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复习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十一大考点)实验题25题(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物理期末复习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十一大考点)实验题25题(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2-02 14:11:04

文档简介

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 实验题25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3小题)
考点二、不同材料保温性能的探究实验(3小题)
考点三、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2小题)
考点四、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3小题)
考点五、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小题)
考点六、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小题)
考点七、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1小题)
考点八、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3小题)
考点九、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2小题)
考点十、匀速直线运动(1小题)
考点十一、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1小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自制一个温度计。过程如下:在一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用带细管的橡胶塞将玻璃瓶密封,制成温度计。将制好的温度计放入不同温度的液体中,用刻度尺测出不同温度t下,水平管中液柱的长度l(水平管总长77mm),数据如表所示:
T/℃ l/mm
10 9.0
20 17.0
30 25.0
40 33.0
50 41.0
…… ……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红墨水 的性质进行测温的;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温度t为横坐标,l为纵坐标,建立的坐标系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描点连线,画出液柱长度l随温度t变化的图像;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水温为25℃时,对应的液柱长度1为 mm,当水平管中液柱长度l为65mm时,水的温度为 ℃。该温度计的量程为 ℃;
(4)结合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特点,请你帮小明设计一种提高该温度计精确度的措施 。
【答案】(1)热胀冷缩
(2)
(3) 21.0 80 0~95
(4)改用横截面积较小的细管
【详解】(1)温度变化时由于玻璃瓶内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故细管内液柱位置发生变化,故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红墨水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测温的。
(2)液柱长度l随温度t变化的图像,如下图
(3)[1]由实验数据知道,温度每升高10℃,液柱长度增加8.0mm,即温度升高1℃,液柱增加0.8mm,可得0℃时,液柱长度为1mm,故当水温为25℃时,对应的液柱长度
[2]当水平管中液柱长度l为65mm时,水的温度为
[3]水平管总长77mm,当l为77mm时,水的温度为
故该温度计的量程为0~95℃。
(4)温度计要越精确,其细管截面积要越小,当温度变化比较小时,液面有明显的上升,故改用横截面积较小的细管可提高该温度计精确度。
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学习温度计之后,小边同学想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他在家中找出如下材料:一个玻璃药瓶,一支玻璃管,红墨水。首先在玻璃瓶中加满红墨水,将玻璃管插入药瓶中,将瓶口密封;再将药瓶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即可标出对应温度的刻度。在标记刻度过程中,小边同学认为不一定要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只需要有两个已知温度就可以标出刻度。对此,该同学做了如下操作:
步骤1:小边将简易温度计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冷藏室,待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所在位置为a;再将该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空调房内,待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所在位置为b(如图甲所示);
步骤2:将简易温度计放入一未知溶液中,待液面稳定后,发现液面在c处(如图乙所示);
步骤3:用刻度尺量出a、b、c三者之间的距离,刻度如图丙所示;
(1)此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小边在水中加入红色颜料的目的是 ;
(2)从丙图可以计算得出未知溶液的温度为 ℃;
(3)小明认为,此温度计不能测量低于0℃的物体,理由是: ;
(4)为了让此简易温度计的读数更加精确,你认为可以如何改进: 。(写出一种方法)
【答案】 液体热胀冷缩 便于显示液面位置 20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此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来测量温度。当温度升高时,液体膨胀,液面上升,当温度降低时,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2]小边在水中加入红色颜料的目的是便于显示液面位置,以便准确读取温度刻度。
(2)[3]根据丙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结果,将a、b之间的距离
7.00cm-3.00cm=4.00cm表示
25℃-5℃=20℃b、c之间的距离
4.00cm-3.00cm=1.00cm表示5℃,则c处表示温度为20℃。
(3)[4]温度计中所使用的红墨水在低温下可能会凝固,无法测量,所以此温度计不能测量低于0℃的物体。
(4)[5]为了让此简易温度计的读数更加精确,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容积大的玻璃瓶、换用热胀冷缩明显的液体、减小分度值等方法。
3.(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A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cm 30.2 25.0 19.8 9.4 4.2
(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 ;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都有可能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23℃时,水柱高度h为 厘米;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换 (选填“粗”或“细”)一点的管子。
【答案】 玻璃泡 B 14.6 细
【详解】(1)[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玻璃泡。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时,水柱高度减小,所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的玻璃管的刻度上小下大,故选B。
(3)[3]温度从17℃升高到19℃时水柱降低的高度为
30.2cm-25.0cm =5.2cm
温度从19℃升高到21℃时水柱降低的高度为
25 cm -19.8 cm =5.2 cm
由此推算可知,当温度为23℃时,水柱高度也应该降低5.2cm,所以此时水柱高度
h=19.8cm-5.2cm=14.6cm
(4)[4]“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玻璃管内径越细,精确度会越高。
考点二、不同材料保温性能的探究实验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内烧点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沐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 相同;
(2) 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 33 …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 ℃,此实验数据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
(3)小明与小芳是采用了“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的,你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4)根据表格水温下降的规律可知: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 。
A.46℃ B.43℃ C39℃ D.36℃
【答案】 初温 20℃ 泡沫 降低相同温度比时间 B
【详解】(1)[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初温相同。
(2)[2]由表中数据可知,两个烧瓶中水的最终温度都为20℃,因此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20°C。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经过40分钟,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温度从90°C降到57°C,降低了33°C;而棉絮包的烧瓶水从90°C降到33°C,降了57°C,由此可见,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好。
(3)[4]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还可以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的。
(4)[5]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结合第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55°C和33°C,20min内共降低22°C,所以第30min时,按平均来算温度应降低11°C,但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得出降低的温度应稍高于11°C,即选项B合适,故选B。
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很多现代建筑采用大面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是在两层玻璃之间的空隙内密封干燥的空气,隔温性能极好,干燥空气和一般空气的区别就是含水量不同,小明由此提出问题:空气和水的导热性是否一样呢?为此,他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都装入热水,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放在空气中,为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如图所示,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4 8 12 16 … 150 180
