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河北中考考情分析
一、(2023·河北10~12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戏剧实践的意义
①在文学的意义上,戏剧是一种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与动作实现叙事功能的艺术,这是戏剧体的文学与小说、诗歌、散文之间的表达差异。因此,戏剧的独特作用并不能仅通过阅读剧本实现,而需要由实践环节最终完成。
②假如说大多数艺术门类所注重的是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那么戏剧则注重培养群体化的情感表达,通过多人共处的情境实现人的情感活动。除极少数独角戏外,戏剧都需要由多位表演者共同完成。戏剧通过群体合作,借一个历史或现实的故事完成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如独幕剧《枣儿》虽然只有两个人物,也需要“老人”和“男孩儿”的扮演者相互配合,才能表现出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因此,戏剧是有效培养合作精神的特殊途径。
③戏剧是一种特殊的代言体的叙事艺术,这使戏剧实践具有培养共情能力的作用。在戏剧演出中,参与者扮演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能够获得与扮演者实际人生相异的体验。如演出《屈原》,扮演屈原,理解了屈原对光明的追求;扮演婵娟,懂得了婵娟为正义献身的情怀。可见,参与戏剧表演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获得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与行动的宝贵经验。所以,戏剧实践让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中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乃至精神世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在别人身上“活过”,才能最有效地帮助人们摆脱仅从一己立场思考世界的思维局限,提高共情能力。
④戏剧是情感化的活动。一方面,要求表演者以充沛的情感注入表演之中,如《屈原》中的大段独白《雷电颂》,需要表演者将屈原的愤懑与渴望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演者还必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将情感的释放与表达限制在戏剧情境所规定的限度之内。如演出《宝莲灯》,沉香的扮演者与二郎神大战,必须避免伤及对手。也就是说,戏剧表演者一方面要在体验人物的基础上“进入角色”,另一方面还要始终注意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戏剧表演要求表演者内心有比表演状态中的自我更高层次的另一个“自我”,始终审视着表演的语言和行动,以实现情感表达与情感控制的平衡。
⑤总之,戏剧实践侧重于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共情能力与情感掌控能力,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全人格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傅谨《中小学戏剧课程的时代价值》改编)
梳理文章思路,用“|”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下面的材料可以放到文章哪一段作论据 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
学校举办课本剧演出活动。小冀同学饰演《天下第一楼》掌柜卢孟实,活动结束后,他表示,他对旧社会生存的艰难和世态炎凉有了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戏剧实践的意义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2·河北11~13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略谈文章的结尾
①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
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的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
(选自夏丏尊 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
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3分)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拦路虎
①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②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检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③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④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通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⑤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色”。不少人以为“文不加色”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⑥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虎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⑦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议论文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或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
分类 立论文 作者证明自己对某一论述对象所持的见解、主张和态度的正确性的议论文
驳论文 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立论文的作用:在立论文中往往有驳论的因素,但不是主要成分。其作用只在为正面论证服务。
驳论文的作用: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 点 定义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分类 中心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文章的主要见解
分论点 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判断 方法 ①文章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如《谈读书》的论点是文章首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③文章结尾,如《谈创造性思维》结尾归纳全文,指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诸多要素,表明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④此外,有的论点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去概括。如《论教养》一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论点,而是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论 据 定义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分类 事实 论据 定义: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山水画的意境》中,为了论证在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作者列举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句的例子
道理 论据 定义: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易被人接受 示例:《最苦与最乐》中引用曾子的话:“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论 证 定义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 例 论 证 特征 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标志:“如”“比如”“例如”“譬如”等
作用 列举……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具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 《无言之美》中列举了陶渊明的《时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例子,论证了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很多,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道 理 (引 用) 论 证 特征 ①引用名人言论、古语、谚语、俗语、公众所认可的道理等;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揭示,如“××曾说过”等。标志:“××说”“俗话说”、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作用 引用……的名言/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深入,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 《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如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这一论点
比 喻 论 证 特征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论证论点。标志:“如”“好像”“似”等
作用 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要阐述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
示例 《谈读书》中将人的“天生才干”比喻成“自然花草”,将“读书”比喻成“修剪移接”,以此来论述读书可补天然之不足的论点
