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神话的相关知识,感受神话的魅力。
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把握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重难点)
3.感受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讲·造人故事
任务三 思·女神形象
任务四 比读,总结想象
【新课导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并没有分开,而是一个大气团,盘古就一直睡在这个大气团中。他这一觉足足睡了一万八千年。
当盘古一觉醒来,眼前一片漆黑。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不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上万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临死前,盘古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呻吟之声变成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头发和胡须变成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草地林木;肌肉变成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雨露和甘霖。盘古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术,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有请袁珂爷爷给大家讲故事!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四川新都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体知识】
神话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因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人类奥秘的愿望。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词语辨析】
开辟与开拓
任务二 讲·造人故事
要求:
1.完成学习任务单
2.根据图片提示,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新课标·学习任务单
看图讲故事
图1:女娲行走在这片莽(mǎng)莽榛(zhēn)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图2: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图3: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图4:“妈妈,妈妈……”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示例: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用手一个个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任务三 思·女神形象
要求:
生动感人的神话,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①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孩子气的女娲形象。
②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动作描写。“掘起”“掺和”“揉团”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将女娲造人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表现了女娲创造人类时的认真。
③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神态描写。写女娲为自己创造的生物感到喜悦。把女娲的母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
④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写女娲为造更多的人而不停地工作,表现了她的勤劳和辛苦。
⑤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出女娲的聪明智慧。
女娲形象总括: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女神。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作者是怎样塑造女娲这个形象的?
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塑造了女娲这个神通广大的“神”,成就了她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她,虽是神,却有人的情感、人的智慧。而这一切又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作者借助想象创造出来的。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任务四 比读,总结想象
要求:
1.阅读课文和《风俗通》相关记载,说说课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结合今天的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
1.阅读课文和《风俗通》相关记载,说说课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增添:
增添了环境(景物)描写、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女娲造人的原因及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快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也丰富了女娲的形象,使其不仅有神性,更有了人性。
删改:
作者认为《风俗通》的这句是“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故改编时舍弃了。
2.结合今天的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
同学1: “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却无法对人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单纯从回答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说,“女娲造人”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不值得推荐。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是有意义的。
同学2:“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却无法对人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单纯从回答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说,“女娲造人”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不值得推荐。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是有意义的。
【课堂总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2.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新课标·文化自信
中国航天与古代神话
【课后作业】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②;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④。
注释:
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②河、渭:黄河,渭水。
③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④邓林即为“桃林”。
要求:发挥想象,梳理情节,突出形象,将《夸父逐日》扩充成一则神话故事,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