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
易错题64题(二十五大考点)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3小题)
考点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小题)
考点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小题)
考点四、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3小题)
考点五、压缩体积液化(3小题)
考点六、蒸发致冷的应用(2小题)
考点七、熔化和凝固的图像(3小题)
考点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3小题)
考点九、实验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3小题)
考点十、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2小题)
考点十一、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2小题)
考点十二、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2小题)
考点十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3小题)
考点十四、刻度尺的读数(3小题)
考点十五、误差及其减小方法(2小题)
考点十六、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及换算(2小题)
考点十七、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3小题)
考点十八、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3小题)
考点十九、比较物体速度大小(3小题)
考点二十、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2小题)
考点二十一、平均速度的计算(小3题)
考点二十二、匀速直线运动(2小题)
考点二十三、变速直线运动(1小题)
考点二十四、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3小题)
考点二十五、判断参照物的选择(2小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温度计,在薄壁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瓶口橡皮塞插进一根玻璃管,橡皮塞与瓶口、温度计接触处密封良好。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观察到 ,这说明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原理工作的。如果液柱变化不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
【答案】 玻璃管内水柱上升 热胀冷缩 减小玻璃管的直径/增加薄壁玻璃瓶的容积
【详解】[1][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当温度降低时,温度计内的液体遇冷,玻璃管内水柱下降,从而显示不同的温度。
[3]如果液柱变化不明显,可以增大玻璃瓶的容积使液体更多,可以换用内径更细的玻璃管等。
2.(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答案】 热胀冷缩 D -22 38
【详解】[1]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液泡应完全浸入液体但不能与杯壁、杯底接触,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3][4]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分度值为1℃,测量冰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大,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下,那么冰的温度是-22℃;测量水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小,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上,水的温度是38℃。
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秋冬季节流感病毒极易传播,医生会利用温度计测量病人是否发烧。
(1)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某病人按照正确操作测量体温后,其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读数是 ℃。 由于疏忽,另一病人直接用此温度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后体温计的示数与之前相同,则该病人的体温 (选填 “一定”、“一定不”或“可能”)与体温计示数相等。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小组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此温度计的测温物体是 (选填“瓶内气体”或“管内外的水”);若气温升高,则水柱的高度h将 ;为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应选择体积更 的塑料瓶。
【答案】 热胀冷缩 37.8 可能 瓶内气体 减小 大
【详解】(1)[1]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温度增大时,水银受热膨胀,液柱会升高,显示的温度示数变大。
[2]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的一个小格表示0.1℃,即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7.8℃。
[3]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37.8℃及以下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7.8℃,由于测量后体温计的示数与之前相同,则病人的真实体温可能低于或等于37.8℃。
(2)[4]观察实验装置图,会发现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瓶内气体会热胀冷缩使管中液面发生变化。
[5]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将液柱向下压,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管内水柱高度h将变小。
[6]瓶的容积越大,其所容的气体就越多,在同样的情况下,其受热膨胀的体积就越大,管中水柱长度变化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
考点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4.(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明想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在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横截面积较小)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甲容器中的酒精消失了,乙容器中剩余较多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此现象可得,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B.本实验未控制水和酒精体积相同,无法得出结论
C.本实验未控制液体表面积相同,无法得出结论
D.本实验可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答案】A
【详解】由题意可知,两种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而两容器表面积虽然不同,但甲容器横截面积较小,且甲容器中的酒精消失了,乙容器中剩余较多水,因此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湿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 。(填“大或小”)
【答案】 低 大
【详解】[1][2]干湿泡湿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的湿度越大。
6.(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是陆游笔下的省油灯。省油灯的灯体如坦口碗状,为上下夹层,面上一层为盛油的油盏,油盏下腹部中空,在其腰部开出一小孔,从小孔处注入冷水,每天一换,如图所示,省油指的是使油蒸发减慢;请你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考虑,夹层里水的作用是通过 来影响蒸发快慢。
【答案】降低油的温度
【详解】夹层里有水,可降低油的温度,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目的。
考点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 的高度调节。当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 ,升至水面破裂,释放出 (空气/水蒸气),我们认为水开始沸腾。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出该过程中的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实验时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
【答案】 酒精灯外焰 大 水蒸气 小
【详解】[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来进行加热,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调节。
[2][3]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使气泡体积变大;所以,当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升至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我们认为水开始沸腾。
[4]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水面上方气压减小而降低,如图,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所以,实验时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小。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时,小宇通过观察气泡上升不断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判断水沸腾了。待水沸腾后,小宇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小宇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温度/℃ 99 99 99 99 99 99 99
【答案】 变大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调为小火
【详解】[1]水沸腾前,产生少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水沸腾后,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上升至水面破裂。故通过观察气泡上升不断变大判断水沸腾了。
[2]根据表中的数据知道,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不变,故结论为: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汤沸腾后,即使调为小火,汤仍能保持沸腾。而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所以不论保持大火还是调为小火,老母鸡从汤中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即使用大火和使用小火,将老母鸡煮熟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而调为小火可以节省燃料,所以调为小火更为合理。
考点四、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循环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吸热
B.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液化放热
C.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放热
D.压缩机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二氧化碳液化吸热
【答案】A
【详解】AB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所以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故A正确,BC错误;
