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练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精练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0: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精练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主题一 教育热点
一、(2024·眉山)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
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摘编自《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
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莞大力推进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感受科学魅力。
B.东莞和曲阜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开展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C.研学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D.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依据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主题。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莞市中小学开展的科普研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B.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可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C.“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D.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研学”与“旅行”融合,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
3.子瞻中学拟开展“山水文化”研学旅行,请你从以下路线中选择一条,仿照示例,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你的研学方案。
①文化之旅:子瞻中学→李密故里→彭祖山→三苏祠→子瞻中学
②山水之旅:子瞻中学→烟雨柳江→瓦屋山→黑龙滩→子瞻中学
示例:
我的研学LOGO 我的研学方案
我选择竹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竹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生物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竹知识趣味抢答赛;收集并诵读苏东坡关于竹的诗词,感受竹的品质;竹林写生。





二、(2024·凉山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 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词穷”的困境——聚会祝酒“卡壳”,铺纸挥毫提笔忘字,赞美只能想到“yyds”,世间万物皆可“绝绝子”……
材料二:
通信技术的变革,为沟通交流按下了“加速键”。从鸿雁传书到一键传情,“秒回”需求,缩写、热梗、表情包等符号语言不断上新,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
材料三:
数据库的出现,“三分钟名著速读”“7天速成流利英语”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让不少人积累、思考少了,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材料四:
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所以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为重要。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主题二 传统文化
一、(2024·新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早在2 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遍赞誉……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应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
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有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B.2 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时至今日,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
C.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等事例,证明两汉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
B.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情况,表明中医药传播广泛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体现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
C.材料三论述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语言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3.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


二、(2024·山西)社区开展“弘扬三晋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宣传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问题。
【一叶锦绣】
山西形似一片绿叶,走进这片树叶,历史记忆呼之欲出。这里,有西侯度、匼河、丁村等遗址,是远古人类发展的典型印记;这里,坐拥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套)可移动文物;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踩一个脚印就能看到历史,厚重文化是它的亮丽底色。整个山西,就是一座可触摸、可亲近、可对话的“中华文明博物馆”。
【一城华章】
山西省高度重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并通过推动博物馆建设,不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目前,我省已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
【一眼千年】
山西省博物院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50余万件文物,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龙年来临,在“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活动中,文物“龙形觥”(见下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文物名称:龙形觥 时代:商代 材质:青铜 用途:盛酒的器皿 发现地点:山西石楼县
【一游难忘】
如今,到博物馆打卡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尤其成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博物馆成了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向“友好型”发展。博物馆别出心裁的展陈方式和VR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文物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在一次次穿越古今、跨越山海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文明的灿烂,一游难忘。
家乡文化我宣传。下面是社区收集的关于“山西游”的帖子。请你参与志愿服务,按要求回帖。
帖一:为什么把山西叫作“中华文明博物馆” 求解答。
——小华(河南)
1.请根据【一叶锦绣】中的内容回帖。


  帖二:听说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龙形觥”很有特点,求具体介绍。
——小夏(兰州)
2.请根据【一眼千年】中的相关内容及“龙形觥”图片回帖,不少于80字。




  帖三:我想和小伙伴们组团来一次“博物馆文化行”,去哪里合适
——小嘉(山东)
3.作为山西的一名中学生,请你回帖,欢迎小嘉他们组团来山西。




主题三 环境保护
一、(2024·广西)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对于大熊猫而言,它居无竹不要紧,食无竹却不得了。它成为“竹林隐士”并非因为喜欢竹林的清雅,而是为了以竹为食。
在大众眼里,大熊猫只以竹子为食,其实倒也不然。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竹子是一种极为低效的食物,因此大熊猫一遇到机会,还是要“开开荤”的。曾经,人们多次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发现有大熊猫进入村落羊圈捕食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来,在“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这句话前,就必须加上“一般”这样的限制词。此外,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①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譬如,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
(摘编自郭晔旻《“竹林隐士”的饮食生活》)
【注】①食肉目:哺乳纲下的一目,食肉目动物俗称猛兽或者食肉兽。
材料二:
人们喜欢大熊猫,不仅因为它们外形、动作可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譬如在动物园观赏大熊猫时,就能发现它们只要醒着就总在玩耍,一会儿在木梯、树木上爬上去趴下来,一会儿抱着轮胎滚来滚去。事实上喜欢玩耍是大熊猫的自然天性,野生大熊猫在吃饱喝足后就会进行各种游戏,甚至有时会下山跑到村子里拿当地农户的水桶器皿当玩具玩。
在可爱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自身各种特化生态特性以及疾病困扰,野生大熊猫生存艰难。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现因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大量减少的情况,这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熊猫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但以竹子为主食的习性其实给它们的肠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竹子纤维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又加重肠胃负担,使得肠胃疾病成为它们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肠扭转、痉挛等疾病成为青壮大熊猫高发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猫幼龄和老龄时的常见病,每当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它们就容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概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危害最大。相关专家调研发现,野生大熊猫寄生蛔虫的数目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猫体内虫体数量可达300条以上,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除蛔虫外,蜱类寄生虫也是野生大熊猫身上常见的寄生虫,其中血蜱危害较大,感染率达到100%,会导致大熊猫消瘦、营养不良。
(摘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
动物习性和特点》)
材料三:
(改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
动物习性和特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其饮食习性与狮子、黑熊这些食肉动物类似。
B.材料二画线句子中“之一”“几乎”的使用,增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C.材料二说明野生大熊猫的艰难生存状况时,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D.材料三中,对于大熊猫头部圆滚滚的原因,普通人和生物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2.结合材料一、材料三,请从身体构造角度概括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的原因。



