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考作文高分秘籍
秘籍1 审题:抽丝剥茧,明确出题意图
审题,是作文第一道关口,审好题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审题就是写作之人对文题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弄清楚题目的范围、要求的过程。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取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具体要求如下:
1.全面。即通过审题,全面了解题目的要求。
题目的基本要求有这样几个方面:作文类型,写作提示,具体的写作要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具体的写作要求”,其中有两条往往会有很多同学忽视:一是“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二是字数方面的要求。这两条是对于我们的明确要求,一定要注意。
2.仔细分析命题要求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及范围,抓住命题重点。
作文命题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词语或短句组成的,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目中词语的意思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写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比如《记一次科学主题班会》,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一次班会活动,我们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好这次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记活动中的一件事,就不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了。
3.抓关键词,找出命题特点。
有些作文题目所用的词语相近,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审题时要认真加以比较,抓住关键词,找出它的特点。例如写《我和母亲》这个题目,审题时可以和《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比较一下。前者要求我们写“我”和母亲两个人,重点要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重点写母亲一个人。这样一比较,写什么内容就明确了。
总而言之,审题就是全面而细致地审读作文试题的全部材料,从而使我们在宏观上对作文题有一个整体认识。
秘籍2 立意:别出心裁,选取巧妙角度
立意,是确定文章主旨的简称。主旨,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决定材料的取舍、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的运用以及遣词造句。
方法一: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即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将一个“大”的作文范围化为一个比较“小”的作文范围,从小处着手来写。
现在出现在中考考场上的,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来讲,材料或话题内容都比较宽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笼统地去写,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可是,如果化大为小,将立意确定在一个比较小的方面,那么就能很好地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而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
方法二:深入思考。
鲁迅先生针对写作说过这样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何“开掘” 就是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对社会、生活、人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探讨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认识。
常用的思考方法有转换角度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运用发展的观点思考等。
这件事如果换成我做,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这件事发生的意义在哪儿 有什么不好之处 这就是转换角度思考。送贺卡、送书给朋友,送的是不同的礼物,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说明我们在长大,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友谊的重视,这是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以前是怎样 现在是怎么回事 以后又会怎样 这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在思考。
对于一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现象存在说明了什么 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好不好 好在哪儿 为什么不好 如果是好现象,如何能使其更多地发生 如果是不好的现象,又如何能使其减少甚至消失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青少年如何面对才是正确的 ……如此思考,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自然就会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感想也会丰富而正确。
方法三:反弹琵琶。
对人们的习惯性认识以及所熟悉的事物注入新的元素,重新解读,从而给人以新启迪和感受,让人耳目一新,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效果,就是“反弹琵琶”。
比如说,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运用反弹琵琶,就可以这样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们常说“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运用反弹琵琶,我们就可以这样说“班门弄斧,值得提倡”;人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运用反弹琵琶,我们就可以说“功夫再深,铁杵也未必能磨成针”。之后举出例子、引用名言等使人信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四:夯实思想底蕴。
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从中捕捉写作素材;经常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积累一些哲理名言,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这些都会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立意深刻的文章往往材料运用得当,富有内涵。
秘籍3 拟题:巧填标题,文题靓丽惹人眼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想,如果一个人的眼睛无神,那么这个人给人的感觉自然就是萎靡不振了;而一个人的眼睛顾盼生辉,那么这个人就会显得精神焕发。文章也是。有一个漂亮的文题,读者还没读文章就会被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一口气读下去的感觉;而一个不恰当的文题,往往令人不堪卒读,读者即使读完了整篇文章,也可能难以有什么印象。
方法一:修辞法。
就是在拟题时,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效果是能使题目形象化、生动化。