D.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会液化,液化的过程中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是利用了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入冰箱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接着,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液态制冷剂又变成气态,下面关于制冷剂在冰箱内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汽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B.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C.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汽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D.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答案】D
【详解】AB.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液态制冷剂又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B错误;
CD.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入冰箱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24-25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他们通常是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看到它们都是气态。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进行分离,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3)工业上常将空气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气体。当温度升高时,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 。(氧、氮、氦的沸点分别为:-183℃、-196℃和-269℃)
【答案】(1)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2)氧气
(3)氦气
【详解】(1)[1][2]由于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可以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根据短文内容可知,压缩体积液可以使气体物体液化,所以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无法使其液化的,因为每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
(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因此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氧气。
(3)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由于氦气在三种气体中沸点最低,所以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氦气。
考点五、压缩体积液化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
(1)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这都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他还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答案】 液化 外表面 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详解】(1)[1][2]小水珠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夏天车外温度高,车内温度低,车外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故应出现在车窗外表面。
(2)[3]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温或压缩体积,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
[4][5]液态二氧化碳在压强减小时会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要吸收热量,大量的吸热温度降低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运动场上若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 态。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 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答案】 气 压缩体积
【详解】[1] 氯乙烷沸点低于常温,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
[2] 将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降温和压缩体积,常温下的氯乙烷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储存的。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2022年9月6日12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
(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 (填“吸收”或“放出”)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温和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氢、氧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答案】 汽化 吸收 液化 压缩体积
【详解】(1)[1][2]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池中的水吸收热量变为水蒸气,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汽化。
[3]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放热,变成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形成白色“气团”,这个过程叫液化。
(2)[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所以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氢、氧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考点六、蒸发致冷的应用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走进气象站,我们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湿度计(绝对湿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表(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1)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
(2)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 (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相似;
(3)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湿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选填“高”或“低”),夏日雨后空气湿度变大,两个温度计读数差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 反射 体温计 低 变小
【详解】(1)[1]白色不透明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故百叶箱涂成白色是为了反射太阳光。
(2)[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可知,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为了记录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值,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的液柱要停留在最高温度值,所以它和体温计的结构是相似的。
(3)[3][4]用湿布包着的温度计其湿布中的水分在蒸发时有制冷作用,故湿泡温度计读数较低,夏日雨后空气湿度变大,蒸发变慢,所以两温度计读数差会变小。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在炎热的夏天,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喷洒水雾降温、降尘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 (选填“吸”或“放”)热。
【答案】 增大 加快 吸
【详解】[1][2][3]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根据蒸发的影响因素知,加快水的蒸发吸热实现降温。
考点七、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应石蜡,乙对应海波 B.甲在ab段停止吸热
C.甲在第7min时是固液共存态 D.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C
【详解】A.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对应的是甲图像;石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对应的是乙图像,故A错误;
B.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仍在持续吸热,故B错误;
C.甲在第7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正确;
D.乙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D错误。
故选C。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6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需要吸热
C.甲是海波,乙是蜂蜡 D.甲和乙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答案】C
【详解】A.甲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是48℃,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在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是晶体,故甲对应的是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蜂蜡是非晶体,故乙对应的是蜂蜡,故C正确;
D.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无法比较熔化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锡熔化时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一共经历了 min,该过程中锡需要不断 热量,温度不变,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答案】 232 5 吸收 固液共存
【详解】[1][2][3][4]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232℃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且有固定的熔点,为232℃。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共经历了5min,则在第8min时晶体处于熔化过程,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该过程中锡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考点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B.该物质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沸腾不吸热
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D.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答案】A