对 比 论 证 特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比较,在对比中论证论点。标志:“相反”“反之”“但是”等文字;反义词;有正反两方面的内容
作用 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具说服力
示例 《无言之美》中,列举《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例子,先写这几句话未完全写出孔子当时的心境,再写如果这几句话说得详细的效果,对比论证了言不尽意的妙处
四、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构形式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论 证 结 构 类 型 总分式 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强调)。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分—总”(如《敬业与乐业》)、“总—分”(《怀疑与学问》)、“分—总”(如《谈创造性思维》)三种形式
并列式 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如《谈读书》
层进式 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清、说透。如《不求甚解》
五、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性 严密性 特点:①概念明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作答: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
生动性 形象性 特点: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 作答: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句式角度分析语言的生动性 示例:《无言之美》中,作者在说含蓄的雕刻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谚语
考点一 提取或概括论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请补写本段的分论点。
4.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一题)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定位答题范围→全文;考点→论点;怎么答→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列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等事例,引用曾文正、孔子、庄子等人的话,从“有业”的必要性、“敬业”的重要性、“乐业”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和论证,并点明“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对职业采取的基本态度,“乐业”是对待职业的更高境界,层层递进;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
(2023·河北12题)作者认为戏剧实践的意义是什么
提取或概括论点,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特点,再看其所处的具体位置,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取或概括即可。
(2024·遂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
寒山石
①人生当有“三足”意识:名利面前要“知足”,修身养德要“知不足”,立业做事要“不知足”。“三足”一同发力,才能行稳致远。
②名利面前,知足者常乐。知足是幸福之本。一个懂得知足、能够知足的人,心中定会充满阳光,充满幸福。知足是高洁之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就难免陷身泥潭而污染了品性,丧失了人格。知足是养生之道。“仁可长寿,德可延年。”懂得知足,自然心中常乐,有益健康长寿;相反,欲望过多,不仅易身败名裂,也易伤身劳神、心力交瘁。
③修身养德,知不足者常醒。知不足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审视,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完善。为人当知“短”。短者,短板也。 A 唯有明己之所短,知道自己的软肋是什么,才能避短扬长、补短为长,更好地完善自己。为人当知“过”。过者,过错也。“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做到有错即改,才能不断进步。为人当知“距”。距者,差距也。强化“差距意识”,学会找准差距、正视差距、补齐差距。为人当知“隅”。隅者,局限也。 B 为人当知“陋”。陋者,浅陋也。所谓“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切不可浅尝辄止,虚有其名。
④立业做事,不知足者常进。不知足,则有奋发之心。“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面对人生之路上的重峦叠嶂,当心怀凌云壮志,做到“猛志固常在”“坚志而勇为”。不知足,则有进取之姿。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思想状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不知足,则有突破之举。对事业不知足,就是要敢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勇于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善于独辟蹊径、寻求突破。不知足,则有超越之境。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要把“不停步、再出发”作为一种人生常态,保持“空杯心态”,凡事善于“归零”,不断创造超越的人生。
⑤知足,是幸福者安乐生活的压舱石;知不足,是自省者砥砺品性的磨刀石;不知足,是成功者不断进步的铺路石。面对名利,要有知足的涵养和静气,在知足中享受安乐、感受幸福;面对缺点,要有知不足的清醒和勇气,在知不足中行有方向、赶有目标;面对成绩,要有不知足的品格和志气,在不知足中激发动力、再创佳绩。
(有删减)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③段A、B两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 请简述理由。
为人处世应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否则,“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第④段,说说你对“空杯心态”的理解,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概括、分析、补充论据
1.判断论据的类型。
2.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事例。
3.指出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4.为文中某个论点选择或补写论据。
5.判断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三、1题)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事实”“作用”。定位答题范围→全文;考点→论据及其作用;怎么答→结合论据知识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开篇列出三个所谓事实: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摆出对方的论据,交代了写文章(驳论文)的缘由与时代背景。为后文批驳作铺垫。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作铺垫。
(2023·河北11题)下面的材料可以放到文章哪一段作论据 请说明理由。
材料:
学校举办课本剧演出活动。小冀同学饰演《天下第一楼》掌柜卢孟实,活动结束后,他表示,他对旧社会生存的艰难和世态炎凉有了了解和认识。
(2021·河北14题)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1.概括事实论据。
(1)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该段中的作者的观点。
(2)找出论据包含的两大要素:人物、事件,如果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具有特殊意义,也要找出来。
(3)用简洁、通顺的语言概括。
2.分析论据的内容及其作用。
(1)明确论据的类型,回顾其一般作用。
(2)联系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具体分析其作用,即它如何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补写论据的方法。
(1)明确补写的论据是要论证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2)看清楚要求补写的论据类型,即要求补写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3)注意格式。事实论据的表达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加上分析:正因为……,所以……,正体现了……。如果有字数限制,务必遵循要求。
(4)注意准确性。补写名言、格言、警句等道理论据,要注意其准确性,能写清出处的要写出来。
(2024·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谈交友(节选)
朱光潜
①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来就有同情心,生来也就需要同情心。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
②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而习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道理就在此。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坏,全看模型的好坏,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这句西谚确实是经验之谈。
③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学说不圆满处,对方的学说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逐渐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④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尝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损缺。你不必责人,先须反求诸己。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必同心,所谓“心”是指性灵①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绝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
