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复习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压轴培优卷(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物理期末复习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压轴培优卷(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2-02 14:12:05

文档简介

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 压轴培优卷
一、单选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容器中的(  )
A.冰和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B.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C.水和冰的量都不变
D.水的量变少,冰的量变多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南通火车站站台上,小红坐在列车甲中,看到对面的另一辆由南通开往南京的列车乙驶过,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车静止
B.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小
C.甲车向东开,速度比乙大
D.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大
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自制温度计的设想图,下列关于该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瓶塞的主要目的是固定管子使其不轻易摇晃
B.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C.瓶子越大越好,玻璃管越粗越好
D.瓶子应当尽量使用不容易传热的材料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液态氧沸点 液态氮沸点 液态氢沸点 固态氮熔点 固态氧熔点 固态氢熔点
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B.沸腾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量不变
C.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干湿温度计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包住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吸水后蒸发吸热,所以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小
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含水量)越大
D.夏天有时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汗水不容易蒸发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某地铁内隧道动态广告的制作方法如下:在隧道侧壁与车窗相同高度处,沿运行方向每经过距离d,安装一块大小相同的广告灯箱,如图。灯箱采用频闪方式实现亮、暗交替,且工作时各灯箱亮、暗同步变化(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以0.1s计算),要实现时长10s的广告效果,至少需要安装N块广告灯箱,灯箱安装好后,调节灯箱发光频率f(每秒发光的次数),控制地铁速度v,为了省电且确保乘客能看到流畅的广告画面,下列数值和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N=50 v=5df B.N=100 v=0.1df
C.N=100 v=df D.N=100 v=5df
8.(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在探究固体熔化特点实验中,小华用图甲实验装置给某固体加热,图乙是小华根据此实验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图像,已知当地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该固体的熔点是T1,标准大气压下其液态物质的沸点是T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一定小于100℃
B.DE段其液态物质处于沸腾
C.若T2>100℃,则t=100℃
D.该物质固态比液态升温慢
9.(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甲乙两同学通过蓝牙传输信息的有效距离是5m.甲同学在(0,-3)位置以1.5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行走,同时乙同学在(-4,0)位置以2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行走,则甲乙两同学保持蓝牙耳机有效传输的时间为(  )
A.2s B.3s C.4s D.5s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同班同学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距离为1200m。周一早晨,小明7∶30开始从小区门口以某一速度步行出发去上学,几分钟后,小华骑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出发,在距离学校480m的地方追上了小明,此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0;然后两人一起匀速步行向学校走去,到达学校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出发时,小明已经走了576m
B.两人相遇后步行的速度与相遇前小明步行速度的比值为3∶4
C.在7∶41两人离小区门口的距离是792m
D.小华从出发到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3.6m/s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甲的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一百米的铁轨的另一端,乙用铁锤敲一下铁轨,则甲将听到(通常人耳分辨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
A.一次敲击声,是由铁轨和空气同时传来的
B.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
C.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空气传来的,第二次是铁轨传来的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B.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C.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D.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二、填空题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小明同学自制了一支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玻璃泡里的水银 的性质制作的。在标注刻度时,他将该温度计放在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后,此时水银柱长5cm,在沸水中时水银柱长30cm,这支温度计的液柱每升高1cm表示温度升高 ℃,用这支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2cm,这杯水的实际温度为 ℃。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测温物质:酒精,甲苯)
物质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117 -95 80.5
沸点/℃ 78.5 111 218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想估测小区内路灯的高度h,晚上沿着路灯旁道路行走,第一次测得身高为1.8m的小明,对应的影子长为1m;沿着影子方向匀速直线远离路灯行走了4m后,测得此时的影子长2m。已知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对应的边长之比相等。
(1)“路灯下影子的形成”这一现象,对应的光学原理是光 的特性。
