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不懂就要问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书本,去认识一位很有名的人,他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出生于广东香山,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为推翻封建帝制不懈努力,虽历经挫折但始终坚守信念,四处奔走演讲、组织革命活动,在政治、思想等多方面都给中国带来了深远且具有变革性的影响,备受世人敬仰。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知识链接
妙解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会认
诵
例
圈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bèi sòng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段
练
背
多音字组词:
背:[bèi] 背诵
[bēi]背包
圈:[quān]转圈
[juàn]猪圈
挨:[ái]挨打 挨饿
[āi]挨着 挨挤
____背影
____背负
背
bèi
bēi
bèi ①脊背,躯干后部从肩膀到后腰的部分;②物体的反面或后面;③背对着。
bēi 只表动作义,着重指人用背驮东西以及负担、承受。
多音字
【运用】芳芳在诗歌背( )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妈妈给她买了一个新背( )包作为奖励。
bèi
bēi
私塾 戒尺
私塾: 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处所。
戒尺:旧时老师打学生的尺子。
整体把握
先读一遍课文,再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在( )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 )地向先生提问的事。说明了他是一个( )的人。
大胆
私塾
孙中山
勤学好问
起因
经过
结果
向先生提问
不懂就要问
勤学好问
合作探究
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默读第1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
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读书像唱歌,这样的读书方式真新鲜!
先生不讲
孙中山小时候的读书方式代表了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重点是对经典文献的诵读和记忆,以“经”(经典)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被称为“经师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对古文诗书的熟练掌握,通过反复朗读来加深记忆。
精读课文
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②……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心理描写,说明孙中山乐于思考。
自己不懂
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孙中山的问题反映了他对于知识本质和深层意义的追求。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更重视文本的字面记忆而不够注重理解和思考。孙中山请求先生解释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显示出他对于学习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重复和记忆,而是追求真正的理解与内涵。
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1.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2.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孙中山的提问打破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常态,显示了他对真实知识的渴望,他不满足于表面的重复记忆,而想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他的行为显得格外突出,因为这样直接质疑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私塾教育中是不常见的。孙中山的这种行为也可能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彰显了他愿意质疑权威和传统的品质。
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同学们对孙中山提问的反应——震惊和沉默——进一步强调了在当时社会中这种提问之举的不同寻常。他们可能因为吃惊于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或是对于突然被打破的传统学习环境感到困惑。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
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时期反映了他对待知识的非常认真和非凡的态度。尽管在传统教育环境中背诵和记忆被看作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孙中山并不满足于仅仅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他具有自主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他不只是学习为了考试或应付老师的要求,而是力求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孙中山的这种学习态度显示了他渴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不满足于表面涂鸦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孙中山的同学问他是否不怕被老师体罚,这体现了他们观察到的孙中山与众不同的勇气和行为。这说明孙中山不仅仅是遵循课本和教师的言教,而是有追求自己理解的强烈欲望和独立思考的特质。他对知识的探求超越了简单的接受,而是要进行深究和批判。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应做到“不懂就要问”。为此,他宁愿挨打。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孙中山愿意承担发问可能带来的后果,这表明了他早期就有改革者的素质。他不惧怕权威,敢于发问,显示出他不仅对学问有着执着的追求,也具备改变现状的决心。这种精神和态度最终成为他推动社会变革和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
不懂
就要问
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
发展:
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
层次梳理
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
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
积累拓展
学贵有疑,不懂就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可贵品质。
2、背诵含义深刻的段落。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