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内容(20分) 20~18分 17~14分 13~10分 9~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感情较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感情不真实
表达(25分) 25~22分 21~18分 17~14分 13~0分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用词生动 表达方式运用好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用词准确 表达方式运用较好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用词基本准确 表达方式运用一般 结构不完整 语言不通顺 用词不准确 表达方式运用差
书写(5分) 5分 4分 3~2分 1~0分
字体美观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
①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等次里给分,40分以上的作文应占一定比例,非常优秀的作文可以给满分。
②内容上有创见的或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加1~5分。加到满分为止。
③没有题目或题目不全的减3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减1分;错别字每3个减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有三处以上错误的酌情减1~3分。
④内容为诗歌但不足30行的,根据所写内容酌情减分。
⑤套写、抄袭的在第四类之内给分。
⑥文体不明确的酌情减分。
解读一 内容
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就如同画家笔下绚丽多彩的画卷,势必让阅卷老师赞叹不已。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大多把内容与中心糅合在一起,因为内容必须围绕中心来写。河北中考作文对“内容”这个板块的评定等级及要求可分为四类:
一类: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二类: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类: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具体、感情较真实。
四类: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感情不真实。
河北省一直都将“切合题意”作为中考作文的重要评判标准,并且对“切合”和“符合”进行了区分。“切合题意”是指文章在整体上围绕主题行文,十分符合题意;“符合题意”仅仅指文章能在整体上围绕主题行文;“基本符合题意”是指文章对主题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偏差;“偏离题意”指的是文章只有只言片语涉及主题或整体不合主题。
“中心突出”指的是文章能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中心思想鲜明、准确;“中心明确”指的是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中心思想明确;“中心较明确”指的是尚有中心但有部分材料游离于中心之外;“中心不明确”则是指没有明确的主题或脱离规定内容和范围选材立意。
“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突出文章的主题。在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指的是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内容具体”指的是所选材料基本能够表达主题;“内容较具体”指的是虽有一些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内容不具体”则是指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
作文源于情感,好作文源于真挚的情感,感情真挚是最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因素。评分标准中也对作文蕴含的情感做了明确的规定。“感情真挚”指的是行文真诚、恳切、感人;“感情真实”指的是行文朴实、自然、不造作;“感情较真实”指的是行文有造作的痕迹,但总体感觉自然;而“感情不真实”指矫揉造作,感情虚假。
河北省中考作文对内容较为重视。评分标准里明确指出,内容上有创见的或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加1~5分,加到满分为止。
如何使自己的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独显魅力,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呢 有以下三种主要
方法:
1.选材要新。
所谓“新”,就是在选材时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寻幽探微,巧出新意。
2.角度要小。
要善于通过细小的、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揭示引人思考的深邃内涵。从“小”处写起容易将重心落在实处,读起来回味无穷。
3.挖掘要深。
写作内容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对选材往深处开掘,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
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解读二 表达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是文章的外形。河北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表达占了25分,包括结构、语言、用词和表达方式四部分。
1.结构。
结构也称篇章,它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文章要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并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结构严谨”,就是要求我们用清晰的思路来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是对作文形式的基本要求。在评分标准中,“结构严谨”指的是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前后一致、首尾呼应、段落划分恰当,“结构完整”指的是有头有尾、分段合理,“结构基本完整”指段落划分有一些欠缺,“结构不完整”指段落划分有严重缺陷。
2.语言。
作文是门语言艺术,语言表达得完美与否将直接决定中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及得分的多少,这一点在评分标准中有突出的表现。“语言流畅”是对作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读起来文从字顺;其次是要有文采,即生动、形象,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语言标准。
3.用词。
正确的用词是构成一篇优秀作文的基础,它能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词生动”是指用词具体、形象而有感染力。词用得生动会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人感到有声有色、亲切活泼,并能在脑子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应该对一些好词、好句进行有意识地积累,并学会恰当地运用,在作文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