(2)已知小明匀速前进4m,所用时间5s,则小明行走的速度大小为 m/s,影子头部顶端前进的速度大小为 m/s。
(3)小区内路灯的高度h为 m。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红和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取干冰并做了一些有趣的探究。
(1)如图甲所示,她们将一个棉布袋套在干冰灭火器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出现了干冰。在此过程中,她们观察到装有干冰的棉布袋外侧有一层“白霜”,那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布袋下方还有缥缈的白雾,如图乙所示。雾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丙所示,她们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体积和温度相等的食用油和温水。
①她们先将干冰放入油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油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干冰完全消失后,烧杯中油的体积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干冰在油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用手触摸杯底,感觉到很凉,说明 ;
②接下来,她们将干冰放入温水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杯子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小红认为杯子中的水正在沸腾,小华则认为要进行判断,可以使用温度计,如果 ,说明水杯中的水在沸腾;
③水杯上方有大量的“白气”,油杯上方没有出现大量“白气”,这个“白气”是 (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这两个对比实验可以说明“白气”的初始物质主要来自于 (选填“杯内”或“杯外”)。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春节晚上,小华在阳台欣赏远处在绽放的礼花,礼花绽放时间间隔均匀,每次闪光之后1秒就听到一声爆响。为估计礼花燃放地点到她家距离,于是她在某次看见闪光开始计时。听到最后一声爆响停止计时,历时13秒,共有3次闪光,5次爆响(如图)。礼花闪光和相应爆响是 (选填“同时”或“不同时”)产生的, 相邻两次爆响间隔 秒,礼花燃放地点到她家距离约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以下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现象;
(2)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了小雨滴;
(3)如图所示,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的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我们发现即便气温在0℃以下,雪也会慢慢变少,这是发生了 现象。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为某小区的正方形围墙,小明和小华紧贴围墙匀速行走一圈,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0分钟和28分钟,则小明和小华的速度之比 。若小明和小华从围墙的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匀速行走,经过 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若小明和小华从围墙的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从小明第一次看见小华开始计时,到小明又看不到小华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分钟。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宣在探究某个温度计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依据公式T=at+b,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 。
t/℃ 55 60 65 70 75 80
T/℃ 48 52 56 60 64 68
小宣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刻度是均匀的。把不准确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为4℃。当实际温度为42℃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值。则温度为 ℃时,它的示数为80℃。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特定条件下结合物态变化知识分析:
(1)可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理由是 。
(2)若该物质的温度为t,且tA<t<tB该物质处于 态。
(3)若该物质的温度由Ⅱ区域到Ⅰ区域的过程中,该物质要 热。
(4)若该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Ⅱ区域状态时,该物质发生 的物态变化。
(5)若该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
三、计算题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中国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全世界领先。无人驾驶汽车通过车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遇到障碍物时激光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反射的激光,进而进行一系列操作。根据材料计算下列问题:(光速取3×108m/s声速取340m/s)
(1)普通汽车的倒车雷达使用的是什么 (超声波/次声波)传递信息。
(2)某款无人驾驶汽车静止时,通过激光雷达向前发出一束激光,经s收到回波,则汽车距离前方障碍物多远?
(3)将该款汽车的激光雷达换成声波雷达,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前突然出现一个障碍物,声波雷达立刻启动,经过0.2s雷达接收到反射的声波开始报警,则雷达报警时,汽车距离障碍物还有多远?(人看见障碍物所需时间忽略不计)
(4)在某特定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的信号用时1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9s。则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 m,行驶的速度为 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四、实验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小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硬纸板、石棉网等。
(1)如图所示,是小小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 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B 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2)除图C中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组装实验器材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先点燃酒精灯;
(3)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 所示,示数为 ℃;
(4)如图E所示,表明水此时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状态。根据下表数据请在图F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时间/ min 0 2 4 6 8 10 12 14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液体种类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39
沸点沸点/℃ 78 357
(5)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完成本实验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6)水沸腾后,还要继续加热一段时间的主要目的是( );
