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1-3章(声现象、光现象、光的折射 透镜)
压轴培优卷
一、单选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超声波测速仪A,向远离自己而去的汽车B发出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第一个脉冲1.4s后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3.0s后收到反射信号(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48m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50m
C.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4.3s
D.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5.3s
【答案】D
【详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B处返回到测速仪所用时间
由得,汽车B距测速仪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B处返回到测速仪所用时间
汽车B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为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关于波形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通过比较波形图的高低可比较声音的音调
B.通过比较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可比较声音的音色
C.通过比较波形图的形状可比较声音的响度
D.比较甲、乙、丙可知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和响度相同
【答案】D
【详解】A.通过比较波形图的高低可以比较声源振动的幅度,即可以比较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通过比较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可比较声源振动的频率,即比较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通过比较波形图的形状可比较声源振动的特点,即比较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读图可知,三幅图中声波振动的幅度相同,疏密程度相同,即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足够大的平面镜前,若分别在平面镜前、后插入不透光的木板CD、MN。则( )
A.因为CD阻挡,AB不成完整的像
B.因为MN阻挡,AB的像会被挡住部分
C.两种情况下镜前观察到像的范围相同
D.两种情况下AB都能成完整的像
【答案】D
【详解】如图所示,A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逆着反射光线看到像,如图所示:
A.由于CD的阻挡,仍然成完整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MN在平面镜后,无法遮挡反射光线,故仍然成完整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MN在平面镜后,无法遮挡反射光线,故仍然成完整的像,由于CD的阻挡,观察的范围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
D.MN在平面镜后,无法遮挡反射光线,故仍然成完整的像,由于CD的阻挡,仍然成完整的像,两种情况下AB都能成完整的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物理实验室天花板下方固定一块厚薄不均匀的玻璃,其背面涂有一层不透明的金属薄膜,玻璃横截面图如图所示。小明在玻璃下S点固定放置一光源,光源朝着玻璃射出不同角度的光,其中一部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后,经金属薄膜反射后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则光源射出的光中( )
A.只有一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B.只有两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C.只有三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D.不可能有光线能返回到S点
【答案】A
【详解】若从S点处发射的光经过玻璃折射后垂直射入金属薄膜,反射光线将垂直金属薄膜返回,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理,此光线将返回S点,但仅有一条光线,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明进行以下两种操作,均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操作1:保持蜡烛和光屏在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甲向左移到M点,操作2:保持蜡烛和透镜甲在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成透镜乙,再向左移动光屏到N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操作均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放大的像
B.透镜乙的焦距大于透镜甲
C.M点和N点之间距离定大于20cm
D.完成操作2后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透镜乙可能出现等大的像
【答案】C
【详解】A.如图,此时物距为40cm,像距为20cm,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为40cm,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透镜甲在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成透镜乙,再向左移动光屏到N点,光屏上能成清晰像,像距变小,说明透镜乙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成的像更小,是缩小实像,故A错误;
B.透镜乙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所以透镜乙的焦距小于透镜甲,故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将透镜甲向左移到M点,此时物距为20cm,所以M点在30cm刻度处;操作2中,透镜位置不变,N点在透镜右侧,所以,M点和N点之间距离定大于20cm,故C正确;
D.完成操作2后,光屏上成的是缩小实像,则此时物距与像距之和大于四倍焦距,成等大实像时,物距、像距均等于二倍焦距,则物距与像距之和为四倍焦距,所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透镜乙不可能出现等大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6.(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甲,小明用一张画有两个同向黑色箭头的白纸,再将一只玻璃杯放置在白纸正前方,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透过玻璃杯中的水看到有一个箭头反向且变长了。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看到黑色的箭头是因为它反射黑光
B.乙图中如果将水杯靠近白纸,看到的下面的箭头将会更短
C.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变长的现象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D.乙图中看到的上下两个箭头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答案】D
【详解】透过玻璃杯中的水看到有一个箭头反向且变长了,说明下面的箭头通过水杯中的水成了倒立、放大的实像,水杯中的水相当于横向的凸透镜;
A.甲图中看到黑色的箭头是黑色吸收所有色光,故A错误;
B.乙图中如果将水杯靠近白纸,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故看到的下面的箭头将会更长,故B错误;
C.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变长的现象,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C错误;
D.乙图中看到的上面的箭头是玻璃杯折射形成的,下面箭头是水折射形成的,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7.(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物理书上,如图所示,我们所看到的“物理”两字是( )
A.变浅的实像 B.变浅的虚像
C.变深的实像 D.变深的虚像
【答案】B