【注释】①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下列对本文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谈到“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时,举了“共读共看”和“同喜同悲”两个正面事例。
B.作者在谈到“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时,引用古人的话和西谚作为道理论据。
C.作者在谈到“朋友会交互影响”时,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譬喻形象阐释。
D.作者在谈到“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时,从情感和性格两个方面阐释。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
A.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杨振宁《邓稼先》)
B.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可以使欢乐加倍,又可以使忧愁减半。(培根《谈友谊》)
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利哈乔夫《论
教养》)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读了本文,你对交友的原则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针对某同学“只要有共同的喜好就可以成为朋友”的片面观点,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一段文字予以反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判断句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二题)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论证方法。定位答题范围→全文;考点→辨析论证方法;怎么答→结合论证知识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文中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这些是道理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这是举例论证。另外,在说到职业乐趣时,“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运用了比喻论证。还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以“百行业为先”与“万恶懒为首”作对比,证明有业的必要。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具有说服力。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2022·河北12题)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结合实例,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基本特点,理清具体概念的含义。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
论证方法 着眼点 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 领会所举事实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理解它与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列举了……(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弄清引用了哪些资料或名言,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再把握其论证作用 引用……的名言、格言或俗语等,有力地证明了……,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吸引读者)
比喻论证 弄清把……比作……,再把握其与论点的关系 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弄清把……和……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
这一段(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论点),使得说理……(好处)。
(2024·龙东地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①人生之路,常有风雨,向上前行,终达峰顶。只有经历风雨洗礼,勇敢地攀上高峰迎接挑战,才能领略雨后彩虹的壮美,吟赏绝顶风光的无限。纵然心中有诗意,处处皆风景,但唯有行至景深处,我们才能见识天地之广阔,万物之浩渺。
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你会发现尼采此言不虚。唐代王昌龄两次被贬,几经浮沉,但一片冰心,始终为民;宋代黄庭坚被贬黔州,生活艰苦,仍兴办教育,广写诗文;明代王阳明流放贵州,尝尽辛酸,却开坛布道,恩泽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不弃初心,不改志士风骨,坚守文化之魂。他们点亮的精神之光亦穿越时空,闪耀至今。
③ 。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傅雷所说:“人的一生充满高潮和低潮,只有庸碌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2021年第一次出征世界大赛,因其参加的单项比赛均未晋级决赛,故只能在看台上观战,他戏称自己是“看台观战选手”。此后的他苦练泳技,不骄不躁,把每个薄弱点练上几百遍、几千遍。三年后,19岁的他终获“四冠王”“亚洲飞鱼”的称号。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四冠王”,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是竞技体育对他的召唤,是他点燃自我、勇往直前的信念,更是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的决心。
④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对前途迷茫,对眼前该做的事无所适从。而青年教师黄灯却在日常平凡的教学中,思考当下教育问题,不畏挑战行且知。她将目光聚焦普通本科学生这一庞大却很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跋山涉水、横跨南北,进行家访。其中不乏时间、精力、财力、与不同学生家庭沟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她却在行走间,化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亮丽风景,更以独特的视角,给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启示。
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
(作者:高雁 选自《青年文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段内容,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分论点,与②段和④段首句结构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当代中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 梳理论证思路
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是怎样论证……的观点的
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4.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二题)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批驳方式。定位答题范围→第③~⑤段;考点→论证思路;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结合第①段“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第③段“先前信‘地’,信‘物’”可知,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不是“自信”;结合第①段“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第③段“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可知,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也不是“自信”;结合第①段“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第④段“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可知,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结合第④段“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可知,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结合第⑤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可知,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综上可知,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故结合第③~⑤段可知,本文运用了驳论证过程的批驳方式。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作者主要运用了驳论证过程的批驳方式。从第①段的描述可以看出对方有关“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论据确是事实,无从批驳。但作者抓住对方谬论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分析对方的这些证据不能证明观点,批驳其论证上下不合逻辑,进而反驳对方的论点。