甲/℃ 70 50 39 34 31 … 19 19
乙/℃ 70 61 55 50 46 … 23 19
(1)实验中,应控制甲、乙两瓶中水的多少和 相同;
(2)观察表中数据,可推断实验时室内温度是 ℃,可得出结论: ;
(3)进一步研究表明,空气的导热性也是变化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你写出一个影响空气导热性的因素: ;
(4)结合以上探究,小明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与此相关,如经过白天在太阳下晒过的棉被蓬松多孔,晚上盖起来觉得暖和,其原因是 ;冬天,室外水管需用导热性能 (选填“好”或“差”)的保暖材料包裹,否则水管容易破裂;
(5)探究中除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空气和水的导热性能外,还可以采用 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导热性能。
【答案】 初温 19 空气的导热性比水的导热性差 空气是否流动 空气的导热性差 差 通过比较两瓶中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所用时间的长短
【详解】(1)[1]此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瓶内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后相同的温度就是室温,室温为19℃。
[3]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温度计的温度降低最少的,就是导热性差的,经过150分钟后,甲水瓶温度降低了51℃,乙水瓶温度降低了4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空气的导热性比水的导热性差。
(3)[4]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会影响空气导热性,因此影响空气导热性的因素: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是否流动等。
(4)[5]由于空气的导热性差,因此白天在太阳下晒过的棉被蓬松多孔,晚上盖起来觉得暖和。
[6]冬天,室外温度低,水管需用导热性能差的保暖材料包裹,一定程度上防止水管里的水结冰造成水管破裂。
(5)[7]根据上述数据,还可以采用通过比较两瓶中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所用时间的长短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导热性能。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与小华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 和初温相同;
(2)按实验计划操作,小明与小华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如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21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43 33 … 20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 ℃;由表格数据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更好的是 ;
(3)根据水温变化的特点,时间为2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55℃  B.50℃  C.47℃  D.53℃
(4)根据以上规律,要利用一小杯冷水让这烧杯中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①先在这杯热水中倒入这一小杯冷水,然后再冷却5min;②先让热水自行冷却5min,然后倒入这一小杯冷水。你认为其中冷却效果更好的是方法 (选填“①”或“②”)。
【答案】 多少 20 泡沫塑料 A ②
【详解】(1)[1]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应该遵循控制变量法,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2]当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同时,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由表格中数据得,水温最后保持20℃不变,说明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20℃。
[3]由表格中数据得,从计时开始经过40min,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降低了
由表格中数据得,从计时开始经过40min,棉絮包的水温度降低了
相同时间,泡沫塑料包中的水温度变化比棉絮包的水温度变化少,说明泡沫塑料包的保温效果较好。
(3)[4]BC.由表格中数据得,0min~10min,棉絮组水降低的温度为
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因此10min~20min,水降低的温度小于20℃,因此时间为2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大于
故BC不符合题意;
D.若时间为2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为53℃,则10min~20min,水降低的温度为
20min~30min水降低的温度为
30~40min水降低的温度为
30~40min与20min~30min水降低的温度都为10℃,故C不符合题意;
A.当水温为55℃时,20~30min水下降的温度为
55℃-43℃=12℃
大于30~40min水降低的温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4)[5]由表格数据可知,水温越高,即与环境的温差越大,温度降低的越快。因此先让热水自行冷却5min,然后倒入一小杯冷水,冷却效果更好,即方法②冷却效果更好。
考点三、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C是与A点相差2摄氏度的两点,则A处的温度是 ,B处的温度比A处 (高/低)。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措施?答: 。
【答案】 气体的热胀冷缩 0℃ 低 换更细的玻璃管
【详解】(1)[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2][3]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此时的温度为零℃,此时液柱在A处,故A处的温度为0℃;当气体受冷收缩时,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柱才可能到达B处,故B处的温度比A处低。
(3)[4]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以更换成更细的玻璃管,其体积变化明显。
8.(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练习使用温度计:
(1)图甲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 (A/B/C)会使结果偏大;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3)用体温计先后测量小明、小红、小华三位同学的体温,中途未经下甩,示数相同都如图丙所示为 ℃,该温度 是小明的(一定/可能/一定不);
(4)图丁所示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图。当气温上升时,该温度计的液面是 (上升/下降/不变)。

【答案】 A -3 38.5 一定 下降
【详解】(1)[1]温度计读数时, A俯视,会造成测量值偏大,B读数方法正确,C仰视,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2)[2]图乙所示的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液柱在零刻度的下方,示数是-3℃。
(3)[3][4]体温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即分度值为0.1℃,故图丙示数是38.5℃;先后测量小明、小红、小华三位同学的体温,中途未经下甩,示数相同说明小红、小华的体温不会高于小明的体温,示数保留的是小明的体温,故该温度一定时小明的。
(4)[5]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球内气体膨胀,使玻璃管中水位下降;反之,温度较低时,玻璃球内气体收缩,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会上升。
考点四、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同学们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A和B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A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 ;
(2)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乙中的 (选填“a”或“b”)所示现象,气泡中的物质是 ;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温度计的示数为 ℃;
(4)小丽实验中记录数据如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撤去酒精灯后,水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沸腾一小会儿,此时水温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98℃;
(5)A、B两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两个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酒精灯的火焰相同,A组水的质量大
B.水的质量相同,B组酒精灯的火焰小
【答案】 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a 水蒸气 96 会 等于 B
【详解】(1)[1]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如果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会导致温度的测量值偏大或偏小。
(2)[2][3]a图中气泡上升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上升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故选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水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越来越大,所以气泡中的物质是水蒸气。
(3)[4]由图丙知道,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温度计的示数为96℃。
(4)[5][6]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收热量,满足水沸腾的条件,因此水会继续沸腾一小会儿;由表中数据知道,水的沸点为98℃,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此时水温等于98℃。
(5)[7]A.酒精灯的火焰相同,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越长,所以B组水的质量大。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的质量相同,酒精灯的火焰越小,加热时间就会越长,B组加热时间长,因此B组酒精灯的火焰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两组同学从图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各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调整铁圈时酒精灯处于 (选填“点燃”或“熄灭”)状态;图丙是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其读数是 ℃;
