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一、(2024·河北13~18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
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3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 请概括出来。(4分)
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3分)
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在文章倒数第2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1分)
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分析。(3分)
二、(2023·河北13~16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优先权
一
卧室里,达尔文读着华莱士随信寄来的论文,激动之情已无法按捺。多么似曾相识的文章!就差这稿纸上不是自己的手迹了。他一把撩起被子,只穿一件睡衣,坐到窗前的桌子上,飞快地扫过稿纸上的文字。
达尔文只觉眼前一阵晕眩,他稍一定神,拳头轻轻地击着桌子,喊道:“世上竟有这样的巧事!华莱士啊,你知道我在研究物种和变种问题,可是我从来没有把变异的原因和方式告诉过你,怎么你的论文简直就是我的书的缩写呢 赖尔先生,你在前几年就劝我快点儿写《物种起源》,快点儿发表,不然会有人抢先的,今天不幸被您言中了。”
达尔文的妻子爱玛一直站在他的身后,见他像是突然被雷击了一样浑身瘫软,捏着那几页纸,两手发抖。
二
书房桌子上还残留着昨晚执笔奋战的痕迹,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达尔文收拾起那半尺厚的手稿,细心地理齐,查过页数,又找来丝线拦腰捆了一道,交给爱玛说:“我们现在可以宣告结束战斗了。”
达尔文用下巴指指书桌旁的壁炉,又拾起一盒火柴放在爱玛手心里。
“查理!”爱玛声音都变了,“您不能这样,这是二十年的辛苦啊,是您的生命啊!难道就这样付之一炬,就这样前功尽弃!”
温柔的爱玛,今天突然显得十分威严,“这是伟大的成果,是将要照亮整个生物界的火炬,你怎会这样轻易地抛弃 ”
“它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但是这个成果没有我别人也已照样将它取得,说明它在我这里已经毫无意义。现在,只有此法才是最合适的处理。假如我将这本书立即出版,华莱士一定以为是我抄他的,世人将认为我不是科学家,而是盗贼。我宁肯不要优先权,也不背这个坏名声!”
“你关于物种起源的研究早就不属于您一个人,赖尔先生、霍克先生,还有那个热情的赫胥黎,他们给了你多大的支持!没有赖尔在地质方面指导,没有霍克在植物学方面的合作,哪能有今天这样的结论 ”
达尔文心软了。他说:“好吧,我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三
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辩论的一方是达尔文,而他代表的却是华莱士;另一方是赖尔和霍克,却代表达尔文。
赖尔激动地说:“查理,若再不发表,您将无法享受优先者的光荣。”
“不,赖尔先生,如果没有华莱士的这封信,我可以立即将手稿托您去发表,现在反而不能发表了。华莱士先生确实独立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划时代的课题。”
霍克插进来说:“达尔文先生,您不是比他更早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了吗 您已经陆续发表了《考察日记》和地质、动物、植物各方面的著作,就只差这层窗纸没有被最后捅破了。当1831年您出发去环球考察时,华莱士才是一个刚背上书包的六岁孩子;1842年您写出那份详细提纲时,他才是一个十九岁的学生;他是最近四年在马来半岛进行考察写出的这篇论文,而您得出这个结论已经20多年了。您就是现在发表,谁敢说是在抢优先权呢 ”
“不,霍克先生,年龄的大小不能说明成果的先后,正像您比我小八岁,但在植物学方面仍是我的老师。华莱士如果有我这样的环球经历,有我这么长时间的研究,他会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但是,您早就在辛苦研究,而且已经得出了结论,这也是事实。”
“对,结论我已经得出,华莱士也已经得出,现在冠以谁的名字就无足轻重了。你们知道,我在科学研究上,可以像钢一样的硬,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可是我在感情上却像水一样的软,我不愿朋友之间有一点儿的误解,一点儿的不敬。华莱士还年轻,他多么聪明,他应该没有烦恼地轻轻松松地去干更多的事情。我纯净的感情之水里,也绝不允许滴进这一滴污水。”
赖尔起身趋前一步,以师长的身份严肃地说:“查理,这是科学,不光是感情……”
四
1858年7月1日,一场科学史上奇怪的学术会在伦敦举行。论文作者是达尔文和华莱士,但是两人都未出席。华莱士远在马来群岛,无法赶回。而达尔文虽勉强同意同时宣布他们两人的论文,但听说华莱士不能到会,他也没有去。
赖尔主持会议,他说:“各位先生,今天我们要宣布两篇关于物种起源和变异方面的论文,无疑这是一个科学上的最新命题。更可贵的是,两位科学家达尔文和华莱士先生同时发现这一理论,但又谁也不想争优先权,只此一点在科学史上也足可大书一笔,这是我们科学界的骄傲!”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根据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改编)
请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一 → 二 → 三 → 四
