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文言文阅读
河北中考考情分析
文言文阅读为河北中考每年必考考点,考查范围由前几年重点考查课外文言文阅读,到重点考查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并举。2022年,考查了两个片段,均来自课外文言文;2023年,考查了三个片段,一个片段来自课内文言文,另外两个片段来自课外文言文。无论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均为浅易文言文,阅读难度并不大。2024年把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合在一起考查,很好地契合了新课标理念。
具体的考点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
一、[2024·河北4(2)(3)(4)、5、6(2)、7、9题,改编,10.5分]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资 料 夹 资料一: 【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 【乙】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 【丙】 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 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 公幅巾①芒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 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草鞋。
资 料 夹 资料四: 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 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亦不尽择(资料一·乙):
(2)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3)诸人并惧(资料四):
2.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4.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分)
5.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1.5分)
二、(2023·河北5~9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
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 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注释】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罔不因势象形:
(2)则皆闻之: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2分)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三、(2022·河北7~10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
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四、(2021·河北8~11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
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
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注释】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历:经过。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沾濡:浸湿。居:守持。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2)余谒公私第:
(3)更不复顾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3分)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3分)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2.找出与加点词语意思不一样的一项。
3.找出与加点词语意思一样的一项。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积累拓展”四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抓题干要点:解释加点词。答题范围→课下注释;考点→词语的理解;怎么答→根据课下注释。
第二步,细读文章,记忆课下注释。
第三步,规范答案。
【答案】1.俄而:不久,一会儿。2.拟:相比。3.未若:不如,不及。4.去:离开。乃:才。5.期:约定。委:舍弃。
1.重在积累,学会分类。
无论是文言实词,还是文言虚词,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与复习中,都要在掌握其具体语境含义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并学会将常用的词语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从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也不相同,而这些意义往往有一定的关联。
(2)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古文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掌握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4)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作词类活用。
(5)固有词语。
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是考查重点之外,中考试题还常常考查词语固有的含义。如果词语的含义不符合以上几种情况,就应想到文言文词语还有它本身的意义。这时我们可以把含有该词的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原文语境,直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些词一般都沿用本义,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结合语境,准确理解。
在理解词语意义时,我们不妨将句子多朗读几遍,体会语意,然后再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或者根据文言词语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
一、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从夕达旦:
(4)是为大雨之兆: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二、(2024·秦皇岛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良传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①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遂克江阴:
(2)帅壮士驰出南门:
(3)寻复寇常州: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江 阴 我 东 南 屏 蔽 汝 约 束 士 卒 毋 外 交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
(2)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
4.有的同学认为选文第二段中吴良取得成功,主要靠吴祯和王子明英勇善战。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1.划分朗读节奏。
2.断句。
3.判断下面断句的正误。
(2024·石家庄三模)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原文见“针对训练”一)
A.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B.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C.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D.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最后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句意:“于是自己关闭了获得善行的门,也阻断了别人乐于告诉自己的道路,品行从哪里长进 学业从哪里学习呢 ”分析语意可知,“而”表并列,其前应断开;“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是并列关系。故断句为: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答案】C