3.如果你是大熊猫保护志愿者,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保护大熊猫的建议。




二、(2024·绥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日前,一则关于微塑料会伤肝肺的研究登上热搜榜。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研究》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造成损伤。微塑料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隐形杀手”。
②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③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④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
⑤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
材料二:
①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的制造材料主要是PET塑料(涤纶树脂)。据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平均每年会售出5 000亿个塑料瓶。
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中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了3 397万吨,生产了塑料制品8 000多万吨。同时,中国每年还消费了大约2 000亿个塑料饮料瓶。这些塑料瓶最后去了哪里 据统计,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材料三:
网友声音
网友A:早餐是用塑料袋装的,中午吃的饭是用塑料盒装的,下午喝的奶茶也是用塑料杯装的。塑料容器成本低,使用方便,用完就扔,也没见造成什么污染。
网友B:我长年累月喝瓶装矿泉水,也没觉得身体不健康。塑料瓶虽然多,但都被回收了,不会产生污染的。
1.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了打比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打比方能使说明的内容更科学准确。
B.根据材料一可知,微塑料是一种惰性物质,它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被排泄出体外。
C.“微塑料”的概念最早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被提出的。
D.根据材料二可知,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
2.请你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



3.阅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材料三中网友的看法是否认同呢 请说明理由。




主题四 科技之光
一、(2024·泸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公斤,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公斤。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二、(2024·齐齐哈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索”(LHAASO)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 410米的海子山。目前,已有32个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
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拉索”继发现超高能伽马射线后,又产出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科学家利用“拉索”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
材料二:
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南京大学研究员柳若愚说,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 000光年,尺度超过1 000万个太阳系。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说:“随着观测时间增加,‘拉索’将可能探测到更多千万亿电子伏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
1.请概括出上述材料中介绍的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2.材料一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请你运用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在科技小组活动时向同学介绍“宇宙线”。