(2)图丁是水沸腾前的实验现象,气泡上升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3)图戊是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知:其中图线 (选填“a”或“b”)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
(4)沸腾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点燃 94 气泡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 a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温,水还能吸热
【详解】(1)[1][2]实验中需要确保酒精灯外焰加热,故调整铁圈时酒精灯要处于点燃状态;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94℃。
(2)[3]水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其原因是沸腾前,水下方温度高上方温度低,气泡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
(3)[4]图乙装置中,烧杯上加了盖子,使水上方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变高,由图戊可知,图线a的沸点比图线b的沸点高,故图线a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
(4)[5]沸腾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温,水还能吸热。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三组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所在小组通过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 (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位置;
②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的管壁出现液体并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陷低”或“不变”);
(2)在与其他组同学评估交流时:
①在实验中,小华所在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固定装置未画出),如图乙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②小红所在小组采用如图丙的实验装置。但老师看过之后认为试管B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 。
【答案】 外焰 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99 不变 D 见解析
【详解】(1)①[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所以应先固定A的位置。
[2]因为外焰温度较高,所以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位置。
②[3]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③[4][5]由表格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9℃时,温度不变,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9℃,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①[6]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②[7]水沸腾要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由于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则试管B中的水虽然可以到达沸点,但无法从烧杯A中的水中吸收热量,因此试管B中的水不会沸腾。
考点五、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吸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吸收/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 有关;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示数差别越大,空气湿度越 。
【答案】(1) 25.5 热胀冷缩
(2)吸收
(3)空气流速
(4)小
【详解】(1)[1]由图可知,a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则a温度计示数为25.5℃。
[2]一般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酒精蒸发时会从温度计吸收热量,导致温度计的示数降低。
(3)通过b、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看出,c的示数低,b、c温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因此可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若三根温度计示数差别不大,即水的蒸发快慢差别不大,说明空气湿度较大,此时水不易蒸发,雨天或潮湿天气时空气湿度较大;若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很大,则说明空气湿度较小。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的蒸发后,小刚同学利用如下方案探究水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a)中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一滴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2)通过 (填字母)中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一滴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以上探究过程采用了 法;
(3)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c),结果发现一滴水的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在温度相同时,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 ;
(4)小华对图(b)的实验设计提出质疑: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500℃,水的沸点为100℃,实验时,玻璃片上的水在蒸发的同时,还可能发生 现象,影响对实验的观测;
(5)小华根据“阴雨天湿衣服不容易晾干”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空气湿度(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密闭的房间内,用智能加湿器调节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到一定数值;
②将1张全棉柔巾全部浸湿,完全展开,放在在电子秤上,记录此时示数m1;1小时后,再次记录示数m2;
③改变房间内的空气湿度,换用规格相同的全棉柔巾,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房间内温度及空气流动变化忽略不计。)
空气湿度 40% 45% 50% 60% 70%
11.8 11.8 11.8 11.8 11.8
6.4 6.6 6.9 7.5 7.8
该实验中是通过比较 来判断蒸发快慢的,步骤③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表面积 (b) 控制变量法 不正确 没有控制表面积相同 沸腾 寻找普遍规律 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蒸发快慢与空气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详解】(1)[1]如图(a)所示,质量相同,温度相同,表面积不同,故探究的是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2)[2][3]探究的是一滴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同,液体表面积相同,故选(b)中两图的对比,一个用酒精灯加热,液体的温度比较高,液体的温度是变量;由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许多,探究时,需要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即每一次实验仅允许一个变量,其他的因素保证相同。
(3)[4][5]如图(c),不仅仅只有水的质量一个变量,水的表面积也不同,无法确定实验结论。
(4)[6]由于水的沸点为100℃,而酒精的外焰明显高于水的沸点,故水可能沸腾,从而影响实验观察。
(5)[7][8][9]通过分析两次湿纸巾质量之差可以知道水蒸发了多少,从而判断蒸发的快慢,即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规律,避免偶然性;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湿度越来越大,越小,蒸发越慢,故结论为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蒸发快慢与空气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a)根据 现象,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b)根据衣服晒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晒又比叠着干得快;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有关;
(c)根据在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b)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的量越少,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的控制水的 (多少/表面积)相同;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 的(正确/错误)。应该通过比较 来判断蒸发的快慢。
(3)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
【答案】 通风处衣服干的快 表面积 液体种类 表面积 错误 相同时间液体蒸发的多少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通风处衣服比不通风处衣服干得快,可以说明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2]摊开晾晒又比叠着液体的表面积更大,衣服摊开晾晒又比叠着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3]在相同条件下,酒精比水蒸发得快,说明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2)[4]由图可知,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他没有的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5][6]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错误的,因为两滴水的质量不同,先蒸发完,并不能确定这滴水蒸发得快。要判断蒸发的快慢,应比较在相同时间蒸发的水量,蒸发得多的蒸发得快。
(3)[7]因为液体蒸发快慢受很多因素影响,当验证液体蒸发快慢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时,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这是控制变量法。