面临“优先 权”问题 辩论是否放 弃“优先权”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结合语境,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6分)
(1)捏着那几页纸,两手发抖。
(2)书房桌子上还残留着昨晚执笔奋战的痕迹,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
文章第三节“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这场辩论“奇怪”在哪里 (3分)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展现了四个场景,随着地点转换,依次展开故事情节。
B.爱玛强烈要求听听华莱士的建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章表现达尔文追求学术纯净的品格,反映其光辉的人性。
D.华莱士没有立即发表论文,而是寄给前辈,同样人格高尚。
三、(2022·河北14~18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寻找“红衣姐”
李春雷
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
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的。
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
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嫁到了小榄镇上。
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
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生活,变得愈发窘困起来。
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
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营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
5年前,因为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了。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大学。每年的费用,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结清呢。每当孩子开学,那些日子都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而她呢,不得不去捡废品。
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
她常常在这儿拾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
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有时候,看看街边商铺里芳香四溢的小镇名吃——菊花肉,她也从不舍得掏钱买一盒。
社区干部调查走访后,为她一家办理了“低保”,还为她安排了工作,在一家商场当清洁工,每月1 400元。自己的工资,正好是大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丈夫的辛苦钱,又可以供养小儿子。
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
现在是早晨9点30分,小巷里空空荡荡的。
突然,一个黄衣男子驾驶摩托车飞驰而来,急火火的,似有天大事情发生。果然,啪的一声,男子口袋里掉下一沓钱。红花花的,散落在地上……
看着地上的钞票,她惊呆了。这些钱足足有上万元。
“老板,老板,丢钱了,丢钱了!”她大声喊道。
可是,“黄衣男”戴着头盔,根本听不见,风一样,跑远了。
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
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
足足过了5分钟,“黄衣男”终于急火火地跑回来了。
她还在那里站着,直挺挺的。
她吼道:“你带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小心 喊得我喉咙疼。”
20多年来,在人前,她总是自卑,畏畏缩缩的。而现在,那么理直气壮、堂堂正正。这在她的人生中,绝对是第一次。
“黄衣男”涨红了脸,蹲下去,低着头,匆匆忙忙地捡钱。
“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
说完,她就转过身去,走了,走进了小巷深处。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压根儿,也算不上什么新闻。
只是,事件现场的远处,正好有一个看风景的人,他感觉好奇,便掏出手机,顺手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一举手之拍,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这位不知名的旁观者,虽是有心人,却不够专业。他只是拍了两个背影:一个穿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
微博发表之后,开始,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关注。谁也没有想到,很快,就产生了蝴蝶效应。于是,小镇上的数十万根手指,不约而同地按动着同一个程序……
在这样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南方小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温馨小事,真情!暖人!
