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练01 记叙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精练01 记叙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0: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精练一 记叙文阅读
主题一 家国情怀
一、(2024·辽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黄海涵
①女孩爱花,爱花的馥郁,爱花的娇嫩,更爱花灿烂地绽放。读大学时,校园里四季都有花。清晨,走在去上课的路上,女孩总爱细细观赏。
②那日,女孩看到人民海军破浪远航的新闻,雪白的浪花在舰艇周围翻涌,朵朵绽放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海鸥在浪花间追逐嬉闹。
③女孩一下子就着了迷,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她想将自己花季的诗和远方放在大海上。
④那年,女孩报名参军,入列海军“浪花白”。
⑤上舰后的第一个月,舰艇靠泊母港。防波堤内平静的海面被风吹皱,泛着一朵朵细小的浪花,如白莲盛开,又如雪花散落,宁静的景色总引得她遐思万千。
⑥第一次出海任务终于下达了。出航前夜,女孩兴奋得接连醒来好几次,侧耳细听着海水轻拍侧舷的低语……
⑦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的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①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她望着这一切,胸中不禁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⑧随着军港码头慢慢消失在视线里,舰体开始轻轻摇晃,海上的风越来越大,涌浪也随之增大。
⑨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
⑩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
半个月后,舰艇再次出海执行试航任务。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波光粼粼,第三天晚上,突然开始高速航行。航海长告诉大家:“我们要转移海区,去找浪!”
什么 女孩心想:这么好的海区放着不用,竟然还要专门去找浪 心中不禁又开始打怵。
航海长解释道:“舰艇要进行大风浪航行测试,需要寻找4米以上的大浪区。”
这天值更②,航海长特意带上了背包带,准备风浪大起来以后将自己系在立柱上。女孩问:“你不是不晕船吗 ”航海长笑了:“海况差时,人人都会晕船,至于能不能坚持工作,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说话间,风浪又增大了一些。
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舰艏时而被按入海面,时而又被擎向天空。这一次,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
女孩竟忘记了晕船!这一轮跟更,她学得格外认真。
这次经历,让女孩破茧成蝶,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女兵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一个又一个目标。为了能独立值更,这个来自祖国西南的女兵,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独立值更资格;为了在比武练兵中取得优异成绩,观测、计算、操控、报告,她把每一个科目都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班长总是笑叹:“别人发愁,愁的是徒弟不用功,成天只知道吃饭。我发愁,愁的是徒弟太用功,不让我吃饭!”
渐渐地,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
这个女兵,成了一名优秀女舰员。
后来,女兵深深地爱上了踏浪远航。
从舰艇母港到亚丁湾约有4 400海里,漫漫海路,舟楫万千。
犹记得,一次次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中国海军是最值得信赖的”。犹记得,随舰圆满完成撤侨紧急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不住地挥动手里的国旗:“祖国派军舰接我们回家,我们安全了!”“感谢人民海军!祖国万岁!”犹记得,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
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铃铃……”战斗警报再次拉响,女兵快速奔向战位。今年,她已接任班长,站上更高的起点,扛起新的使命。
春已至,芳菲始。女兵如她最爱的万顷白浪花,向阳而开,灿烂绽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舰艏(shǒu):舰船的前端或前部。②值更(ɡēnɡ):夜里值班,兼有巡视和警戒的任务。
1.选文中的“女孩”是怎样破茧成蝶为“真正的女兵”的 又是怎样成为“优秀女舰员”的 根据选文概括回答。



2.选文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



4.阅读第段,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使远离祖国的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2)从这两段中可以读出女兵怎样的情感




