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案(含解析)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案(含解析)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3: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2024·河北10~12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学习了生物学,小翼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形或方圆形。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摘录自《辞海》)
资料二:
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 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
资料三: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内。(3分)
“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资料一”介绍了玉米的知识,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B.“资料一”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资料二”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确切具体。
D.“资料三”中的育种研究实现了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应用转化。
二、(2024·张家口模拟,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甲】    
①一刀切开、一口咬下,口感绵软、桃汁黏稠、刀切不流汁……每到夏末秋初,这样的场景,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衡水深州250平方公里蜜桃核心产区内的一座座果园里。这,就是深州蜜桃的“魔力”。
②从外形上看,深州蜜桃个头硕大、果型秀美,顶部有明显的凸尖,自顶部凸尖至底部有一条极深的桃缝,这是深州蜜桃所特有的。这条深凹进去的桃缝,像经过了精确计算一样,将深州蜜桃均匀地分成了对称的两半。
③真正使深州蜜桃成为“桃中之王”的,不仅是上述的“秀外”,更重要的是它口感的“慧中”。深州蜜桃“刀切不流汁”的奥秘,在于其果实含糖量极高,果汁极其浓稠。深州蜜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在12%以上,最高可达20%。要知道一般的桃、梨、葡萄等北方水果含糖量往往只在8%~10%之间;苹果、荔枝等甜味更浓的水果,含糖量也往往只在9%~13%之间;含糖量超过14%的水果,除了柿子,通常就只有南方出产的桂圆、香蕉了。
④深州蜜桃地域性极强。在深州,适合种植蜜桃的土地也仅有1 300多公顷。深州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以上积温4 863 ℃,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日照2 563小时,光照充足。
⑤由古河道堆积而成的砂壤质潮土不易积水、通透性好,加上富含的诸多矿物质和养分,这种特殊的地理构造最适宜桃树生长。相比之下,深州南部区域多是透气性差、保水性好的黏土土壤,就不那么适宜蜜桃的生长了。
(选自《河北日报》,有删改)
【乙】桃文化
①若要追溯桃文化的起源,不能不联想到《山海经》中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其中的“邓林”即指桃林。
②关于桃林的另一则著名传说就要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忽逢桃花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显然是令人神往的世外佳境,成了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唐代王维就写出了“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美好诗篇。
③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人面桃花”四字常被后世文人墨客用来形容美好爱情。
④也是因此,古人喜欢把“桃花”作为地理上的命名,如“桃花坞”“桃花庵”等。唐伯虎更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用“老死花间酒”的生活方式去对比“鞠躬车马前”,暗含着对平凡真实的生活的歌咏。
⑤不仅如此,桃花也有着辟邪的象征意义。《齐民要术·种桃篇》中记载,“东方神桃九根,宜子孙,除凶祸”。
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为甲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桃文化”“瑰宝”“传承”三个词语写一句话,补写在乙文第⑥段的横线上,作为全文的结束语。(3分)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第③段“秀外”指深州蜜桃个头硕大、果型秀美;“慧中”指深州蜜桃含糖量极高,果汁极其
浓稠。
B.甲文第④⑤段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C.乙文中王维的诗句,是用来证明“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成为后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观点的。
D.乙文第⑤段“除凶祸”中的“除”应解释为“除去”“铲除”。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
1.文字类文本,由纯文字组成,该类文本有别于中心明确、意思完整的连续性文本,一定程度上属于非逻辑性文字,如网络论坛评论留言、截取的片段材料、说明书、对联、颁奖词、口号标语、留言条、证书等。
2.图画类文本,如徽标、漫画、示意类图片(道路交通示意图、线路图、地图、指示牌、建筑结构功能示意图等)等等。
3.表格类文本,如表格、曲线图、饼图、柱状图、环形图、时刻表、凭证单据等等。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地图、清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2.在文体上,可跨文体。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在主题上,较集中。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现阅读与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
四、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方式
1.多维罗列型,即围绕某一个话题或主题,罗列出其各个角度的材料。
2.链接拓展型,即“1+N”的形式。指以某一则材料为主(多是完整的连续性文本),在其后链接相关的非连续性片段材料作为拓展补充。
3.补充印证型,指提供两则或多则材料,这些材料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为印证。
4.对照比较型,指围绕某一个话题或主题,提供观点态度、价值取向等迥然不同的材料,形成相互比照的板块,让学生进行思辨解读。
考点一 理解辨析材料内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湖南)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原文见针对训练)
A.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
B.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均设有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D.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材料”“理解与推断”“正确”。定位答题范围→所给材料;考点→内容理解;怎么答→将选项内容和材料比对。
第二步,细读材料,找寻依据。A项,根据材料一可知,“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述正确;“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材料没有提及,无中生有。B项,根据材料一“截至2023年10月末国内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共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 507个”分析,“均设有”与材料内容不符,且“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材料没有提及,无中生有。C项,根据材料二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分析,动力电池回收是根据电池最大剩余容量,来决定其回收利用的领域,这样做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D项,根据材料三“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工艺”分析,“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与材料内容不符。