【详解】AC.由图可知,ab段为熔化过程,熔化时温度保持在50℃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熔点为50℃,该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结束,所以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态或者固液共存态,故A正确,C错误;
B.沸腾的条件是持续吸热且达到沸点,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D.沸水的温度约为100℃,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在80℃就沸腾了,不能测量沸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质量的M固体和N固体,在0~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由图乙知,M、N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也有可能是晶体
D.由图乙知,实验时的气压约为标准大气压
【答案】B
【详解】A.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由于水的沸点约为100℃,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M在80℃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正在熔化,即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N在一段时间内,温度升高,后面温度保持在100℃不变,有可能是N温度升高到100℃,不能进行热传递,温度不再升高,所以N也有可能是晶体,只是熔点高于100℃,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N温度升高到100℃时,达到水的沸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冰的熔化过程用 min,第5~15min,试管内的物质 (不再/不断)吸热;冰熔化完后,继续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足够时间(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 (能/不能)沸腾。
【答案】 10 不断 不能
【详解】[1][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因为第5-15min试管内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不断吸收热量;熔化时间为
t=15min-5min=10min
[3]继续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足够时间(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因为烧杯中水的温度等于试管中水的温度,所以试管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水不能沸腾。
考点九、实验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是“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烛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受热均匀
C.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碰到试管底部
D.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说明烛蜡没有确定的熔点
【答案】C
【详解】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这样蜡烛能均匀受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同时升温较慢,便于记录温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试管底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说明蜡烛是非晶体,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用温度和室温相同的水给碎冰加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位于碎冰的 (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到时间段,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实验过程中,如果还想同时得到冰在熔化时吸收热量的证据,请你对该实验做出改进: 。
【答案】 中部 固液共存 见解析
【详解】[1]测量试管中碎冰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位于碎冰的中部。
[2]由图知在t1到t2时间段,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3]在烧杯中也插入一支温度计,在t1到t2时间段,冰熔化过程中,若烧杯中温度计示数变小,说明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如图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 2 不变
【详解】[1]由甲图可得,0-10℃之间有10个小格,故一小格表示1℃,温度为零上,故读数为2℃。
[2]由图可知,2-6min阶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十、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雪( )
A.汽化吸热 B.熔化吸热 C.液化吸热 D.凝华放热
【答案】B
【详解】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所以下雪后,雪熔化成水需要吸热,故人感到寒冷,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了。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一件“铜冰鉴”。它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这是因为冰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过程中,需要 热,使酒的温度下降。
【答案】 熔化 吸收
【详解】[1][2]冰熔化时,由固态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熔化会吸收热量,从而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考点十一、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答案】C
【详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烧杯内可以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②乙图中不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③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都会液化
④热水浴加热的好处是能使物体受热均匀及便于控制温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甲图中,对“碘锤”进行隔水加热,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水的温度不会高于100℃,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以直接在烧杯中装100℃的沸水,故①正确;
②.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113.7℃,碘吸热可能熔化然后汽化,也可能直接升华,故②错误;
③.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汽会凝华成固态的碘,则③错误;
④.图甲中,利用水浴法,主要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且是为了控制温度,不让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则④正确。
故选B。
考点十二、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3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饭店里有一道很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它是这样配置的:把盛有干冰的容器置于菜盘之下,上菜时,向容器里注入热水,干冰遇到热水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此时菜盘上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烟”是由菜盘上方 在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答案】 升华 二氧化碳气体 水蒸气 放热
【详解】[1][2][3][4]干冰遇到热水时,迅速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即快速升华。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因为都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物质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空中,就是人们看到的云雾。
3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为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直接将试管用酒精灯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火焰温度约为800℃,两图中的固态碘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紫色碘蒸气,但由于 ,所以图乙中的碘不会熔化,因此图 (选填“甲”或“乙”)方案较好。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时会 热量。
【答案】 升华 碘的熔点大于水的沸点 乙 放出
【详解】[1]固态的碘直接变为紫色的碘蒸气是升华现象。
[2][3]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在加热过程,温度会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小于碘的熔点,所以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
[4]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时会放出热量。
考点十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3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答案】A
【详解】A.图中环节①代表水分蒸发,②代表水汽输送,③代表降水,④代表地表径流,故A正确;
B.水会不断地循环,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需提倡节约用水,故B错误;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淡水资源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冰川中,故C错误;
D.水循环中,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故D错误。
故选A。
33.(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
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
【答案】A
【详解】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
A.由甲到乙,是固体到液体,物态变化是熔化,熔化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故A正确;
B.由乙到丙,是液体到气态,物态变化是汽化,汽化吸热,例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消散,故B错误;
C.由丙到甲,是气态到固体,物态变化是凝华,凝华放热,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是升华,故C错误;
D.由甲到丙,是固态到气态,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吸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3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可以发生多种变化,并在状态变化时会吸热或放热,小虎在归纳水循环示意图时忘了三个地方没有写全,请你帮他按已整理的格式补充完整
(1) 、(2) 、(3) ;其中要完全实现第(3)种状态变化,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 、② 。
【答案】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熔化吸热 温度达到熔点 能够继续吸热
