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7课《人,应该有所畏惧》课件(22张PPT)(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7课《人,应该有所畏惧》课件(22张PPT)(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8 09: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人,应该有所畏惧 戴厚英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
第7课教学目标:
1.熟悉一般驳论文结构,理解本文在驳错误看法的同时树立什么正确观点。即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2.通读课文,理清本文行文思路。体会语言严密的特点;
3.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如何正确看待事物。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层层论证的方式。
作者简介戴厚英 (1938—1996),女,安徽颍上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诗人之死》、《人啊,人!》;中短篇小说《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导入
1.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是什么?驳论文的结构是什么?更多的驳论文是有破有立的,是在批驳错误看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2.我们经常说:“人,应该有所畏惧。”那么,请看作者对此有何看法?自主探究精读分析:(区分观点与材料)
1.本段观点。
2.本段所举罪犯例子和自己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3.两个问句有何不同?
4.最后一句之意?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点拨:
(1)本文开头针对什么说法发表议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人,应该畏惧什么?应如何畏惧?文章哪些内容做了论述?
(3)结尾一段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2.提问、归纳:
第一部分:(1-3)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提出人不可能无所畏惧。
第二部分:(4-7)论述人的畏惧与追求的关系。
第三部分:(8-19)论述人在学会追求的时候,也应该学会畏惧。
第四部分:(20)点题,呼应开头。(一)、分析第一部分:
1段:简要交代有此观点的缘故。
2段:简要分析口头说无所畏惧的人其实畏惧很多,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
3段: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活世上不可能无所畏惧,不同的在于畏惧什么。(二)、分析第二部分:
4段:以暴力抢劫犯为例,与真豪杰、真英雄对比分析,论证了畏惧有为己为人之分,有畏正畏邪之别。
5-6段:以满足个人欲望的人与有崇高追求的人为例,论证人的畏惧和追求向往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密不可分。
7段:补充说明有崇高追求的人大有人在。(三)、分析第三部分:
8-13段:论述人应该畏惧理性良心。
14、15段:论述人应该畏惧法律。
16段:论述人应该畏惧上帝鬼神。
17段:对以上8、16段进行总结,三种畏惧应该结合才能更具威力。
18段:把三种畏惧分为惧外和惧内,希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教人学会畏惧。
19段:以犯罪自白的事例点出不知畏惧的危害。(四)、分析第四部分:
20段:皆为一反问句式再次点题,呼应开头,强调作人应该有所畏惧。结构图解人不可能无所畏惧(提出问题)人的畏惧与追求的关系(分析问题)人既要学会追求,也要学会畏惧(解决问题)表明观点1.畏惧的区别2.畏惧与追求的关系3.崇高的追求大有人在1.畏惧与理性良心结合2.畏惧法律3.畏惧上帝神鬼4.畏惧的分类5.不知畏惧的危害人,应该有所畏惧人,应该有所畏惧写作特色1.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文采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人,应该有所畏惧”的中心论点本就是针对“无所畏惧”提出的。文章第1段点题后,第2段直接就通过例证分析,反驳了“无所畏惧”。后文中,又多次论述了“无所畏惧”带来的伤害,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2.简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本文的语言简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说理透彻,请举出一例。人之为人,本应明白何止当求,何者当惧。然而此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难。人世间求的不当求,惧的不当惧者,不可胜数。罪犯只是一些极端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无不有求惧不当的问题。扪心自问,谁没有许多事当说不说,当为不为,不当说、不当为的却说了、为了的时候?是所谓‘违心之举’。为什么要‘违心’呢?求惧失当之故也。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例证分析,反驳了“无所畏惧”的说法,论述了“无所畏惧”带来的危害,有力地阐明了“人,应该有所畏惧”的中心论点,揭示了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布置作业1.课文中提出“人,应该有所畏惧”,那么,作者认为应该畏惧什么呢?2.积累词语。查词典,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
扪心自问 天经地义 黯然神伤 哑然失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