【详解】玻璃砖紧压在书本上,字的光自玻璃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产生看到字的像的感觉,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故是虚像。因为折射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像是变浅了的。相当于人看水里的物体,看到的是变浅了的虚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 和3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若凸透镜是L1,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凸透镜,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③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④若凸透镜是L2,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凹透镜,移动光屏,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详解】①若凸透镜是L1,焦距为15cm,此时物距为40cm,在透镜二倍焦距以外,像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而此时光屏在透镜一倍焦距以内,因此小明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若凸透镜是L1,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使光线提前会聚,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③若凸透镜是L2,焦距为30cm,此时物距为40cm,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应在二倍焦距以外,即在100cm以外,小明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动,由于光具座不够长,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④若凸透镜是L2,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会使像延迟会聚,即像距变大,移动光屏,更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由以上分析可知②③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束白光沿BD方向射向三棱镜,在右侧光屏形成了彩色光带M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区域的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B.若物体放在P处,从右侧透过棱镜观察到像可能在C处
C.M和N两处的光线分别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N处光线测出的焦距更小
D.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能力比对紫光的折射能力强
【答案】C
【详解】如图,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所以经三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①区域为红外区,②为有色光,③为紫外区;
A..①区域为红外区,热效应显著;③为紫外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A错误;
B.若物体放在P处,会挡住白光,由光的折射可知,从右侧透过棱镜观察到像可能在P点的上侧,故B错误;
C.M处为红光,N处为紫光,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由于凸透镜对紫光的偏折能力较强,N处光线测出的焦距更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能力比对紫光的折射能力弱,故D错误。
故选C。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水池的宽度为L,在水池右侧距离池底高度H处有一激光束,水池内无水时恰好在水池的左下角产生一个光斑。已知L=H,现向水池内注水,水面匀速上升,则光斑( )
A.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B.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C.减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D.加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答案】A
【详解】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斑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当水面上升时,折射光路的变化如图:
可见,水面上升,折射点右移,光斑右移。水面上升的距离h与光斑移动的距离s成正比,即
(其中a为折射角)所以当水面匀速上升,光斑必然匀速移动,而不是变速运动。因为L=H,所以激光与水面成45度角入射,所以由图可知,光斑再怎么移也不可能和法线重合,所以速度比水面上升的速度小。
故选A。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一个中间充有气泡的水球,该水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透过这个水球我们可以看到“一正一倒”两个缩小的像,关于这两个像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的
B.倒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中间部分形成的
C.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通过中间部分形成的
D.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D
【详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ABC.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中间部分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ABC错误。
D.本题中,无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还是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2.(24-25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下列研究,(已知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在当前环境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v铁=5200m/s。)。现有一段长为51m的长直软木,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 s听到响声,小华能听到 次响声;而小红同学在输送水的长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亮沿长直铁管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若实验中小亮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亮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m。(选填“s<44m”、“44~211m”或“s>211m”)
【答案】 0.102 1 s<44m
【详解】[1][2]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声音在软木中传播的时间为
则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0.102s听到响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两次时间间隔为
所以小华能听到1次响声。
[3]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所以,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s>211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211m>s>44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仍然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36.4m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古埃及学者埃拉托色尼发现,利用同一时刻在不同地点影子的长度不同可以估测出地球周长。取一根直杆,将其竖直立在地球上的A点,由于光的 形成了杆的影子,记录直杆在正午时刻影子的长度,算出太阳光与直杆的夹角,同样可以测出此时 B点太阳光与直杆的夹角A、B是同一经度上的两个城市(如图),它们的距离为L,可以估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 。
【答案】 直线传播
【详解】[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不透明的杆上,由于杆挡住了一部分光线,在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杆的影子;
[2]因为A、B是同一经度上的两个城市,所以A、B两点所对的圆心角:,