A.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 B.验证水的沸点和液面上方气压大小有关
C.观察水沸腾后的体积变化 D.验证水沸腾不仅要达到沸点,还要持续吸热
(7)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但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其原因是 ;
(8)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了节省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9)甲、乙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G 中b、c所示,造成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乙组 ;
(10)如图H所示的四个图,表示在观察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将它们按照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起来 ;
(11)小组想探究“液体沸点与液面气压的关系”,设计如图I:当沸水温度降低一些后,用注射器向外抽气,发现水再次沸腾,得出结论是: ;如图J:当瓶内水正在沸腾时,迅速向瓶内打气,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兵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

时间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有:①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测和数据记录;②能使 ;
(2)实验表格如表所示,则表格中(a)、(b)两处应填写 和 ;
(3)实验中,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2中的 (选填“A”、“B”或“C”)方法进行读数的;
(4)他改正了错误的读数方法后,又正确地进行了实验,并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描绘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在第7min时,若将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此时试管中该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5)小红也组装了图1中的器材来探究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时,她观察水中的试管底部和周围,发现试管最底部的物质最先发生熔化,这是由她在实验时的一处操作错误引起的,则:该错误可能是 。
(6)图4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由图像可知,在第2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在第10min时,海波 (能/不能)继续凝固,其原因是 。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1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15分钟物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2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将内径为0.8cm、长为80cm的玻璃管装满水,上端仅留个气泡,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1)将玻璃管 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为减小测量误差,应使气泡在管内较 (快/慢)地运动。
(3)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运动相同时间所通过的距离;
为方便操作,两方案均需在玻璃管上用笔做标记:方案一,实验前先在玻璃管上 画标线,测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通过各标线的时间;方案二,气泡上升过程中每隔2s在玻璃管上标记 的位置。
(4)小明记录气泡上升的路程和时间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在图中画出气泡运动的图像。( )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时间t/s 0 3 4.5 6 7.5 9
(5)分析图像可知:气泡上升过程中的运动特点是 。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甲、乙、丙三位同学做“比较两个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甲同学将两个纸锥举到同一高度同时放手让两个纸锥下落,乙同学拍下了这一瞬间,如图()所示。
(1)为了便于观察比较,两个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当放置得较 (选填“高”或“低”),且应按照图 所示的方式。
(2)如何比较两个纸锥运动的快慢呢?以下是三位同学的方案:①甲同学认为,先着地的纸锥运动 ;②根据拍摄的照片[见图()],乙同学认为在下方的纸锥运动 ;③丙同学认为,应当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时间,求出速度,速度大的运动快。他们三人的方法在本质上相同的是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三人方法都不相同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图甲中,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图乙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3)如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a、b图像倾斜度不同的原因是所用水的 不同;
(4)如图丁,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能”或“不能”)。
五、科普阅读题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 30% B.40 %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压轴培优卷
一、单选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容器中的(  )
A.冰和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B.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C.水和冰的量都不变
D.水的量变少,冰的量变多
【答案】D
【详解】当-12℃的冰和0℃的水接触后,由于二者之间存在温度差,将发生热传递,热量将从高温的水传给低温的冰,0℃水放出热量后将发生凝固变成冰,而-12℃的冰吸热后温度升高,但到达熔点后由于无法继续吸热也不会熔化。所以容器中的水逐渐变成冰,水逐渐减少,冰逐渐增多。
故选D。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南通火车站站台上,小红坐在列车甲中,看到对面的另一辆由南通开往南京的列车乙驶过,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车静止
B.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小
C.甲车向东开,速度比乙大
D.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大
【答案】D
【详解】南京在南通的西北方向,列车乙由南通开往南京。由图得,乙车相对于小红或者甲车向西北方向移动。
A.若当甲车静止时,小红静止,以甲车或小红为参照物,由南通开往南京的列车乙是运动的,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小,乙车可能相对于甲车向西北方向移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甲车向东开,速度比乙大,乙车可能相对于甲车向西北方向移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甲车向西开,速度比乙大,则乙车相对与甲车会向东北方向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自制温度计的设想图,下列关于该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瓶塞的主要目的是固定管子使其不轻易摇晃
