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传染病和免疫 2025年中考生物学专题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讲 传染病和免疫 2025年中考生物学专题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2-02 18: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讲 传染病和免疫
考点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①    、②    和③    等生物。
(2)传染病:由④     (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⑤    的疾病。
(3)特点:传染病具有⑥    性和⑦    性。肺结核由⑧    引起,接种卡介苗可预防。
传染病的分类
(1)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分类
a.细菌性传染病:肺结核、⑨    痢疾。
b.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乙型肝炎、⑩            。
c.寄生虫传染病:   病。
(2)根据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类型 传播途径 常见疾病
呼吸道 传染病 主要通过   、   进行传播 流行性   、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消化道 传染病 主要通过      进行传播 细菌性痢疾、      、蛔虫病、脊髓灰质炎等
血液 传染病 主要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进行传播 西尼罗热、流行性乙型脑炎、  
体表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   等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三者缺一不可)
基本环节 概念
传染源 能够散播    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    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     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针对患病的    采取的措施。
识别特征:一般会治疗、隔离病人,杀死并深埋有病的或携带    的动物等。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        之间的环境采取的措施。
识别特征:用具或环境的消毒、通风、卫生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针对    的人或    采取的措施。
识别特征:使健康的人远离病区,注射    ,加强    、合理营养、增强抵抗力等。
【图示解读】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易混淆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三者是有区别的,不要误认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就是传染源,也不要把传播途径当成传染源。
预防传染病的要求
(1)要求:在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    和    相结合。
(2)举例: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     、       为重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        ,        为重点。
考点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名称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 防线    和 阻挡    、    、清除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 溶解、   和 消灭病原体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三道 防线 免疫器官、 产生   、 清除   或 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特异性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名称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时间 生来   的 出生后   的
获得 途径 通过遗传获得 与病原体“斗争”后获得,不遗传
特点 不针对     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   作用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   起作用
包括 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作用 机理 直接   、   或杀死病原体 产生   ,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抗原
举例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注射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抗体与抗原
(1)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     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   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3)特点: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   性,即抗体只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起作用,具有“一对一”的关系。
(4)有的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   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   ,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机理
皮肤黏膜第一道,杀菌物质第二道;
生来就有不选择,把病原体清除掉;
免疫器官和细胞,保卫人体第三道;
产生抗体与抗原,病原体中选目标。
误认为抗原只是引起疾病的病原体
不要误认为抗原只是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病原体,还包括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异物,如动物血清、花粉等。
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    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和“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    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    细胞和    
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功能
a.防御保护:抵抗    的侵入,防止    的产生。
b.自身稳定:清除体内    、    和    的细胞。
c.免疫监视:    、    和    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免疫的不利影响
a.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    ,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一般都用       
皮肤,以防自身免疫系统发生排斥反应。
b.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如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体内的某些    
和    会引起过敏。
过敏反应: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    时造成的。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找出    ,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    。
免疫功能适中最好,过弱难以抵抗病原体,过强会产生过敏反应,甚至死亡。
计划免疫
(1)疫苗:通常是用    的或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如卡介苗、百白破等。
(2)概念: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    。
(3)目的:达到预防、控制和    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4)原理:给人体接种疫苗后,使人体产生相应的    ,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计划免疫是    免疫。
(5)范围: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能通过计划免疫来预防。
艾滋病
(1)概念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          (简称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引起的危害极大的血液传染病。
(2)病原体
           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    、    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3)传播途径:    传播、    传播、    传播。
(4)危害: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    系统,使人不能抵御病原体。
(5)预防:目前没有可使用的    ,因此所有可能    或    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    。不吸毒、不滥交、不使用不安全的    及    ,以达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6)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关怀艾滋病患者,不应    艾滋病病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项目 新型冠状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预防 措施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减少社会    ;常    ,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日常家庭消毒;注重个人卫生;出门佩戴    ;加强体育锻炼等
(2024·湘西三模)同学们在学校食堂吃饭时,使用的都是经高温紫外线消毒的碗筷,学校的这一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清除病原体
(2024·凉山州)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其次是宫颈癌。成都市已按照“知情同意、自主选择、自愿接种”的原则,对全市13~14岁在校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该惠民项目可以有效预防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接种的HPV疫苗相当于 (  )
A.抗原 B.抗体
C.溶菌酶 D.淋巴细胞
(2024·永州二模)如果将一名进入军事重地的不法分子类比成病原体,那么配枪警官和审判警官、守卫“看门大爷”和巡逻兵分别可以类比成人体的第几道防线 (  )