考点六、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甲所示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A/B/C);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 和温度变化,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晶体/非晶体);图乙中,第6min 时海波处于 态。第8min时与第 6min 时相比,试管内固态海波的量 (要多/一样多/要少);
(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 ;
(5)有同学把冰放入试管中,不用酒精灯加热,也未放入温水中,发现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推理 (正确/不正确), 理由是 。
【答案】 C 状态 38 非晶体 固液共存 要少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不正确 冰的的温度低于室温,冰块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详解】(1)[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C的高度。
(2)[2]本实验是探究固体熔化的规律,固体熔化时状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状态和温度变化。
[3]由图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其温度为38℃。
(3)[4]由乙图知道,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石蜡是非晶体。
[5]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第6min时晶体处于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6]由于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固态的海波逐渐熔化成液态海波,所以第8min时与第 6min 时相比,试管内固态海波的量要少。
(4)[7]由图甲和图乙可知,整个熔化过程持续加热,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可得晶体熔化特点是: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5)[8][9]冰是晶体,冰熔化时要吸热,如果不吸热,冰不会熔化。试管中的冰会熔化,是因为冰的温度低于室温,冰块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所以该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 ;冰、蜡均需碾碎,目的是为了测量试管中冰或烛蜡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其 ;
(2)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开始熔化了,此时冰熔化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
(3)根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过程,记录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验数据,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丙、丁,其中烛蜡的图像是图 (选填“丙”或“丁”),请你再写出一种和烛蜡熔化特点相似的物质,如 ;小明记录烛蜡熔化的图像(始终没有沸腾),发现最后烛蜡温度不再升高,你认为这是由于 原因。
【答案】 使物体受热均匀 充分接触 需要 丁 玻璃、沥青等(只要非晶体即得分) 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达到热平衡)
【详解】(1)[1] 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使物体受热均匀。
[2] 冰、蜡均需碾碎,目的是为了测量试管中冰或烛蜡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其充分接触,玻璃泡与被测物体接触面积大。
(2)[3] 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开始熔化了,冰块的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冰块从温水中吸收了热量。
(3)[4] 蜡烛是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它熔化的图像是丁图。
[5] 和烛蜡熔化特点相似的物质:玻璃、沥青等。
[6] 小明记录烛蜡熔化的图像(始终没有沸腾),发现最后烛蜡温度不再升高,你认为这是由于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达到热平衡)。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 (选填“高于”或“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2)如图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如果采用a方法读数结果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正确”);
(3)该同学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后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熔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BC段中处于 态,凝固点是 ℃。
【答案】 低于 b 偏大 晶体 固液共存 0
【详解】(1)[1]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这样水沸腾后不会溅出烧杯。
(2)[2][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所以b方法正确。采用a方法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的温度高于b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因此采用a方法读数结果会偏大。
(3)[4][5][6]由丙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即该物质的熔点为0℃,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又因为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0℃,BC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考点七、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温度/℃ 70 76 82 87 91 94 97.5 98 98 98 98
(1)如图乙A、B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其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在本次实验中,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填“小水珠”或“水蒸气”),进一步通过表格可得到:水的沸点为 ℃,说明烧杯内大气压 (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
(4)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作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 ;
(5)将水烧开后,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小锤浸没在水中(如丁图),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紫红色气体产生,此时碘颗粒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原因是 。(提示:碘的升华温度是45℃,碘的熔点是113℃)
【答案】 B 小水珠 98 低于 吸收 不变 升华 保证碘不会发生熔化,只会发生升华现象
【详解】(1)[1]如图乙A、B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水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水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其中 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2]在本次实验中,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能够看得见的,一定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3]进一步通过表格可得到水温上升到98℃后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
[4]水的沸点为98℃,低于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说明烧杯内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5][6]实验中水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7]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时间和对应的温度,描点连线,作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
(5)[8]将水烧开后,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小锤浸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紫红色气体产生,此时碘颗粒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9]因为水的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原因是,保证碘不会发生熔化,只会发生升华现象。
考点八、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班同学在学习速度时,进行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两个活动:
(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 (乙/丙)所示位置开始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2)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选择大纸锥,因为它下落时间较长容易测量
B.选择小纸锥,因为它下落路径基本是直线
C.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
D.随便选择哪个纸锥对实验都没有什么影响
(3)小华这一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两种测量速度的方案: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
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为了方便测量,你认为小华选用方案 (一/二)比较合理。
(4)小明所在的小组制作了一个直径为10.0cm纸锥进行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如图丁所示的照片,已知照相机每隔0.3s曝光一次;根据照片可以判断纸锥在OB段下落时的运动情况是 ,经测量纸锥在AB间的速度为1.06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答案】(1) 乙 时间 高度
(2)A
(3)二
(4) 先加速后匀速 1s内通过的路程为1.06m