【详解】[1][2][3]由图可知,(1)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2)处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3)处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
[4][5]物质熔化,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能够继续吸热。
考点十四、刻度尺的读数
3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五次测量作业本宽度,记录的数据是:17.29cm、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作业本宽度为( )
A.17.346cm B.17.35cm C.17.305cm D.17.31cm
【答案】D
【详解】测量数据中,17.51cm与其它数据相差过大,是错误数据,应该剔除,则作业本宽度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6.(23-24八年级上·安徽宿州·期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况是否正确及木块的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B.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D.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0cm
【答案】D
【详解】由图知道,甲刻度尺1个小格代表的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乙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AB.木块左端与甲刻度尺的10.0cm对齐,右端约与11.4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11.4cm-10.0cm=1.4cm
但木块没有与有刻度的一边靠近,此测量方法不正确,故AB错误;
CD.木块左端与乙刻度尺4.00cm对齐,右端与5.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5.40cm-4.00cm=1.40cm
测量方法正确,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的活动中,小明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操作正确,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课本的一端对齐,另一端如图所示,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cm。小明所在小组的其他3位同学分别测量各自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的结果为18.70cm、18.51cm、18.51cm。接下来,小明将4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物理课本的宽度,其中错误数据为 cm,按照这种做法计算出的课本的宽度记为 cm。小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答案】 18.50 18.70 18.51 减小误差
【详解】[1]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课本的一端对齐,课本右端与18.50cm对齐,所以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0cm。
[2]测量数据中,18.70cm和其它数据相差过大,是错误数据,应该剔除。
[3]课本的宽度应记为
[4]小明小组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由于估读带来的误差。
考点十五、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38.(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是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缠绕不够紧密,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B.缠绕足够紧密时,可以消除误差
C.测量起点不是0刻度线,这种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D.该实验采用了以直代曲法
【答案】A
【详解】A.缠绕不够紧密,会导致测量值偏大,故A正确;
B.缠绕足够紧密时,测量结果更准确,误差更小,但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故B错误;
C.使用直尺测量长度不必非得对准零刻度线,故C错误;
D.该实验测量了铜丝缠绕后的长度,再除以匝数,求得的就是铜丝的直径,这叫做累积法,故D错误。
故选A。
39.(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五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分别为1.24cm、1.25cm、1.23cm、1.53cm、1.25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对四次正确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则平均值是 cm。
【答案】 1.53cm 1.24
【详解】[1]测量存在误差,但差异不会很大,1.53cm这个数据与其他数据差异过大,所以是错误数据。
[2]平均值是
考点十六、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及换算
40.(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7km= m;72km/h= m/s ; 8min= s。
【答案】 7000 20 480
【详解】[1]长度单位km与m之间的进率为1000,所以
7km=7000m
[2]速度单位的转换
[3]min与s的进率为60,所以
8min=8×60s=480s
41.(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2014年6月12日,我市新城市公交客车陆续上线试运营。如图所示,车头标志灯异常醒目。据了解,新公交车长度约10.5 (填长度单位),净质量12吨,限制最高行驶速度为60 (填速度单位),当遇到高峰运行时,约每15 (填时间单位)一个班次。
【答案】 m km/h min
【详解】[1]成年人的身高约为1.6m左右,对比可知新公交车长度约10.5m。
[2]新公交车限制最高行驶速度为60km/h,合16.7m/s。
[3]当遇到高峰运行时,约每15min一个班次,不能用h或s。
考点十七、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42.(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小红参加百米赛跑,她起跑的速度是 7m/s,经过中点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发令枪响后,计时员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测得她的成绩为12.7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则她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7.7m/s B.7.87m/s C.8.06m/s D.8.67m/s
【答案】A
【详解】声音传播百米需要的时间
小红跑百米的实际时间
t=t1+t2=12.7s+0.3s=13s
她的平均速度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为测试飞机滑跑阶段动力性能的监控屏幕截图,图中计时器(格式“时:分:秒”)表示飞机到达感光装置的时刻,飞机长度约为教室长度的2倍,结合图片信息,估算飞机的滑跑速度最接近( )
A.10m/s B.30m/s C.60m/s D.90m/s
【答案】B
【详解】教室长度约10m,飞机长度约为教室长度的2倍,则飞机长度约20m,由图可知,这段距离大约是飞机长度的7倍,为
s=7×20m=140m
飞机的运动时间为4s,则飞机的滑跑速度
故ACD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Phypho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理实验手机软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对声音的响应非常灵敏,计时可精确到0.001s,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乙两人使用手机在空旷安静的广场上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s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甲、t乙。本实验中两手机所记录的时间大小关系是t甲 t乙(>/=/<);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用s、t甲、t乙表示)
【答案】 >
【详解】[1]甲击掌后,甲手机开始计时,甲击掌的声音传到乙手机时,乙手机开始计时;乙手机停止计时,乙击掌的声音传到甲时,甲手机停止计时,甲开始计时早,停止计时晚,因此。
[2]从A到B处声音的传播的时间为
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考点十八、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
4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红和小华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她们各自从家里出发前往图书馆,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做曲线运动
B.距离图书馆,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小红的出发时间比小华晚1min
C.2~4min内,小华匀速前行,小红早1min到达
D.4~5min内,二人速度相等,图中a的大小为370m
【答案】D
【详解】A.s-t图中,倾斜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静止,故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距离图书馆,小红运动路程为
550m﹣100m=450m
小华运动路程550m,故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由图可知,小华的出发时间比小红晚1min,故B不符合题意;
C.2~4min内,小华运动图像为水平直线,小华静止,没有匀速前行,由图可知,小红早1min到达,故C不符合题意;
D.4~5min内,二人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相同,故二者速度相等;小红的平均速度为
两同学在a处通过的路程相等,由可得,a处通过的路程为
因为小红在100m处出发,所以图中a的大小为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6.(24-25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大”或“小”)。小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2s后听到回声,则小明距山崖为 m 。 (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答案】 大 340
【详解】[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同时发生的,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传播相同的距离,光所用时间更短,即光速比声速大。
[2]声音从小明处传播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
小明到山崖的距离为
4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着山崖的方向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时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从汽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 米,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米。
【答案】 12 130
【详解】[1]从汽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2]声音0.8s传播的距离为
则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
考点十九、比较物体速度大小
48.(23-24八年级上·江苏·期末)跑步者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可以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是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像可知配速定义为跑步者运动的 和 的比值,途中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
【答案】 时间 路程 t2
【详解】[1][2]由图中配速的单位可知,配速表示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故配速定义为跑步者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的比值。