第三步,确定答案。
【答案】 C
内容的理解与辨析,以单选题的形式设题,有四个选项,每一个选项长度相当,信息均来自文本,考生需要阅读选项,结合文章进行梳理和辨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做这种题目,常常采用四步解题法:
(1)一审——审题干,圈关键词,是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2)二找——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并标注。
(3)三比——选项切片,圈出敏感词(代词、对象、限制词、修饰词),并根据选择题设题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以偏概全、范围失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主次颠倒、表述绝对”,仔细比对原文。
(4)四判断——根据比对结果确定答案。
(2024·湖南)科技进步,生态文明。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电池最大剩余容量 回收利用领域
60%~80% 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
20%~60% 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
20%以下 报废、专业拆解,提取有价值金属循环利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4年5月16日)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
B.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均设有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D.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
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
记者: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考点二 提炼与概括材料内容
  1.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2.从上面材料中概括出……的主要特点。
(2024·邯郸模拟)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原文见针对训练)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材料二”。定位答题范围→材料二;考点→内容概括;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材料,找寻依据。根据材料二第1段“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包括清洁环境,祭祀祖先,以及拜贺宗亲乡党;根据材料二第4段“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还有迎送往还;根据材料二第2段“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还有早起燃放爆竹;根据材料二第3段“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还有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根据材料二第3段“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还有守岁。
第三,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迎送往还;早起燃放爆竹;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守岁。
提炼与概括材料内容,是对考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检测,常以简答题的形式设题。解题时要将题干的信息,对应原文文本进行梳理分析,细心地进行筛选与概括。
做这种题目,常常采用四步解题法:
(1)一审——仔细审题干,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关键词,明确筛选的方向,然后根据要筛选的方向,回归文本,锁定答题的区间。
(2)二提——在答题区间内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做到准确、全面,还需借助一定的方法。
①抓关键语句法。抓住总起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抓住给出概念或解说的句子,抓住进行比较或分析后得出结论的句子等。
②抓关键词或关键标点法。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性词语或者标点符号来筛选信息。
③“点面结合”法。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3)三整合——对筛选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有些信息可直接整合;有些信息除文中的语句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的语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需注意表述的准确和简洁。在整合时,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尽量不用修饰语,用自己话概括时,尽量用短句。
(4)四校对——答案形成后,与题干的问法、字数要求、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无漏掉的要点,答题时分点作答。
(2024·邯郸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而“年”的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历
法的进步。历法作为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学意义上共有三种,即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
简单说来,太阳历以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现代测定值大约为365.2422天)为基本周期,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如现在的公历。太阴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为月的基本周期,12个月组成一年,为354日或355日。
而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已能够测定一年为366天,并且能够通过设定闰月的方式调节阴阳,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熟,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虽然历法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5日,有删改)
根据材料一,说说影响“年”这一概念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介绍春节,两个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图文转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从图表中得出的信息。
2.材料中的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请提出解决的措施。
(2024·连云港)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发现。(原文见针对训练)
(1)时间: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2020 2024
你的发现:
(2)数字:38万千米、26天、1 731克