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
第二天早晨,这则消息,赫然登上了本地报纸。
于是,小镇上的20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根本无意识。
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
当天下午,当地多家媒体和镇政府一起组织数十个人,开始在监控显示“红衣姐”消失的地带进行地毯式搜寻。他们把所有晒红色衣服的家庭都问遍了,把所有的门板都敲响了……
傍晚时分,仍然没有踪迹。
太阳消失到地平线以下去了。
大家有些失望了。
她家的小楼临近河边,屋门紧闭着。
一位阿婆前来磨粉,敲门,无声,便大喊:“阿娣,阿娣,磨粉呢。”
“好呢。”门开了。她,探出头来。
这时,在河边一筹莫展的记者发现了她,急忙跑上前,“阿姐,你认识这个人吗 ”说着,打开报纸。
她一看,惊呆,“你找她干吗 ”
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她脸上的细微变化,“阿姐,这是你吗 我们是记者。”
她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什么事 ”
记者已经认出她,上前一把抓住,唯恐她跑掉似的,“终于找到你了!”
她更害怕了,浑身颤抖,惊骇万分,“是不是钱少了 我没有拿,连腰也没有弯一下!”
“阿姐,不是的,不是的,你误会了!”
……
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
那,是小镇的图腾!
当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
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叫妈,改称“红衣姐”,哈哈。
半夜时分,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她一时无语,脸色羞红。
自己的丈夫啊,还是那个憨人,但是蛮可爱的,那是她的最爱。
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踏踏实实的生活!
是啊,生活正在变得好起来。自己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 000元;儿子的对象也确定了,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儿前几天主动送她的。
小巷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籽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
是的,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
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
……
我们的主人公,名叫冯欢娣。
这个故事呢,发生在2014年6月17日。
(选自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寻找“红衣姐”》。(3分)
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请找出一例。(3分)
请品味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
选文中,“红衣姐”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3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以及完整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也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一、小说的有关知识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 说 三 要 素 人物 解说 在三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并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以凸显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作用 主人公→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从而反映主题;次要人物→主要用来烘托主要人物;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示例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小说的主人公,丁举人是次要人物,通过对丁举人侧面的交代,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作为线索人物,客观上起到了贯穿全篇的作用
故事 情节 解说 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作用 吸引读者,制造悬念,交代背景,埋下伏笔,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开端)→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发展)→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高潮)→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结局)
环境 见P064“九、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二、散文的有关知识
定义 以记叙、抒情为主,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类型 记叙性 散文 主要是记人、叙事、写景。散文写人写事多是截取人和事的一个片段加以生发,进行抒写;写景则可写一地一时一角之景,予以铺叙点染。记叙性散文虽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叙描之中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例如:《藤野先生》
抒情性 散文 除运用叙述、描写的方法之外,还大量采用抒情的笔法。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情露于外;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藏于中,蕴藉含蓄。例如:《春》
议论性 散文 侧重于说理、发表议论。除用事实和逻辑说理外,还用文学形象来说理,使议论与抒情结合,理论与形象结合
特点 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形散神聚
三、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顺序 特征 作用 举例
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陆定一《老山界》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条理清晰
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插叙后再接主线继续叙述中心事件 ①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显人物性格(形象);⑥深化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中,闰土、杨二嫂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照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④引出下文对……(事件或人物)的叙述;⑤强调主要内容 《背影》中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我”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补叙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①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②造成悬念,使叙事有波澜;③深化主旨,增强艺术感染力 《智取生辰纲》叙述在黄泥冈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 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顺序同时使用的。
示例:从整体结构看,《驿路梨花》全文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小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等情节,采用的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采用的是倒叙。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 特点 作用 示例
第一 人称 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④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台阶》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
第二 人称 以“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感情,便于抒情 《白杨礼赞》第2段中“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像在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 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以“他”“她”“它”“他们”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讲清楚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形式比较自由、灵活 《变色龙》中“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先是看到狗,再是发现它受伤了,接着才看到追赶的人是赫留金。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对赫留金的外貌进行刻画,极具反讽意味
五、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定义 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线索 类型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郑振铎的《猫》以“猫”为叙事线索
事件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按“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发展过程,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如鲁迅的《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见所闻等。如《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表现出“我”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叙述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老山界》以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
感情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的词语)。如《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组织材料