A.一、二、三 B.二、三、一
C.三、二、一 D.三、一、二
阳阳去体检时,与一位手足口病患者接触过,但后来阳阳并没有患手足口病,请你推测其可能原因是             。
猫、狗等动物受伤后,常会用嘴去舔自己的伤口,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    ,能够杀死侵入伤口的病菌,利于伤口的愈合。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在医院注射青霉素等药物时,医生会先要求患者进行皮试(注射少量抗生素),目的是什么
 。
命题点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2024·绥化)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
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B.艾滋病
C.近视眼 D.肺结核
(2024·白银)小李同学不慎感染流感,从传染病角度分析,他的同学和家人属于 (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2024·聊城)自去年以来,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人们饱受感冒、咳嗽的困扰。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2024·江西)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由来已久,我国早在宋朝就有将轻症天花患者脓包中的浆液接种到健康人身体上预防天花的做法。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判断,上述做法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清除病原体
命题点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2024·绥化)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指的是 (  )
A.皮肤和黏膜
B.免疫器官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D.免疫细胞
(2024·河北)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时,机体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下列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黏膜阻挡结核杆菌 B.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 D.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2023·潜江)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溶菌酶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B.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人体依靠免疫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D.发生过敏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所致
(2024·遂宁)2024年5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球首创,将转基因猪肝脏成功移植到肝癌重症患者身上,开辟了肝癌治疗新路径。从免疫概念分析,该转基因猪肝脏相当于(  )
A.抗体 B.病原体
C.抗原 D.疫苗
(2024·眉山)季节更替之际,气温起伏较大,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机体存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
B.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经抗原刺激而建立的
C.机体的三道防线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D.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2024·乐山)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B.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 D.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详解答案】
教材考点·深度梳理
①细菌 ②病毒 ③寄生虫 ④病原体
⑤传播 ⑥传染 ⑦流行 ⑧结核杆菌
⑨细菌性 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蛔虫 飞沫 空气 感冒
饮水和食物 手足口病 疟疾 癣 病原体 人或动物
免疫力 人或动物 病原体
传染源与易感人群 健康 动物
疫苗 锻炼 综合措施
重点措施 预防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 个人和环境卫生 切断传播途径 皮肤 黏膜
病原体 杀菌 吞噬细胞
吞噬 免疫细胞 抗体 抗原
就有 产生 某一特定 防御
异物 阻挡 清除 抗体
淋巴细胞 抗体 特异
抗体 抗体 生理 自己
非己 抗原 损伤 肿瘤
抗原 疾病 衰老 死亡
损伤 监视 识别 清除
排斥 自己的健康 食物
药物 过强 过敏原 过敏原
失活 减毒 接种 消灭
抗体 特异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血液 精液 性接触 血液
母婴 免疫 艾滋病疫苗
直接 间接 易感人群 血液
血液制品 歧视 聚集活动
开窗通风 口罩
真实情境·学科实践
1.B 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碗筷经高温紫外线消毒,杀死病原体,从而避免传染给健康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接种某种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因此接种的HPV疫苗从免疫学角度上来说属于抗原,A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有杀菌和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如果将一名进入军事重地的不法分子类比成病原体,那么配枪警官和审判警官具有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特点,保卫效力最强,相当于第三道防线;守卫“看门大爷”相当于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是第一道防线;巡逻兵相当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相当于第二道防线,D符合题意。故选D。
4.阳阳得过手足口病,或接种过手足口病疫苗,体内有抗体
5.杀菌物质 非特异性
6.部分人的人体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对青霉素等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所以使用前需要进行皮试观察
拓宽视野·中考体验
1.C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高危性肺部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A不符合题意。B.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C.近视眼是由于用眼不卫生等,导致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造成的,不是传染病,C符合题意。D.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属于细菌性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A.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A不符合题意。B.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不符合题意。C.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C不符合题意。D.易感人群是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小李同学不慎感染流感,从传染病角度分析,他的同学和家人属于易感人群,D符合题意。故选D。
3.A 解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传染源、传播途径,A符合题意。故选A。
4.C
5.C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其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的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作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C符合题意。故选C。
6.D 解析:A.黏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因为它对所有病原体(包括结核杆菌)都有阻挡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不符合题意。B.某些细胞(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可以吞噬包括结核杆菌等多种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B不符合题意。C.溶菌酶的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杀灭多种细菌,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C不符合题意。D.抗体是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是特异性免疫的过程,D符合题意。故选D。
7.D 解析:A.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如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失去致病性,A正确。B.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B正确。C.人体依靠免疫功能可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C正确。D.发生过敏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D错误。故选D。
8.C 解析:A.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A不符合题意。B.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B不符合题意。C.抗原是指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该转基因猪肝脏相当于抗原,C符合题意。D.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机体的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只有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产生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C错误。故选C。
10.A 解析:A.抗原是指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A错误。B.特异性免疫是指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D.计划免疫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都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