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
创造宣言
了解作者
陶 行 知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陶行知全集》,1934年,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题为《创造的教育》的演讲,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学习目标
01 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02 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03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观点和材料
之间的联系。
04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
写作特点。
《创造宣言》——陶行知
字词积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字词过关
词语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阅读下面重点字词的读音,结合语境思考字词的含义。
樵夫
qiáo
豢养
huàn
烟囱
cōng
中伤
zhòng
遁词
dùn
鲁钝
dùn
玄奘
zàng
塑像
sù
字词过关
词语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借助字典和相关工具,结合语境思考词语的含义。
遁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
比喻在写作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之更为精辟传神,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
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
字词过关
词语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借助字典和相关工具,结合语境思考词语的含义。
自暴自弃
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
走投无路
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非常艰难。
众叛亲离
指众人背叛,亲戚离开。形容完全处于孤立的境地。亲:亲戚;离:离开
内容过关
整体内容感知
(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大意,分析本文的结构,说一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11)
第四部分(12-16)
开门见山,发出“让我们继续创造”的宣言。
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内容过关
整体内容感知
(2)本文标题《创造宣言》是论点吗?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创造宣言”,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论点,而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
作者的宣言是在文章的结尾充满激情的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内容过关
整体内容感知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五种错误观点进行了反驳,请在文中找到作者反驳的五种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
山穷水尽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通过这些反驳,作者逐步树立了自己的正面观点,强调创造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 。
《创造宣言》——陶行知
第二部分
重点解析,深层探究
重点探究
(1)阅读第一段“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细节研读探究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教育者的创造责任和使命。通过引用“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作者强调了教育者需要继续完成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创造性和重要性 。
重点探究
(2)课文开头,作者分别列举了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细节研读探究
通过对比宗教家、美术家和教育者的不同创造行为,来突出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创造精神。宗教家通过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如罗丹通过雕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崇拜,而教育者则致力于创造出善美的活人。
这种对比旨在强调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重点探究
(3)“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作者是怎么反驳这个观点的?
活动:重点研读
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反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观点。
列举了“八大山人用白纸和石头创作出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和米开朗基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反例,来证明平凡的环境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重点探究
(3)“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作者是怎么反驳这个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活动:重点研读
单调无过于 产生了
坐监牢
沙漠
开肉包铺子
《易经》之卦辞
《正气歌》
苏联的国歌
《尼赫鲁自传》
苏彝士运河
平老静
单调的生活环境并不能阻止创造力的发挥
重点探究
(4)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作者是怎么反驳这个的观点的?
活动:重点研读
作者通过列举莫扎特、爱迪生和帕斯加尔等人的例子来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观点。
这些例子说明,创造能力并不受年龄限制,年轻人在适当的引导和环境下同样可以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重点探究
(5)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作者是怎么反驳这个的观点的?
活动:重点研读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反驳这一观点。作者提到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这些例子说明即使是无能的人也能通过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以此类比人类在生活中的创造力,强调每个人都有贡献的价值 。
重点探究
(6)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作者是怎么反驳这个的观点的?
活动:重点研读
事实论据
道理论证
作者列举了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等人在困境中取得成功的事例。
引用歌德的名言“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来强调勇气的重要性,反驳“山穷水尽……”的观点。
重点探究
(7)试着用自己组织语言来说一下东樵夫的故事,并结合上下文说一说东樵夫的故事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活动:重点研读
东山樵夫到泰山割茅草时,认为泰山是一座平凡的山,并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这种行为象征着在面对新环境时,缺乏判断力和创造力,导致树苗被当作茅草烧掉,失去了成长为大树的机会 。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重点探究
(7)阅读第13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没有创造力的可悲”这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活动:重点研读
主要用了比喻论证法,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用“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创造宣言》——陶行知
第二部分
难点探究,积累拓展
深层探究
活动:探究合作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深层探究
活动:探究合作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如《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和《尼赫鲁自传》等,有力地批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强调在单调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
深层探究
活动:探究合作
(3)细读课文,分析第6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的作用是加强语势,通过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深层探究
活动:探究合作
(4)细读课文,分析第12自然段中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深层探究
活动:探究合作
(5)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描述树苗与茅草最终都化作了“几缕黑烟”,主要是为了强调不进行创造的可悲,并启发人们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这种对比手法通过展示两种看似不同的物体最终走向相同的结局,突出了创造的重要性,提醒读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创造,以避免陷入停滞和消亡的境地。
深层探究
探究:写作特色
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上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
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深层探究
探究:文章主旨
主旨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总结归纳
课堂内容小结
创 造 宣 言
提出总论点
教育者的创造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之人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批驳错误观点
确立正确观点
错误观点
正确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发出呼吁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能力不足
陷入绝境
我们要创造
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总结归纳
课堂内容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 鲁钝(chún) 崇拜(chóng)
C.监牢(jiān) 遭遇(zāo) 喑哑(yā)
D.懒惰(duò) 豢养(huàn) 中伤(zhòng)
D
解析:A. 遁词(xún)——dùn;
B.鲁钝(chún)——dùn;
C. 喑哑(yā)——yǎ;
总结归纳
课堂内容练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脸上表现出惭愧的神情,他再找不到遁词了。
B.该公司称,退出中国无人机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这个曾经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C
解析:褒贬失当,望文生义。“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不能用于形容节目出场。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