B.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C.瓶子越大越好,玻璃管越粗越好
D.瓶子应当尽量使用不容易传热的材料
【答案】B
【详解】A.瓶塞可固定管子,最重要的是避免瓶内液体流出,故A错误;
B.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中的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液面上升,反之则下降,故B正确;
C.自制温度计的瓶子越大,所装的液体越多,在体积膨胀或体积收缩时,体积变化大,则玻璃管内液面变化更明显,而玻璃管用细的较好,在温度变化时,管内液面变化更明显,温度计的精确度更高,故C错误;
D.瓶子中的液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体积变化,玻璃管内液面随之变化,为了让液体更好吸收或放出热量,瓶子选用传热更好的材料,故D错误。
故选B。
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液态氧沸点 液态氮沸点 液态氢沸点 固态氮熔点 固态氧熔点 固态氢熔点
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答案】A
【详解】A.由表格数据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熔点为-218℃,-215℃低于氧的沸点,高于氧的熔点,所以氧是液态。液态氢的沸点是-253℃,固态氢的熔点为-259℃,-215℃高于氢的沸点及熔点,所以氢是气态,液态氮的沸点是-196℃,固态氮的熔点是-210℃,-215℃低于氮的沸点和熔点,所以氮是固态,故A正确;
B.由表格数据知,液态氮的沸点比气态氮的低,但固态氮的熔点比固态氧的熔点高,故B错误;
C.采用降温液化法来分离空气,因为三种气体中,氧的沸点最高,氢的沸点最低,那么氧最先液化成液态,最先分离出来,氢最后液化成液态,最后分离出来,故C错误;
D.物质沸点越低,越容易沸腾,熔点越低,那么其凝固点也越低,所以越难凝固,故D错误。
故选A。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B.沸腾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量不变
C.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
【答案】D
【详解】A.假设这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那么这情况下,杯内水的温度不均匀,杯底的水温度较高,杯上方的水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气泡从水底上升到水面时,遇上温度较低的水,气泡会放热液化,那么气泡会变小,而图中的气泡从下到上是变大的,不是变小的,假设不成立,所以此图不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故A错误;
B.沸腾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多液体水汽化成水蒸气,烧杯中的水量减少,故B错误;
C.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杯内的水温度是可达到100℃,假设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那么这酒精温度计最高温度只能是60℃,不能达到100℃,实验不能进行,假设不成立,所以实验中所选温度计不能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而石棉网有余温,并且这个余温高于杯内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干湿温度计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包住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吸水后蒸发吸热,所以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小
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含水量)越大
D.夏天有时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汗水不容易蒸发
【答案】C
【详解】A.湿球温度计包裹的纱布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导致湿球温度计的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空气湿度越大,纱布上的水分蒸发的越慢,它从周围物体上吸收的热量就越少,这样,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就越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夏天,空气湿度越大,人体表面的汗水不容易蒸发,人体因汗水蒸发带走的热量就越少,所以人感觉闷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某地铁内隧道动态广告的制作方法如下:在隧道侧壁与车窗相同高度处,沿运行方向每经过距离d,安装一块大小相同的广告灯箱,如图。灯箱采用频闪方式实现亮、暗交替,且工作时各灯箱亮、暗同步变化(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以0.1s计算),要实现时长10s的广告效果,至少需要安装N块广告灯箱,灯箱安装好后,调节灯箱发光频率f(每秒发光的次数),控制地铁速度v,为了省电且确保乘客能看到流畅的广告画面,下列数值和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N=50 v=5df B.N=100 v=0.1df
C.N=100 v=df D.N=100 v=5df
【答案】C
【详解】因为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以0.1s计算,故要实现时长10s的广告效果,至少需要安装广告灯箱的块数

灯箱安装好后,调节灯箱发光频率f(每秒发光的次数),控制地铁速度v,由于工作时各灯箱亮、暗同步变化,第1次看到灯箱亮,保证在下一次恰好也是灯箱亮,且时间间隔必须等于小于0.1s,为了省电且确保乘客能看到流畅的广告画面,时间间隔应为0.1s,则频率最低为

此时地铁速度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在探究固体熔化特点实验中,小华用图甲实验装置给某固体加热,图乙是小华根据此实验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图像,已知当地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该固体的熔点是T1,标准大气压下其液态物质的沸点是T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一定小于100℃
B.DE段其液态物质处于沸腾
C.若T2>100℃,则t=100℃
D.该物质固态比液态升温慢
【答案】B
【详解】A.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固体的熔点大于或等于100℃,没法继续吸热,不能熔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能沸腾,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固体从水吸热,因此固体最终温度达到100℃,由图乙可知,若T2>100℃,则t=10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比较图像AB和CD段可以看出,在时间相同时,AB段温度升高快,说明这种物质在固态升温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甲乙两同学通过蓝牙传输信息的有效距离是5m.甲同学在(0,-3)位置以1.5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行走,同时乙同学在(-4,0)位置以2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行走,则甲乙两同学保持蓝牙耳机有效传输的时间为(  )
A.2s B.3s C.4s D.5s
【答案】C
【详解】两人运动一段时间t后,情形如下
两人间距离等于直角三角形OAB的斜边,其中直角边OB长为
直角边OA长为
当AB=5m时,根据直角三角形三边 关系可以计算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同班同学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距离为1200m。周一早晨,小明7∶30开始从小区门口以某一速度步行出发去上学,几分钟后,小华骑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出发,在距离学校480m的地方追上了小明,此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0;然后两人一起匀速步行向学校走去,到达学校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出发时,小明已经走了576m