1.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即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分析文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一般用“四步法”梳理,即“分析层次—找出观点—辨析方法—按序组合”。“分析层次”就是根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大致梳理出文章的层次脉络;“找出观点”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段落中作者的观点;“辨析方法”是说明确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按序组合”就是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组织答案。
3.弄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段落之间能否调换位置,考查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判断这些段落是否与前面的段落前后照应,并构成总分式结构;②判断这些段落是否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等进行论证。
在梳理的过程中,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层次)、分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语言标志词:“无独有偶”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总之”表示由分到总或作出结论;等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加以梳理总结。
首先(通过……)提出了……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或发出……号召。
首先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了……结论,最后总结全文。
不能。某段(部分)列举……(事例)/引用……(名言等),论证了……;某段(部分)列举……(事例)/引用……(名言等),论证了……。分别与前面的……对应,并与之构成总分/分总/递进的关系。
(2024·北京)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迅速发展、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 。
②究竟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 所谓“尖”,即在从事的领域,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能够占据前沿领军地位;所谓“新”,是指能够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技术。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上发挥关键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要以时代、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正如七十多年前,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以国家利益为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样一批具有高尚爱国情怀、强烈担当意识的顶尖人才,勇敢地担起了强国的时代重任,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那样肩负起国家和时代使命。
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我国自主开展的5G技术研究,从标准引领到应用规模化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项研究已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上赢得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证实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培养机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心,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了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国还积极推行“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梯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意在引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意义。
B.第③段举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论证了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C.第④段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证明了继承前人成果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D.第⑤段提到的“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系列措施之一。
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⑤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五 品析议论文语言
1.句中加色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2.加色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3.文中加色的词语能否删除 为什么
4.赏析画线句子。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三、2题)“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他信力”“表达效果”。定位答题范围→本句;考点→词语赏析;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联系此句语境。“自信力”是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信力”是相信他人的力量。“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里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生动地刻画出国民党当局自欺欺人、夜郎自大、仰人鼻息、摇尾乞怜的丑恶形象,极具讽刺意味。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2022·河北11题)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
1.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角度。
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语言特点和语体特点。
(1)语言特点包括: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论证的时候,为了增加说服力和语言的生动性,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分析时,还要结合修辞手法的具体特点来分析。
(2)语体特点主要把握“逻辑严密”四个字就可以了。
2.赏析议论文语言的具体方法。
(1)赏析时一定要结合原文语句。
(2)解答揣摩加色词语的作用类题目时,要先确定词语在具体语境的含义,再指出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3)解答加色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类题目时,首先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一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不远处出现,作答时大多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词句进行概括、删改。
(4)解答文中加色词语能否删除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表修饰、限制、强调等的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
(5)解答赏析句子类题目时,要综合考虑句子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结构作用,以及它们与论点(分论点)之间的联系。
加色词表示……,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加色词不能删去,加色词在文中表示……,删除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如此一来,表述不严谨,使论证缺乏说服力。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化抽象深奥为浅显易懂,证明了……论点,语言富有文采,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王晓河
①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图式构成与创作技法。隔行不隔理。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迈向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
③从实践看,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学森曾告诫,国防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满足于模仿,不止步于相似,必须锐意创新“创着干”。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奔月、量子科技,无不是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的。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病患治疗、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