你的发现: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材料二”“探究发现”。定位答题范围→材料二;考点→图文转换;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材料,找寻依据。首先看发展过程,从材料二图表可知,从2004年到2024年,近20年的时间里,嫦娥探月工程由“嫦娥一号”发展到“嫦娥六号”。且新的探测器的诞生时间间隔在3年左右,最长的是5年,最短的是2年。由此可得:在近20年间,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一直持续不断开展,一般相隔3年,最长不超过5年,最短不超过2年。再看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从图表可知,嫦娥系列飞行器在不断发展进步,如“嫦娥四号经过约38万千米、26天漫长飞行后,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中“38万千米”表明嫦娥四号飞行距离之长,“26天”表明飞行时间之久。而“嫦娥五号登陆月球采样并成功携带1 731克月球样本返回地球”中的“1 731克”用月球样本精确的数据表明嫦娥五号取得的科学成果重要。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作答。
【答案】 (1)在近20年间,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一直持续不断开展,一般相隔3年,最长不超过5年,最短不超过2年。
(2)“38万千米”表明嫦娥四号飞行距离之长,“26天”表明飞行时间之久。“1 731克”用月球样本精确的数据表明嫦娥五号取得的科学成果重要。
1.徽标漫画类。
一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
二看文字——配图文字、标题会暗示主题和观点。
三看图的构成要素——画面中的数字、线条、色彩、人物的穿着装饰表情动作都要观察,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说明。
四联系社会现实,体会意蕴。
2.图示类。
对图示类的文本,找到箭头的方向和方位,说明方位和路线即可。
3.表格类。
一读题干:认真审读题干,找到答题方向。
二读图表:①细看表头——提取表头或表头关键词;
②观察数值——从横行和纵列提取记录的信息,比高低,看走势,找规律,归类别。
三转换文字:用词要准确——①不出现具体数字、分数、小数、百分数,用相对应的文字代替,比如:绝大多数、大部分、少数、超过一半、接近……;②只出现趋势(越来越)、“最”值(最大或最小)、比较关系(A比B)。
四将表头、横行、纵列关键信息和数字信息组合答题,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的格式。
(2024·连云港)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飞天”为专题选取了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请回答
问题。
材料一:
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ASO–S)发射一年多以来,已经观测到了100多例太阳白光耀斑。“夸父一号”卫星搭载的白光太阳望远镜的工作波段为360纳米±2纳米波段,这是人类首次在这个波段进行空间连续观测。观测时,白光太阳望远镜每两分钟对全日面进行一次成像,视场覆盖1.2个太阳半径。当有白光耀斑爆发时,白光太阳望远镜会自动进入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以1秒或2秒的时间分辨率对日面局部区域进行快速成像。观测同时发现,耀斑白光辐射出现的地点并不固定。下一步,“夸父一号”卫星团队将对爆发模式下的白光耀斑数据进行分析,对360纳米波段的白光耀斑进行探究。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9日)
材料二:
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材料三: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近日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揽月”取自毛泽东同志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5日)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夸父一号”在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下,通过对日面局部区域快速成像的方式,收集到了全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
B.嫦娥二号被月球引力捕获后,在太空中验证和试验了多项新技术、新设备,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的实施。
C.“梦舟”是登月版载人飞船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载人飞船的统称,其中登月版名称是“梦舟Y”。
D.作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飞行器,嫦娥系列探测器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都是由长征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
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1)时间: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2020 2024
你的发现:

(2)数字:38万千米、26天、1 731克
你的发现:

(3)由此探究出的科学精神:

从三则材料中,你发现命名上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诗意和浪漫。请从以下名称中选取一个,仿照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写一段话对这个名称加以阐释。
备选名称:夸父一号 玉兔号 长征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 拓展探索
  1.利用文本材料,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有人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材料,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2024·石家庄模拟)小航同学以表格形式搜集整理了近年来中国航天器的名称,思考分析下面表格里的内容,你发现中国航天器的命名有哪些特点 (原文见针对训练)
航天器的名称 航天器的使命 起名的由来
嫦娥 探月 工程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的人物,居住在月宫
祝融 火星车 上古时代神话故事中掌管用火的火神
天问 火星 探测器 屈原长诗《天问》,其中有许多关乎宇宙的问题
北斗 全球 定位 古人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
玉兔 月球 探测车 神话故事中玉兔是居住在月宫中捣药的“神兽”
悟空 暗物质 探测 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经典形象,具有火眼金睛,引申为“领悟、探索太空”之意
…… …… ……
  【解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要点:中国航天器的命名有哪些特点 定位答题范围→表格;考点→拓展探索;怎么答→分析作答。
第二步,细读材料,找寻依据。根据“探月工程”的名称“嫦娥”的由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的人物,居住在月宫”以及“月球探测车”的名称“玉兔”的由来“神话故事中玉兔是居住在月宫中捣药的‘神兽’”可知,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富有中国式的智慧和浪漫,承载着对太空的美好幻想;根据“火星车”的名称“祝融”的由来“上古时代神话故事中掌管用火的火神”以及“全球定位”的名称“北斗”的由来“古人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可知,命名接地气、有雅气;根据“火星探测器”的名称“天问”的由来“屈原长诗《天问》,其中有许多关乎宇宙的问题”可知,命名也体现了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暗物质探测”的名称“悟空”的由来“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经典形象,具有火眼金睛,引申为‘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可知,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命名也体现了大国航天的胸怀及航天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三步,梳理要点,规范答案。