B.两人相遇后步行的速度与相遇前小明步行速度的比值为3∶4
C.在7∶41两人离小区门口的距离是792m
D.小华从出发到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3.6m/s
【答案】A
【详解】A.由题可知,相遇前小明步行的时间
t1=10×60s=600s
相遇前小明走过的路程和小华骑车走过的路程
s1=1200m-480m=720m
小明步行的速度
相遇前小华骑自行车所用的时间
则小华出发时,小明走过的路程
s2=v1(t1-t2)=1.2m/s×(600s-120s)=576m
故A正确;
B.相遇后一起步行所用的时间
t3=5×60s=300s
则一起步行时的速度
则两人相遇后步行的速度与相遇前小明步行速度的比值
v3∶v1=1.6∶1.2=4∶3
故B错误;
C.在7∶41两人离小区门口的距离
s4=s1+v3t4=720m+1.6m/s×1×60s=816m
故C错误;
D.小华从出发到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
故D错误。
故选A。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甲的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一百米的铁轨的另一端,乙用铁锤敲一下铁轨,则甲将听到(通常人耳分辨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
A.一次敲击声,是由铁轨和空气同时传来的
B.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
C.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空气传来的,第二次是铁轨传来的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B
【详解】声音通过铁轨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
两次声音传播的时间间隔
故甲将听到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B.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C.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D.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答案】C
【详解】B.从图乙可知,当时间为0.3s时,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当时间为1.6s时,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故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A.汽车在两次接受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
汽车的速度约为
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小明同学自制了一支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玻璃泡里的水银 的性质制作的。在标注刻度时,他将该温度计放在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后,此时水银柱长5cm,在沸水中时水银柱长30cm,这支温度计的液柱每升高1cm表示温度升高 ℃,用这支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2cm,这杯水的实际温度为 ℃。
【答案】 热胀冷缩 4 28
【详解】[1]液体温度计:主要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玻璃泡里的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则这支温度计的液柱每升高1cm表示温度升高
[3]水银柱长为12cm,这杯水的实际温度为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测温物质:酒精,甲苯)
物质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117 -95 80.5
沸点/℃ 78.5 111 218
【答案】 酒精 酒精 甲苯
【详解】[1]由表格数据知,萘的熔点为80.5摄氏度,酒精的沸点为78摄氏度,不能选用酒精作为测量萘熔点的温度计玻璃泡里的测量物质。
[2]固态甲苯的熔点为-95摄氏度,酒精的熔点-117摄氏度,低于甲苯的熔点,萘的熔点为80.5摄氏度,高于甲苯的熔点,所以选用酒精作为测量固态甲苯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测温物质。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而酒精的沸点为78.5摄氏度,低于水的沸点,不能作为此时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测温物质,甲苯和萘的沸点温度高于100摄氏度,测温物质是酒精、甲苯。因此甲苯可以作为测量沸水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测温物质。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想估测小区内路灯的高度h,晚上沿着路灯旁道路行走,第一次测得身高为1.8m的小明,对应的影子长为1m;沿着影子方向匀速直线远离路灯行走了4m后,测得此时的影子长2m。已知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对应的边长之比相等。
(1)“路灯下影子的形成”这一现象,对应的光学原理是光 的特性。
(2)已知小明匀速前进4m,所用时间5s,则小明行走的速度大小为 m/s,影子头部顶端前进的速度大小为 m/s。
(3)小区内路灯的高度h为 m。
【答案】(1)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 0.8 1
(3)9
【详解】(1)“路灯下影子的形成”这一现象,对应的光学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2)[1]小明行走的速度大小为
[2]影长的变化为
影子移动的速度为
(3)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对应的边长之比相等,故小区内路灯的高度为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红和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取干冰并做了一些有趣的探究。
(1)如图甲所示,她们将一个棉布袋套在干冰灭火器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出现了干冰。在此过程中,她们观察到装有干冰的棉布袋外侧有一层“白霜”,那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布袋下方还有缥缈的白雾,如图乙所示。雾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丙所示,她们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体积和温度相等的食用油和温水。
①她们先将干冰放入油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油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干冰完全消失后,烧杯中油的体积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干冰在油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用手触摸杯底,感觉到很凉,说明 ;
②接下来,她们将干冰放入温水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杯子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小红认为杯子中的水正在沸腾,小华则认为要进行判断,可以使用温度计,如果 ,说明水杯中的水在沸腾;
③水杯上方有大量的“白气”,油杯上方没有出现大量“白气”,这个“白气”是 (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这两个对比实验可以说明“白气”的初始物质主要来自于 (选填“杯内”或“杯外”)。
【答案】 凝华 液化 升华 干冰升华吸热 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保持不变 小水珠 杯内
