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十二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8 09: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二章《论 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关于《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听读课文温馨提示:
1、注意生字的注音
2、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译一译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按时先生,指孔子“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代指学习的内容也、也是了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志同道合的人表顺接,然后表转折,却复习
温习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分析文义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wèi忠心,尽心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谋划,商量办法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表顺承,就迷惑、疑惑独立做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越过、超过规范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分析文义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三个阶段 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 以 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温习可以凭借表承接,就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却迷惑表转折,却疑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分析文义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能忍受乐趣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分析文义分析内涵这六章中,有讲学习方法、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分别是哪些语句?
在方法上、学习态度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课文又强调了什么?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 乎 ?不断温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最有效的是温故知新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学习态度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治学的人重要视品德修养,多次反躬自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代词,学问……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表顺承乐趣正当手段对于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讲个人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几个在其中表顺承跟从、学习走路一定选择好的方面,优点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河流流逝这舍弃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指出时间的宝贵。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表并列坚守恳切仁德表并列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分析文义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学习的乐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1、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外拓展阅读 它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宏大量。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高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 三千 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人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①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讲思想道德修养(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句子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要掌握真正的知识就必须
对旧知识的联系应做到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欲与友人相见时心情的句子是:??3、理解背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学习的三重境界层次):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⑨喜迎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则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比较,从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精要,做到学有所获。客观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样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论语》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公输》反映出墨家“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 “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今天,既要重视人个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