线索 作用 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明晰;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的文字中能明显看出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从对文章的分析中得来的,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示例)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六、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类别 解说 作用 示例
记叙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叙述了人物的家庭情况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分析: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写出了浓浓的母爱
抒情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两种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②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称颂和敬佩之情
议论 穿插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 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分析: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说明 直接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①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②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济南的冬天》) 分析:准确地说明了小山的特点以及济南所处的环境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类型 解说 作用 答题模式 示例
比喻 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写出)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的情感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春》)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和繁多,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①将物人格化,形象具体;②表意丰富,表达有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写出)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花互不相让、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出的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②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③易引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列夫·托尔斯泰》) 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盈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起来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使说理更透彻、严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雨的四季》) 分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秋雨的到来带给人们的感受,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秋雨的期盼和喜爱之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①突出某一内容,使人印象深刻;②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③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 分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春天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急切和欣喜
设问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答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读者思考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老王》) 分析: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愧怍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在问句中 ①使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③引起读者思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表现)了……的特点,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 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带上她的眼睛》) 分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世界”的奇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对偶 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①句式整齐;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语言富有节奏感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强调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景象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蒲柳人家》(节选)] 分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何大学问外貌上的特点。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八、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类别 定义 作用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 ①形象地表现思想情感,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②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③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衬托 用次要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有正衬、反衬两种 ①从侧面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表现主旨;②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对比 将相反的事物或事物的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 ①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突显主旨;②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借景 抒情 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①使抒情更含蓄;②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托物 言志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载体 使作品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先抑 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或褒扬 ①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或物特征更鲜明,形象更丰满;②更鲜明地表情达意;③使文章波澜起伏;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提示或暗示 ①使文章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严密
铺垫 在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先对主要人物、事件(或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描述 ①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照应 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手法。包括题文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三种 ①使文脉贯通,章法灵活,结构严密;②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
联想 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过程。包括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和猜测联想四种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 就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①充实文章内容;②增强文字的吸引力
卒章 显志 在文章结尾处显示中心 ①深化/升华文章主题;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悬念 通过倒叙、夸张、中断等方式造成的对情节的期待心理 ①设置悬念,引人注意;②突出有关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③增强行文的起伏之感
虚实 结合 “虚”指作品的空白或想象性内容,“实”指实物实景 ①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②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增强表现力
九、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类别 定义 作用 示例