主题五 学科素养
一、(2024·河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科学与艺术
①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学与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感情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②第一,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科学追求的美主要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至于艺术求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③第二,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其中创新性是最主要的。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作“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是现实主义风格。
④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 首先,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都需要有丰厚的知识作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⑤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步分化。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⑥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要艺术化,我的理解有两点:第一,科普要艺术化,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让大众易于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第二,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对现有科学或技术的神奇富有想象,而且要大胆设想和预测科学技术未来可能的走向,这样的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摘编自严加安《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
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不断创新 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这确实是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杰出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邱成桐院士认为,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和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不停钻研的动力。
对美的探究和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典范的价值。
(摘编自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1.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 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它以视频形式呈现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画面呈现的造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二、(2024·福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
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 这不是浪费吗 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
【任务一:把握内容】
1.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任务二:说明意义】
2.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确工序】
3.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详解答案】
主题一 教育热点
一、
1.C 解析:C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可知,研学旅行的显著特点是实践体验性和群体性,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由此可见,文章并没有提及“研学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本项说法不当。
2.A 解析:B项,结合材料三第一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知,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项的“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说法不当。C项,结合材料二第三段“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可知,“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但并没有体现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项分析不当。D项,结合材料三第一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第二段“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可知,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与“旅行”融合属于研学旅行融合性,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但并没有提及“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本项分析不当。
3.示例:我选择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文化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名人故事会;收集并诵读三苏和李密的文学作品,了解当地名人的文学成就;在彭祖山写生,领会当地独特风景。
二、
1.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②通信技术的变革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③数据库、短视频等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2.示例:首先,自觉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提升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要回归到深度阅读中来,慢慢品味经典作品,参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其次,减少对虚拟环境、网络的依赖,多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我们也要与家人、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主题二 传统文化
一、
1.C 解析:A项,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被后世称为‘医圣’”可知,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原因不仅是他收集民间药方和写成《伤寒杂病论》,还在于他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思想,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B项,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早在2 000多年前,……海外教育开展顺利”、第二段“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可知,文中并未说明“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与丝绸之路存在必然关系;D项,结合材料三第一段“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是‘守正创新’的根基”可知,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守正创新”的途径有五个方面,不止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这一点。
2.A 解析:A项有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第三段“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可知,实施外科手术的是华佗,而非张仲景。
3.示例:①开设中医药课程;②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③在校园开辟中草药种植园;④举办中医药宣传讲座。
二、
1.示例:山西有远古人类发展的典型印记,如西侯度等遗址,文物众多,厚重文化是它的亮丽底色,所以被称为“中华文明博物馆”。
2.示例:龙形觥是一件造型别致的商代盛酒器皿。它前端像高昂的龙头,上有两角,嘴微张,露出利齿。它整体呈舟形,高19 cm,长44 cm,器盖上有铜钮,器下有足,器身上有纹饰,美观实用。它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3.示例:小嘉同学,你好!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非常值得一游。太原、大同、晋城等地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来到这里,你可以遇见各种博物馆,欣赏数万件馆藏文物,参观“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馆藏丰富,拥有百年历史,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目前许多博物馆正在创新展陈方式,借助VR等先进科技鲜活呈现文物,在这里,你可以开启沉浸式的体验之旅。欢迎你们走进山西这座可触摸、可亲近、可对话的“中华文明博物馆”,来感受历史的魅力、文明的灿烂!我相信,你们定能一游难忘!
主题三 环境保护
一、
1.C 解析:A项有误,结合材料一“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的一员,……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可知,“其饮食习性与狮子、黑熊这些食肉动物类似”说法有误;B项有误,结合材料二“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概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危害最大”可知,“之一”“几乎”的使用,增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是“生动性”;D项有误,结合材料三“大熊猫身体胖乎乎的,耳朵又大又圆让整个头部看起来圆滚滚的”“头部圆滚滚是因为吻部短”可知,“对于大熊猫头部圆滚滚的原因,普通人和生物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说法错误。
2.①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②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③吻部里有发达的咀嚼肌肉,咬合力惊人。
3.①加强野生竹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给大熊猫足够的野生食物;②加强对大熊猫的疾病与防治的研究;③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划定严格的禁止开发区域;④加强保护大熊猫的教育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和意义,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二、
1.C 解析:A项有误,打比方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生动形象;B项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可知,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D项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①段“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可知,“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表述有误。
2.“大部分”一词指的是“绝大多数”,并非全部,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的是并非所有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不认同。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都是微塑料产生的源头,这些微塑料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虽然我们感觉用过的塑料瓶都被回收了,但统计表明,全球有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这些塑料瓶最终被遗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题四 科技之光
一、
1.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飞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嫦娥六号在月背采样的技术突破;嫦娥六号开展的国际合作任务。
2.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的成功率之高。
3.示例:我国航天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我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怕困难,为将来报效祖国不断奋斗。(能提到“不怕困难、勇敢拼搏、按照计划踏实前行、不断创新、甘于奉献”等即可)
二、
1.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2.不能删去。“目前”是现在的意思,起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说明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的可能。去掉后太绝对了,“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列数字(列数据)。运用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泡状结构内的光子能量之大。
4.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主题五 学科素养
一、
1.引用赫胥黎的话,让读者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二者“有什么共性”的问题,引出下文对二者共性的阐释。
2.需要科学研究者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坚强的意志,探究和追求美。
3.能。《磁流体艺术:绽放》这一作品用美丽的视频画面展现磁流体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既向大众普及了磁流体的相关科学知识,又让大众感受到艺术之美,这与第⑥段中“科普要艺术化”(“科学要艺术化”)的观点相符。
二、
1.示例:清澈的延河水倒映着雄伟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延安城下缓缓淌过。意气风发的骑兵连出城巡逻,运粮队满载而归,抗战军民欢快的歌声响彻云天。远处,我仿佛看到一队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正走向这城门。
2.①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②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
3.C 解析:C项,根据材料三“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可知,《回忆延安》内容丰富,雕刻细腻;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可知,应使用横断面的木刻技法,而非“木板纵剖面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