由题意可知,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为L,则每1度所对应的弧长是,则360°所对应的弧长,即地球的周长为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激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上升时,光点 S'将向 (左/右)移动。保持入射光线不变,若液面上升的高度为 h,则光点移动的距离 (>/=/) h。
【答案】 130° 左 >
【详解】[1]因为激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所以入射角为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30°。
[2]当液面上升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角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斑将向左移动,如图所示:
[3]由图可知,O为液面上升后的入射点,A为上升后的液面与原来的反射光线的交点,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可知,光点移动的距离等于OA的长度,由三角形的知识可知,因为入射角为65°,所以h小于OA长度的一半,因此OA的长度大于h,则光点移动的距离大于h。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左侧在白光照射下呈现黑色是因为 ,在高脚玻璃杯前方观察到如图乙所示装水部分“黑白颠倒”的现象,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透镜,若希望看到“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则应将高脚杯 (选填“靠近”或“远离”)黑白卡片。
【答案】 黑色吸收所有色光 凸 靠近
【详解】[1]白光照射图甲的卡片时,因为左侧的黑色吸收所有色光,所以呈现黑色,右侧的白色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呈现白色。
[2]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的水组合成一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
[3]图乙中,卡片通过高脚杯所成的是左右相反的实像,为了让黑白重新颠倒回来,应让高脚杯靠近卡片,成正立的虚像。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开设了“天宫课堂”,如图所示,在水球中注入气泡进行光学实验时,可以看到一倒一正两个像,这两个像都是光的 形成的,透过水球中间气泡部位观察到正立缩小的像时,此时水球和中间气泡部分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 折射 凹透镜
【详解】[1][2]成一个倒立的像,是因为整个水球类似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成正立的像是因为中间的气泡会将水球分成两个中间薄两边厚的结构,从而形成两个凹透镜组成的光具组,成正立缩小的像,因此会看到“一正一倒”两个像。不管是凸透镜成像还是凹透镜成像,本质都是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发生折射形成,属于光的折射。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细光束,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B处,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若B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选填“>”“=”或“<”)2cm。
【答案】 增加 >
【详解】[1][2]当水面高度变化时,因入射光线不变、水面始终水平,则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要使B处的光点向上移到C处,如下图所示,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若BC间距离为2cm,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则由图可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大于2cm。
18.(24-25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测量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后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1)小红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
(2)若她向左移动1m,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
【答案】(1) 一样大 5.5
(2) 不变 4.5
【详解】(1)[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可知,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是一样大的。
[2]由图可知,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视力表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L1=3m+2.5m=5.5m
(2)[1]若她向左移动1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可知,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不变。
[2]由图可知,小红原来距离平面镜2.5m,若她向左移动1m,则小红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1.5m,镜中视力表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L2=3m+1.5m=4.5m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束光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O逆时针匀速转动,在转动过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绕中心O转过的角度为,c,则 ,
【答案】 30 30
【详解】由题意作出如下示意图:
[1]由题意可知,转动前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夹角为90°,平面镜绕圆筒中心逆时针转动15°,此时点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15°,即,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则所成的虚像与此时的平面镜MN夹角也为105°,即,则此时,转动之前光源和虚像的夹角,因此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绕中心O转过的角度为
[2]未转动时,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都为0°。由于法线始终与反射面垂直,因此法线也绕圆筒中心逆时针转动,在平面镜转动过角时,法线也转动过角,此时入射角增大1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增大15°,则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即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为为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为了测量某凸透镜焦距,小华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小于透镜大小的圆环,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下方距透镜8cm处的白纸上的光斑恰好与圆环重合,当将该透镜远离白纸垂直移动6cm时,此时白纸上的光斑再次与圆环重合,此过程中光斑的大小 (选填“先变小后变大”或“先变大后变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答案】 先变小后变大 11
【详解】[1][2]由题意可知,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而太阳光的光线相当于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聚于另一侧的焦点,题中说明在其下方距透镜8cm处的白纸上的光斑恰好与圆环重合,然后再将该透镜远离白纸垂直移动6cm时,光斑再次与圆环重合,这些都表明了另一侧的焦点,在两个光斑的中间,并且两个光斑到焦点的距离相等,如下图所示,可知第一个光斑与第二个光斑之间的距离为6cm,则另一侧的焦点与第一个光斑的距离为3cm,第一个光斑与透镜距离8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1cm;
并且从下图可看到,从第一个光斑到第二个光斑,此过程中光斑的大小是先变小后变大。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将图所示箭头图形从水杯后方紧贴水杯逐渐远离水杯,透过水杯看到箭头的形状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其余图形按照透过水杯所看到图形的先后顺序排列为
【答案】 ④ ③②⑤①