4.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是“表示(思想、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表达方式运用好”是指能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如写记叙文就要以记叙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为主,写议论文就必须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文体特征鲜明,不至于使阅卷老师弄不清文体。
1.结构。
结构水平的高低是反映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学会编写提纲。
拟定题目后即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这时需要先编列提纲。如果动笔之前有了一个提纲,它可以做我们的写作向导,帮助我们把思路理清,写作时就能有所依据、顺理成章。
(2)分解段落和层次。
文章主旨确立以后,就应该恰当地分解段落和层次,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的文章可以采用拟小标题的方法标明层次,吸引眼球。
(3)注意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段内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照应,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到过渡照应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
(4)努力写好结尾。
结尾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结尾是全文主旨展开的最后完成部分,也是主旨的深化部分,决不可忽视。文章结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该依据文章本身的内容、形式特点,因势而下,一脉贯通。结尾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严谨缜密,大添异彩。
2.语言。
要做到语言流畅,我们在日常作文语言运用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语言规范。
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彩,不能随自己心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
(2)语言准确。
要符合语言准确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问题和看法要表达得十分准确才行。
(3)语言连贯。
一是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二是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接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方法来确保语言呼应;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思维的“跳跃”现象。
(4)语言得体。
一是要注意表达对象,“心中要有读者”是写作的重要原则,只要试题中规定了写作对象,语言的运用就要考虑到这一条件。二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文体:记叙性文体要以情动人,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要形象生动;议论性文体要以理服人,以阐述、议论为主,语言严密概括。
3.用词。
多运用表现力强的词语,让语言生动形象起来。在写作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妙用成语。
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的精华,语约意丰,恰当使用可以令语言更精练、更生动,表意更准确、更丰富。在具体运用时,还可以对成语作灵活处理,或别解简缩,或扩充拆分,只要恰当得体,都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如“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这一‘补救’的举动反成蛇足,暴露了他的行踪,让调查组顺藤摸瓜,将其抓获归案”。“蛇足”是成语“画蛇添足”的缩写,比喻多余无用的事物。句中对成语的灵活运用,使表意更为生动而富有意蕴。
(2)掌握更多的近义词。
近义词掌握得多了,在写作时就能做到用词得心应手,各得其宜,轻松解决在写作中具体应使用哪个词语的问题。如,形容“细雨”的词语就有很多,“毛毛雨”“牛毛细雨”“丝丝细雨”“细雨霏霏”“细雨潇潇”“细雨绵绵”等,写作时,可根据不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表述。
(3)活用词语。
活用词语,是指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赋予词语贴合语境的、使表达更有趣味或意蕴的新含义。如“日子一天天悄无声息地滑走了,树叶从无到有,从鹅黄到深绿,天气也渐渐热起来了”。一个“滑”字,把日子悄无声息逝去生动地表现出来。
(4)巧用仿词。
仿词是在某种语境下,仿照既有词语,调整其中语素的顺序或者更换某个语素创造出临时新词的手法。巧用仿词,能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为灵活,富有趣味和文采。如“车像个吃得过饱的肥猪,吭哧吭哧地开走了。抛下几个没挤上去的人望‘车’兴叹”。“望‘车’兴叹”显然是仿“望洋兴叹”而创,用在这里,既赋予文句幽默的意味,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于一则具体的材料,我们可以在它的细节上下功夫,也就是通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材料丰满起来。
在塑造人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在叙事时,我们可以将抒情、议论很好地结合于叙事的过程中,让事件丰富起来。在议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叙述、描写使说理丰富、生动起来。
解读三 书写
书写工整是中考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书写不工整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并让阅卷老师产生厌恶感,所以即使一篇作文立意深刻、内容精彩、表达新颖、语言生动,一旦书写不工整,往往会掩盖作文的部分优点。
再好的文章也必须要用工整的字体书写。有些作文得分低,主要原因就是字体不清晰,使阅卷老师辨认费力。在评分标准中,“字体美观”指的是字体书写端正、整齐、规范;“字体工整”指的是字体书写规范,不歪斜;“字迹清楚”指字体基本规范,较好辨认;“字迹潦草”指书写不规范,但尚可辨认;而最坏的情况则是“字迹难辨”,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评阅。
要想让我们的中考作文书写工整,做好如下的有关工作很关键:
1.高度重视,轻松上阵。
鉴于书写工整与否直接影响中考作文得分的高低,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应该对它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考场上要做到沉着冷静,但也不要因为担心书写不工整而过度谨慎小心甚至不敢下笔,要以平静的心态作文。
2.选好工具,有备而战。
要选好书写工具,不使用漏墨的钢笔或签字笔,最好使用黑色的中性笔书写,以防笔迹过浅或过浓对书写工整造成负面影响。在写作前应先拟个提纲,胸有成竹后,再动笔行文,尽量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而涂改。
3.书写规范,正确修改。
书写工整在中考作文中对字的要求是“不求书法之美,但求规范清楚;不求遒劲漂亮,只求笔笔送到”。最好写正楷字而不要写连笔字,字体大小要适中。遇到确实需要修改的地方,可在错误处画一条斜线,将正确的内容写在旁边的作文格里,避免胡乱涂抹,保证卷面的整体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