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湘艺版(2012)二年级上册《(演唱)交城山》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演唱)交城山》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交城山》是一首富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歌。歌曲为徵调式,旋律大多下行,起伏跌宕、委婉曲折,生动展现了晋中地区的音乐风格。其歌词简洁朴实,第一段以真挚的情感赞美了交城的山水风光,第二段则描绘了大山里迎亲的喜庆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全曲仅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且每个乐节起始都用主音,音乐性格鲜明而稳定,具有独特的旋律风格。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山西民歌的魅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唱歌充满热情,且已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和音准基础。然而,他们在演唱较长乐句和把握复杂音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有趣的方式学习知识。对于山西民歌,学生可能较为陌生,但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充满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克服演唱难点,感受歌曲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聆听并感受《交城山》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节奏以及浓郁的山西地方风格,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山水的赞美和迎亲的喜庆之情,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
艺术表现
学生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熟练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通过歌声生动地展现交城的风土人情,同时合理运用表情、动作等增强演唱的表现力。
创意实践
学生能积极参与歌曲演唱和相关音乐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打击乐伴奏,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表演,提高创新和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山西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演唱《交城山》,熟练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感受山西民歌的风格,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生动表现交城的山水风光和迎亲场景。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在演唱中准确把握音准,尤其是包含清角和变宫的七声调式部分,通过歌声、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提升音乐表现力,同时深入理解山西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等)、山西风景图片、自制山西方言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山西风光的视频,视频中有雄伟的太行山、古老的平遥古城、热闹的晋商大院等,同时播放具有山西特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营造出山西的地域氛围。
教师接着说:“山西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动听的民歌。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一首山西民歌《交城山》,让我们一起走进交城,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
教师播放歌曲《交城山》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想象歌曲所描绘的画面,如交城的山水景色、迎亲的热闹场景等,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你们仿佛看到了交城的什么景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想象。
再次播放歌曲,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如节奏的快慢变化、音符的长短组合等,体会歌曲强弱规律(如某些强拍上的强调),提问:“大家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有没有让你们感觉特别突出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对节奏的感受。
探究
教师结合歌曲,介绍山西民歌的特点,如徵调式的运用、旋律的下行走向等,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典型节奏,感受其韵律,如模仿歌曲中较长音符的节奏(X - | X - |),体会其与歌曲情感的联系,提问:“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节奏是不是让歌曲听起来更有韵味呢?”
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歌词,提问:“歌词里都描写了交城的哪些地方和场景?你们觉得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如 “歌词里提到了交城的山山水水,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等。然后,教师展示自制的山西方言卡片,教学生一些歌词中的山西方言词汇,如 “灰毛驴”“山药蛋” 等,让学生感受山西方言的韵味,提问:“同学们,用山西方言说这些词是不是很有趣呢?大家试着说说看。”
示范
教师坐在钢琴前,边弹边唱歌曲《交城山》,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和富有感情的演唱,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节奏把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在唱高音时,引导学生保持气息通畅,像轻轻吹气球一样,使声音更加饱满、明亮,提问:“同学们,注意看老师唱高音时的气息是怎么运用的,你们也来试试。”
逐句教唱歌曲,重点示范唱准包含清角和变宫的七声调式部分,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音程的准确,如在唱到这些特殊音时,可以用手势辅助学生感受音高的变化,提问:“大家听,这个音和我们之前学的音不太一样,仔细听老师唱,感受一下它的高度。”
教唱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唱准音高,如唱 “5” 时,手掌心向下,手指向右上方伸展;唱 “3” 时,手掌心向内,手指向右平伸等,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提高音准能力,提问:“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柯尔文手势,看看能不能更好地唱准音高呢?”
环节三:巩固延伸(10 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和山西民间舞蹈特点,发挥想象力,如模仿毛驴行走的动作、迎亲队伍的步伐等,提示学生动作要大方、舒展,体现山西人民的豪爽性格,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在歌曲里唱到灰毛驴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动作呢?”
分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评价时可以从动作的协调性、创意性、与歌曲的契合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如 “这个小组的舞蹈动作很有创意,把迎亲的喜庆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和歌曲配合得非常好” 等。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等)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种乐器适合表现歌曲中的欢快节奏?哪种乐器可以用来强调歌曲中的重要节拍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确定各乐器的伴奏节奏型,如木鱼演奏(X X | X X |)模拟轻快的脚步声,响板演奏(X - | X - |)强调歌曲的节奏重音等,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再进行合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合作能力,演奏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整体效果,控制好力度和节奏,提问:“同学们,听一听我们合奏的声音,是不是让歌曲更加生动了呢?大家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呢?”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交城山》的演唱技巧、山西民歌的特点、同学们的创编成果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音乐能够传递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情感,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作业
回家后,为家人演唱《交城山》,并用山西方言给家人介绍歌曲中的一些词汇,分享山西的文化。
搜集其他山西民歌,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山西风光视频和特色音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感受歌曲的情绪、意境做好铺垫。初次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闭眼感受,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构建音乐画面,初步体验音乐的美感,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分享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音乐环节
介绍山西民歌特点并引导学生模仿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其韵律,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与歌曲情感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结合歌词提问和方言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地域文化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巩固延伸环节
组织学生分组创编舞蹈动作和用打击乐器伴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根据歌曲特点进行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板书
交城山
歌曲情绪:优美、抒情、喜庆
节奏特点:(举例说明如典型节奏型)
演唱技巧:
发声方法:自然、明亮
七声调式(清角、变宫):音准控制
音准辅助:柯尔文手势
文化内涵:山西地域文化、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在小组活动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对于学生在演唱技巧、音准把握和情感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应给予更多耐心和针对性的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同时,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对不同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