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比喻,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老师的关怀;《点燃心灵的灯》,以“灯”比喻信仰、理念、理想;《青春如歌的馈赠》,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这样的题目还有《快乐存折》《青春的雨一直在下》《希望——人生的罗盘》《架起心与心的桥梁》等。
当然,还有用其他修辞手法的:《谁说不相容》(设问)、《怎能不感恩》(反问)、《长发长,短发短》(对比)等。
方法二:引用化用法。
就是在拟题时,引用或化用一些诗词名句、歌词等,其主要效果是增强题目的亲切感、文化底蕴。比如《人间有味是清欢》,直接引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词句作标题;《知否,知否,应是考试之后》,化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词句作标题。
方法三:组合法。
就是在拟题时,将几个方面组合到一起,其主要效果是形式新颖,引人注意。
比如《家庭教育123》,采用“文字+数字”的组合;《爱心·童心·我所欲》,将三词单列,至于其中关系,留待后面的文中解决,还会设下悬念。这样的题目还有《“不!”》《感受四季·感悟芳香》《小柳树·小枣树》《1+1>2》《那雨·那人·那情》《亲人·亲情·回报》等。
方法四:设置悬念法。
就是在拟题时,巧设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其主要效果是能够吸引读者。
比如《如果没有他们……》这个题目就设置了悬念:如果没有他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读完这个题目,大家都会产出好奇心,从而往下读。《滴水之恩,以何报》这个题目在设置悬念的同时,也引人思考,从而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还有《当命运把我抛到另一块草地》《忍不住被你折服》《我们的百草园在哪儿》等。
上面所说的这些主要是针对文题而言的,实际上,在文章内用小标题时,对于小标题的拟题,也可以采用上面的这四种方法。不过,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小标题之间要照应,尽量对称、整齐。
秘籍4 选材:精挑细选,天机云锦任我裁
文章的中心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选取材料、安排材料了。
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主题,很容易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方法一:融入自我。
即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这样选出的材料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鲜的。另外,中考作文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写出真情实感,如果选择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写,也往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示例:
老家,后院,一串红开得正欢,妈妈着一袭红衣,坐在台阶前,慈爱地笑着,看我和小狗花花撒欢。突然,雷声轰隆,接着,一个个雨点砸下来,妈妈突然踉踉跄跄地跌进雨雾中,我急得大哭:“妈妈,你别走,你说过要供我念大学的!”又是一阵闪电,妈妈回过头,那坚毅的眼神直直地盯着我,然后倏忽间消失了……
(中考佳作《难忘那慈爱的眼神》)
在这篇作文中,作者就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通过回忆,写出了自己对去世的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方法二:关注时事。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示例:
君不见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许多人面对天塌地陷,没有放弃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吗 他们与死神做勇敢的拼搏,用尽最后的余热把生命怒放!惊天动地的“5·12”汶川大地震、刻骨铭心的“4·14”玉树地震、惊涛骇浪的“3·11”日本大地震,一瞬间,曾经的欢声笑语被黑暗笼罩,曾经的鸟语花香被逆流湮灭,曾经的鲜活生命被恶魔吞噬。人们的生命与心灵在灾难无情的摧残下变得伤痕累累,但灾难没有摧毁人们顽强的意志。幸存下来的人,没有时间悲伤,没有时间哀痛,而是顽强地站起来,挺起不屈的脊梁,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奏响了怒放的生命的旋律。
(中考佳作《让生命怒放》)
这一段里,就采用了“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地震、“3·11”日本大地震三件时事,用具体的事例论证了逆境可以“让生命怒放”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方法三:改编故事。
平时在课内、课外阅读中,我们会阅读到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不乏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触动的佳作,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时,这些故事就可以作为我们的材料。除了在议论文中用作举例论证的事例外,我们也可以在记叙类文体中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
示例:
思路一:三国时期,有一次,曹操领着军队去打仗。当时,烈日炎炎,附近又没有水源,士兵们都口渴难耐、浑身大汗、筋疲力尽,人人都走不动了。眼看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曹操非常着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举起马鞭,向前方一指,对士兵们说:“看!前边不是有一片茂密的梅树林吗 那些梅树上可都结满了大大的梅子,咱们还是赶到那里再休息吧。”士兵们一听前方有又甜又酸的梅子吃,口水直流,也不觉得口渴了,都来了精神。他们加快步伐,很快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小结一:仰望中,你就会发现机遇。
(中考佳作《仰望中,你就会发现……》)
这个片段主要讲的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故事。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这一成语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叙述和议论相结合,从而升华成语的含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方法四:写读后感。
读完某篇文章,我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感受。这些感受,就是读后感,也是我们写作素材的一大源泉。
示例:
风铃在岁月的沧桑里飘摇,往心里轻轻敲打,她的风韵在我心间流动,手中的书卷滑落,忽现此景:
旧上海笙歌渐起,是人们不知道日军的入侵吗 她在那幢公寓里,不愿多语,笔尖缓缓地在纸上书写她的传奇。
旧上海的夜色撩人,女人们尽情地摇摆在这歌舞之间,浓厚的妆容被灯光打得更加鲜艳。她连续数载独自面对家中的雕花家具,却也自得其乐。身上妖艳的旗袍,脸上精致的妆,还有那一股才气,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流窜。
(中考佳作《梦·旅·人》)
在这段文字中,考生就很好地写出了自己读张爱玲的著作后的感觉,并通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述了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五:选用多则材料,增大文章容量。
与简单运用少量的材料相比,运用多则材料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充实,应用在议论文中也可以使论证更充分;合理地为不同段落分配不同的材料,也可以使文章结构、逻辑更清晰。
示例:
悠悠读书情,匆匆时间步。从书中我懂得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后悔莫及。诗人陶渊明也曾发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叹。当我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作座右铭后,我便知道了“不珍惜时间的人,终会被时间抛弃”。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无穷无尽的财富——对时间的感悟。
(中考佳作《悠悠读书情》)
短短的一段文字,引用的谚语、名句就有四处,非常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的理解和珍惜。
秘籍5 结构:匠心独运,浑然天成显精致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内容的布局安排。具体说来,一篇文章的结构包括六个方面: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文章的结构就是“骨架”了。很显然,一篇文章不能没有“骨架”。结构的紧凑与否、严密与否,关系着文章的整体观感。写作一篇文章时,光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还不够,还要用心打造精美的结构,使文章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从而最佳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文质兼美。
方法一:适合文体要求。
不同的文体,其结构要求往往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应用类文体,往往有其固定的结构模式。这样一来,我们在写作时,结构安排就要适合文体要求。
除了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用的文体形式还有:书信体、日记体、童话体、寓言、故事体、小小说、通讯报道、采访体、座谈会体、说明书、剧本……对于这些文体的特点,我们要一一熟悉并掌握。这样,在需要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灵活地进行选择。结构安排,也需要适合相应的文体要求。
方法二:确定整体结构。
就文章整体结构而言,常见的有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三种。
递进式结构,就是依据时间、事情发展或地点空间的变化顺序安排文章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层次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先有前者,然后才有后者。
并列式结构,就是依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和关系来安排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因此这种结构也叫“板块式结构”,一个层次是一个板块,多个板块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总分式结构,就是文章开头或结尾总说,中间部分分说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具体形式包括三种: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方法三:精心布置局部。
细节决定成败。在打造文章结构时,光设计好整体的结构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精心布置局部结构。如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题记、后记等。
(1)段落分明。
段落指的是自然段。通常来讲,一篇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以五至六个自然段为宜。
对于一个自然段来讲,一般只需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这一个自然段里的内容都是为某一个中心意思服务的。
为了特别强调某个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句话设置为一个自然段。这样的段落叫强调段。在一篇文章里,恰当地安排一两个强调段,能使整体结构显得错落有致,富有一种参差美。
(2)精心设计开头、结尾。
对于开头、结尾,人们经常会用到的词是“凤头”“豹尾”,意思是开头要精致,结尾要有力,这也是开头、结尾的最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然后依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安排。
(3)层次清晰。
在文章中,层次往往不像段落那样明显,更多要靠读者的理解来划分。因为层次也叫“意义段”或“部分”,主要是根据表达的某一思想或讲述的某一件事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层次往往由若干自然段组成。
层次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如果作者的思路混乱,层次也会非常混乱。所以说为了保证文章层次清晰,在动笔前好好整理自己的思路,列列提纲,将自己的写作思路清晰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4)注意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其作用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承上启下”。巧妙安排好过渡,会使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
常用的过渡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过渡词,常见的便是诸如“因此”“然而”“接着”“但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二是过渡句,一般放在段首或一段的结尾处;三是过渡段,如果过渡段是一句独立的话,那么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
照应,就是前后文内容的相互对应。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好文章的照应,能使文章文脉贯通,结构紧凑,笔法摇曳多姿,章法灵活,也能强化文章某些关键性的内容,从而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或启示。
常用的照应方法有三种: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首尾照应。
(5)题记。
即在文章题目下、正文前的一段简洁的文字。好的题记,能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内涵,在吸引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理解文章。
题记的内容,既可以是一句名言或警句,也可以是自己拟的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注意的是,题记不要写得太长。
(6)后记。
即在文章的末尾加上的一段标明“后记”的文字。好的后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后记的内容,常常用以说明文章写作意图、经过,或者进一步补充交代文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跟题记一样,后记也只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一种补充,要写得尽量简短,不要过长,不能喧宾
夺主。
(7)设置小标题。
在一篇文章的具体行文中列上小标题,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功: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思路明确,在写作时,使自己掌握行文方向,集中笔墨于表现文章的主旨上;另一方面可以将文章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文章,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
秘籍6 语言:形象生动,文采斐然表现强
“生动”是指文章要讲究文采。生动的语言能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形象,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方法一:用词生动。
恰当地运用词语能使文章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示例:
春雨细小,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妩媚,纤小而不失豪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幽远和煦。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忽而浅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觉感慨镜花水月,沧海桑田。
(中考佳作《雨的四季》)
运用“温馨”“妩媚”“豪劲”“幽远”“和煦”“惊世骇俗”等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雨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表现力强的词语,从词类上讲,主要是形容词;从词语的组成上讲,主要是成语、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文言词语等。
如上面示例中的“镜花水月”,字面意思是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在这里比喻虚幻的景象。再比如“沧海桑田”,字面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在此说明世事变化很大。对于此类成语,运用时不要仅仅看其字面意思,而是要全面地理解其正确的含义。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方法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修辞本身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在写作中,如果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就能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把话说得既晓畅准确,又具有艺术感染力,意味隽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
花开花落十余年,我越来越刻意地去寻找着这“苦”。在夜深人静时,我会打开心灵,去倾听那二胡流出的长长哀调;会拿出《天净沙·秋思》,去体会天涯旅人的寂寞;会翻开那一部部的爱情悲剧,任凭眼泪涤湿我的双眼。我会为一片落叶而唏嘘感叹,会为一次挫折而终日锁眉……但这一切都源于我快乐着,其实我们内心都有一方净土——单纯、宁静,这是我们在快乐时才去寻找的,是快乐时才能体验得到的。因为有了苦,我们才发现我们快乐着。我们有时需要用“苦”去慰藉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快乐”。
(中考佳作《苦与乐》)
这一段文字中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列举一系列的行为,具体地说明我们有时需要用“苦”来慰藉我们的心灵,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思考。
方法三: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常用的句式主要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文言句式和白话句式、俗句和雅句等。对于这些句式,我们要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让文章的语言变化多姿,别有韵味。
在“方法一”所举的例子中,既有“春雨细小”之类的短句,也有“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之类的长句;既有“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之类的整句,也有“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之类的散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语气富有变化,让人读来有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之感,给人以参差美、匀称美、音韵美,使读者得到了很好的享受。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长句的“长”主要表现为单句中的修饰成分比较多。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长则容易冗赘拖沓,产生语病。需要运用长句时,一是不要过多,不能为了运用长句而运用长句;二是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和成分搭配的正确,以及句子的通顺、连贯,不能有语病。
方法四:有个性色彩。
语言最终是靠我们个人来表达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特点,这些习惯、特点便是语言的个性。在考场上,使自己的文章语言鲜明、具有个性,往往也是夺人耳目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个性越是鲜明,越能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从而在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秘籍7 感情:情感真挚,披文入情缘辞发
真情出至文。
所谓情感真挚,就是指文章能够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反映出人间真情,能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使读者深受感染。那些行文真诚、恳切、感人,描写自己真切生活感受的文章,往往也是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文章。
概括说来,情感真挚的要求有这样三点:一是真诚,抒发的情感要发自肺腑、源自内心,并且要符合客观实际;二是情感充沛,格调不低沉;三是所抒发的情感要与文章的主旨高度一致,不无限拔高。
方法一:抒写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更好地感动别人。在文章中,我们所抒发的感情一定要是自己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文章所叙述的事情,一定要真实可信,符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不然,文章就会情感虚假,令人难以读下去。
例如,自己本来没有经历过一件事,也没有思考过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就去写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或感受,这样如何能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呢 又如,面对父母、老师的奉献,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都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而无动于衷,到了作文里,想要去歌颂他们时,抒发的感情又怎能不苍白空洞
方法二:描绘细节。
细处见真情。好的记叙文都是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示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许多人读过《背影》后,都对父亲爬站台给“我”买橘子这一段印象深刻,有的甚至隔了好多年,还记得这一段。为什么 这一段没有任何赘余的修饰语,也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的只是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的白描,却把父爱写得生动传神,浓浓的亲情就深深地浓缩在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中。
方法三:巧用议论。
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巧用议论,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往往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同时,也能突出人物的情感。
示例:
我们是差生,我们学习差,成绩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们又何尝不想成为老师手中的得意“王牌”呢 我们也有自己的爱憎、理想、信念、追求。我们也正努力呀!不知老师察觉到了吗,当您有意无意中抛弃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难受啊!