【详解】(1)[1][2][3]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相同时间所下落的高度。
(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所以最好选择锥角较大的纸锥进行实验。
故选A。
(3)方法二比较好,因为纸锥下落在空中的距离不好测量,固定距离后方便测量时间。
(4)[1]由丁图的频闪照片可知,纸锥在OA段下落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直变大,所以纸锥在OA段下落时速度一直变大;纸锥在AB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在AB段纸锥匀速下降。因此纸锥在OB段下落时先加速后匀速运动。
[2]经测量纸锥在AB间的速度为1.06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纸锥在1s内通过的距离是1.06m。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中,王老师为了方便所有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计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甲所示,在玻璃管右侧每隔10cm间距放置一支激光笔,当气泡运动到激光笔光线照射的位置时,按下秒表计时,同时观察到玻璃管左侧的光线发生抖动。
(1)气泡上升时相对于玻璃管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便于开始计时,计时起点 (能/不能)选择在玻璃管底部。图甲中当气泡穿过某一束激光时,玻璃管左侧光将会因气泡的运动而 (向上/向下/先向上后向下/先向下后向上)抖动后再恢复水平;
(3)小苏发现气泡运动太快,来不及计时,下列改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换更长的玻璃管 B.换更粗的玻璃管 C.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
(4)小苏改进实验方案后,在以下表格中记录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经判断可知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近似相等/不相等),从而判断气泡在做 运动。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0 3.78 5.01 6.20
【答案】 运动 不能 先向上后向下 C 近似相等 匀速直线
【详解】(1)[1]玻璃管为参照物,气泡上升时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
(2)[2]为了便于测量,应该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速度较慢,实验中,气泡从静止开始运动,因此要等它运动起来之后再开始记录时间和距离,故计时起点不能选择在玻璃管底部。
[3]气泡与周围的水构成一个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知,激光笔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的气泡上时,光线将先向上后向下偏折后再恢复水平。
(3)[4]A.换更长的玻璃管,不会改变气泡运动的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换更粗的玻璃管,气泡运动的速度变快,故B不符合题意;
C.原玻璃管处于竖直状态,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倾角不大于45°时,气泡的速度将变慢,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5][6]由图像可判断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则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近似相等,气泡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
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 ;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的图象。分析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比;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2
(4)小明进一步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他让可调速电动玩具车沿某一平直跑道运动,如图丙所示,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20cm,在第2s末到第5s末通过的路程为30cm,在第5s末到第9s末通过的路程为40cm。则关于该车在0~9s内的运动过程图象描述一定错误的是 。
A.B.
C.D.
【答案】 方案一 慢 正 B
【详解】(1)[1]由实验过程知道,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因此,最好的方案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即方案一更合适。
(2)[2]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
(3)[3]通过数据分析知道,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接近,因此,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4)[4]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0.2m,通过第1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在第2s末到第5s末(所用时间为3s)通过的路程为0.3m,同理,通过第2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在第5s末到第9s末(所用时间为4s)通过的路程为0.4m,同理,通过第3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v3=0.1m/s;
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具体的每一段路程,其速度可能是变化的,也可是整个过程每时刻的速度为0.1m/s;
A.s-t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速度大小(0.1m/s)始终不变,存在这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B.为v-t图像,可知0-2s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和 5-9s的平均速度都大于0.1m/s,而2-5s的平均速度小于0.1m/s,不存在这种可能,符合题意;
C.每段s-t图像为曲线,说明在每段路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但每段路程的运动的平均快慢是不变的(平均速度为0.1m/s),存在这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D.为v-t图像,三个过程中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0.1m/s,存在这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九、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甲是小明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将内径0.8cm,长为lm的玻璃管装满水,仅留个气泡,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确定如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20cm、40cm、60cm和8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
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 ;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较 (选填“快”或“慢”)地运动,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的误差,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线 (选填“A”或“B”)作为起点O更合理;
(3)小明在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比;
(4)实验结束后,将水倒尽,将一个比内径稍小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则他绘制s-t图像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2
【答案】 一 慢 时间 B 正 ②
【详解】(1)[1]由实验过程可知,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因此,最好的方案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即方案一更容易操作。
(2)[2][3]为了便于测量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应让气泡运动得慢一些,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因为气泡开始运动的短时间内不能看做匀速运动,故选择B线作为运动的起点合理。
(3)[5]由表格数据可知,气泡在通过相等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近似相等,所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
(4)[6]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其s-t图像应向上弯曲,接近图乙中的②。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某组同学探究“物体下落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下:
A.同学们猜想:物体下落的时间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刻度尺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的距离,找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猜想;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表中,图甲是对应的s-t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v-t图线,如图乙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验证猜想。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下落距离/dm 0 0.14 0.46 0.22 4.67 7.12 9.57 12.02 14.47 16.92 x
(1)图甲中的AB段反映了物体在做 运动,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同学们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选填“dm”、“cm”、“mm”),表中x处的值为 ;
(2)小组分别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重复多次实验,你觉得这样的操作目的是 ;
(3)请归纳“小纸杯”在下落的整个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由此可知,一开始该组同学的猜想是 的。
【答案】 匀速直线 cm 19.37 寻找普遍规律 先做变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错误