5.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A.迎击海浪的女兵 B.最爱万顷浪花白





二、(2024·邯郸三模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沉默的守望
①边防连建在河谷,推开窗户就是雪山。环顾四周,山叠着山,峰连着峰,满目荒凉。
②我们每次巡逻都会经过那块墓碑,都会祭拜4名多年前为救藏族老乡而牺牲的战士。他们的墓碑简易朴实,红色基台上嵌着一块水泥做的石碑。石碑时间久了,早已变得灰暗不光亮。但墓前摆着果品,墓碑周围也十分整洁。墓碑上面的字,战士们每年都会用红笔重新描一遍。
③碑文是一首诗,标题是《沉默的守望》。诗中写道:“你/你是谁/你是永远屹立的钢铁脊梁/今天,我想你/把你们的名字刻在英雄的纪念碑上/让坚硬的磐石,重现你无悔的目光/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把人间的安详点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沉默的守望。”落款是“无悔敬书,谨以纪念……”后面是牺牲战士的名字。
④我们连队组织几个即将退伍的战士去扫墓,结果发现墓前摆着几盘新鲜的橘子和苹果。大家心里不禁纳闷起来,封山几个月了,谁还舍得把这么多水果摆在这里
⑤下山时会路过山脚那家茶馆。茶馆是一个跛脚的汉族老大爷开的,大家都习惯叫他老赵,唯独指导员喊他赵哥。
⑥老赵头戴一顶摘掉帽徽的军帽,上衣是藏族传统的黑色服饰,下身是一条旧军裤。赤黑色的脸被岁月犁出了道道深沟,微微一笑时,就会露出褶皱里藏着的几道伤疤。虽然走路一颠一颠的,但他的脊背依然笔挺,脚步也很扎实。
⑦茶馆不大,石砌的土房里四处漏风,没有一点藏区茶馆的特色,倒是有几分军营的味道。几把破旧的桌椅擦得光亮,摆得整整齐齐,所有物品都整齐有序。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上,天气好时,能看到一条薄薄的云带像哈达一样围在山尖。天再晴些,还能看到当年为救藏族老乡牺牲的战士们乘坐的那辆跌下悬崖的军车残骸。
⑧一个晴天,我们乘车出山。正好老赵也要到县上看病,所以指导员就把老赵也一块捎上。
⑨早上出发的时候无风无雪,还有阳光照耀,但阿里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越往山上走,风越大,不一会儿竟飘起了雪。老赵摇下车窗,往山顶一看,雾蒙蒙一片,又嗅了嗅冷飕飕的空气,他说,估计达坂翻不过去了。
⑩达坂上漫天风雪,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老赵对驾驶员说,这路不能走了,等装载机推雪吧。尽管心里着急,担心会滞留在达坂上,指导员还是非常听话地让驾驶员找了个避风处,把车
停下。
寂静的山顶只有我们一辆车。坐在车里,我们就跟老赵闲聊起来。驾驶员忽然问:“当年牺牲的那几名战士您认不认识 ”老赵听后,忽然变得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老赵开口说,认识。随后跟我们讲起了当年那场雪。
那天的雪比今天大多了。连队接到电话,说有一辆藏族老乡进山的车陷进雪里了,请求救援。连长带上4名战士走了很久,终于在达坂上找到了被困车辆。当时,山上的雪已经没过了小腿,连队的车无法靠近。危急关头,连长带着战士们拿起铁锹,一步一步走过去。战士们扑下身子,用铁锹把轮胎周围和汽车底盘下的雪一锹一锹铲出来。后来连长带头推车,猛地大喝一声,几人一齐发力,车辆终于从雪坑里冲了出去。但是前面还有几百米积雪路段,连长就带着4名战士用铁锹轮流铲雪开路。鹅毛大雪飘落在他们的头上,瞬间就化了……
两个小时后,连队的车在前带路,脱困的藏族老乡的车跟在后面,沿着军车的车辙前进。
车行驶至一处连续下坡路段的弯道,山上忽然滚下几块巨石,前面的军车躲闪不及,车子瞬时失控滑下了山崖……
4名年轻的战士就这样牺牲了。老赵越说越悲伤……
远处传来了装载机的轰鸣声。救援的装载机迅速在雪野里推出来一条路。风雪把视线遮得严严实实,四周白茫茫一片。我们只能听着声音,跟在装载机后面,慢慢翻越达坂。
行至一处搓板路,车子颠簸得厉害,老赵怀里的包被颠了出去,东西散落一车。我们帮他捡东西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他的病历本,原来老赵叫赵无悔。
想到老赵刚才讲的故事的那些细节,我们问老赵,那个连长姓啥,后来咋样了 老赵收拾好包,淡淡地说,那个连长姓赵,受伤后就退伍了。
忽然又联想到墓碑上的落款,还有诗里面那句“无悔的目光”,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们和老赵坐在车上,回望着那山顶,一起沉默了……
1.第⑦段画线句子写茶馆布局的用意是什么


2.请说说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危急关头,连长带着战士们拿起铁锹,一步一步走过去。战士们扑下身子,用铁锹把轮胎周围和汽车底盘下的雪一锹一锹铲出来。


3.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后,想给老赵送一面锦旗来赞扬他的精神,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运用对偶,为锦旗设计两句话。