(中考佳作《老师,我想对您说》)
在这一段里,作者就采用了议论的方式,真切地倾吐了“差生”的心声,期盼得到老师重视的愿望跃然纸上。
秘籍8 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
文章贵曲忌直。文似看山不喜平。
对于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往往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令人厌读;可如果写得有起伏,叙事节奏有变化,则往往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更好的表现的同时,还有引人入胜之效。
方法一: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事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我们在叙事时,就可以借助人们的这种“关切心情”设置问题,摆出矛盾,制造波澜,让读者急于知道结果,而自己并不急着挑明,只有到了适当的时候,才解开谜底,消除悬念。
方法二:调整叙述顺序。
常用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我们可以将顺叙改为倒叙,将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我们还可以在顺叙的过程中妙用插叙,从而使事情的发展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曲折。
方法三:改变人称。
常用的人称有三种形式,各有各的特点: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方法四:抑扬结合。
抑,是抑制,是对人、事的贬低,情调低沉;扬,就是表扬,是对人、事的赞扬与肯定,情调高昂。抑扬之间,是人物的情感变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或以抑衬扬,或以扬衬抑,使叙述富有曲折,从而更好地突出所要表现的内容。
抑扬结合常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用得最多的是前者。
方法五:着力渲染。
所谓渲染,指的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特点而进行的反复铺陈、详细描写。渲染得好,能起到集中、完整、强烈的效果。
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比如“天阴沉沉的,我的心也阴沉沉的”,就是用阴天来渲染自己的心情。
运用心理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感受。在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里,人物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而把这些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写下来,也能使事情富有曲折性,掀起波澜,增强文字的感染力,更好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方法六:有张有弛。
《礼记》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实生活并不是处在固定的状态之中,总是有张有弛地富有节奏地前进着。行文也是如此。紧张激烈,固然能扣人心弦,但如果一味地紧张,读者也会喘不上气来,正如一根弦,一直绷着,毫无余地,就会绷断;可如果总是松弛,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也无法引人入胜。这两个极端,我们都不能要,我们需要的是在叙事过程中,张弛结合,使文章起起伏伏、变化多姿,使人读来有错落有致、节奏分明之感。
秘籍9 点题:处处点题,主旨突出立意明
所谓点题扣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文的精神“团聚处”。在适当的地方“点题”,可以使文章之船始终行驶在题旨的航道里,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很好的彰显,更容易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而忽略“点题”,则往往使文章之船偏离航向,以致逐渐偏题。
方法一:标题点题。
标题点题,顾名思义,即在拟题时巧妙地嵌入与主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对文章的主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比如《那儿,绽满友谊的鲜花》《我从书中品味到乡愁》《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向目的地进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题目,就新鲜而醒目地点明了中心,令人一读就对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有大标题,还会有一些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如果设计得好,也会起到点题作用。重庆市2013年中考佳作《微笑的味道》中就采用了这三个小标题:“在转身处的微笑”“在凝眸处的微笑”“你我身边的微笑”。这三个小标题在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很好地显示了文章的脉络。
方法二:题记点题。
题记点题是指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点明文章主题。
如山东省聊城市中考佳作《绽放的花蕾》的题记:
一朵花的绽放需要“温暖”的提醒,然而只要绽开,它就以沁人心脾的芳香作为回报。
这则题记采用了比喻和议论,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记点题的作用:以题记来点明文旨,让人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明确的领会;借用题记,对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解释,让人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方法三:开篇点题。
开篇点题就是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处即点明文章的主旨,使人一读就能抓住文章的“意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