[3]由图可知,在t2时刻通过一千米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t2时刻运动最快。
4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1︰2,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所用时间相同,则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答案】 3︰4 3︰4
【详解】[1]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1︰2,根据得,速度之比
[2]若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得,则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50.(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热爱运动的小明经常进行跑步锻炼,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在跑步过程中利用手机中的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他跑步最慢的时刻是 (选填“t1”、“t2”或“t3”);你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 t1 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最长
【详解】[1][2]配速是指跑每公里所用的时间,此数值越小(大),表示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多),根据,运动越快(慢),由图知t2时刻的配速值最小,运动速度最快,t1时刻的配速值最大,运动速度最慢。
考点二十、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5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并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cm/s B.13cm/s C.17cm/s D.20cm/s
【答案】C
【详解】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知,木块滑过得到路程约为35cm,木块所用时间
平均速度为
因此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17cm/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实验小组探究纸锥和汽车的运动。
(1)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中,将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按如图甲中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活动中,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 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直线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 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 cm,照片中OC的长度为12 cm。则汽车在OC段过程中,速度情况为 (选填“匀速”“先加速后匀速”或“先匀速后加速”),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 A 时间 先加速后匀速 20
【详解】(1)[1][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A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3]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先增大后相等,所以汽车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
[4]因为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m,照片中汽车的长度为2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cm,OC的实际长度为
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
考点二十一、平均速度的计算
53.(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物体沿一坡道运动,上坡时平均速度为4m/s,下坡的平均速度为6m/s,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6m/s B.5m/s C.4.8m/s D.4m/s
【答案】C
【详解】设坡长为s,根据可得,上坡所需时间为
下坡所需时间为
则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将气球吹大,用夹子把口封紧,剪取一段10cm长的吸管,用胶带把它固定在气球上。将一根细绳穿过吸管水平拉直,两端固定。把气球封口的夹子松开,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前运动;运动过程中气球与吸管保持相对静止。如图甲所示是气球运动时每隔0.5s的频闪照片,则气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过程中做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经测算其平均速度与图乙所示表格中人在 状态时的速度最为接近。
状态 速度
散步 0.7
步行 1.4
慢跑 2.6
【答案】 变速 散步
【详解】[1]由图可知,气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过程中,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气球做变速运动。
[2]由图可知,从A到B,估测每段的路程分别相当于3、4、5、6段吸管的长度,四个位置各站一个长度,则气球运动实际路程估测为
所用的时间为
气球从A到B的平均速度约为
则气球的平均速度与人散步时状态的速度最接近。
5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同学们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如图所示,甲、乙同时同地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落后100m;接着乙以6m/秒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提前10s到达终点。则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 4 7.5
【详解】[1]乙同学出发后,前100秒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则此时甲同学100s通过的路程为
s甲=400m+100m=500m
甲同学做匀速运动,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
甲同学跑完全程需要的时间为
所以乙用的总时间为
t乙=200s-10s=190s
乙同学最后冲刺阶段的时间
t冲=190s-100s-50s=40s
追赶阶段通过的路程
s2=v2t2=6m/s×50s=300m
冲刺阶段的路程
s冲=s-s1-s2=1000m-400m-300m=300m
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
考点二十二、匀速直线运动
56.(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一辆汽车沿斜坡往下做直线运动,第一个4s内前进8m, 第二个4s内前进8m, 第三个4s内……都前进了8m,这辆汽车所做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先做匀速运动后做变速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D
【详解】由于只知道汽车在4s内前进8m,但在4s内汽车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不能确定,所以不能判断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7.(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此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 ,在研究测量时,我们通常从A点处开始计时,而不是从最下端的O点处开始,这是为了方便 ,如果气泡在之间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则该段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 比。
【答案】 刻度尺 计时 正
【详解】[1]根据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刻度尺。
[2]为了便于测量,应该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这样可以增长气泡运动的时间,便于计时。
[3]若气泡在之间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则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考点二十三、变速直线运动
58.(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利用这种方法记录的竖直向上抛出的苹果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在上升过程中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苹果在 、 位置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 、 位置间的平均速度。
【答案】 变速
小于
【详解】[1]由于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由图可知,苹果上升过程中,两次曝光之间苹果运动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苹果上升过程中的速度逐渐减小,所以苹果在上升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2]由于苹果上升过程中的速度逐渐减小,由图可知,苹果在c、d位置比a、b位置低,所以苹果在a、b 位置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在c、d位置间的平均速度。
考点二十四、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5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如图)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 10909m。“奋斗者”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抛掉重物安全上浮。对于上浮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奋斗者”号为参照物,海底是静止的 B.以海底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静止的
【答案】B
【详解】A. 以“奋斗者”号为参照物,海底与“奋斗者”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海底是运动的,故A错误;
B. 以海底为参照物,“奋斗者”号与海地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奋斗者”是运动的,故B正确;
C. 以样本为参照物,“奋斗者”号与样本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奋斗者”是静止的,故C错误;
D. 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奋斗者”号与抛掉的重物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奋斗者”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6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2023年10月26日,搭载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直冲云霄,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飞船入轨后经过6.5小时成功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形成组合体一起运动,对接之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飞船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答案】 运动 静止