主题二 人与自然
一、(2024·重庆B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自然的安慰
钱红莉
①距家两三公里处,有一片菜地。每隔几日,我总喜欢去逛逛,回来时仿佛沾了一身的灵气。一日再去,菜地竟被碾平,变成千篇一律的草圃,失落得很。
②那片郊区的菜地,作为农业文明的微缩景观,似乎保全了几欲失传的二十四节气,一年年地,一日日地加深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这八个字里,不仅有美味,还有农时,以及四季流转。
③十余年来,这菜地日渐变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绪唯有依靠它们,才能开出一点点花来。土地,森林,花朵,飞鸟,山岚,河流……正是滋养人们灵气的源泉。
④从事书写这门手艺,几同于挖井,徒手开掘,缓慢笨拙,仿佛农业文明的一点点深耕。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对于一个逐渐失根的人,它是一种寄托。
⑤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直接覆盖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从37度的酷夏一夜过渡至深秋。辛丑年秋天,总归不像个秋天!没有往年身着长袖衬衫的舒缓漫长,令一个在农业文明里生长的躯体颇感不适。
⑥近日,一切又都回来了,平凡的日子被寒露、霜降稳稳接住。这样熟悉的持续感,让印刻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一次重回秋寒,总归错不了。这长久地赋予人精神上的季节性安稳,让人的内心踏实,始终有一种恒定的东西存在。
⑦霜降前后的农历九月,应是农人们起山芋、点油菜的时节。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应时而种,应节而收,正是在践行某种哲学思想。
⑧早前,我家附近这片菜地,同样精准地遵循着农时。往年这时日,山芋禾子被锄头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几米长的麻花,在秋风里滚着滚着,渐黄、渐枯……
⑨夜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看到傅山有一张册页: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拦腰折断,伤口处支棱着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见过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树桩,分开两枝,一枝彻底枯了,另一枝上,新叶渐生粉花,热闹与枯寂同在,滋味殊异,唯独不见苦相。伫立良久,那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人说不出什么好来,却一直难忘。直至夜观傅山册页。
⑩秋风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却又与人亲,与人近。
深秋后的土地,被泼上水,撒了菜籽,盖上枯草。过几日,凭空钻出无数乳白的芽,青菜的,芫荽的,菠菜的……露台上的花盆也清理出来种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会抽出嫩芽来。老梅树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叶丛中花苞点点。年年如此。世间,还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 再无。这无端地让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
小区遍植鹅掌楸,树冠下层的叶片渐黄,但并非失水的枯黄,而是富于生命力的黄,黄得蓬勃。绿化带转角处,总有雁来红,群群簇簇,相拥相依,风一日日地寒了,它们红得如此热烈,用整个生命在红。还有葱兰,绿叶丛中冒出点点的白,白得从不辜负人。年轻时,认为鸡冠花粗拙老丑,如今透过中年的眼,反觉此花最具品质,倔强,顽强,凌寒不惧,纵然被嫌弃,照样有底气开花,多日不绝,犹如高山坠石的气魄,挺好,不容易。
人心的孤独,一年年被这些植物安慰着。久而久之,更加剧了精神上的依赖。
闲来散步,整个小区都笼在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里,有“不来常思君”的迂回曲折。正巧,朋友送来一枝桂花,剪了插瓶。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选自《湖南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梳理主要内容】
1.作者在全文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参照示例,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理解关键语句】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赏析表达效果】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探究引入段落】
4.选文写菜地作物生长时,在第⑨段引入傅山册页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关联现实生活】
5.参照示例,根据生活经验再补写两例,表达植物给予你的启迪或安慰。
鹅掌楸,用蓬勃的黄诉说生命的精彩;葱兰,用纯洁的白昭示从不辜负人的节操;鸡冠花,用多日不绝的花期表达自我的倔强与顽强;                   ;
                       。
二、(2024·苏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涧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
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1)梳理文章内容:
①         ②        ③         ④       
(2)探究结构特点:


2.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3.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4.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主题三 人生感悟
一、(2024·武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记住你的名字
黎 戈
①刚走进车棚,又听见高处纸箱里的那只野猫发出一阵低吼,充满了敌意。它盘踞在此很久了,我很担心哪天它会突然从高处跳下来抓伤女儿皮皮。
②进屋后,我和我妈说到此事,皮皮从书房里探出头来:“妈,召开家庭会议吧!”
③皮皮、我、我妈围拢坐着。“我先说。很简单,这事是外婆的囤积癖造成的,纸箱一个又一个,摞得高高的,猫当然会来做窝。想解决的话,扔了箱子就行。”皮皮抢先发言。
④我却有些犹豫:“天冷了,大猫挺可怜,但我又没法让它有产权意识,明白这车棚是我们家
买的。”
⑤皮皮望着我:“要么它流落街头,要么你承受恐惧,只能二选一。”
⑥我妈和皮皮商量:“这样吧,我们把箱子开口换个方向,背面对车棚内部,开口对通风口,上层空间归它,下方归我们。你觉得可以吗 ”
⑦皮皮对外婆竖起大拇指:“圆满解决,散会。”
⑧我们的家庭氛围一向如此。我妈看着皮皮的背影,眼里满是欣赏,对我说:“你看这丫头忙的,啥事都要管一管,像极了你。十几岁的时候,你也很有主见,所以妈妈就事事和你商量。”是的,我妈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她本能地懂得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哪怕是对孩子。
⑨对孩子的角色设定,是能对孩子起到鼓励或打击作用的:你把孩子当大人,在这种角色的积极暗示下,她就会越来越成熟;你把孩子低矮化、幼稚化,总是以经验垫高的智力优越感去不倦教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势管控,孩子的自我,就会被不断地侵蚀、瓦解,最后被彻底摧毁。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死掉根系的树一样……这世界上有种可怕的隐形伤害,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⑩专为家长所用的“教育”这个词,实在是有点自恃,很多时候大人是比不上孩子的。皮皮小时候去爷爷家玩,大人们放着电视聊着天。过了好久,叔叔才发现电视里播放的是大人们看的新闻节目,于是赶紧让皮皮调台看动画片。拿到遥控器,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降音,怕打扰大人聊天。在高铁上使用平板电脑时,她也是马上戴耳机,免得噪声扰人……这类事太微末了,也太多了。但细想起来,我总会微微地感动。
有段时间,皮皮和老师、同学的相处陷入了困境,她很痛苦。很久以后,她才无意中提起,我心痛不已,问她怎么不早告诉我。她却说:“我不想你难过。你又能怎么办 无非多个伤心的人而已,没必要,我自己能处理……”那么小的孩子,一点点消化掉伤心,控制着情绪不流露,慢慢想出办法改善处境,单枪匹马地应对着这个世界给她的“痛”。念及这些,我又心疼,又钦佩。
随着她的“自我”逐日发育成熟,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我和皮皮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平等地相爱,而不是一个主人在照顾软萌的小宠物,也不是一个智者在完成他的教学作品,更不是一个“狱警”在监管“囚徒”,大家开心地做着朋友。
皮皮曾对我描述参加长跑时的感受:“跑得快的人聚在一个方队,慢的是另外一个方队,我落在中间。身边无人,虽然感到有些孤单,但是远离方队的裹挟,却获得了一份自在,可以尽情地思考。能独立思考,心里非常快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我懂,我当然懂!我突然为她的成长深深地感动,仿佛大洋深处独自穿行的鲸鱼,突然发现那冰冷触肤又无比清新的咸味空气啊,另外一个生命,也呼吸到了,明白了。
我希望她成为眉目清晰的一个人,而不是个体面目模糊的一类人:从小被外部环境压制成型,个人思考溶解在群体意识中,流水线批量生产,挤名校、名企,奔向成功人士,最后连找的伴侣都是统一的类型——在差不多的条件范围内,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只要吻合供求平衡点就行。
人,应该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个有自己名字的人。
爱,也是这一个人去爱另外一个人。作为她的朋友,我能够做的,不过就是反复提醒:记住你的名字!
1.根据①~⑧段内容,说说皮皮的哪些特点让外婆“眼里满是欣赏”。


2.第⑨段中的“大树底下不长草”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根据第⑩段内容,简要概括“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的原因。


4.从全文看,文章标题《记住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记住你的名字”



二、(2024·石家庄裕华区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十三岁以前的书法姿势
冯 杰
①一天,父亲把一张过期的《参考消息》折叠起来,再折叠,还折叠。这样重复五次。一张报纸最后叠成32个暗格,然后摊在桌上,让我在上面写大字,规定每天午饭后,填满一张方能上学。这情景出现得有点陡然。
②《参考消息》上登的多是越南打败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犯我领土之类的国际大事,再重要也得让我在上面练习“永字八法”。
③乌黑的墨汁压盖着国际风云。有时正写着,看到报上照片,停笔忍不住就问:“西哈努克怎么又来了 还带着诺罗敦,像走亲戚一样勤。”
④父亲非常严厉,会说:“写字要专心。”
⑤后来才知道:诺罗敦·西哈努克是一个人。这名字饶舌。
⑥每天午后,都有数位同学等我一同上学,只好在窗外静静地趴着,等待。密密麻麻,像一群檐下待食的麻雀。不耐烦了,他们就出主意,让我只选笔画稀少的字写。杀掉时间。
⑦于是,我在窗里面马马虎虎填那32个暗格,多是“大小人口”或“口人小大”。
⑧父亲看到,心里明白,只好就写几个样字让我临。
⑨父亲的字属于那一代人随手都能出手的应用字,畅熟而有功力。他教我起笔,回锋,收锋,顶针,握笔时掌中还要有能放下一个鸡蛋的空间。但我却认为:执笔方式无所谓,只要能把字写好就行;故至今也不得执笔之法。以后知道古人还有五指齐握的执法,倒像用刀去杀秦始皇。
⑩一天,父亲从小镇书店买回一本集体创作的新魏笔字帖,父亲说,新魏笔最有功力,此帖上的字算写成熟了,让我也学。我一直没有学会,总觉得新魏笔有种怪味,不是正统,特别那撇、捺,如乱伸着脚,不流畅,就像看某些人的长相,看一眼一天就不舒服,安能对面久坐
后来父亲便让习柳,习颜,甚至赵孟。
我练得更多的是《草诀百韵歌》,这像不会走就想飞了。记得开头几句是“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那是父亲保存下来的一个黑底白字册页,拉开有七八尺长,黑白分明。
父亲常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王右军这人写字了不得,好。
我对父亲说,王右军就是王羲之。
后来我觉得这可能是后人托书圣之名去编的教科书,想到“书圣”向来是不会写这些草字入门的小东西,就像我,不屑于先写楷而就入草一样。
现在想起,我那时的写字,收获的不是章法、技巧,更多是感受到那种书法的环境与书法的姿态。
以后,我还临过“瘦金体”,觉得那字好,金钩银画,有装饰味,一如风吹杨柳,就像我曾在河边经营过的一道道长长鱼钩,锋利得能钓住金色鲤鱼。
长大后,更多看宋人“尚意”的那类字,如陆游、米芾、蔡襄,甚至蔡京。最喜欢苏东坡那种漫不经心,从容自在又吊儿郎当的字,我私下称为“散步字”。
我能写字,可能与当时父亲推行的“书法强权政策”有关,从《参考消息》开始,那是首次所谓正儿八经地摆出的“书法姿势”。
…………
以后再写字全凭兴趣,乘兴而为。自己觉得什么好就写什么,在我的书法之路上,我没有得到名师指点,都是硬着头皮直接与历史上的大师对话。但大师不理我,考验我。也走了不少弯路。到现在,也没有折腾出什么名堂。仅供题名。
十五岁以后,在黄河边小镇上我把精力都用到逃学,打架,偷瓜,游泳,甚至想写小说挣钱……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事”上,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疏远了写大字。
我就忽发奇想:要是我当时一直把大字写下去,每天都能心不乱地认真去填报纸上那32个空格,念《草诀百韵歌》,坚持到现在,是不是早就超过王羲之,已成“书仙”了
二十多年以后,我抄写过一个手卷《古诗十九首》,两丈四的洒金宣,金碧辉煌,送给一位来自北国的朋友。展开时,那些字需要起身室里转两个弯。友人收字时,窸窸窣窣,一边卷一边说:“这种卷字感觉,忽然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蓝色江边,我同父亲在收渔网。”
陡然是另一个奇妙又伤感的话题,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书法姿势”的含义。