1.根据句意划分。
给文言句子断句,首先需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要求断句的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不会解释的个别词可暂时不解释)。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明确大概意思。最后,在此基础上断句即可。
2.根据语法结构划分。
现代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的成分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语句的朗读停顿往往根据语言顺序来确定,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谓语—补语”等来停顿。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滕子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古仁人之心”作“求”的宾语,“求”后需停顿。
(3)谓语中心语与后置的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乱世”“于诸侯”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它们和前面的谓语“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间要停顿。
(4)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山肴/野蔌”中“山肴”“野蔌”属于并列短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语法成分划分朗读节奏时,需要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就能准确断句。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需要断句。
3.利用对称句式划分。
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或相同的结构。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中“野芳”和“佳木”为并列句的两个主语,句式工整,故“佳木”之前要断一处。
除此之外,根据语句特点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句式断句、根据语感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完成断句。
4.利用文言虚词划分。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有助于文言句子断句。
(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惟、盍、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应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应断句。
(2)句末语气词,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词后面应断句。
(3)一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然而、无论、至若、是以、既而”等词前应断句。
5.根据人物对话划分。
注意文言文中的一些对话标志语,如“曰、云、语、道、谓”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物名称,后文省略主语,只用对话标志语,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一、(2024·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①。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②。人之取善,岂有定方 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皆当取之,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③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所谓自暴自弃也。
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④,而非二事。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⑤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
(节选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①四友、六侍:孔子有颜回、子贡、子张、子路等四贤和六位贤弟子以备顾问。②寡人:知识少的人。③曲士: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④本末:先后主次。⑤安:相安。这里是合适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
(3)宜平心思之:
(4)未能尽其所长: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B.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C.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D.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
4.结合甲文,说一说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重要因素。
5.乙文旨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
【注释】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2)屡讽王入贡:
(3)则耳阴有赤痣:
(4)闻者异之: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未 几 别 去 至 日 本 启 以 帝 意
3. 翻译句子。
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
4.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上《<论语>十二章》“思考探究”一题)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抓题干要点:句子意思。答题范围→参考注释;考点→句子翻译;怎么答→根据课下注释的重点词语解释。
第二步,细读文章,记忆课下注释。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三步,规范答案。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一、翻译原则、方法、步骤
1.翻译原则。
(1)必须抓住采分点。包括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
(2)注意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差异。翻译时首先要把词语的古今意义辨析清楚。
(3)省略句要补充到位。
(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到位。
(5)句序调整到位,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
(6)注意语意前后贯通。句子中若带有修辞色彩或存在用典等现象,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前后语句顺畅即可。
2.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官职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补:补充省略的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