【详解】[1]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越飞越远,位置在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2]对接之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飞船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6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乌镇以其“小桥流水”这一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而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图为乌镇景区的一座古桥,当你沿着拱形桥面行走时,古桥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你在湖中的像到湖面的距离将 (选填“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或“不变”)。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古桥相对于湖面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 不变 先变大后变小 静止
【详解】[1][2]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因此像的大小不变,沿着拱形桥面行走时,距离水面距离先变大后边小,因此湖中的像到湖面的距离也将先变大后变小。
[3] 古桥相对于湖面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古桥相对与湖面是静止的。
考点二十五、判断参照物的选择
62.(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如图)。飞机飞行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云朵 B.地面 C.房屋 D.座椅
【答案】D
【详解】飞机飞行过程中,以云朵、地面、房屋为参照物,机翼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以座椅为参照物,机翼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座椅,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3.(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某景区乘坐索道的场景,两个轿厢随索道以速度v向上运行,如果说轿厢1中的物资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轿厢1 B.轿厢2 C.小明 D.地面
【答案】D
【详解】ABC.轿厢1中的物资相对于轿厢1、轿厢2、小明,位置均没有发生变化,以轿厢1、轿厢2、小明参照物,轿厢1中的物资是静止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D.轿厢1中的物资相对于地面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轿厢1中的物资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4.(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正常行驶的列车上,小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这是以 为参照物,小红的座位面向列车前进方向,她先、后看到旁边列车的情景如图所示,则该列车的行驶方向和小红所在列车 (填“相同”或“相反”),且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红所在列车。
【答案】 自己所在的列车 相同 大于
【详解】[1]正常行驶的列车上,小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相对于自己所在的列车的位置发生改变,故以自己所在的列车为参照物。
[2][3]小红的座位面向列车前进方向,她先、后看到旁边列车的情景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她先看到了列车头,又看到了列车车身,则该列车的行驶方向和小红所在列车相同,列车追上了小红所在的列车,故列车的速度大于小红所在列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4-5章(物态变化和物体的运动)
易错题64题(二十五大考点)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3小题)
考点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小题)
考点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小题)
考点四、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3小题)
考点五、压缩体积液化(3小题)
考点六、蒸发致冷的应用(2小题)
考点七、熔化和凝固的图像(3小题)
考点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3小题)
考点九、实验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3小题)
考点十、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2小题)
考点十一、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2小题)
考点十二、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2小题)
考点十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3小题)
考点十四、刻度尺的读数(3小题)
考点十五、误差及其减小方法(2小题)
考点十六、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及换算(2小题)
考点十七、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3小题)
考点十八、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3小题)
考点十九、比较物体速度大小(3小题)
考点二十、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2小题)
考点二十一、平均速度的计算(小3题)
考点二十二、匀速直线运动(2小题)
考点二十三、变速直线运动(1小题)
考点二十四、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3小题)
考点二十五、判断参照物的选择(2小题)
考点一、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温度计,在薄壁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瓶口橡皮塞插进一根玻璃管,橡皮塞与瓶口、温度计接触处密封良好。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观察到 ,这说明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原理工作的。如果液柱变化不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
2.(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秋冬季节流感病毒极易传播,医生会利用温度计测量病人是否发烧。
(1)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某病人按照正确操作测量体温后,其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读数是 ℃。 由于疏忽,另一病人直接用此温度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后体温计的示数与之前相同,则该病人的体温 (选填 “一定”、“一定不”或“可能”)与体温计示数相等。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小组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此温度计的测温物体是 (选填“瓶内气体”或“管内外的水”);若气温升高,则水柱的高度h将 ;为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应选择体积更 的塑料瓶。
考点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4.(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明想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在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横截面积较小)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甲容器中的酒精消失了,乙容器中剩余较多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此现象可得,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B.本实验未控制水和酒精体积相同,无法得出结论
C.本实验未控制液体表面积相同,无法得出结论
D.本实验可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湿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 。(填“大或小”)
6.(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是陆游笔下的省油灯。省油灯的灯体如坦口碗状,为上下夹层,面上一层为盛油的油盏,油盏下腹部中空,在其腰部开出一小孔,从小孔处注入冷水,每天一换,如图所示,省油指的是使油蒸发减慢;请你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考虑,夹层里水的作用是通过 来影响蒸发快慢。
考点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 的高度调节。当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 ,升至水面破裂,释放出 (空气/水蒸气),我们认为水开始沸腾。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出该过程中的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实验时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时,小宇通过观察气泡上升不断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判断水沸腾了。待水沸腾后,小宇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小宇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温度/℃ 99 99 99 99 99 99 99
考点四、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循环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吸热
B.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液化放热
C.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放热
D.压缩机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二氧化碳液化吸热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是利用了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入冰箱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接着,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液态制冷剂又变成气态,下面关于制冷剂在冰箱内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汽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B.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C.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汽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D.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11.(24-25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他们通常是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看到它们都是气态。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进行分离,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3)工业上常将空气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气体。当温度升高时,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 。(氧、氮、氦的沸点分别为:-183℃、-196℃和-269℃)
考点五、压缩体积液化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