2.请对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3.在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往往将童年的回忆与感受融合在一起。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第⑨段画线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4.阅读选文,概括父亲推行了哪些“书法强权政策”。



5.你从作者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主题四 游记见闻
一、(2024·山东)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2.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



3.第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 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二、(2024·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梅岭之恋
肖复兴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起于5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过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青春期的一种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上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美好而壮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没有见过的远方风景,更是会让青春的心鼓胀如同一面风帆而充满无限的想象。更何况,还有《梅岭三章》这样的诗,还有陈毅这样的英雄。那时候的我,对梅岭充满向往。
④5年前的秋天,和梅岭擦肩而过。那天黄昏,从它的山脚下穿隧道到江西。过隧道前,趴在车窗前眺望梅岭,苍绿的山峰突然阴云密布,瞬间狂风袭来,雷雨大作,斜飞的雨点扑打在车窗上,仿佛是梅岭特意派来的使者,凛冽而苍茫,怪罪我路过它而没有拜访。奇怪的是,车子穿过隧道,那一边阳光灿烂,回望梅岭,仿佛一切并没有发生,恍然如梦,而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依旧山色苍苍。不禁想起一句清诗:八面风来山镇定。
⑤这是梅岭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这是一部大书,不是一首小诗。
⑥去年年底,在广州几位朋友的陪伴下,从广州出发,一路北行,过南雄,终于登上梅岭,心里竟隐隐有些激动。想起5年前在山脚下和它擦肩而过的情景,不禁觉得有些神示般的感应,虽没有那般的雷雨,却依旧阴云四合,岭南漫山草木的绿色,显得格外浓郁深沉,不似江南烟雨中的草木那样水嫩轻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即使是有名的黄山和庐山,也不尽相同。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到此一游拍照之后刷朋友圈的轻浮,首先要
摒弃。
⑦首先出现在眼前的古道,先让我一步跌入前朝。位于大庾岭的梅岭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古道建得便格外不容易。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和如今很多经过翻修一新整容过的景点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印迹。就是梅岭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样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⑧在古道上,看到一对中年夫妇,妻子的腿有些残疾,丈夫搀扶着她,踩着有些湿滑的鹅卵石艰难地攀登,让我心生敬意。望着他们和他们面前这条逶迤向上的古道,仿佛可以一直通向天上,也可以通向历史的深处。这条古道,如一条巨蟒蜿蜒,千年不老,它头吐出的火焰般的芯子,应该就是梅岭的关楼。那是梅岭的华彩乐章。
⑨我坐在古道旁湿滑的山石上画梅岭的速写。山道两旁遍植各种梅树,只是季节未到,除了很少急性子的梅花绽开稀疏的花苞之外,没有梅花如海的盛景。一边画,一边忍不住想,梅岭成名,对于一般人而言,就在于自古以来满山的梅花开放。历史中所说的梅岭起名,源于战国时期南迁的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人们是不会在意的。或许,这里有中原文化和南粤文化的融合之要义,但人们更在乎梅花盛开之美意。或者说,一含有历史,一含有美学,两种合一,才是梅岭文化之含义吧。
⑩一路向上攀登,一路想,一路画,画画比拍照更让梅岭入味入心。忽然觉得,仿佛恋爱,画梅岭,才像是和它有不断的交流。这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体验,是在登别处名山未曾有过的。
一直觉得梅岭对于我,不在于风光和风情,而在于梅岭的英雄。梅岭的英雄,最早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如今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和历史邂逅。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距今已经1 300多年,那时的条件,开凿这样一条险峻的山道,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
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逢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尽管来时明明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东坡算是一位悲剧式苍凉的英雄。
对于我,梅岭英雄的象征,或者说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元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中学时代,就是这三首绝句,让我对梅岭一往情深地神往。那时,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
走到半山腰,看到一面巨石上书写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心里很是激动,仿佛一下看到了当年的陈毅。当年的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当年的陈毅,只有36岁,本命之年,那么年轻。
面对这幅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也仿佛看到青春时的自己。
终于爬到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那么肃然。
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岩石垒成,经过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显现出沉稳的苍黑色,有了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无字书。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二字,涂以鲜红的颜色,那样光彩照人。这一切,都是中学时代我在画片上见到过的,如今真的展现在眼前,一下子像是活了一样,跳跃到我的面前,有了生气,有了血脉流畅,有了气韵贯通。
是的,这才是我青春时恋人的模样。有了这千年不变的关楼,有了这几百年不变的“梅岭”二字,便让这千年古道一下子复活,让我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复活,让遥远的历史和今天一下子连接在一起,有了彼此的对话和相互的交流。梅岭,不像一般旅游胜地,而像是铁锚一样,沉甸甸地落在我的身心深处。
(有删改)
1.本文记述了作者两次“游览”梅岭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览情况 景物特点 游览感受
山脚下擦肩而过  山色 (1)    (2)                
登梅岭全程游览  草木 浓郁深沉 梅岭,不像一般旅游胜地,而像是铁锚一样,沉甸甸地落在我的身心深处
古道 (3)      
关楼 沉稳、沧桑
2.作者的“梅岭之恋”能跨越50多年,有两个重要原因,请根据本文内容予以概括。