【详解】[1]圆柱形的水杯装水后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凸透镜,将如图所示箭头图形远离水杯时,水杯成的像只在水平方向放大或缩小,竖直方向不放大或缩小,如图5个图像中④在水平方向放大,故其中不可能看到的是④。
[2]将图所示箭头图形从水杯后方紧贴水杯逐渐远离水杯,箭头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时,箭头离水杯越远,像越大;箭头在一倍焦距以外时,箭头离水杯越远、像离水杯越近、像越小,因此其余图形按照透过水杯所看到图形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⑤①。
三、作图题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请在图中画出两束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3)如图所示,从点光源 S 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墙壁上的O 点处,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答案】
【详解】(1)[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过A、B两点作镜面的垂线,用虚线表示,再由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确定两点对应的像A'、B',用虚线将这两点连接起来,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故作图如下:
(2)[2]图中是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投向延长线过以异侧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故作图如下:
(3)[3]过点光源作平面镜的垂线,由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出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之后连接OS',OS'与镜面的交点是入射点,其中OS'在入射点与O点段用实线表示,这段便是反射光线,入射点与S'点间用虚线表示,因为这段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再将入射点与S点连接起来,便是入射光线。所以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有一只正在发声的电子钟。
(1)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这时听到的铃声响度又会逐渐 ;
(2)实际实验中,不管怎么抽气,我们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能否根据这个现象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 (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
(3)你觉得如何改进该实验,可以更好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写出一种改进方案: 。
【答案】 变小 变大 不能 固体可以传声 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中(用磁体将电子钟悬在空中)
【详解】(1)[1][2]如图所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变少,则听到的铃声响度逐渐变小,反过来,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听到的铃声响度会逐渐变大。
(2)[3][4]不管怎么抽气,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但不能因为这个现象就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因为微弱的铃声是通过玻璃钟罩传播的,即使玻璃罩内是真空,声音却还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3)[5]为了更好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以让电子钟与固体不接触,悬空挂起来,所以可以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中。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晴天正午,为了“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的关系”,小明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探究工具:在一张不透明的卡片纸上用小刀刻出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的孔,孔的边长为5cm。如图甲所示。
(1)小明先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如图甲)水平置于白纸上方1m的位置,让太阳光垂直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孔,观察到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由此得出:当 时,光斑的形状由孔的形状决定;
(2)小明选取卡片甲上的三角形孔,仍水平置于距地面距离1m处,用另一张不透明的卡片覆盖在孔上,遮住孔的一小部分,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通过三角形孔,地面白纸上出现亮斑。缓慢向左移动覆盖卡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观察到的现象是:开始时,白纸上光斑的形状是 ,但大小逐渐减小;当透光孔的边长约为5mm时,白纸上光斑形状是圆形,持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透光孔大小,圆形光斑的大小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光斑的亮度 (选填 “变亮”、“变暗”或“不变”)。由此推理得出,圆形光斑是 的像;
(3)如果在该小孔上方用绿色的“F”形状的光源替代太阳发出的光经过小孔,进行实验,我们会观察到白纸上“F”的像是 (选填“黑白”或“绿色”)的。
【答案】 孔较大 三角形 不变 变暗 太阳 绿色
【详解】(1)[1]由图甲知,孔的形状不同,且孔径较大时,通过小孔所成的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即这种情况下,光斑的形状由孔的形状决定。
(2)[2]由图乙知,孔是三角形的,用一张不透明卡片覆盖在孔上,向左缓慢移动,改变透光孔的大小,一开始白纸上,光斑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3][4][5]当透光孔的边长约为5mm时,光斑为圆形,持续向左移动覆盖卡片,即减小小孔的大小,光斑的大小不变,但光斑的亮度会变暗,因为卡片的遮挡,通过小孔的光线减少。由此可知: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当光斑是圆形后,小孔大小改变,但光斑的大小不变,原因是太阳的大小不变,小孔离地面的距离也不变,所以其像的大小也不变。
(3)[6]在以上探究中,用绿色的F形状的光源替代太阳,则经过小孔在白纸上所成的F的像是绿色的,因为F形状的光源只发出绿光,透过小孔的也只有绿色光,所以在白纸上的像也是绿色的。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下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平面镜/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 (前面/后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
(2)为了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 (远离/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3)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相等/不等);
(4)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 ;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5)同组的小红选用棋子做实验,实验装置如丙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棋子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棋子A顶端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 (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 玻璃板 前面 远离 相等 A 先变大后变小
【详解】(1)[1][2]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观察时,眼睛应该从平面镜的前面通过平面镜看像。
(2)[3]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让蜡烛A远离平面镜,蜡烛A的像也会远离平面镜,则后面的蜡烛要远离平面镜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3)[4]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等。