【详解】(1)[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中AB段是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2]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则倒数第二位是最小分度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ldm=1cm 。
[3]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出,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1.6s到1.8s增加的距离为
Δx=16.92dm-14.47dm=2.45dm
所以2.0s 下落距离为
l=16.92dm+2.45dm=19.37dm
即x=19.37。
(2)[4]分别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3)[5][6]从v-t图线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可知,“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变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刚开始物体下落的时间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但是当速度达到最大值后,速度不再随时间变化,故一开始该组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考点十、匀速直线运动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在如图甲玻璃管上应选择线 (选填“A”或“B”)作为起点O更合理。
(3)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从О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О点开始的时间t/s 0 1.24 2.50 3.76 5.01
根据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气泡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依据是 。
(4)实验结束后,将水倒尽,将一个比管口内径稍小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大,则他绘制的“路程—时间”图像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①”或“②”)。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A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②
【详解】(1)[1][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测量工具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2)[3]因为气泡开始运动的短时间内不能看做匀速运动,故选择A作为运动的起点合理。
(3)[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气泡每过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4)[5]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其图像应向上弯曲,接近图乙中的②。
考点十一、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东让如图甲所示的两个质量相等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每隔 0.2s 曝光一次,拍摄的频闪照片如图乙所示。

(1)小东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纸锥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由图乙频闪照片可知,①号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频闪照片中的bc两位置间的距离为 cm,①号纸锥从b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实际速度是 m/s;
(3)两个纸锥均运动时,以②号纸锥为参照物,①号纸锥在向 运动。
【答案】 时间 先变大后不变 1.00 0.05 上
【详解】(1)[1]小东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时间越短,说明纸锥下落的越快。
(2)[2][3][4]在相同的时间内,①号纸锥下落的路程开始时是越来越大,后来路程相等,故①号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该刻度尺一大格为1cm,一小格为1mm,即分度值为1mm,b位置对应的刻度值为6.50cm,c位置对应的刻度值为7.50cm,则频闪照片中的bc两位置间的距离为
7.50cm-6.50cm=1.00cm
①号纸锥从b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实际速度
(3)[5]由图可知,相同的时间,②号纸锥下落的路程大于①号纸锥,则②号纸锥下落的速度大于①号纸锥,故两个纸锥均运动时,以②号纸锥为参照物,①号纸锥向上运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 实验题25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3小题)
考点二、不同材料保温性能的探究实验(3小题)
考点三、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2小题)
考点四、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3小题)
考点五、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小题)
考点六、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小题)
考点七、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1小题)
考点八、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3小题)
考点九、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2小题)
考点十、匀速直线运动(1小题)
考点十一、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1小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自制一个温度计。过程如下:在一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用带细管的橡胶塞将玻璃瓶密封,制成温度计。将制好的温度计放入不同温度的液体中,用刻度尺测出不同温度t下,水平管中液柱的长度l(水平管总长77mm),数据如表所示:
T/℃ l/mm
10 9.0
20 17.0
30 25.0
40 33.0
50 41.0
…… ……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红墨水 的性质进行测温的;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温度t为横坐标,l为纵坐标,建立的坐标系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描点连线,画出液柱长度l随温度t变化的图像;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水温为25℃时,对应的液柱长度1为 mm,当水平管中液柱长度l为65mm时,水的温度为 ℃。该温度计的量程为 ℃;
(4)结合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特点,请你帮小明设计一种提高该温度计精确度的措施 。
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学习温度计之后,小边同学想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他在家中找出如下材料:一个玻璃药瓶,一支玻璃管,红墨水。首先在玻璃瓶中加满红墨水,将玻璃管插入药瓶中,将瓶口密封;再将药瓶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即可标出对应温度的刻度。在标记刻度过程中,小边同学认为不一定要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只需要有两个已知温度就可以标出刻度。对此,该同学做了如下操作:
步骤1:小边将简易温度计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冷藏室,待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所在位置为a;再将该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空调房内,待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所在位置为b(如图甲所示);
步骤2:将简易温度计放入一未知溶液中,待液面稳定后,发现液面在c处(如图乙所示);
步骤3:用刻度尺量出a、b、c三者之间的距离,刻度如图丙所示;
(1)此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小边在水中加入红色颜料的目的是 ;
(2)从丙图可以计算得出未知溶液的温度为 ℃;
(3)小明认为,此温度计不能测量低于0℃的物体,理由是: ;
(4)为了让此简易温度计的读数更加精确,你认为可以如何改进: 。(写出一种方法)
3.(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A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cm 30.2 25.0 19.8 9.4 4.2
(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 ;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都有可能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23℃时,水柱高度h为 厘米;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换 (选填“粗”或“细”)一点的管子。
考点二、不同材料保温性能的探究实验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内烧点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沐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 相同;
(2) 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 33 …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 ℃,此实验数据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
(3)小明与小芳是采用了“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的,你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4)根据表格水温下降的规律可知: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 。
A.46℃ B.43℃ C39℃ D.36℃
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很多现代建筑采用大面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是在两层玻璃之间的空隙内密封干燥的空气,隔温性能极好,干燥空气和一般空气的区别就是含水量不同,小明由此提出问题:空气和水的导热性是否一样呢?为此,他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都装入热水,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放在空气中,为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如图所示,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4 8 12 16 … 150 180