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创新之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气势壮才能本领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热血气概很重要。“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面对艰险挑战、繁重任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志,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果敢,方能唤起磅礴之力,打开科技新局面。
⑤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途,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两弹元勋”邓稼先常年风餐露宿,不仅披肝沥胆制定核试验理论方案,还时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技术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技工作者进军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有“独钓寒江雪”的毅力。“一其心”心无旁骛,“冷板凳”沉静稳坐,“刨根问底”上下求索,“磨杵成针”独具匠心,最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⑥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瞄准薄弱环节协同攻关,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删改)
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开篇引用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中连用两个加色词语“必须”,有什么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六 拓展探究
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2.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示或感悟。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积累拓展”五题)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是不是”“看法”。定位答题范围→文章和自己的认知;考点→拓展探究;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文章,找寻依据。文章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包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在文章中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掳夺者的巨大同情。所以作答此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这不是不够“爱国”。然后从雨果的做法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正直无私的角度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示例: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爱国不等于不辨是非、泯灭良知、为虎作伥,那是狭隘的爱国。其二,爱国不等于爱政府,强盗政府并不代表人民,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恰恰是爱国的表现。其三,作者敢于批判政府,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是爱国的体现。其四,作者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正义立场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022·河北13题)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拓展探究类题目虽然是开放性试题,但从根本上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答题时要运用以下方法:
(2024·甘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像狐狸一样学习
得 到
①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②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③所以,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好比你是一名数码工程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可围棋下得再好,对你的职场竞争力有什么帮助呢 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⑤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因此,“考试式学习”就难以为继。
⑥那怎么办 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你要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⑦庞德斯通洞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知识的关系,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
⑧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水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⑨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吗 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虽不是答案,却是帮你找到答案的线索。
⑩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 过去,下围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可能就是他研发的。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的“盲维”。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正因为它们分散、碎片化、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亮光。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他马上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刚从阿富汗
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 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且还有军人气概。左臂动作僵硬,说明他
刚刚受过伤。那么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并有可能让一名军医受伤呢 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比如,你想创业,你想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靠不靠谱,上哪儿去找答案 你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案情。在未知的海洋里,任何一根小树枝都是救命稻草,你有一些微茫的小线索,哪怕不精确,也没关系,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线索和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并不难找到答案。
《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冷门的体育术语,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凭什么 这就是因为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
怎样的学习方法就是“像狐狸一样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两次提到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运用“破案式学习”。
B.作者认为,“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
C.知识就像财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
D.文中引用《知识大迁移》中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有效的。
你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吗 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一、
1.①|②③④|⑤
2.放入第③段。小冀同学扮演掌柜卢孟实,对旧社会生存的艰难和世态炎凉有了了解和认识,论证了第③段“戏剧是一种特殊的代言体的叙事艺术,这使戏剧实践具有培养共情能力的作用”的观点。
3.戏剧实践能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共情能力与情感掌控能力,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全人格有重要
作用。
二、
1.“盲人骑瞎马”的意思是作者没有在计划全篇的时候谋划好结尾,而是写到哪里就在哪里结尾。
2.第③段列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这一实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示例一:我选甲。《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在感悟了藤萝花的生命力之后“加快了脚步”去做什么 这就是“余味”和“余音”。
示例二:我选乙。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
1.“拦路虎”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拦路虎》为题目,形象生动,既点明了论证的话题,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A 解析:从文章结尾“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可知,A项“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说法错误。