(4)[5]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对称可知,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平面镜依旧在原来所在平面,硬币位置不变,所成的像的位置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6]将玻璃板绕底边向棋子B一侧翻转90°,在此过程中,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则棋子A顶端到镜面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则棋子A顶端与其像之间的距离也会先变大后变小。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观察发现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 ;小明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不在”)同平面内;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选填“左”、“右”、“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小明让一束光强不变的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丙),不断调整入射角,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格:
入射角α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β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①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折射光线的能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当入射角时,折射光线消失,反射光线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丁中的图线 (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答案】 两侧 在 左 可逆 增大 减小 a
【详解】(1)[1][2]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这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但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3]若杯中的水增多,如图所示:
可见,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则杯底亮斑也会向左移动。
(3)[4]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与原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5][6]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反射光线能量增大,则折射光线的能量减小。
[7]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而图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也等于45°,a图象中的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因此图a反映了实验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徐在STEAM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导,成功制作出水凸透镜,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射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1)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当把蜡烛移到62cm刻度线处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
(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对水凸透镜进行 (选填“抽水”或“注水”),或者在蜡烛和水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3)随着蜡烛的不断燃烧,光屏上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要想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你的调整方法是:把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
(4)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丙所示(部分色光未画出),说明白光 (选填“是”或“不是”)一种单色光。于是,小徐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丁所示,以下关于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红>f黄>f蓝
B.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答案】 同一高度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物体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注水 凸透镜 上 不是 A
【详解】(1)[1][2]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即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当把蜡烛移到62cm刻度线处时,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物体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
(2)[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即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像变大。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必须使光线会聚,即增大水透镜的凸度,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
[4]或者在蜡烛和水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凸透镜,让光线在经过水透镜之前先会聚一些。
(3)[5]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则像的位置会偏高,即屏上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把光屏向上移。
(4)[6]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白光是复色光,不是单色光。
[7] 根据图乙可知,三棱镜对红光的偏转能力最弱,对蓝光的偏折能力最强。当它们经过同一个凸透镜后,如图:
三种色光通过水透镜的焦距f大小关系为:f红>f黄>f蓝。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小雨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象,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点燃/不点燃)蜡烛;
(3)如图丙,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时,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 (虚/实)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若用照相机从凸透镜右侧对着凸透镜拍摄,则 (能/不能)拍到蜡焰的像;
(4)小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丁中①至⑥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③①②;
(5)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上/下)移动;
(6)小超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下列的4个字母适合做LED光源的有 个;
(7)小亮实验小组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己的图象,线段为凸透镜的像距倒数和物距的倒数对应关系,根据图象信息可知,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答案】 12 点燃 虚 放大镜 能 ④⑥⑤ 上 1 10
【详解】(1)[1]太阳光照射在凸透镜上时,太阳光都是一些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聚于凸透镜的焦点,可知焦点位置聚集的光线是最多的,这时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象,如图乙,从图乙可看到,当s为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最短,为4min,白纸被烤焦得最快,说明这位置聚集的光线是最多的,这位置即为焦点所在的位置,所以该透镜的焦距f为12cm。