(1)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这都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他还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运动场上若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 态。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 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2022年9月6日12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
(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 (填“吸收”或“放出”)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温和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氢、氧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考点六、蒸发致冷的应用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走进气象站,我们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湿度计(绝对湿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表(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1)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
(2)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 (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相似;
(3)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湿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选填“高”或“低”),夏日雨后空气湿度变大,两个温度计读数差 (选填“变大”或“变小”)。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在炎热的夏天,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喷洒水雾降温、降尘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 (选填“吸”或“放”)热。
考点七、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1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应石蜡,乙对应海波 B.甲在ab段停止吸热
C.甲在第7min时是固液共存态 D.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6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需要吸热
C.甲是海波,乙是蜂蜡 D.甲和乙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如图所示,锡熔化时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一共经历了 min,该过程中锡需要不断 热量,温度不变,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考点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B.该物质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沸腾不吸热
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D.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质量的M固体和N固体,在0~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由图乙知,M、N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也有可能是晶体
D.由图乙知,实验时的气压约为标准大气压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冰的熔化过程用 min,第5~15min,试管内的物质 (不再/不断)吸热;冰熔化完后,继续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足够时间(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 (能/不能)沸腾。
考点九、实验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如图是“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烛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受热均匀
C.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碰到试管底部
D.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说明烛蜡没有确定的熔点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用温度和室温相同的水给碎冰加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位于碎冰的 (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到时间段,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实验过程中,如果还想同时得到冰在熔化时吸收热量的证据,请你对该实验做出改进: 。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如图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十、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雪( )
A.汽化吸热 B.熔化吸热 C.液化吸热 D.凝华放热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了。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一件“铜冰鉴”。它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这是因为冰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过程中,需要 热,使酒的温度下降。
考点十一、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2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烧杯内可以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②乙图中不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③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都会液化
④热水浴加热的好处是能使物体受热均匀及便于控制温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十二、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3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饭店里有一道很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它是这样配置的:把盛有干冰的容器置于菜盘之下,上菜时,向容器里注入热水,干冰遇到热水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此时菜盘上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烟”是由菜盘上方 在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3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为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直接将试管用酒精灯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火焰温度约为800℃,两图中的固态碘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紫色碘蒸气,但由于 ,所以图乙中的碘不会熔化,因此图 (选填“甲”或“乙”)方案较好。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时会 热量。
考点十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3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33.(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
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
3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可以发生多种变化,并在状态变化时会吸热或放热,小虎在归纳水循环示意图时忘了三个地方没有写全,请你帮他按已整理的格式补充完整
(1) 、(2) 、(3) ;其中要完全实现第(3)种状态变化,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 、② 。
考点十四、刻度尺的读数
3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五次测量作业本宽度,记录的数据是:17.29cm、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作业本宽度为( )
A.17.346cm B.17.35cm C.17.305cm D.17.31cm
36.(23-24八年级上·安徽宿州·期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况是否正确及木块的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B.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D.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0cm
37.(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的活动中,小明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操作正确,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课本的一端对齐,另一端如图所示,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cm。小明所在小组的其他3位同学分别测量各自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的结果为18.70cm、18.51cm、18.51cm。接下来,小明将4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物理课本的宽度,其中错误数据为 cm,按照这种做法计算出的课本的宽度记为 cm。小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考点十五、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38.(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是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缠绕不够紧密,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B.缠绕足够紧密时,可以消除误差
C.测量起点不是0刻度线,这种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D.该实验采用了以直代曲法
39.(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五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分别为1.24cm、1.25cm、1.23cm、1.53cm、1.25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对四次正确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则平均值是 cm。
考点十六、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及换算
40.(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7km= m;72km/h= m/s ; 8min= s。
41.(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2014年6月12日,我市新城市公交客车陆续上线试运营。如图所示,车头标志灯异常醒目。据了解,新公交车长度约10.5 (填长度单位),净质量12吨,限制最高行驶速度为60 (填速度单位),当遇到高峰运行时,约每15 (填时间单位)一个班次。