3.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追忆青春、描绘风光、溯源历史,写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梅岭。
B.文中两次写关楼巨石上鲜红的“梅岭”二字,意在强调梅岭的红色精神鲜活永在。
C.文中写古道上一对夫妇艰难攀登的细节,意在突出梅岭之高、古道之深远。
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鲜明,情感饱满。
4.从遣词造句或修辞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做一个批注。



主题五 挚爱亲情
一、(2024·广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陪 考
①那年,我参加高考,心里既紧张又忐忑。回到家,我对父亲说:“你陪我去高考吧 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
②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嘴里只吐出一个字:“好!”
③考场在市区的一所中学里,而我家住在偏远的郊县农村,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我和父亲在高考前一天坐车到市里,然后在考场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进入考场。为了能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个两人的小单间。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我想,我和父亲正好一人一张。
④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的位置、行车路线,以及考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再回到旅馆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父亲看了看窗外,转头对我说:“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考!”之后又说:“天热,我睡不着,旅馆旁边有个小公园,我去那里凉快凉快。”
⑤我感到身体有些疲乏,便胡乱地答应了一声,脱了衣服倒在床上,不一会儿便呼呼睡着了。
⑥翌日,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床铺收拾得齐齐整整,床单也平展得没有一丝皱痕,就好像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似的。我刚洗漱完毕,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从门外走了进来:“快过来吃饭,咱们早点去考场。”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些倦色,还不断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 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⑦第一天考试考下来,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卷面答得满满登登,没留下一块空白。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我咬了一口烤鸡腿,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抬手把鸡腿挡了回来:“你吃,你考试脑袋需要营养。”
⑧晚饭后,父亲又像昨天那样,对着我扔下一句:“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继续好好考!”然后就又出门去公园里纳凉了。
⑨很快,三天高考匆匆过去了,我和父亲又坐着大巴车回到郊县农村的家里。当天晚上,睡在父母隔壁屋里的我,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一番对话——
⑩“孩他妈,帮我按下腰吧 我的腰快要痛折了!”
“咋 腰痛病又犯了 ”
“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整整三个晚上,腰痛病能不犯吗!”
“不是住在旅馆里吗 你去公园的长椅上睡觉做什么 ”
“你不是总说我睡觉打呼噜声音大得像牛叫吗 我怕在旅馆睡,影响咱儿子休息,耽误他高考!”
……
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6日,有改动)
1.精读文章第③至第⑦自然段,概括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并补全结构图。
2.赏析画线词句。
(1)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从修辞手法角度)



(2)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3.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至少答两点)