(2)[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位于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调整器材高度时,应点燃蜡烛。
(3)[3][4][5]由(1)解析可知,该透镜的焦距f为12cm,在图丙中,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时,可看到物距为5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虚像;该实验现象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虽然该实验成的是虚像,但用照相机从凸透镜右侧对着凸透镜拍摄时,还是有光线进入照相机,在照相机能拍到蜡焰的像。
(4)[6]由题意可知,④⑤⑥这三个像中,④⑥是正立放大的,⑤是倒立放大的,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小,虚像越小,那么由近到远应该是④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接下来是⑤,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接下来像是变小的,顺序是③①②,综上所述,由近到远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④⑥⑤③①②。
(5)[7]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烛焰在降低,由于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所以它的像是向上移动的。
(6)[8]由于凸透镜成的像都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那么所用的字母不可以是左右对称或者上下对称,那么这四个字母只有“F”适合做LED光源,即只有1个适合做LED光源。
(7)[9]从图己可以看到,当时,,可得到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两倍焦距,所以这时,解得
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五、科普阅读题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尽量消除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你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为了解释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1)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 。
A.A和B发出的光都照到 B.A发出的光照到,B照不到
C.A和B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B发出的光照到,A照不到
(2)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 (会/不会)产生本影。
(3)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C照到课本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阴影)。( )
(4)如果在乙图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书的半影部分 。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5)小明同学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图中用 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不会 C A
【详解】(1)[1]蜡烛B处于A的上面,故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B发出的光可以照到,A照不到。
(2)[2]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故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不会产生本影。
(3)[3]仿图甲,作图如下:
(4)[4]如果在乙图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增加,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5)[5]对同一个物体,其本影区的大小,与光源发光面的 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光源到物体的距离一定时,光源发光面越大,则物体的本影越小;光源发光面越小,则物体的本影越大;光源发光面一定时,光源到物体的距离越小,则物体的本影区越大;光源到物体的距离越大,则物体的本影区越小;因此医院外科手术室中的无影灯是由多个大面积光源组合而成的,故应该选择A。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1-3章(声现象、光现象、光的折射 透镜)
压轴培优卷
一、单选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超声波测速仪A,向远离自己而去的汽车B发出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第一个脉冲1.4s后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3.0s后收到反射信号(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48m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50m
C.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4.3s
D.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5.3s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为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关于波形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通过比较波形图的高低可比较声音的音调
B.通过比较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可比较声音的音色
C.通过比较波形图的形状可比较声音的响度
D.比较甲、乙、丙可知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和响度相同
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足够大的平面镜前,若分别在平面镜前、后插入不透光的木板CD、MN。则( )
A.因为CD阻挡,AB不成完整的像
B.因为MN阻挡,AB的像会被挡住部分
C.两种情况下镜前观察到像的范围相同
D.两种情况下AB都能成完整的像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物理实验室天花板下方固定一块厚薄不均匀的玻璃,其背面涂有一层不透明的金属薄膜,玻璃横截面图如图所示。小明在玻璃下S点固定放置一光源,光源朝着玻璃射出不同角度的光,其中一部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后,经金属薄膜反射后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则光源射出的光中( )
A.只有一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B.只有两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C.只有三条光线能返回到S点
D.不可能有光线能返回到S点
5.(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明进行以下两种操作,均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操作1:保持蜡烛和光屏在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甲向左移到M点,操作2:保持蜡烛和透镜甲在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成透镜乙,再向左移动光屏到N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操作均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放大的像
B.透镜乙的焦距大于透镜甲
C.M点和N点之间距离定大于20cm
D.完成操作2后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透镜乙可能出现等大的像
6.(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甲,小明用一张画有两个同向黑色箭头的白纸,再将一只玻璃杯放置在白纸正前方,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透过玻璃杯中的水看到有一个箭头反向且变长了。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看到黑色的箭头是因为它反射黑光
B.乙图中如果将水杯靠近白纸,看到的下面的箭头将会更短