3.示例一: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就是一个潜伏的“拦路虎”。这个句子中的“卑鄙”是两个词语,“卑”是“低贱、卑微”的意思,“鄙”是“浅陋”的意思,这里的“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卑鄙”。
示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的“地方”就是一个潜伏的“拦路虎”。这里的“地”和“方”应断开读,“地”是“土地”的意思,“方”是“方圆”的意思。
中考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一 提取或概括论点
1.人生需具备名利面前“知足”、修身养德“知不足”、立业做事“不知足”这三种意识,并协同发力以实现行稳致远。
2.B处。这句话强调了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与B处强调的“隅者,局限也”,认识到自身局限的内容紧密相关。而A处主要强调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短板,与这句话的逻辑联系不紧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知足比作幸福者安乐生活的压舱石,把知不足比作自省者砥砺品性的磨刀石,把不知足比作成功者不断进步的铺路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4.(示例一)理解:“空杯心态”在文中指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始终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凡事善于“归零”,不断追求进步。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要有“空杯心态”,把过去的成绩放下,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提升自己。比如在学习上,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后不能放松懈怠,而应清零重新开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理解:“空杯心态”意味着不被过去的成就或认知所束缚,将一切“归零”,始终保持一种开放、谦虚、渴望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感悟:在生活中,比如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如果能以“空杯心态”对待,就会更积极地去学习新技能、接受新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中,不执着于过去的看法和经验,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他人,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总之,“空杯心态”能让我们保持进取和成长的状态。
考点二 概括、分析、补充论据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据。A项,“两个正面事例”的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可知,作者
在谈到“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时,列举了没有人和你“共读共看”和没有人和你“同喜同悲”两个反面事例。
2.D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论据。A项,作者(杨振宁)列举自己与邓稼先50年的友谊的事例,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论证第①段的观点“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B项,培根《谈友谊》中的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从正面论证第①段的观点“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C项,利哈乔夫《论教养》中的语句与第④段“人类心灵尝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的表述一致,利哈乔夫《论教养》中的语句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第④段的观点“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D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莲花从淤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它用莲花作为隐喻,
表达了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和不受世俗诱惑的能力,与本文的论题“谈朋友”无关,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
3.示例:你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朋友是会互相影响的,喜好有好与不好、高雅与低俗之分,交友应谨慎;同时交友不能以喜好为唯一标准,交友要交益友,择善而从,这才有助于在道德学问上取得成就。
考点三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或“在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勇敢地迎接挑战”)。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王昌龄、黄庭坚、王阳明面对艰难困苦不弃初心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不畏挑战,需在失意时(或挫折中)不屈不挠(或勇往直前)。
4.示例:当代中学生遇到挑战,要执着坚守、不屈不挠、不懈追求;面对困难,要不弃初心,不改风骨,勇敢地迎接挑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比如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心里特别紧张,没有发挥好,成绩不理想,但我没有气馁,经常在人多的地方锻炼自己,后来参加比赛,我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考点四 梳理论证思路
1.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项,第④段首先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的分论点,然后“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指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接着举了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以及这项研究的意义,从而论证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此项“证明了继承前人成果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性”理解有误。
3.先提出“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并从业务素养和精神内涵两方面进行阐释;然后从“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两个方面论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做法。
考点五 品析议论文语言
1.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2.以齐白石创作山水画的事例开篇,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举例论证。列举“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例,论证了“科技创新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两个“必须”既表现了陈定昌院士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决心与气概,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考点六 拓展探究
1.“像狐狸一样学习”就是除了专长,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2.第一次提到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举他的例子证明了传统社会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第二次提到是在当今时代,举其例和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的必要性。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项,由第⑤段“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因此,‘考试式学习’就难以为继”可知,文中只是说传统的“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需要向“破案式学习”转变,但并没有说“考试式学习”已经完全过时,该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文章第⑥段说的是“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并非肯定地说“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选项说法不准确;C项,文章第⑦段“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明确提到现在知识多到根本占有不过来,不能再一味强调占有得越多越好,选项“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说法错误。
4.示例一:我认为需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需要。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门类是固定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并以文字的形式确切地写在书本里,需要初中生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
示例三:我认为既要“考试式学习”,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门类固定,问题清晰,知识相对确定,这就需要“考试式学习”。但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像狐狸一样学习”。(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