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大臣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故事反映出东晋( )
A. 奢侈腐败 B. 君弱臣强
C. 政治清明 D. 社会安定
2.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 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南京
3. 南北朝时期,至少有70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君主专制的实行
C. 北方政局的稳定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4.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下列关于两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晋的统治区域大致相同 ②东晋政权结束于武将手中 ③东晋灭亡后南朝开始
④西晋的统治者是司马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当时江南地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 成都 B. 咸阳 C. 官渡 D. 建康
6. 在古代,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人口增加
B.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面食口感更好
D.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7.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士族,当年他们居住在乌衣巷,从刘禹
锡的诗句中至今仍可感受到王、谢当年的风光一时。能佐证这种风光的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王猛担任前秦丞相
C.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 D. “王与马,共天下”
8. 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他揭示的是当时( A )
A. 政权更迭频繁 B. 出现统一趋势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外戚宦官专权
9.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 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1. 西晋初年,福建新增建安、邵武等七县;东晋南朝时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流域的水稻栽培技术得到提高,并开始推广小麦种植。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B. 福建自然条件优越
C.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D. 大量北民南迁入闽
12. 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
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 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 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 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 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13.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年,止于公元589年,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先后相继的四个朝代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1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魏灭蜀 ②东晋建立 ③西晋灭吴 ④西晋建立
A.③①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5.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16.据《宋书·州郡志》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17.“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18.列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1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②推广选种、育种和施用粪肥等技术 ③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④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小明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淝水之战东晋统一全国
D.420年,武将夺权,东晋灭亡
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天府”指的是哪一地区,以及这一地区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秦国修建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发展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2.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史料解读】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材料,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百姓把鱼和稻米作为主食,以渔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不用买卖交换也能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汉书》选段译文
材料二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需求。会稽地区临海靠湖,有良田数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价格很贵。这是关中的鄠(今陕西户县)杜(今陕西西安东杜陵)地区根本不能比的。荆州的富饶,扬州的肥沃,鱼、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选段译文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5BDDDD 6-10DDADA 11-15DCBCA 16-20DDBDD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进一步推广。
地区:成都。水利工程:都江堰。
(3)经济发展现象: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4)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2)不同:《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比《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到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
(3)条件: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