甲/℃ 70 50 39 34 31 … 19 19
乙/℃ 70 61 55 50 46 … 23 19
(1)实验中,应控制甲、乙两瓶中水的多少和 相同;
(2)观察表中数据,可推断实验时室内温度是 ℃,可得出结论: ;
(3)进一步研究表明,空气的导热性也是变化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你写出一个影响空气导热性的因素: ;
(4)结合以上探究,小明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与此相关,如经过白天在太阳下晒过的棉被蓬松多孔,晚上盖起来觉得暖和,其原因是 ;冬天,室外水管需用导热性能 (选填“好”或“差”)的保暖材料包裹,否则水管容易破裂;
(5)探究中除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空气和水的导热性能外,还可以采用 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导热性能。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与小华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 和初温相同;
(2)按实验计划操作,小明与小华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如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21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43 33 … 20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 ℃;由表格数据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更好的是 ;
(3)根据水温变化的特点,时间为2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55℃  B.50℃  C.47℃  D.53℃
(4)根据以上规律,要利用一小杯冷水让这烧杯中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①先在这杯热水中倒入这一小杯冷水,然后再冷却5min;②先让热水自行冷却5min,然后倒入这一小杯冷水。你认为其中冷却效果更好的是方法 (选填“①”或“②”)。
考点三、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C是与A点相差2摄氏度的两点,则A处的温度是 ,B处的温度比A处 (高/低)。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措施?答: 。
8.(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练习使用温度计:
(1)图甲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 (A/B/C)会使结果偏大;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3)用体温计先后测量小明、小红、小华三位同学的体温,中途未经下甩,示数相同都如图丙所示为 ℃,该温度 是小明的(一定/可能/一定不);
(4)图丁所示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图。当气温上升时,该温度计的液面是 (上升/下降/不变)。

考点四、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同学们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A和B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A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 ;
(2)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乙中的 (选填“a”或“b”)所示现象,气泡中的物质是 ;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温度计的示数为 ℃;
(4)小丽实验中记录数据如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撤去酒精灯后,水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沸腾一小会儿,此时水温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98℃;
(5)A、B两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两个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酒精灯的火焰相同,A组水的质量大
B.水的质量相同,B组酒精灯的火焰小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两组同学从图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各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调整铁圈时酒精灯处于 (选填“点燃”或“熄灭”)状态;图丙是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其读数是 ℃;
(2)图丁是水沸腾前的实验现象,气泡上升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3)图戊是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知:其中图线 (选填“a”或“b”)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
(4)沸腾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三组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所在小组通过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 (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位置;
②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的管壁出现液体并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陷低”或“不变”);
(2)在与其他组同学评估交流时:
①在实验中,小华所在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固定装置未画出),如图乙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②小红所在小组采用如图丙的实验装置。但老师看过之后认为试管B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 。
考点五、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吸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吸收/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 有关;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示数差别越大,空气湿度越 。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的蒸发后,小刚同学利用如下方案探究水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a)中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一滴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2)通过 (填字母)中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一滴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以上探究过程采用了 法;
(3)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c),结果发现一滴水的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在温度相同时,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 ;
(4)小华对图(b)的实验设计提出质疑: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500℃,水的沸点为100℃,实验时,玻璃片上的水在蒸发的同时,还可能发生 现象,影响对实验的观测;
(5)小华根据“阴雨天湿衣服不容易晾干”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空气湿度(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密闭的房间内,用智能加湿器调节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到一定数值;
②将1张全棉柔巾全部浸湿,完全展开,放在在电子秤上,记录此时示数m1;1小时后,再次记录示数m2;
③改变房间内的空气湿度,换用规格相同的全棉柔巾,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房间内温度及空气流动变化忽略不计。)
空气湿度 40% 45% 50% 60% 70%
11.8 11.8 11.8 11.8 11.8
6.4 6.6 6.9 7.5 7.8
该实验中是通过比较 来判断蒸发快慢的,步骤③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a)根据 现象,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b)根据衣服晒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晒又比叠着干得快;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有关;
(c)根据在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b)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的量越少,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的控制水的 (多少/表面积)相同;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 的(正确/错误)。应该通过比较 来判断蒸发的快慢。
(3)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
考点六、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甲所示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A/B/C);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 和温度变化,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晶体/非晶体);图乙中,第6min 时海波处于 态。第8min时与第 6min 时相比,试管内固态海波的量 (要多/一样多/要少);
(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 ;
(5)有同学把冰放入试管中,不用酒精灯加热,也未放入温水中,发现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推理 (正确/不正确), 理由是 。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 ;冰、蜡均需碾碎,目的是为了测量试管中冰或烛蜡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其 ;
(2)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开始熔化了,此时冰熔化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