【答案】 ①重视弘扬传统文化。②接地气、有雅气。③体现大国航天的胸怀及航天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④都承载着对太空的美好幻想。⑤富有中国式的智慧和浪漫。
1.提建议。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同时明确所提建议的对象,即针对什么人、什么问题或现象提建议。
(2)抓住答题区域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思考和提建议。
建议要紧扣材料;要合理、可操作性强;要分条陈述答案,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2.谈启示。
(1)读懂材料大意,把握材料的创作意图,明确作者要传达的观点。
(2)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
(3)选择适当的角度,精练地表达自己根据话题或材料得到的感悟或领悟到的道理。
3.表看法。
(1)对于材料阐述的某种现象或做法,答题时,首先要立场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
(2)可以引用文中出现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分析,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精练地阐述理由。
4.链接材料。
(1)分析链接材料,找出说明的事理。
(2)明确链接材料和文中材料的关系,抓关键词,提炼要点。
(3)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写出探究结果。
针对……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根据材料……的观点,我得到的启示是……。
我认为……,理由是……。
文中材料主要说明了……,链接材料主要说明了……。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2024·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新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
  材料二 赞精神: 逐梦苍穹,笃行不怠。2023年是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从“神五”到“神十七”,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实验室到建成空间站……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突破了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太空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伟大成就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创新创造、辛勤努力和牺牲奉献。“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指令长说:“身体可以失重,但心灵永远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时代、不负梦想。”这正是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
请为材料一拟写一则醒目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两则材料报道的角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航同学以表格形式搜集整理了近年来中国航天器的名称,思考分析下面表格里的内容,你发现中国航天器的命名有哪些特点 (※)
航天器 的名称 航天器 的使命 起名的由来
嫦娥 探月 工程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的人物,居住在月宫
祝融 火星车 上古时代神话故事中掌管用火的火神
天问 火星 探测器 屈原长诗《天问》,其中有许多关乎宇宙的问题
北斗 全球 定位 古人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
玉兔 月球 探测车 神话故事中玉兔是居住在月宫中捣药的“神兽”
悟空 暗物质 探测 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经典形象,具有火眼金睛,引申为“领悟、探索太空”之意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一、
1.习性 产地 用途
2.异花授粉。
3.D 解析:结合资料三“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可知,“从‘田间’到‘实验室’”错误。
二、
1.示例一:深州蜜桃 示例二:桃中之王——深州蜜桃 示例三:秀外慧中的深州蜜桃(所拟标题恰当即可)
2.示例:由此可见,作为文化瑰宝的桃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我们应义不容辞欣赏和传承桃文化。(意思对即可)
3.B 解析:B项中,甲文第④段“深州蜜桃地域性极强。在深州,适合种植蜜桃的土地也仅有1 300多公顷”“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以上积温4 863℃,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日照2 563小时,光照充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⑤段“这种特殊的地理构造最适宜桃树生长。相比之下,深州南部区域多是透气性差、保水性好的黏土土壤,就不那么适宜蜜桃的生长了”则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甲文第④⑤段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中考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一 理解辨析材料内容
1.C
2.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电池
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如何确保安全和环保
考点二 提炼与概括材料内容
1.①与历法采用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相关;②与谷物成熟的周期有关。
2.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迎送往还;早起燃放爆竹;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
3.材料一侧重介绍春节的起源,材料二侧重介绍春节的发展历史。
考点三 图文转换
1.C 解析:A项,“全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应是“360纳米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B项,嫦娥二号是为探月工程第二步做准备而不是“实施”。D项,嫦娥系列探测器不是“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飞行器”。
2.(1)在近20年间,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一直持续不断开展,一般相隔3年,最长不超过5年,最短不超过2年。
(2)“38万千米”表明嫦娥四号飞行距离之长,“26天”表明飞行时间之久。“1 731克”用月球样本精确的数据表明嫦娥五号取得的科学成果重要。
(3)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的实践探索。
3.示例一:“夸父一号”取自中国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执着精神。
示例二:“玉兔号”取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神往和对月球奥秘的探索精神。
示例三:“长征十号”取自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明执着坚定不断探索宇宙的精神。
考点四 拓展探索
1.示例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天
示例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示例:材料一用叙述,报道真实;材料二用议论,评价意义。
3.①重视弘扬传统文化。②接地气、有雅气。③体现大国航天的胸怀及航天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④都承载着对太空的美好幻想。⑤富有中国式的智慧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