C.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变长的现象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D.乙图中看到的上下两个箭头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7.(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物理书上,如图所示,我们所看到的“物理”两字是( )
A.变浅的实像 B.变浅的虚像
C.变深的实像 D.变深的虚像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 和3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若凸透镜是L1,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凸透镜,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③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④若凸透镜是L2,小明在透镜前加一合适的凹透镜,移动光屏,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束白光沿BD方向射向三棱镜,在右侧光屏形成了彩色光带M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区域的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B.若物体放在P处,从右侧透过棱镜观察到像可能在C处
C.M和N两处的光线分别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N处光线测出的焦距更小
D.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能力比对紫光的折射能力强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水池的宽度为L,在水池右侧距离池底高度H处有一激光束,水池内无水时恰好在水池的左下角产生一个光斑。已知L=H,现向水池内注水,水面匀速上升,则光斑( )
A.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B.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C.减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D.加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一个中间充有气泡的水球,该水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透过这个水球我们可以看到“一正一倒”两个缩小的像,关于这两个像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的
B.倒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中间部分形成的
C.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通过中间部分形成的
D.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二、填空题
12.(24-25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下列研究,(已知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在当前环境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v铁=5200m/s。)。现有一段长为51m的长直软木,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 s听到响声,小华能听到 次响声;而小红同学在输送水的长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亮沿长直铁管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若实验中小亮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亮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m。(选填“s<44m”、“44~211m”或“s>211m”)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古埃及学者埃拉托色尼发现,利用同一时刻在不同地点影子的长度不同可以估测出地球周长。取一根直杆,将其竖直立在地球上的A点,由于光的 形成了杆的影子,记录直杆在正午时刻影子的长度,算出太阳光与直杆的夹角,同样可以测出此时 B点太阳光与直杆的夹角A、B是同一经度上的两个城市(如图),它们的距离为L,可以估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 。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激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上升时,光点 S'将向 (左/右)移动。保持入射光线不变,若液面上升的高度为 h,则光点移动的距离 (>/=/) h。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左侧在白光照射下呈现黑色是因为 ,在高脚玻璃杯前方观察到如图乙所示装水部分“黑白颠倒”的现象,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透镜,若希望看到“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则应将高脚杯 (选填“靠近”或“远离”)黑白卡片。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开设了“天宫课堂”,如图所示,在水球中注入气泡进行光学实验时,可以看到一倒一正两个像,这两个像都是光的 形成的,透过水球中间气泡部位观察到正立缩小的像时,此时水球和中间气泡部分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或“凹透镜”)。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细光束,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B处,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若B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选填“>”“=”或“<”)2cm。
18.(24-25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测量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后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1)小红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
(2)若她向左移动1m,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束光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O逆时针匀速转动,在转动过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绕中心O转过的角度为,c,则 ,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为了测量某凸透镜焦距,小华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小于透镜大小的圆环,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下方距透镜8cm处的白纸上的光斑恰好与圆环重合,当将该透镜远离白纸垂直移动6cm时,此时白纸上的光斑再次与圆环重合,此过程中光斑的大小 (选填“先变小后变大”或“先变大后变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将图所示箭头图形从水杯后方紧贴水杯逐渐远离水杯,透过水杯看到箭头的形状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其余图形按照透过水杯所看到图形的先后顺序排列为
三、作图题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请在图中画出两束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3)如图所示,从点光源 S 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墙壁上的O 点处,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有一只正在发声的电子钟。
(1)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这时听到的铃声响度又会逐渐 ;
(2)实际实验中,不管怎么抽气,我们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能否根据这个现象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 (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
(3)你觉得如何改进该实验,可以更好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写出一种改进方案: 。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晴天正午,为了“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的关系”,小明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探究工具:在一张不透明的卡片纸上用小刀刻出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的孔,孔的边长为5cm。如图甲所示。