考点十七、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42.(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小红参加百米赛跑,她起跑的速度是 7m/s,经过中点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发令枪响后,计时员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测得她的成绩为12.7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则她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7.7m/s B.7.87m/s C.8.06m/s D.8.67m/s
4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如图所示为测试飞机滑跑阶段动力性能的监控屏幕截图,图中计时器(格式“时:分:秒”)表示飞机到达感光装置的时刻,飞机长度约为教室长度的2倍,结合图片信息,估算飞机的滑跑速度最接近( )
A.10m/s B.30m/s C.60m/s D.90m/s
4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Phypho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理实验手机软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对声音的响应非常灵敏,计时可精确到0.001s,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乙两人使用手机在空旷安静的广场上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s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甲、t乙。本实验中两手机所记录的时间大小关系是t甲 t乙(>/=/<);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用s、t甲、t乙表示)
考点十八、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
4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小红和小华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她们各自从家里出发前往图书馆,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做曲线运动
B.距离图书馆,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小红的出发时间比小华晚1min
C.2~4min内,小华匀速前行,小红早1min到达
D.4~5min内,二人速度相等,图中a的大小为370m
46.(24-25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大”或“小”)。小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2s后听到回声,则小明距山崖为 m 。 (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4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着山崖的方向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时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从汽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 米,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米。
考点十九、比较物体速度大小
48.(23-24八年级上·江苏·期末)跑步者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可以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是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像可知配速定义为跑步者运动的 和 的比值,途中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
49.(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1︰2,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所用时间相同,则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50.(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热爱运动的小明经常进行跑步锻炼,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在跑步过程中利用手机中的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他跑步最慢的时刻是 (选填“t1”、“t2”或“t3”);你判断的理由是 。
考点二十、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51.(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并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cm/s B.13cm/s C.17cm/s D.20cm/s
5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实验小组探究纸锥和汽车的运动。
(1)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中,将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按如图甲中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活动中,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 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直线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 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 cm,照片中OC的长度为12 cm。则汽车在OC段过程中,速度情况为 (选填“匀速”“先加速后匀速”或“先匀速后加速”),平均速度为 m/s。
考点二十一、平均速度的计算
53.(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物体沿一坡道运动,上坡时平均速度为4m/s,下坡的平均速度为6m/s,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6m/s B.5m/s C.4.8m/s D.4m/s
5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将气球吹大,用夹子把口封紧,剪取一段10cm长的吸管,用胶带把它固定在气球上。将一根细绳穿过吸管水平拉直,两端固定。把气球封口的夹子松开,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前运动;运动过程中气球与吸管保持相对静止。如图甲所示是气球运动时每隔0.5s的频闪照片,则气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过程中做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经测算其平均速度与图乙所示表格中人在 状态时的速度最为接近。
状态 速度
散步 0.7
步行 1.4
慢跑 2.6
5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同学们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如图所示,甲、乙同时同地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落后100m;接着乙以6m/秒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提前10s到达终点。则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 m/s。
考点二十二、匀速直线运动
56.(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一辆汽车沿斜坡往下做直线运动,第一个4s内前进8m, 第二个4s内前进8m, 第三个4s内……都前进了8m,这辆汽车所做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先做匀速运动后做变速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7.(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此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 ,在研究测量时,我们通常从A点处开始计时,而不是从最下端的O点处开始,这是为了方便 ,如果气泡在之间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则该段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 比。
考点二十三、变速直线运动
58.(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利用这种方法记录的竖直向上抛出的苹果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在上升过程中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苹果在 、 位置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 、 位置间的平均速度。
考点二十四、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59.(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如图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如图)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 10909m。“奋斗者”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抛掉重物安全上浮。对于上浮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奋斗者”号为参照物,海底是静止的 B.以海底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奋斗者”号是静止的
6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2023年10月26日,搭载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直冲云霄,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飞船入轨后经过6.5小时成功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形成组合体一起运动,对接之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飞船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61.(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乌镇以其“小桥流水”这一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而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图为乌镇景区的一座古桥,当你沿着拱形桥面行走时,古桥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你在湖中的像到湖面的距离将 (选填“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或“不变”)。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古桥相对于湖面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考点二十五、判断参照物的选择
62.(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如图)。飞机飞行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云朵 B.地面 C.房屋 D.座椅
63.(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某景区乘坐索道的场景,两个轿厢随索道以速度v向上运行,如果说轿厢1中的物资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轿厢1 B.轿厢2 C.小明 D.地面
64.(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正常行驶的列车上,小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这是以 为参照物,小红的座位面向列车前进方向,她先、后看到旁边列车的情景如图所示,则该列车的行驶方向和小红所在列车 (填“相同”或“相反”),且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红所在列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