人物 描写 外貌 描写 描述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风度等 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等 《孔乙己》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等外貌描写,刻画出孔乙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人物 描写 神态 描写 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突显人物个性 《孔乙己》中“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等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的特点
语言 描写 对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内容的具体描写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孔乙己》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等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自欺欺人的特点
动作 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动作、行为的描写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有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动作,写出了浓浓的母爱
心理 描写 对人物内心的意向、愿望、思想斗争等的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中“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写出了“我”心里的想法,从侧面烘托了藤野先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具体而又细微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揭示文章主题等 《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环境 描写 自然 环境 描写 (景物 描写) 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背景;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或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④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⑤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 《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社会 环境 描写 对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包括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复杂的人物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孔乙己》开头用了一段文字描述鲁镇酒店的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和喝酒方式的差异,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点明文章主题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时的惨状描写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出了孔乙己的惨状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描写对象 ①使主要人物或事件更加鲜明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孔乙己》中掌柜等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和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是侧面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的惨状
十、记叙文的语言风格
角度 语言风格及典例
散文 如话家常,平淡自然,饶有趣味。例:汪曾祺《昆明的雨》
通畅自然,简洁整饬,语言典雅且韵味十足。例:梁衡《壶口瀑布》
富有诗意,抒情性、节奏感都很强。例:刘成章《安塞腰鼓》
诙谐幽默,写景部分流畅而洒脱,华美而准确,形象而传神;写人叙事部分妙趣横生;多用成语,带书卷气。例: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语言平实,饱含情感,极具表现力。例:朱自清《背影》、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语言活泼,使用不少儿化词语,纯净而优雅,清新朴实。例:老舍《济南的冬天》
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例:杨绛《老王》
平易质朴,文字简洁,但内涵深厚。例: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多短句,少长句,书面语化,运用诗词典故,自然流淌。例:吴伯箫《灯笼》
语言简洁、冷峻、犀利、幽默,富于感彩;使用反语,具有强烈的嘲讽效果。例:鲁迅《藤野先生》
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饱含真情,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例:陆定一《老山界》
小说 简练而精粹,含义深刻;平实且有人情味;语言生动而富有画面感。例:鲁迅《社戏》
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叹。例:鲁迅《孔乙己》
语言含蓄优美,朴实自然,极具生活化。例:李森祥《台阶》
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精妙传神。例:阿城《溜索》
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例:刘绍棠《蒲柳人家》(节选)
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讽刺鲜明有力。例:契诃夫《变色龙》
考点一 内容、主旨的理解及概括
1.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或场景。
3.分析文段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4.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5.结合文章内容,你能说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吗
6.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唤起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一、2题)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百草园之“乐”的方面。定位答题范围→第②~⑧段;考点→提取信息;怎么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根据第②段中“油蛉在这里低唱……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概括出: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根据第④段概括出: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根据第⑦段中“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养不过夜的”和第⑧段概括出: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2024·河北14题)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 请概括出来。
(2023·河北15题)文章第三节“一场很奇怪的辩论正在客厅激烈进行”,这场辩论“奇怪”在哪里
解答内容、主旨的理解及概括的题型,一定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理解,按以下方法提取整合信息:
某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
本文(这一段)主要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故事,告诉我们(说明了)……道理。
(2024·河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 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 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 为什么 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考点二 梳理选文思路
1.参照所给的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阅读选文第×~×段,完成表格。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一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情节”。定位答题范围→全文;考点→文章思路;怎么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情节角度:根据“据说他(于勒)当初行为不正……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概括出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根据“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等语句得出故事的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根据“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等得出故事的高潮: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根据“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得出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示例一: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
示例二: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
示例三: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
示例四: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2023·河北13题)请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一 → 二 → 三 → 四
面临“优先 权”问题 辩论是否放 弃“优先权”
1.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弄清文章的层次。
具体的步骤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把握各自然段的段意;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理清层次,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第三步,将层次贯穿起来,按要求作答。
2.记叙文划分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的先后划分。