【详解】(1)[1][2]“白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布袋下方还有缥缈的白雾,白雾是液态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3][4]先将干冰放入油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油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干冰完全消失后,烧杯中油的体积并未发生化,说明干冰没有熔化,干冰在油中发生了升华,用手触摸杯底,感觉到很凉,这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
[5]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若水温接近沸点且温度不变,则证明水正在沸腾,若水温远低于沸点,则水并未沸腾。
[6]这个“白气”是人眼可看到的,是液态小水珠,不是水蒸气。
[7]“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水面上方存在大量水蒸气,在干冰升华吸热时,水蒸气放热液化;油面上方水蒸气很少,不会出现“白气”,可知产生“白气”的水蒸气主要来自杯内。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春节晚上,小华在阳台欣赏远处在绽放的礼花,礼花绽放时间间隔均匀,每次闪光之后1秒就听到一声爆响。为估计礼花燃放地点到她家距离,于是她在某次看见闪光开始计时。听到最后一声爆响停止计时,历时13秒,共有3次闪光,5次爆响(如图)。礼花闪光和相应爆响是 (选填“同时”或“不同时”)产生的, 相邻两次爆响间隔 秒,礼花燃放地点到她家距离约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答案】 同时 3 2380
【详解】[1]闪光和炮炸声是同时产生的,小华先看到闪光,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2]根据题意可知,历时13s,听到5次爆响,有4个间隔,闪光之后开始计时,且l秒后有一声爆响,所以声音传播的间隔时间为
[3]又因为看见3次闪光,听见5次爆响,所以第3次(最后一次)闪光对应第5次(最后一次)爆响, 所以最后一次爆响传播的时间为:两个间隔时间段,再加ls,即
t'=3s×2+ls=7s
由得,礼花燃放地点到她家距离
s=v声t'=340m/s×7s=2380m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以下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现象;
(2)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了小雨滴;
(3)如图所示,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的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我们发现即便气温在0℃以下,雪也会慢慢变少,这是发生了 现象。

【答案】 汽化 升华 液化 凝固 升华
【详解】(1)[1]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瓷砖液化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2)[2][3]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盒内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此过程中吸热,使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雾”。
(3)[4]造雪机吸入液态水,喷出固态雪花,属于凝固现象。
[5]气温在0℃以下时,雪不能熔化,雪慢慢变少,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为某小区的正方形围墙,小明和小华紧贴围墙匀速行走一圈,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0分钟和28分钟,则小明和小华的速度之比 。若小明和小华从围墙的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匀速行走,经过 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若小明和小华从围墙的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从小明第一次看见小华开始计时,到小明又看不到小华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分钟。
【答案】 7:5 35 1
【详解】[1]小明和小华的速度之比
[2]设绕墙一圈的路程为s,则小明的速度为,小华的速度为,设两人第一次相遇为t,则
带入数据可知
经整理可知
[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L,则小明走一个边长所需的时间为
同理,小华走一个边长所需的时间为
经过20min,小明走完一圈时,小明回到了原来位置,则
小华走了2个L,正在走第三个L时,已经走了6min,小明第一次看见小华,此时小华再走1min就走第4L,而此时小明仍然在第二圈的第一个边长上,小明和小华不在一条直线上,小明又看不到小华时。所经历的时间为1分钟。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宣在探究某个温度计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依据公式T=at+b,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 。
t/℃ 55 60 65 70 75 80
T/℃ 48 52 56 60 64 68
小宣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刻度是均匀的。把不准确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为4℃。当实际温度为42℃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值。则温度为 ℃时,它的示数为80℃。
【答案】 T=0.8t+4℃ 82
【详解】[1]当t=55℃,T=48℃时,则
48℃=a×55℃+b①
当t=60℃,T=52℃时,则
52℃=a×60℃+b②
由①和②得到
a=0.8,b=4℃
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
T=0.8t+4℃
[2]因为温度计刻度是均匀的,所以温度计每增加相同的示数时,实际温度的增加也是相同的。t表示任意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T表示这时的实际温度,根据题意可知,当t=0℃时,T不可能也是0℃,T和t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为
T=at+b①
由于t1=4℃时,T1=2℃;t2=42℃时,T1=42℃,把这两组数据分别代入①式得到
4℃×a+b=2℃②
42℃×a+b=42℃③
由②和③得到

所以T和t的关系为
把t=80℃代入上式得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特定条件下结合物态变化知识分析:
(1)可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理由是 。
(2)若该物质的温度为t,且tA<t<tB该物质处于 态。
(3)若该物质的温度由Ⅱ区域到Ⅰ区域的过程中,该物质要 热。
(4)若该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Ⅱ区域状态时,该物质发生 的物态变化。
(5)若该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
【答案】 晶体 该物质熔化时有熔点 液态或气 放 液化 Ⅲ
【详解】(1)[1][2]因为该物质有熔点,即在熔化时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
(2)[3]该物质的温度高于其熔点,不是固态;温度低于其沸点,没有沸腾,不会全部变成气体,但可以有一部分物质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常温下水和水蒸气是共存的)。即可以是液态或者气态。
(3)[4]该物质的温度降低,是要放热的。
(4)[5]物质温度等于沸点,是气态;温度高于熔点且低于沸点时,是气态或者液态。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5)[6]通常情况下,温度高于氧的沸点,故氧是气态。温度处于Ⅲ区域。
三、计算题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中国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全世界领先。无人驾驶汽车通过车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遇到障碍物时激光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反射的激光,进而进行一系列操作。根据材料计算下列问题:(光速取3×108m/s声速取340m/s)
(1)普通汽车的倒车雷达使用的是什么 (超声波/次声波)传递信息。
(2)某款无人驾驶汽车静止时,通过激光雷达向前发出一束激光,经s收到回波,则汽车距离前方障碍物多远?