(3)根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过程,记录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验数据,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丙、丁,其中烛蜡的图像是图 (选填“丙”或“丁”),请你再写出一种和烛蜡熔化特点相似的物质,如 ;小明记录烛蜡熔化的图像(始终没有沸腾),发现最后烛蜡温度不再升高,你认为这是由于 原因。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 (选填“高于”或“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2)如图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如果采用a方法读数结果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正确”);
(3)该同学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后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熔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BC段中处于 态,凝固点是 ℃。
考点七、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温度/℃ 70 76 82 87 91 94 97.5 98 98 98 98
(1)如图乙A、B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其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在本次实验中,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填“小水珠”或“水蒸气”),进一步通过表格可得到:水的沸点为 ℃,说明烧杯内大气压 (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
(4)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作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 ;
(5)将水烧开后,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小锤浸没在水中(如丁图),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紫红色气体产生,此时碘颗粒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原因是 。(提示:碘的升华温度是45℃,碘的熔点是113℃)
考点八、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班同学在学习速度时,进行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两个活动:
(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 (乙/丙)所示位置开始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2)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选择大纸锥,因为它下落时间较长容易测量
B.选择小纸锥,因为它下落路径基本是直线
C.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
D.随便选择哪个纸锥对实验都没有什么影响
(3)小华这一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两种测量速度的方案: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
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为了方便测量,你认为小华选用方案 (一/二)比较合理。
(4)小明所在的小组制作了一个直径为10.0cm纸锥进行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如图丁所示的照片,已知照相机每隔0.3s曝光一次;根据照片可以判断纸锥在OB段下落时的运动情况是 ,经测量纸锥在AB间的速度为1.06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中,王老师为了方便所有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计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甲所示,在玻璃管右侧每隔10cm间距放置一支激光笔,当气泡运动到激光笔光线照射的位置时,按下秒表计时,同时观察到玻璃管左侧的光线发生抖动。
(1)气泡上升时相对于玻璃管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便于开始计时,计时起点 (能/不能)选择在玻璃管底部。图甲中当气泡穿过某一束激光时,玻璃管左侧光将会因气泡的运动而 (向上/向下/先向上后向下/先向下后向上)抖动后再恢复水平;
(3)小苏发现气泡运动太快,来不及计时,下列改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换更长的玻璃管 B.换更粗的玻璃管 C.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
(4)小苏改进实验方案后,在以下表格中记录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经判断可知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近似相等/不相等),从而判断气泡在做 运动。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0 3.78 5.01 6.20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
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 ;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的图象。分析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比;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2
(4)小明进一步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他让可调速电动玩具车沿某一平直跑道运动,如图丙所示,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20cm,在第2s末到第5s末通过的路程为30cm,在第5s末到第9s末通过的路程为40cm。则关于该车在0~9s内的运动过程图象描述一定错误的是 。
A.B.
C.D.
考点九、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甲是小明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将内径0.8cm,长为lm的玻璃管装满水,仅留个气泡,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确定如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20cm、40cm、60cm和8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
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 ;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较 (选填“快”或“慢”)地运动,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的误差,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线 (选填“A”或“B”)作为起点O更合理;
(3)小明在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比;
(4)实验结束后,将水倒尽,将一个比内径稍小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则他绘制s-t图像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2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某组同学探究“物体下落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下:
A.同学们猜想:物体下落的时间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刻度尺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的距离,找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猜想;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表中,图甲是对应的s-t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v-t图线,如图乙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验证猜想。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下落距离/dm 0 0.14 0.46 0.22 4.67 7.12 9.57 12.02 14.47 16.92 x
(1)图甲中的AB段反映了物体在做 运动,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同学们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选填“dm”、“cm”、“mm”),表中x处的值为 ;
(2)小组分别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重复多次实验,你觉得这样的操作目的是 ;
(3)请归纳“小纸杯”在下落的整个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由此可知,一开始该组同学的猜想是 的。
考点十、匀速直线运动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在如图甲玻璃管上应选择线 (选填“A”或“B”)作为起点O更合理。
(3)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从О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О点开始的时间t/s 0 1.24 2.50 3.76 5.01
根据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气泡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依据是 。
(4)实验结束后,将水倒尽,将一个比管口内径稍小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大,则他绘制的“路程—时间”图像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①”或“②”)。
考点十一、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东让如图甲所示的两个质量相等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每隔 0.2s 曝光一次,拍摄的频闪照片如图乙所示。

(1)小东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纸锥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由图乙频闪照片可知,①号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频闪照片中的bc两位置间的距离为 cm,①号纸锥从b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实际速度是 m/s;
(3)两个纸锥均运动时,以②号纸锥为参照物,①号纸锥在向 运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