4.文章有多处伏笔暗示父亲在公园的长椅上睡觉,请写出其中两处。




5.正在参加中考的你,读了本文后,想对陪伴、关心你的人说些什么呢 请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二、(2024·临夏)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秤砣消
木 兰
①“秤砣”可不是一般的物件。俗话讲,“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个中道理不言自明。还有谚语,“吃了秤砣铁了心”,这个决心可就大啦!沉重,不易撼动,这都是民间赋予秤砣的含义。但这天地间竟还有一种叫“秤砣消”的草药,它有多大的能耐 这就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②父亲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是我儿时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玩得最“野”的时光。下河,上树,去大山里走访每一处溶洞,乐此不疲。脸晒黑了是小事,裤子刮破了也是小事,只是在乡野里混久了不太讲卫生,脏了的小手照旧在身上乱擦乱搓。于是疹子一拨又一拨长出,全身奇痒无比,按捺不住把它抓破,又演变成一个个脓疱,每每疼得我心发慌、茶饭不思、眼泪巴巴。父亲气极,严厉呵斥我的顽劣和自食其果。母亲惯我宠我,每次都内疚万分:“都怪我,太忙了,没有好好看管她。我去采点秤砣消来。”在父亲的叱责中,“秤砣消”三个字无疑是我的救星。
③傍晚,母亲披一身晚霞进屋。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用捣烂的草药将我的脓疱团团围住,仅露出丁点疱头。疱头在绿色的药坨坨中红红绿绿,煞是滑稽。或是疼,又或是觉得丑,我委屈至极,眼泪又吧嗒吧嗒掉下来。母亲心疼地低声安慰我:“这药是你外公传下来的,可管用了。别急,很快就会好了。”
④这些草药闻着就是个苦味,没有一点“卖相”。但是没过几天,那些脓疱要么自行溃破,要么就偃旗息鼓,被霜打过一样,完全蔫了。我年年长疱,母亲年年用此方,直到离开乡镇,我如父亲意愿一样“淑女”起来,再也不玩水,再也不爬树,自然不长疱,也用不着秤砣消了。但我仍然对秤砣消的功效念念不忘。
⑤大三那年,我的眼眶边无端长了个疖子①,求医问药一个星期还是无计可施,半边脸肿得老高,疼得晚上睡不着。那时我的脆弱劲儿上来了,特别想念母亲,顶着个馒头似的脸坐了一晚上的硬座,奔向母亲的怀抱。结果母亲只用了三天的秤砣消药方,就把疖子给平复了。那是我最后一次用到秤砣消。此后几十年,那些脓疱、疖子在我的脸上、身上没再留下过一点痕迹。
⑥前不久和朋友聊起草药,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秤砣消。我很想知道它的学名,也很想再去母亲当年采药的地方走走。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约她太阳落山、暑气稍消时陪我去郊外找找秤砣消。等我午睡醒来,已是日头偏西。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今天天气太热,太阳太大,她不想我去受热,便在中午时一个人采了秤砣消回来,我只管去她那里拿就是了。
⑦我一时满是心疼:“我的妈呀!我不是要您采了秤砣消来,我是要您带我去看看秤砣消长在哪里,我要看它新鲜时候的样子!”母亲却不以为意地说:“它不就长在岩坎、田坎上吗 我把它放在冰箱里了,很新鲜的!”母亲把采来的秤砣消放在我手中时,我心里很酸,也很心疼母亲。即使我已成人,她还像老牛护犊一样护着我。
⑧在一位老中医那儿,我终于了解到了秤砣消的学名——夜交藤。这夜交藤药用广泛,历代中医用来治疗失眠、痈疽、风疮疥癣等。而它的块根,则是广为人知的“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名字叫起来都挺有意蕴的,可我还是更愿意叫它“秤砣消”。它让我觉得,只要有母亲在,有母亲的爱陪伴着,一切困苦都会一一消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0日第08版)
【注】①疖(jiē)子:一种毛囊的炎症或者毛囊周围的炎症。
1.文章第②~⑦段,围绕“秤砣消”写了母亲为“我”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第②段中,父亲和母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夜交藤、何首乌,名字叫起来都挺有意蕴的,可我还是更愿意叫它“秤砣消”。(说说“我”更愿意叫它“秤砣消”的原因)



4.“只要有母亲在,有母亲的爱陪伴着,一切困苦都会一一消融。”亲情珍贵而无价,请你回想亲人关爱你的场景,描述一个感人细节。



主题六 社会百态
一、(2024·成都)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谢 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
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
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 胆水豆花儿 ”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⑦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 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
“豆花儿 胆水豆花儿 ”




4.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二、(2024·甘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温馨时光
胡启涌
①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阒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②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 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 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③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④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⑤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⑥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⑦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筲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⑧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 ”“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 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
1.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2.小逸认为,应该在文中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小文却认为,不写具体的名字更好。你同意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本文则展现了当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有何异同