3.翻译步骤。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然后划分节奏。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翻译句子时突破得分点是关键。作答前,可先将重点的实词、虚词圈出来,然后逐个破解,保证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能与其解释一一对应。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在草稿纸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把握翻译的原则,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分为以下四类: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这种情况下,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忌不自信”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谁欺”正常语序应为“吾欺谁”。
③句中有介词结构引导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介词结构引导宾语时,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造成倒装的现象。如,“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④特殊结构:用“之”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2)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由“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部分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②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作状语。如,“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常语序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
(3)定语后置句。即古汉语中将定语移至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
②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通计一舟,为人五”。
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定语+中心词”翻译即可。
2.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语省略。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②谓语省略。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宾语省略。如“便要(渔人)还家”。
④介词省略。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3.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关系的叙述句叫作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为……所……”表示被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为+动词”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③“于”表示被动。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判断句。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句式如下:
①……者……也;……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以“乃”“则”“为”“是”等为标志的判断句。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一、(2024·唐山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开元中,李翰林①应诏草②《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时方大醉,中贵人③以冷水沃之稍醒。白于御前索④笔一挥,文不加点。
【乙】
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⑤,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场中⑥号为“温八吟⑦”。
【丙】
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廷,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梁太祖受禅⑧,姚洎⑨为学士,上问及廷裕行
止⑩,洎对曰:“顷岁左迁,今闻旅寄衡水。”上曰:“颇知其人构思甚捷。”对曰:“向在翰林,号为
‘下水船’。”太祖应声谓洎曰:“卿便是‘上水船’也。”洎微笑,深有惭色。议者以洎为急滩头上水船也。
(均选自《唐摭言》,有改动)
【注释】①李翰林:指李白。②草:起草,草拟。③中贵人: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④索:搜索,寻求。⑤几:几案。⑥场中:指考场中。⑦温八吟:唐朝科举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八韵的诗赋,温庭筠一韵一吟咏,故得名“温八吟”。⑧受禅:指接替皇位。⑨姚洎(jì):唐朝学士。⑩行止:行踪,去向。顷:近来,不久前。衡水:指现在的衡阳、永州一带。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比喻文思迟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顷岁左迁:
(2)向在翰林:
(3)深有惭色: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贵人以冷水沃之稍醒。
(2)颇知其人构思甚捷。
3.阅读选文,用一个词来概括李白、温庭筠和裴廷裕三人的共同点。
4.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上,甲、乙两文和丙文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
(2)求之下流,固颠: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4)人力不能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片段)内容或写作对象的特点。
2.选文(片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八上《三峡》“思考探究”二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抓题干要点:景物特征。答题范围→相关文段;考点→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怎么答→通过分析关键语段的关键信息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寻找依据。由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阻断水路,这里运用正面描写,直接体现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由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水流和缓,潭深水碧,整体的景色优美、雅致;由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秋季万物萧条,肃杀凄寒,猿猴鸣叫凄清哀婉,令人流泪。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内容理解和概括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
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问题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内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同一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富弼①,字彦国,少有骂者如不闻,人曰:“骂汝。”彦国曰:“恐骂他人。”又曰:“呼姓名而骂,岂骂他人 ”彦国曰:“天下无同姓名者乎 ”告者大惭。及为相,尝语子孙曰:“忍之一字,众妙之门。睦族②处事,尤为先务③。若清俭之外,更加一忍,则何事不便 ”
(陈继儒《读书镜》)
【乙】
孔寺丞④牧⑤,以文行⑥推⑦。在汝州,仆有执⑧盗竹木者,牧释之,问所欲之数,俾⑨如其意,盗愧谢。所居园圃近水,有夜涉水盗蔬果者,孔曰:“晦夜⑩涉水,或有陷溺。”即为制桥,盗惭不复渡。
(钟羽正《厚德录》)
【丙】
朱穆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穆愈更精笃。
(祁承《读书训》)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臣。②睦族:和睦亲族。③先务:首要的事。④寺丞:官名。⑤牧:动词,管理、当官。下文“牧释之”中的“牧”为名词,指孔寺丞。⑥文行:文章与德行。⑦推:尊崇,称誉。⑧执:逮捕,捉拿。⑨俾:同“比”,顺从。⑩晦夜:天黑,夜晚。差(chài):病愈。耽:爱,喜欢。锐意:专心致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尝语子孙曰:
(2)盗惭不复渡:
(3)或时思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忍之一字,众妙之门。
(2)及壮耽学,锐意讲诵。
3.乙文主要叙写了关于孔寺丞的哪些事 (※)
4.细读丙文,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具有质疑精神的问题。(只提问,不作答)
二、(2024·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活板》)
【乙】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①。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杠②悬耜,项背相望③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
【丙】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④,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节选自《茶经》)
【注释】①耙:与下文的“耜”均为耕作工具。②杠:木杠。③项背相望:这里指两人一前一后共同拉犁。④其日:当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奇字素无备者:
(2)勤者再耕:
(3)凡牛力穷者:
2.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B.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C.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D.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
4.请简要概括甲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活板”之“活”。(※)
5.丙文中的造茶过程彰显了中国古代匠人怎样的精神
1.读罢选文(片段),请指出××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请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思考探究”三题)《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抓题干要点: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题范围→整篇文章;考点→人物形象;怎么答→分析文段的相关语句。
第二步,细读文章,寻找依据。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题干中的“方正”是指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的美好品格。在本文中,陈元方所说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体现了他懂得“信”“礼”的重要。“元方入门不顾”表现出他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辩驳有理有据。文章正是通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这些正是“方正”的体现。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如《刘宣苦读成才》,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宣刻苦学习的事情,所以体现的肯定是他能吃苦、勤于学习的精神。
2.从正面描写分析。
通过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分析。
将相帝王君臣民这些特定的人物,大多数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写:志向、用人、赏罚、军事、为人、学识、外交、廉洁、勤政。
常见的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有:外强中干、善解人意、勤奋好学、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忠于职守、执法严明、忠诚耿直、心胸豁达、疾恶如仇、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善纳雅言、孝顺父母、重情重义、足智多谋、淡泊名利、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处世从容、治军有方、慷慨大方、英勇善战、忠君爱国、深谋远虑、性情洒脱、豪放直率、聪颖有才、善于思考、以德服人、谦虚谨慎、才智出众、料事如神、勤政爱民。
3.从侧面分析。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情感分析。
4.从评价性句子分析。
5.通过记述的事件分析。
通读全文,梳理与主人公相关的事件,看看他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①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②聘币③,已略相类。观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
寸④。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①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之一。②耕莘(shēn):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居乐道。③聘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 使 库 有 余 帛 廪 有 余 粟 以 负 陛 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攘除奸凶:
(3)已略相类:
(4)故先主临终谓之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
4.结合甲、乙选文,简要概括孔明的忠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2024·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总河琮①,太傅公八代子也。乾隆中,累迁至河东总河。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②相对,灯火荧荧,如课读诸生也。所期高远,以古名臣自命。每大事,侃侃正论,不避利害,人以“铁牛”呼之。果③于友谊,公之督河时,前督完颜伟病于署中,家属已先行,公为之守护汤药,旬日④无倦。完颜公谢之,公曰:“吾辈共事君父,即与昆仲⑤无异,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⑥者乎 ”完颜公感激垂涕。所统河上兵卒,教以兵法技艺,皆狷捷⑦英俊少年。尝与李敏达公⑧遇,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笑谓公曰:“若此脆薄之物,何以御敌 ”公笑曰:“狄武襄⑨以少俊为西夏所轻,故制渗金面具戴以接战,恒多奇捷。如用吾部下兵,可效狄公之法也。”因命与敏达公部下兵角抵,李兵将应声而倒,公大笑,李惭而谢。其知兵也如此。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顾总河琮:顾琮,清朝大臣,任总河督。②编:古代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这里用作量词。③果:坚决,果敢。④旬日:大约十天。⑤昆仲:指兄和弟。⑥经理:照顾。⑦狷(juàn)捷:灵巧敏捷。⑧李敏达公:李卫,谥号敏达,清朝大臣。⑨狄武襄: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完颜公感激垂涕:
(2)何以御敌:
(3)李惭而谢:
2.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标两处)
公 性 梗 直 好 宋 儒 书 每 日 恒 置 一 编 相 对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者乎
(2)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
4.选文中的顾琮是一个怎样的人 (※)