比如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佳作《浓浓的情意》的开头:
有一个人,我永远都会铭记于心。他给予我的那份浓浓的情意,我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忘却;那份深深的爱意,我不会因时光的飞逝而忘怀。
如此开头,就开门见山地点明“我”不能忘怀那份浓浓的情意,直接点题。
方法四:结尾点题。
所谓结尾点题,就是在结尾处概括全文内容,点明主旨,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佳作《因为有爱》的结尾:
李老师,一路有你,一路有快乐;李老师,一路有你,一路有幸福。因为有爱,我们的生命更生动;因为有爱,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如此结尾,既采用概括的形式,总结了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又通过议论的方式,点明了爱的作用,揭示了主旨。
方法五:点题句独立成段。
这种点题形式就是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独立成段,所以往往很醒目,能很好地强化给读者的印象。
中考佳作《品味李白》中就有这样独立成段的语句:
“品味李白,你会明白建立最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品味李白,你会明白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品味李白,你会明白什么叫作问心无愧。”
这样排列语段,不仅能很好地点题,而且通过它们支撑起了文章的结构,使人一目了然,达到一种简洁明快的效果。
方法六:段首点题。
这种点题形式就是在行文的主体部分,把点题的话语放在中间文段每一段的开头。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佳作《疼痛伴我成长》主体部分的每段第一句分别是:
“小时候,疼痛是跌倒时的泪水。”
“长大后,疼痛是遭到朋友误解时的委屈。”
“后来啊,疼痛是遭遇失败时的悔恨。”
如此语句,以一种引人注目的形式点题,令人对文章的内容有鲜明印象的同时,也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清晰明了。
方法七:反复点题。
运用反复,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等多处点题,使主题多次出现,不断加深读者的印象,自然能起到很好的突出主旨的效果。
反复点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不断地出现文题词语,或者能够表现主题的语句;二是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
秘籍10 卷面:整洁美观,印象良好人人夸
干净整洁的卷面方便阅读,能让评卷老师有深入阅读考生文章的想法,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要点一:字迹工整。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字迹也一样。那么,“字迹工整”是不是就要求我们所写的字像书法那样美观、好看呢 不必如此。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字迹是一般化的,我们所要求的“字迹工整”也只是说所写的字大小一致,笔画清楚,令人容易辨认、阅读。
当然,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地多练练字,熟悉熟悉硬笔书法,把字写得漂亮些、更漂亮些,对于考试与个人都是有益的。
要点二:不写错别字。
在中考评卷中,有一项明确要求,就是在一篇作文里,如果出现了三个错别字就要扣一分,而且有许多省市都在错别字方面规定最高可以扣掉五分。不仅如此,错别字的出现往往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造成文句的不通。而一篇文章里,如果病句过多,作文的得分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避免写错别字的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平时学习中,要对每个字的形、声、义有着准确而全面的掌握;二是在考场中,如果出现了一时想不起来正确书写的字,可以换个说法,换个会写的近义词来表达。
要点三:正确修改错误。
在答题过程中,会有同学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对错误进行修改。殊不知,它们虽然能改掉一处处错误,但往往也会在卷面上留下一些印迹,使得整个卷面像打了补丁似的,比较凌乱。还有不少省市作出明文规定:在卷面上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视作作记号、作弊。因此,我们应少用甚至不用涂改液、修正带。
如果在行文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呢 我们应保持文面洁净,内容清晰可见。比如某个字某个词写错了,可以轻笔一画,在旁边的作文格里写出正确的字词即可;某句话写得不够流畅、通顺,轻笔一画,将之删去即可,切不可涂成黑块或黑条。
要点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也算字,因此,书写标点符号也应按照规范。我们要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位置,比如逗号、句号一般标在格子的左下方;而问号、感叹号则在格子的左侧;在一行的最前面,不宜出现单独的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等;省略号、破折号一般占两格,而且位置一般在格子的中间;书名号、引号等,是成对使用,不要光有前书名号、上引号或后书名号、下引号。
要点五: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
就卷面整洁来讲,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首要的一点就是想好了再写,不要还没构思好就动笔写,因为这样往往会在后面的写作中再次改动,而一改动,又往往会影响卷面的干净、美观。而想好了再动笔,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情形的出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卷面上正式动笔写之前,好好列列提纲。这样不仅有助于行文时保持思路清晰,也有助于保持整个卷面的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