(3)将该款汽车的激光雷达换成声波雷达,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前突然出现一个障碍物,声波雷达立刻启动,经过0.2s雷达接收到反射的声波开始报警,则雷达报警时,汽车距离障碍物还有多远?(人看见障碍物所需时间忽略不计)
(4)在某特定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的信号用时1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9s。则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 m,行驶的速度为 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答案】(1)超声波
(2)60m
(3)32m
(4) 68 40
【详解】(1)倒车雷达采用的是超声波回声定位装置。
(2)光传播的距离
汽车距离前方障碍物距离
答:汽车距离前方障碍物60m。
(3)声传播的距离
汽车行驶的距离
雷达报警时,汽车距离障碍物的距离
答:雷达报警时,汽车距离障碍物32m。
(4)第一次超声波从测速仪发出,到达汽车后被反射回来经过的路程
第二次超声波从测速仪发出,到达汽车后被反射回来经过的路程
汽车行驶路程
两次超声波发出和接收之间的“纯”汽车行驶时间
汽车的速度
四、实验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小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硬纸板、石棉网等。
(1)如图所示,是小小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 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B 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2)除图C中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组装实验器材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先点燃酒精灯;
(3)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 所示,示数为 ℃;
(4)如图E所示,表明水此时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状态。根据下表数据请在图F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时间/ min 0 2 4 6 8 10 12 14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液体种类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39
沸点沸点/℃ 78 357
(5)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完成本实验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6)水沸腾后,还要继续加热一段时间的主要目的是( );
A.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 B.验证水的沸点和液面上方气压大小有关
C.观察水沸腾后的体积变化 D.验证水沸腾不仅要达到沸点,还要持续吸热
(7)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但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其原因是 ;
(8)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了节省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9)甲、乙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G 中b、c所示,造成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乙组 ;
(10)如图H所示的四个图,表示在观察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将它们按照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起来 ;
(11)小组想探究“液体沸点与液面气压的关系”,设计如图I:当沸水温度降低一些后,用注射器向外抽气,发现水再次沸腾,得出结论是: ;如图J:当瓶内水正在沸腾时,迅速向瓶内打气,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杯底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2) 秒表 需要
(3)92
(4) 沸腾时
(5)水银
(6)A
(7) 98 烧杯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吸收热量
(8)提高水的初温
(9)水的质量大
(10)丙乙丁甲
(11) 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水停止沸腾
【详解】(1)[1]温度计在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壁和烧杯底部,由A图可知,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杯底。
[2]温度计在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液面相平,由B图可知,读数的错误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2)[1]本实验中,除了需要记录温度外,还需记录时间,所以本实验还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是秒表。
[2]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保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所以为了确定烧杯的高度,组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点燃酒精灯。
(3)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2℃。
(4)[1]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根据烧杯中有大量的气泡且上升时由小变大现象判断水已经沸腾,由图E可知,此时烧杯中气泡上升时由小变大,所以如图E所示表明水处于沸腾时状态。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5)选用液体温度计,使用时所测温度不能低于温度计内物质的熔点,并且不能高于其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时水的温度最终保持98℃不变,即沸点为98℃,由表可知此温度下,酒精已沸腾,所以不能选用酒精温度计,水银的沸点大于水的沸点,所以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6)本实验是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及现象,所以水沸腾以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使水继续保持沸腾,观察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归纳沸腾条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1]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时水的温度最终保持98℃不变,水的沸点是98℃。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此时烧杯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烧杯与水之间存在温度差,水能继续从烧杯吸收热量,导致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所以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是烧杯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吸收热量。
(8)水的初温以及水的质量都会影响实验时间,所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了节省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小水的质量。
(9)水的初温以及水的质量都会影响实验时间,由图可知,甲、乙两组同学实验时,水的初温相同,但甲组同学把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小于乙组同学把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所以造成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组水的质量小,乙组水的质量大。
(10)由图H可知,丙图中产生少量的水蒸气,说明此时水温还较低;乙图中水蒸气增多,但内部并无气泡产生,说明水温开始升高,但距离沸腾还较远;丁图中水的内部产生较多的气泡,但气泡越来越小,说明此时上层水温还较低,已经接近沸腾;甲图中内部产生大量气泡,且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此时水正在沸腾, 故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丙乙丁甲。
(11)[1]当沸水温度降低一些后,用注射器向外抽气,气压变小,发现水再次沸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2]当瓶内水正在沸腾时,迅速向瓶内打气,瓶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增大,此时水的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水将不会沸腾,所以,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停止沸腾。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兵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

时间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有:①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测和数据记录;②能使 ;
(2)实验表格如表所示,则表格中(a)、(b)两处应填写 和 ;
(3)实验中,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2中的 (选填“A”、“B”或“C”)方法进行读数的;