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只要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就可以分出不同阶段,从而划分出层次。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有的文章叙述的事情不是发生在一个地点的,我们可以根据地点转换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3)按描述的内容划分。
有的文章,描述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所以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有的记叙文是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感情变化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3.把握线索的技巧。
(1)记叙文常见的线索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品、情感等。
(2)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线索;有的文章标题中包含着线索。
(3)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有的文章中某个事物从头到尾反复出现,这个事物通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4)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议论抒情的语句。
(5)某人的见闻感受。有的文章会设置一个线索人物,以其在事件中的见闻感受来展开叙述。
(2024·兰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月 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着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趟,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儿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替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辫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1)
(2)
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这件事。作者插叙“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考点三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七下《老山界》“思考探究”三、4题)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理解“笨重”的意思。定位答题范围→第~段;考点→词语的理解;怎么答→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定位在文章第~段,这里的“笨重”可以从行军中有伤员、病员、马匹、装备方面考虑,不是轻装行军,故说“笨重的队伍”,再结合文本和语句中的“战胜”一词,虽“笨重”但“战胜”,从而突显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2024·河北13题)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一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2020·河北16题)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基本原则就是紧扣原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表层含义。即词语的字面含义。
2.语境义。即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修辞义。即词语运用各种修辞后的含义。常见的修辞义有:比喻义、借代义等。
4.分析原因。即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的原因。这样的词语往往是描写性的词语,比如对人物的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动作细节等描写。
5.突出人物或事物的什么特征。即所运用的词语突出了人物或事物的什么特征。
6.饱含情感。即所用的词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副词:“××”修饰(限制)……一词,准确贴切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2024·北京)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海内存知己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
文章回忆了1946年,但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赞美了跨越几十年的“人间美丽景象”。为什么这样写
“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并分析“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的表达效果。(※)
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精神财富”。
考点四 句子的理解、赏析、作用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既包括字面意思,也包括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以及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上《春》“积累拓展”四、4题)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语句的表达效果。定位答题范围→例句;考点→句子赏析;怎么答→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第⑥段写春雨。分析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都写出了春雨密的特点。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的“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2023·河北14题)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结合语境,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捏着那几页纸,两手发抖。
(2)书房桌子上还残留着昨晚执笔奋战的痕迹,墨水瓶开着口,稿纸散在桌上……
一、句子理解题
二、句子赏析题
三、分析句子作用题
(2024·广东)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画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 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 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选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到访深圳的经历。
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
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考点五 语段的作用
1.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
2.将第×段删去行不行 请说明理由。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一、1题)改编为:文章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原题为: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第⑨段”“作用”。定位答题范围→第⑨段;考点→段落作用;怎么答→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第⑨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引起下文“三味书屋”部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我的覆盆子们……”承接上文。内容上也写出了“我”对百草园的留恋之情。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内容上:写出“我”对百草园的留恋之情。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19·河北19题)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根据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解答:
(2024·济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偷书记
何君华
①我实在太喜欢那本书了,那本精装的带插图的《西游记》,每次去新华书店我都要“狼吞虎咽”地读上几页。
②我在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念寄宿初中,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6点上晚自习,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吃晚饭和自由活动。我没时间吃晚饭,也没时间自由活动,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头一个冲出教室,跑到位于苏木街道中央的新华书店去读《西游记》。新华书店5点半关门,如果不跑快点的话,看不上几页我就得“打道回府”了。
③我在我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可是电视剧拍得有点不过瘾,而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插图精美,简直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④新华书店的售货员跟我已经很熟悉了。每天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店门口时,他总是要微微地冲我点点头,或是笑一笑,或是跟我打趣:“哟,再不来我可要关门啦!”
⑤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然后便冲进最里面的那排书架前,熟练地在第三层书架上找出那本《西游记》,争分夺秒地读起来。
⑥苏木初中跟新华书店有一里多路程,留给我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你不知道,20分钟时间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太短暂了。很快,读得入神的我便会被那句熟悉的提示语打断。彼时不知道售货员已经呼喊几次了,可我此时此刻方才听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书放回书架上,又马不停蹄地跑回学校食堂去打晚饭。
⑦是的,我总是最后一个赶去食堂打饭,这时往往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可我并不觉得后悔。
⑧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要把那本《西游记》偷回来!