5.通过李卫与顾琮相遇赛兵的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选文(片段)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2.某种做法或观点,你赞同吗 为什么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七下《孙权劝学》“思考探究”二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抓题干要点:吕蒙的变化的启示。答题范围→表现变化的相关语段;考点→谈启示;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寻找依据。通过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去读书,进步很大,鲁肃与之结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收获“多读书有益”“善于听从别人正确的建议”等启示。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实践;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善意的规劝;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从中得出启示或看法。我们可以通过把握以下几方面来得到启示或看法:
(1)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2)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回答。如果是要求谈对某些句子或段落的启示或看法,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得出启示或看法。要按照试题的具体设问进行回答,切忌不着边际地空谈。
(3)谈启示或看法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
(4)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释】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明,黎明。③洎(jì):及。④趺(fū):同“跗”,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
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辄执书立窗下:
(2)如是者十四年:
(3)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二、(2024·保定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①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 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 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②,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③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④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乙】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
下矣。
(节选自张潮《幽梦影》)
【注释】①害:妨碍。②误蹈:错误遵行。③规饬(chì):以正言劝诫。④馁:丧失勇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
(2)诸生试内省:
(3)复求知其二者: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但 能 一 旦 脱 然 洗 涤 旧 染 虽 昔 为 寇 盗 今 日 不 害 为 君 子 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4.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诸生偶尔有过失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5.谈谈你从乙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一、
1.(1)挑选 (2)跟随 (3)害怕,恐惧
2.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子瞻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招待客人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其中“子瞻在黄州及岭表”交代了苏轼居住的地点,“每旦起”交代了时间,“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则是叙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境。故断句为: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黄州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购买了田地。
4.①“东坡”是苏轼耕种、放牧之地;②是苏轼居住的地方;③是苏轼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
5.(示例)谢安的“吟啸”启示我: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参考译文】
资料一:
【甲】苏子瞻因为(自己写的)一首诗获罪,被贬到黄州。
【乙】子瞻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招待客人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
【丙】东坡(居住)在黄州,在(黄州赤壁以西的)东坡的下面,耕种了五十亩水稻,亲自放牧一头牛。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购买了田地。
资料三:
苏轼戴着幅巾穿着芒鞋,跟随着乡间老农一起在山溪野谷中游历,在东坡盖了房子。
资料四:
(谢安)曾经和孙绰等人去泛海游玩,大风刮起,波浪汹涌,众人都很害怕,(谢安)高声吟咏,和平时一样镇定。
二、
1.(1)顺着,就着 (2)听到 (3)看到(观察)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结合语法断句。句意:“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1)(他)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2)(主人)带着衣服追上(客人),给他衣服后返回。
4.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事物,情态各异。
5.示例:矢服纳声
【参考译文】
【乙】古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作枕头。利用它中间空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的人马声都能听见。大概是中间的空腔能收拢声音的缘故。
【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带着衣服追上(客人),给他衣服后返回。到家时看日影才到四分之三。问:主人的马(如果)不休息,马的日行速度是多少 回答说:七百八十里。
三、
1.D 解析:A项,均译为“如果”;B项,均译为“弥补”;C项,均译为“粗略地阅读”;D项,“若能分门别类”的“若”译为“如果”,“皆若空游无所依”的“若”译为“好像”。
2.(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看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①各种书籍都应当有所涉猎。读懂看透一种书后,再更换其他种类的书来读。②读书要做笔记,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为写作提供素材。③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要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
4.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其中饱含郑板桥对儿子能够读书成才的殷切期望,寄托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参考译文】
【甲】如果能够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获得实在的益处,应当增加看书的时间。凡是经史子集之书,都应当粗略地阅读,只是需要看完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材料,好处无穷啊。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很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四、
1.(1)每天 (2)拜访 (3)再
2.(1)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最高峰。
(2)守持住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
3.示例:因为蔡元定“于书无不读”,学识渊博,其学识不亚于朱熹,因此朱熹说蔡元定为“吾老友”。(意对即可)