(4)他改正了错误的读数方法后,又正确地进行了实验,并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描绘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在第7min时,若将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此时试管中该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5)小红也组装了图1中的器材来探究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时,她观察水中的试管底部和周围,发现试管最底部的物质最先发生熔化,这是由她在实验时的一处操作错误引起的,则:该错误可能是 。
(6)图4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由图像可知,在第2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在第10min时,海波 (能/不能)继续凝固,其原因是 。
【答案】 物质受热均匀 状态 温度 A 液 不变 冰水混合物放热,一部分水凝固,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实验时将试管碰到烧杯底部 液 不能 第时海波的温度和水的温度相等,不会发生热传递
【详解】(1)[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不仅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也能使物质受热均匀。
(2)[2][3]在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中,应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和状态变化,则设计的表格中应填写状态和温度。
(3)[4]温度计进行读数时,仰视会使结果偏小,俯视会使结果偏大,小兵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可能按A方法进行读数。
(4)[5][6][7]通过图像段温度保持不变,可知该物质属于晶体其在第8min刚刚熔化完成,处于液态;在第时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根据热传递的条件,冰水混合物放热,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大,则一部分水凝固,晶体在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5)[8]实验时若将试管碰到烧杯底部,则接近火焰处,温度偏高,则最底部的物质最先发生熔化。则小红错误操作可能是实验时将试管碰到烧杯底部。
(6)[9][10][11]由图像可知,在第时,大试管内的海波还没有凝固,处于液态,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热;第时海波的温度和水的温度相等,不会发生热传递,海波的凝固已经停止。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1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15分钟物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2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 10 固液共存态 不变 -2 低 变多
【详解】(1)[1]从第10min开始凝固,到第20min完全凝固,凝固过程挂线了10min。
[2]第15分钟时,物质还没有凝固完毕,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3]从图1中得知,液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3)[4]读图1可知,盐水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不变,故盐水的凝固点为-2℃。
[5]水的凝固点为0℃。故将水中增加了其他物质后,其凝固点将降低。
(4)[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正在凝固的盐水的温度为-2℃。故冰水混合物将向外放热,有更多的水凝固成冰,所以冰会变多。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将内径为0.8cm、长为80cm的玻璃管装满水,上端仅留个气泡,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1)将玻璃管 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为减小测量误差,应使气泡在管内较 (快/慢)地运动。
(3)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运动相同时间所通过的距离;
为方便操作,两方案均需在玻璃管上用笔做标记:方案一,实验前先在玻璃管上 画标线,测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通过各标线的时间;方案二,气泡上升过程中每隔2s在玻璃管上标记 的位置。
(4)小明记录气泡上升的路程和时间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在图中画出气泡运动的图像。( )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时间t/s 0 3 4.5 6 7.5 9
(5)分析图像可知:气泡上升过程中的运动特点是 。
【答案】 翻转(倒置、倒放) 慢 每隔10cm 气泡 气泡0~10cm做加速直线运动,10~50cm做匀速直线运动
【详解】(1)[1]因为要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为让气泡运动起来,需要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方可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2]为减小测量误差,方便人观察和计时,应使气泡在管内较慢地运动。
(3)[3]方案一:测量气泡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故应在玻璃管上每隔10cm画标线,测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通过相同路程各标线的时间即可。
[4]方案二:测量气泡运动相同时间所通过的距离,故只需在气泡上升过程中每隔2s在玻璃管上标记气泡的位置即可。
(4)[5]根据实验数据描点连线,在图中画出气泡运动的图像即可
(5)[6]分析图像可知:气泡上升过程中,0~10cm运动越来越快,做加速直线运动;10~50cm运动图像是直线,表明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速直线运动。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甲、乙、丙三位同学做“比较两个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甲同学将两个纸锥举到同一高度同时放手让两个纸锥下落,乙同学拍下了这一瞬间,如图()所示。
(1)为了便于观察比较,两个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当放置得较 (选填“高”或“低”),且应按照图 所示的方式。
(2)如何比较两个纸锥运动的快慢呢?以下是三位同学的方案:①甲同学认为,先着地的纸锥运动 ;②根据拍摄的照片[见图()],乙同学认为在下方的纸锥运动 ;③丙同学认为,应当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时间,求出速度,速度大的运动快。他们三人的方法在本质上相同的是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三人方法都不相同
【答案】 高 () 快 快 C
【详解】(1)[1]如果纸锥的位置较低,下落到地面的时间短,人们可能无法比较;所以需要将纸锥的起始位置放得高一些。
[2]纸锥下落时,锥尖先接触地面,所以在放置时,应该使它们的锥尖在同一水平线上。
(2)[3]两个纸锥的起始位置相同,下落相同的距离,先落地的纸锥用的时间短,根据可知,先落地的纸锥速度大,运动快。
[4]从照片上看,两个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右边(在下边)的纸锥运动的距离大,根据可知,它的速度大,运动快。
[5]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本质上是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故乙和丙比较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图甲中,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图乙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3)如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a、b图像倾斜度不同的原因是所用水的 不同;
(4)如图丁,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 烧杯 液化 B 98 质量(或水量、多少) 不能
【详解】(1)[1] 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按照自下而上原则,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
[2] 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内高温水蒸气飘出来遇冷液化形成的。
(2)[3]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的有新的气泡加入,气泡会逐渐变大,所以B图正确。
(3)[4] 由图丙可知水的温度在98°C不变了,且故其沸点为98°C。
[5] a、b图像倾斜度不同的原因是所用水的质量不同,导致到达沸点所需时间不同。
(4)[6] 因为烧杯中的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虽然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能沸腾。
五、科普阅读题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 30% B.40 %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 D B -120 升高 见解析
【详解】(1)[1]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混合液的凝固点从-17℃慢慢降低到-49℃,再慢慢增加到-28℃,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故混合液的凝固点-20℃一下,故B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4]如图所示,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故如图所示:
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4)[5][6]如图所示,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浓度升高,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