⑨我是偶然发现新华书店后面连接库房门的门闩没有真正上锁的。售货员每次去库房里取书都是轻轻地将它掩上,并没有将锁锁上,而库房的后门则是从里面通过门闩闩住的。也就是说,我只要趁售货员不注意,将库房后门的门闩偷偷抽开,再将库房前门的门锁虚挂在门闩上就可以了。
⑩晚上8点,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像哈萨尔的神箭一样射向新华书店。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我走的是新华书店的后门,而不是正门。我用手一推,库房的后门果然开着!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摸进库房,再摸开库房前门,在熟悉的位置上“拿”到《西游记》,然后将两道门轻轻掩好,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我将《西游记》藏在宿舍床铺的枕头底下,不敢拿出来示人。这一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可我又不敢当着同学的面将《西游记》拿出来读。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我盼望着周末快点到来,我好拿着书回家去读。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赶着羊群出去了,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西游记》从书包里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你手里拿的什么书 哪里来的 ”我读得太入迷,不知什么时候额吉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我吓了一跳,额吉见我惊吓过度的样子,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我便不打算隐瞒,将去新华书店偷书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额吉。说完,我等着额吉将原本用来赶羊的皮鞭抽打在我身上。
可是过了许久,额吉手中的鞭子也没有扬起来。额吉忽地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到底做了什么,竟生了个窃贼!”我跪倒在额吉身前,不停地向额吉认错,祈求额吉的原谅。
额吉抹干眼泪,带着我和那本《西游记》来到了新华书店。面对售货员,我早已经羞愧得抬不起头,而售货员其实早已经知晓一切:“你每次来都读那本《西游记》,现在这本书不见了,我当然猜到了是谁拿走了它,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将这本书还回来……”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额吉将兜里拉拉杂杂的零钱全部掏出来,摆放在柜台上。我知道,那些钱的数额远远超出了书的定价……
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如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已经读过多遍,它的书页也已经泛黄,但我确信,我将一辈子珍藏它。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05-06,有删改)
【读·理】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小说情节。
【读·析】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读·品】品读第段,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心理。
【读·悟】阅读要关注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将一辈子珍藏它”意蕴的理解。
考点六 分析表现手法
1.此处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二、2题)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有扬有抑写法的表达效果。定位答题范围→第②段和第⑦段;考点→写法作用;怎么答→从文章内容和主旨两方面分析。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第②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或“伟大”,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第⑦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从而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022·河北15题)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请找出一例。
分析表现手法,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这句话运用××的表现手法,××(效果)地写出了××(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了××(思想或情感)。
(2024·自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百战百胜
刘白羽
①战斗结束了。在附近一丛丛树林内的村庄里,王海清走在部队最前头。他一声不响听着背后战士们热情的纷纷谈论,笑声——他打过无数次胜仗,享受过无数次胜利的幸福,但,只有这一次,他感受了真正的胜利的愉快,愉快得有一滴眼泪从他眼边上要落下来,他赶紧伸手抹去了。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西下阳光把村边树林、田野照得通红,鸡在悠然的啼着,老乡们从村外牵回自己的牲口。王海清脸也不揩一把,走来走去,在战士群中挤着,最后在一家贫穷的农民房间里,他看见一小群战士蹲在灶火前面,火光熊熊照着他们的脸,他们注意力集中的在听中间一个抱着枪的战士讲什么——那战士慢吞吞的说:“你记住!——火线上,到了节骨眼上,你就往前,愈往前跑得快就能活下来,你愈跑得快,子弹打你的机会就愈少,敌人要打死你,可是你上去把他打死,你就活了……”这人是李百海,他眉飞色舞,坐在火光的红影里。王海清站在那里,任何人都没注意他,大家都陶醉在战后的谈话里。他笑了,他悄悄转过身走出来。
②第三天,他到营部,营长脸上漾着微笑,把一张油印的火线报纸推到他面前,诚恳的说:
③“你看!报纸上奖励你们有勇敢有战术。”
④回到连部以后,他与指导员研究了一番,把李百海的战场动作报告给团部了。经过战士们的讨论,李百海成为战斗英雄,当了班长。
⑤一九四七年冬季,冰天雪地里,经过几次残酷作战。营长升了团长,王海清升了营长,指导员因为合作得非常好,升了教导员了。不过两年多,十几次战火的锻炼,王海清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指挥员了——他带出一个非常出色的连队,这连队有勇猛素质,又有了机动、灵活、打战术的优点。现在团里作战斗部署时,总愿意掌握这个营,在紧要关头,去完成艰巨任务。可是到现在为止,他总没忘记沙山子那一次血的教训,因此每次战斗以后,他和教导员仍然不顾疲劳,进行严格的检讨,把每一个战士的伤亡都提到战术原则高度,提到自己指挥问题上来。最近一次作战以后,夜晚,王海清望望教导员,听一听开会倒在炕上睡着了的副营长和副教导员的鼾声,他说:“把他们弄醒吧!”“弄醒 !——打了一天仗太疲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