体会“中华不振”
默读11-17自然段,关注当时国人的行为,画一画能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和组员交流体会。
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中国人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不能随意走动,要看外国人的眼色行事。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悲痛
愤怒
无奈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中国巡警表面上在训斥女人,看起来威风凛凛的样子,实际上作为警察只能对外国人献媚,在外国人面前颠倒黑白,这恰恰是“中华不振”的表现。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中国人不能帮自己的同胞主持公道,他们敢怒不敢言,只能劝女人忍耐,这也是“中华不振”的表现!
反问句
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人们心里强烈的愤慨。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女人的亲人被轧死了,发生这么大的事,她却不能为自己讨回公道,能做的只有哭诉,可见“中华不振”啊!
任务三:结合现实,树立读书志向
围绕关键词,写一写自己读书的志向和理由。
为传承文化而读书
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从诗词歌赋到传统技艺。读书能让我深入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就像传递火炬一样,把文明的火种延续下去。
为改变世界而读书
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比如环境污染、贫困、疾病等。通过读书,我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去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追求真理而读书
真理就像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读书是我拨开迷雾的工具。我渴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接近事物的本质,明白世间的道理,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和清晰。
1913年,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运动,领导“八一”南昌起义。
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工作。
1934年,领导红军长征。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总理,直至1976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