(1)小明先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如图甲)水平置于白纸上方1m的位置,让太阳光垂直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孔,观察到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由此得出:当 时,光斑的形状由孔的形状决定;
(2)小明选取卡片甲上的三角形孔,仍水平置于距地面距离1m处,用另一张不透明的卡片覆盖在孔上,遮住孔的一小部分,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通过三角形孔,地面白纸上出现亮斑。缓慢向左移动覆盖卡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观察到的现象是:开始时,白纸上光斑的形状是 ,但大小逐渐减小;当透光孔的边长约为5mm时,白纸上光斑形状是圆形,持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透光孔大小,圆形光斑的大小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光斑的亮度 (选填 “变亮”、“变暗”或“不变”)。由此推理得出,圆形光斑是 的像;
(3)如果在该小孔上方用绿色的“F”形状的光源替代太阳发出的光经过小孔,进行实验,我们会观察到白纸上“F”的像是 (选填“黑白”或“绿色”)的。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下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平面镜/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 (前面/后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
(2)为了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 (远离/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3)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相等/不等);
(4)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 ;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5)同组的小红选用棋子做实验,实验装置如丙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棋子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棋子A顶端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 (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观察发现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 ;小明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不在”)同平面内;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选填“左”、“右”、“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小明让一束光强不变的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丙),不断调整入射角,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格:
入射角α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β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①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折射光线的能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当入射角时,折射光线消失,反射光线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丁中的图线 (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徐在STEAM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导,成功制作出水凸透镜,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射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1)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当把蜡烛移到62cm刻度线处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
(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对水凸透镜进行 (选填“抽水”或“注水”),或者在蜡烛和水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3)随着蜡烛的不断燃烧,光屏上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要想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你的调整方法是:把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
(4)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丙所示(部分色光未画出),说明白光 (选填“是”或“不是”)一种单色光。于是,小徐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丁所示,以下关于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红>f黄>f蓝
B.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小雨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象,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点燃/不点燃)蜡烛;
(3)如图丙,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时,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 (虚/实)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若用照相机从凸透镜右侧对着凸透镜拍摄,则 (能/不能)拍到蜡焰的像;
(4)小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丁中①至⑥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③①②;
(5)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上/下)移动;
(6)小超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下列的4个字母适合做LED光源的有 个;
(7)小亮实验小组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己的图象,线段为凸透镜的像距倒数和物距的倒数对应关系,根据图象信息可知,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五、科普阅读题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尽量消除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你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为了解释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1)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 。
A.A和B发出的光都照到 B.A发出的光照到,B照不到
C.A和B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B发出的光照到,A照不到
(2)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 (会/不会)产生本影。
(3)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C照到课本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阴影)。( )
(4)如果在乙图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书的半影部分 。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5)小明同学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图中用 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