主题七 感悟生态
一、(2024·青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驱车三个多小时,从山东的高唐往东营赶。我是去那里看黄河入海的。这一路车极少,人亦寥寥。公路两边的平原宁静如画,让人沉醉。忽然有淡腥的海风袭来,知道这是快要到了,心也无端地悬了起来。车抵东营,恰好华灯初上。晚餐做东的是当地一位朋友,人很豪爽、风趣。敬酒时,他用浓浓的山东话说:“兄弟们千里追蚂蚱,图的不是这口肉,是为了争这个气。你们千里追黄河,图的也不是这个景,而是为了这个情啊。”他说得真好,练达而真挚。看来智慧在民间哪。
②翌日,于薄云丝雨中,驱车去黄河入海口。路面已被雨打得湿湿的,陌上的芦苇野蒿似乎更加翠绿,浓浓淡淡地一直漫至天边。朋友指点迷津说,咱们应当顺路先去鸟岛看看。车子至鸟岛,方知此地是一黄河滩涂。这一带野树繁花,碧草黑枝,勾连交错,直接苍穹。朋友说,由于海水不断冲击,咱们这里,每年都要增加一两万亩土地呢。
③步入鸟岛,但见处处野林,条条清水,荡漾的芦苇,初发的蒲棒,紫蕊的红柳,冶艳的奇花,簇簇拥拥,勾连而不绝。朋友说,你看,这芦苇的根茎是可以吃的呀。我问,炒菜吗 朋友笑了,说,小孩子就那么掰下来吃,甜丝丝的。或是身临其境之故,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他指着一株溪边开花的河柳说,小时候放羊时不小心手划破了,敷上它就好了。随即又感慨地说,这个地方放羊最好啦——说罢,人已在儿时的情境中沉默不语了。
④现如今,这百鸟聚居的天堂已是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了。在鸟的王国里,到处是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或从你的头上飞过,或栖息在荒草之中,或啾唧于秀枝之上。常有黑天鹅游到你的跟前,等你投食。仰头观赏时,则见白鹭筑巢在输电线路的高塔上,一杆一只,依次排开,如河滩的哨兵,延至
远方。
⑤走在木质的栈道上,风拂草熏,气朗而心净,有脱胎换骨似的大轻松,羽化成仙的自在了。因今日小雨,到这里观看黄河入海的人少了许多,这反而更凸显黄河的无限苍茫。李白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着想着,忽见渺渺海面之上似有千帆隐约而来,这就更增加了观看黄河入海的期待。黄河,从万里之遥始,过险滩,闯激流,汇百川,滔滔滚滚,百折千回汇集到这儿,已是纯粹的大海模样了。
⑥上船喽。只是于这阴霾里,迷蒙中,更是让舟上之人不知黄河与大海的边际在何处了。船家告诉我们,你们现在还是在黄河上,只是这里是黄河最宽的地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船速越来越快了,小小舟楫似乎在与入海的黄河进行着天真的比赛。江风、海风汇成一股后,似更加彪悍,如高压水枪一般扑来。刹那间,小小凡人竟也有了一种英雄之感。眼前的黄河如同一支虎狼之师,汹涌急溅,呐喊奔驰。曾几次误以为到了黄河的入海口,而那个留着小胡子的船家解释说,还没有到呢,这里还是黄河。甚至让我觉得,“黄河入海流”也许该有另一番解释了。
⑦大约行驶了十几分钟,船速突然慢了下来,水势也骤然温和了许多。这时船家指给我们看,那就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顺着船家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的黄河之水与渤海之涛,相衔一处,竟筑了一条陡然凸起的海上长城。长城的这一边便是黄河,那一边便是大海了。更远处,影影绰绰,有海船若停若动,似真似幻,宛若海市蜃楼。“黄河东面海西头”,果然不错。
⑧黄河哟,你是养育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在这黄河的入海口,我方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乳汁奉献给全人类的无私慷慨之举!作为黄河的子孙,此时此刻,不仅感慨万端,亦泪流满面了。
(节选自阿成《黄河入海流》,有删改)
1.梁衡《壶口瀑布》用了“定点换景”的方法,而本文使用了    的方法,描写了黄河入海的景色。作者的游踪是从高唐到东营,翌日至    ,走栈道,上船观黄河最宽的地方,然后大约行驶十几分钟,观    的景色。
2.作者从山东的高唐赶往东营看黄河入海,但在写黄河入海口景观之前,为什么先写鸟岛的景色




3.如果配乐朗读下面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选用哪种感情基调更合适 请阐述这样朗读的理由。
黄河,从万里之遥始,过险滩,闯激流,汇百川,滔滔滚滚,百折千回汇集到这儿,已是纯粹的大海模样了。
热烈激昂 愉悦明快 深情舒缓
我选择    ,理由是 




4.文章⑦⑧两段分别刻画了黄河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二、(2024·福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松花江上
王统照①
①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 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②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③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②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④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③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迤逦:曲折连绵。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2.文章第①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2)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4.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





【详解答案】
主题一 家国情怀
一、
1.女孩在舰艇上经历了晕船的困扰,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她凭借坚强的毅力克服了这一困难,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她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刻苦训练,不断进取,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在比武练兵中认真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把每一个科目都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女舰员。
2.选文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舰艇出航时的景象,营造了壮阔的氛围,衬托了女孩内心的豪迈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女孩经受风浪考验作铺垫。
3.第段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添了”句式,强调了女兵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逐渐成长,变得更加粗糙、自信、坚毅。同时,排比句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