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湘艺版(2012)二年级上册《(认识乐器)三角铁 串铃 响板 蛙鸣筒》教学设计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均为常见的打击乐器,各具独特的音色与演奏特点。三角铁音色明亮清脆,通过金属棒敲击不同部位可产生多样音效;串铃音色清脆悦耳,常见于民间音乐演奏;响板声音短促有力,节奏感强;蛙鸣筒则能模拟蛙鸣,音色独特有趣。教材将其认知与相关音乐活动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基本特性,感受不同音色魅力,培养学生对打击乐器的兴趣,提升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及创造力,为学生后续参与音乐演奏和创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对一些简单的音乐元素有了初步认识。然而,他们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此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喜欢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来学习。但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部分学生可能在节奏感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感知与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打击乐器的热爱,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聆听并辨别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的独特音色,感受其在音乐中营造的丰富氛围,体会不同音色带来的美感差异,提升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学生能掌握这四种打击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准确模仿教师的演奏动作,运用合适的力度和节奏进行演奏,在演奏中表现出自信与活力,增强对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演奏,大胆发挥想象力,尝试为简单的旋律或节奏片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创编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节奏型,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这些打击乐器在不同音乐文化中的应用,感受其在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等领域的重要地位,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聆听和实践,清晰认识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的外观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方法,能够准确辨别并模仿演奏,为后续音乐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根据音乐的风格和节奏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创编出富有创意和协调性的节奏型进行伴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三角铁、串铃、响板、蛙鸣筒若干,多媒体课件,简单的旋律曲谱(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小奖品(如音符贴纸、音乐小卡片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热闹欢快的儿童音乐,如《春节序曲》的片段,音乐中包含多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音乐里,你们听到了哪些特别的声音呀?”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接着说:“这些特别的声音是由一些有趣的乐器发出来的,它们叫做打击乐器。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认识几种特别好玩的打击乐器。”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
环节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
教师依次展示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将乐器实物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外观形状、材质和构造特点,引导学生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其质地。
教师再次播放刚才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特别关注这四种打击乐器的声音,提问:“现在,大家再仔细听听,能不能找出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各自发出的声音呢?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 让学生通过对比聆听,初步感受四种乐器音色的独特性。
探究
教师拿起三角铁,向学生介绍其名称和基本构造,如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细金属条和一根金属棒组成。然后,教师用不同的敲击方式(如敲击三角形的三条边、中间部位等)演奏三角铁,让学生聆听并观察声音的变化,提问:“同学们,你们听,不同的敲击方式,三角铁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哪种声音更明亮呢?” 引导学生发现敲击部位和方式对音色的影响。
以同样的方式,介绍串铃(由多个小铃铛串联而成)、响板(两块硬木片相互敲击)和蛙鸣筒(通过刮动或敲击产生类似蛙鸣的声音)的构造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演奏方式下的音色变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如 “串铃快速摇动和缓慢摇动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响板用力敲击和轻轻敲击的效果一样吗?”“怎样让蛙鸣筒发出更像青蛙叫的声音呢?” 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示范
教师坐在学生中间,面对学生,再次拿起四种乐器,放慢速度,清晰地示范每种乐器的正确演奏姿势和基本节奏型。例如,演奏三角铁时,左手提着系在三角铁上的绳子,右手执棒在不同部位敲击,示范节奏型:X X | XX X |;演奏串铃时,双手握住串铃,上下或左右摇动,示范节奏型:XXXX | XXXX |;演奏响板时,左右手各持一片,相互敲击,示范节奏型:XX | XX |;演奏蛙鸣筒时,左手持筒柄,右手持刮棒向下刮动,示范节奏型:X 0 | X 0 |。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手部动作、力度控制和节奏把握,鼓励学生模仿练习。
教师示范演奏一段简单的节奏组合,如:三角铁:X X | XX X |;串铃:XXXX | XXXX |;响板:XX | XX |;蛙鸣筒:X 0 | X 0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演奏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和节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环节三:巩固延伸(10 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一套三角铁、串铃、响板和蛙鸣筒,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或展示一段简单的旋律曲谱(如《小星星》的简谱)。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旋律的节奏和情感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讨论,提供指导和建议,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配合和整体的和谐性,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如 “想一想,在小星星闪烁的时候,用哪种乐器的声音来表现会更合适呢?”“歌曲的高潮部分,我们可以怎样选择乐器和节奏来增强气氛呢?” 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演奏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聆听,欣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小组的演奏怎么样?他们选择的乐器和节奏与旋律搭配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乐器选择、节奏把握、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小奖品奖励,如音符贴纸、音乐小卡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荣誉感。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四种打击乐器的名称、外观特点、音色和演奏方法,强调正确演奏姿势和节奏把握的重要性。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小组合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总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如不同敲击方式对音色的影响等,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其他打击乐器的奥秘,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作业
回家后,用自制的简易打击乐器(如用筷子和碗模拟三角铁、用易拉罐和豆子制作响板等)为家人演奏一段熟悉的歌曲,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乐趣。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发出类似打击乐器的声音,尝试用这些物品创编一段简单的节奏,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包含多种打击乐器声音的音乐片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聆听和感受音乐中的打击乐元素。让学生观察乐器实物并再次聆听音乐辨别乐器声音,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打击乐器的初步印象,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音乐环节
让学生亲自传递和触摸乐器,增强学生对乐器的亲近感和探索欲望。教师通过详细介绍和示范不同乐器的构造及演奏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乐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通过提问和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演奏方式对音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乐器知识。
巩固延伸环节
小组合作创编伴奏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旋律自主选择乐器和创编节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小组展示和评价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音乐素养。
板书
认识打击乐器
三角铁
外观:弯成三角形的细金属条
音色:明亮清脆
演奏方法:左手提绳,右手执棒敲击
节奏型示例:X X | XX X |
串铃
外观:多个小铃铛串联
音色:清脆悦耳
演奏方法:双手握住摇动
节奏型示例:XXXX | XXXX |
响板
外观:两块硬木片
音色:短促有力
演奏方法:左右手各持一片敲击
节奏型示例:XX | XX |
蛙鸣筒
外观:圆筒形,一头有柄
音色:类似蛙鸣
演奏方法:左手持筒柄,右手持刮棒刮动
节奏型示例:X 0 | X 0 |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弱或节奏感稍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在小组活动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沟通效率。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课后持续探索打击乐器的世界,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学习积极性。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