4.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起,浅显易懂,更易被“我”接受。
【参考译文】
【甲】蔡元定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最高峰。每天只吃荠菜。(他)对于书无所不读。朱熹探问他的学识,非常惊讶地说:“这是我的老朋友呀,不该在弟子之列。”
【乙】兵部尚书王廷相,他的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他的家里去拜访。他邀请我入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乘轿走在大街上,一个小吏卒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而来,经过长安街,他都拣着(好走的)地面小心谨慎地行走,唯恐弄脏了鞋子,转弯进入京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鞋子浸湿了,此后(他)就不再顾及和惋惜(鞋子)了。守持住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假如一旦堕落,误入歧途,将会没有什么歹事做不出来的。”我回到家,非常佩服王公所说的话,终生也不敢忘记。
中考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一 理解词义
一、
1.(1)称 (2)为什么 (3)早晨 (4)这
2.C 解析:“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的意思为“比”。
3.(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2)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赛龙舟、包粽子。
5.示例:刘峻好学
【参考译文】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乘船只从水中打捞他,称作赛龙舟。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驱逐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太尉,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召见他询问太阳被挡住了多少,黄琼不知道用什么来打比方。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部分像初月的形状 ”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用麻秆做的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齐国有一只独脚鸟,在大殿的前面飞舞。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叫商羊。儿童有歌谣唱道:‘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这是大雨的预兆。”后来果然这样。
二、
1.(1)攻克 (2)带领,率领 (3)不久
2.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3.(1)(吴良)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在濠梁起义,(和弟弟)一同担任帐前先锋。
(2)张士诚多次用钱帛利诱将士。
4.不同意。吴良取得成功,一是因为听从朱元璋的建议,小心谨慎,加强防备;二是因为精于谋略,善于用兵。
【参考译文】
吴良,安徽定远人。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叫吴良。和弟弟吴祯都凭借勇猛有谋闻名。(吴良)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在濠梁起义,(和弟弟)一同担任帐前先锋。吴良能够潜入水下探听敌人消息,吴祯经常改变装扮去当间谍。张士诚的军队屯聚在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吴良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
当时张士诚占据着吴地的全部地区,横跨淮东、浙西,兵粮充足。江阴处在交通要道,背靠长江,扼制着南北的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钱帛利诱将士,伺机攻打。明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们东南方向的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和外界交往,不要接纳敌人的逃兵,不要贪图小的利益,不要和敌人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可以了。”吴良接受命令后非常小心,修整防备。吴良因为打败敌人的功劳,晋升为枢密院判官。张士诚大举进兵来侵犯,战船布满长江,他的将军苏同佥驻守在君山,指挥进兵。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北门和苏同佥作战,并暗地派元帅王子明带领壮士骑马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俘虏并消灭的敌人很多。敌人在晚上撤逃。不久又来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在无锡歼灭他们的援兵。在这时候,明太祖多次亲自带领军队争夺长江、楚江的上游,和陈友谅作战,大军多次调出,金陵兵力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吴良在江阴作为明军的屏障。
洪武四年,吴良征讨靖州、绥宁各少数民族地区。洪武五年,广西少数民族叛乱,吴良辅佐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昇出靖州征讨他们。几个月内,全部平定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转移军队进入铜鼓、五开,收复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少数民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考点二 文言断句
一、
1.(1)确实 (2)偏爱 (3)应当,应该 (4)竭尽
2.C 解析:见“典型例题”的解析。
3.(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首先必须虚心。
4.邹忌爱国,有责任,有担当;邹忌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从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类比说理,委婉劝说,成功地说服齐威王除弊纳谏。
5.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己(或:学业不长进,毛病在于不虚心)。
【参考译文】
【乙】学业没有长进,毛病在于自己不虚心。像舜、禹那样的圣人,仍然喜爱观察、乐于做善事、拜谢善意的指教;孔子这样的圣人,仍有四友和六位门徒相伴。颜回这样的贤人,仍能向没有才能之人、知识少之人请教。人们要获得美好的品德、行为,难道有固定的方法吗 有美好的品德、行为的地方,即使是路上行人的话语,都是应当采取的,从别人那里获得所以也帮助别人,因此君子没有比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孤陋寡闻的人,只喜欢听到(别人的)表扬,讨厌听到(别人指出的)过失,于是自己关闭了获得善行的门,也阻断了别人乐于告诉自己的道路,品行从哪里长进 学业从哪里学习呢 这就是自暴自弃。
你们用文章会见朋友,便是长进德行、提高学问的时候,不要只是做些书生才做的雕虫小技。通过文章会见朋友,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文章与仁义有主有次,但并不是两件事。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首先必须虚心。至于听到他说的话,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思考后仍觉不妥,又必须平心静气,与他互相商量,唯恐自己的看法不妥当,不能充分吸收他的长处,那么就不会不收获良师益友(影响)的好处了,这才是长进德行、提高学问的实际工夫。
二、
1.(1)担任 (2)劝谏 (3)暗面,背面 (4)认为……奇异
2.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
3.他于是在倭国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儿女,但内心没有一天忘记中原。
4.作者肯定了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恪守孝道的优秀品质。
【参考译文】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麹祥在十四岁那年,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给他改名为元贵。他于是在倭国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儿女,但内心没有一天忘记中原。(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到明朝来。(他)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允许他回驿站后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
麹祥回到家里,只有他的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如果真是我的儿子,那么(他)耳后有一颗红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麹祥)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回到倭国,(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于是重申过去的请求,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
考点三 翻译句子
一、
1.(1)贬官,降职,远调 (2)先前,从前,原来 (3)脸色
2.(1)宦官用冷水浇他,(他)才稍微清醒。
(2)(我)很是知道这个人构思非常敏捷。
3.示例:才思敏捷(文采飞扬)
4.甲、乙两文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直接描写李白和温庭筠作文章迅速;丙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首先直接描写裴廷裕“文书敏捷”,后文又以皇上和姚洎的对话从侧面加以烘托。
【参考译文】
【甲】开元年间,翰林学士李白奉皇帝的命令起草《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当时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宦官用冷水浇他,(他)才稍微清醒。李白起来走到皇帝面前,要来毛笔一挥而就,不用修改。
【乙】温庭筠在灯烛下从不打草稿,只把手笼在袖子里,靠着书案,每首赋吟咏一次就成了,因此考场中叫他“温八吟”。
【丙】裴廷裕,乾宁年间在内廷为官,他文思敏捷,绰号“下水船”。梁太祖接替皇位时,姚洎任学士,当太祖问到裴廷裕的去向时,姚洎答道:“近年被降职,如今听说寄住在衡阳、永州一带。”太祖道:“(我)很是知道这个人构思非常敏捷。”姚洎道:“他从前在翰林院,绰号叫‘下水船’。”太祖随即对姚洎说道:“(这么说来,)你便是‘上水船’了。”姚洎微笑,深带愧色。后来议论的人都把姚洎称作急滩头的上水船。
二、
1.(1)停止 (2)本来 (3)堵塞 (4)移开,搬开,搬离
2.(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
(2)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
3.甲文中老河兵的智慧表现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等文字中可以看出,老河兵了解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精准地掌握了三者的相互关系。
乙文中雷简夫的智慧表现为善于动脑筋,懂得迂回行事。从“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中可以看出,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解决了问题。
【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更是颠倒了吗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巨石像房子那么大,靠人力不能移开,州县的人都为此忧虑。雷简夫担任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填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于是平息。
考点四 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一、
1.(1)告诉,对……说 (2)再,又 (3)有
2.(1)“忍”这个字,是通向许多奥妙的途径。
(2)长大后刻苦学习,一心读书。
3.释放小偷并给他想要的竹木;为偷窃的人修桥。
4.示例一:文章中朱穆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二:朱穆真像他父亲所说的那样特别愚笨吗
【参考译文】
【甲】富弼,字彦国,他小时候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有人说:“(他)在骂你。”彦国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叫着名字辱骂,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彦国说:“天下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那个人非常惭愧。等到他做宰相时,曾经对子孙说:“‘忍’这个字,是通向许多奥妙的途径。对于和睦亲族、处理事务非常重要。如果清廉、俭朴以外,再加上一个‘忍’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好呢 ”
【乙】孔寺丞当官的时候,因为文章与德行好,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汝州的时候,有下人捉住了偷盗竹子木材的人,孔寺丞释放了他,并问他想要得到多少,然后按照盗贼想要的数量,给了他竹木,盗贼带着惭愧之情,向他表示了感谢。孔寺丞住的地方靠近河流,有人趁着夜色,蹚水过河来偷盗蔬菜瓜果,孔寺丞说:“夜晚光线昏暗,可能会导致那个人沉入水中溺死。”于是他马上让人建造了一座桥,那个盗贼感到惭愧,不再渡河偷盗。
【丙】朱穆五岁时就颇有孝顺的名声,父母生病,他就不吃不喝,直到他们病愈为止。长大后刻苦学习,一心读书。有时思想灵感来了,自己的衣帽丢了也不知道,甚至坠落坑边。他父亲曾经认为他很愚笨,几乎搞不清马有几条腿,而朱穆在学业上则更加专心致志了。
二、
1.(1)一向,向来 (2)第二次 (3)尽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如果犁耕后也缺乏牛力,可以做个磨耙,两个人用肩和手拉着耙地,干一天可顶三头牛的力气。“若耕后牛穷”为假设,“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是顺承关系,“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为结果;故断为: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3.(1)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作成功。
(2)两个人干一整天,才可以顶一头牛的力气。
4.①字印数目是活的;②字印制作方法是活的,随时增补;③存储灵活。
5.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精神。
【参考译文】
【乙】稻田犁过一遍之后,勤劳的人还要再犁第二遍、第三遍,然后才耙。牛力缺乏的,两个人用木杠悬拉着犁铧,一前一后推拉翻土,两个人干一整天,才可以顶一头牛的力气。如果犁耕后也缺乏牛力,可以做个磨耙,两个人用肩和手拉着耙地,干一天可顶三头牛的力气。
【丙】采茶,都在二月、三月、四月间。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杵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考点五 分析人物形象
一、
1.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
2.(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排除,铲除 (3)类似,像
(4)所以
3.(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2)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不可以辅佐,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4.孔明的忠心表现在:知恩图报,尽职尽责,一心为主,不图私利。
【参考译文】
【乙】后世(认为)只有诸葛亮有伊尹的风采。他被(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仕,与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大致相似。看他告诉后主刘禅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儿子兄弟的吃穿用度,都有剩余。我在外面为官,没有别的安排,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到死的那天,不会让仓库里有多余的丝织品,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而辜负陛下。”由这些话来看,他视富贵是何等东西!所以刘备临终前对他说:“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不可以辅佐,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如果不是刘备与诸葛亮肝胆相照,他难道愿意说这样的话!
二、
1.(1)眼泪 (2)凭借什么 (3)道歉
2.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相对
3.(1)哪里有哥哥病了弟弟不对他进行照顾的呢
(2)李卫一向凭借通晓军事自傲,他的亲信随从都是关西的雄壮伟岸的人。
4.热爱读书;志向高远;直率坦诚,不避利害;重友情;会练兵。
5.示例一:不要骄傲自负、嘲笑他人,说不定会自取其辱。
示例二:有能力的人不讲求外在条件,一样能把事情做好。
示例三:不能仅凭外表评判一个人。
【参考译文】
总河督顾琮,是太傅公的第八代子孙。乾隆中期,多次升迁官职,直到任河东总河督。顾公性格刚强正直,喜欢读宋代儒家的书籍,每天常常放置一编(书)对着看,晚上灯火闪烁,像上课阅读的学生们一样。他的志向高远,常用古代的名臣自命。每遇到大事,说话直率、坦诚,不躲避利害,人们用“铁牛”这个绰号称呼他。他对友谊坚定,顾公做河督时,前任河督完颜伟病倒在官署,家属已经先行离开,顾公照顾他并侍奉汤药,十来天也没有倦怠。完颜公感谢他,顾公说:“我们一同为君王做事,已经与兄弟没有区别,哪里有哥哥病了弟弟不对他进行照顾的呢 ”完颜公非常感激,流下眼泪。所率领的河上兵士,顾琮教给他们兵法技巧,这些人都是一些灵巧敏捷且英俊的少年。曾经与敏达公李卫偶遇,李卫一向凭借通晓军事自傲,他的亲信随从都是关西的雄壮伟岸的人,(他)笑着对顾琮说:“像这样薄弱易碎的人,凭借什么抵御敌人呢 ”顾琮笑着说:“武襄公狄青因为年少英俊被西夏人轻视,因此制作了渗金面具戴着来迎战,常多次以奇取胜。如果用我的部下兵士,可以效仿狄公的方法。”因此命令(手下)与李卫的亲信随从摔跤,李卫的兵将应声倒下,顾公大笑,李卫感到很惭愧并道了歉。他(就是)如此懂得军事。
考点六 阅读延伸(谈启示或看法)
一、
1.(1)拿 (2)这样 (3)的
2.(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
3.学习贵在坚持;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之分。
【参考译文】
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将明,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啊。
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只要肯下苦功,勤奋学习,就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诗中说:“贫穷的人家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贫穷的女子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资质低的人较晚才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只能不断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朱熹常常借用这几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地方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
二、
1.(1)终,最终 (2)自我检查、反省 (3)又
2.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3.(1)所以不是贵在没有过错,而是贵在能够改正过错。
(2)人不是圣贤,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
4.缺少老师、朋友的讲习、规劝、教导。
5.示例一:一般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有求知的态度最重要。
示例二:面对新知的态度有四种,其中积极主动地求知是最佳的学习态度。
【参考译文】
【甲】过错,即使是伟大的贤人也难以避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成为大贤者,因为他们懂得改正过错。所以不是贵在没有过错,而是贵在能够改正过错。各位同学,你们不妨自我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违背廉耻、忠诚、信义的行为呢 是否对孝道和友情有所疏忽,陷入了狡诈、偷窃、刻薄的恶习之中呢 我想各位同学大概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如果不幸有这样的情况,那都是由于无知而误入歧途,平时没有师长和朋友的教导和规劝。各位同学应试着自我反省,万一发现自己有接近这些错误的行为,固然应该深感痛悔和自责,但也不应该因此就自我贬低,从而丧失了改过向善的决心。只要能够一下子彻底摆脱过去的恶习,即使是以前做过盗贼的人,现在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位君子。
【乙】人不是圣贤,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 只知道某一方面,但唯恐并非只有这一方面,又努力探求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是最好的;只知道某一方面,因为别人提起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这是次一等的;只知道某一方面,别人告诉他还有其他方面但他却不相信,这是更次一等的;只知道某一方面,却厌恶别人提到还有其他方面,这就是最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