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22张PPT。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22张PPT。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说:“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这一言论的直接背景应当是( )
A.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B.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C.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解析:“把每一粒粮食收走”等信息,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的反映,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
答案:B
2.1918~1920年,苏俄粮食征购量从7 340万普特增长到21 250万普特。这一现象( )
A.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体现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
D.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解析:苏俄通过余粮收集制征购大量粮食,有利于保证前线的军备供应,从而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
C.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
D.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解析:依据“20世纪20年代初”“农民的骷髅化”等信息,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符,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A
4.(2012江苏单科)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特点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据此排除A、B、C三项,答案选D项。
答案:D
5.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当时,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度
B.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
C.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解析:自1921年3月开始,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用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历史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使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为前提,部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促使苏俄经济迅速走出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A.应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社会环境
C.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以巩固工农联盟为根本目的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目的求答条件不符,D项错误,“巩固工农联盟”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之一。
答案:C
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列宁的思路( )
A.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
B.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D.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不符,C项不符合“从根本上说”的限制条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我们用‘强攻’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针对什么政策而言?当时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围攻”取得的成就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解析:第(1)问中的“政策”可依据材料一中“实行余粮收集制”等信息进行判断,“主要目的”可联系材料一中“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等信息进行概括;第(2)问中的“变化”可结合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等信息进行推断,“主要表现”需要联系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进行回答;第(3)问中的“成就”可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提炼,“认识”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目的: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变化: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成就: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认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
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利于国家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从而被停止实行,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是西方国家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忧虑
C.赞赏苏联大力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危机,但苏联的五年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C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就是( )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
B.农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1937年,苏联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不符,D项不属于“最大成就”的范畴。
答案:A
4.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1929~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
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解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而进行的,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29~1930年”等信息不符。
答案:C
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都要由中央调配”等信息不符。
答案:B
6.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
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忽视社会消费品的生产
D.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
解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是“二五”计划的成果,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弊端。
答案:A
7.(2013课标全国文综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思想的灵魂所在,这一思想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斯大林看到了苏联的落后,但是没有看到工业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斯大林的思想重在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在变革生产关系,两者并不一致,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斯大林的思想则重在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发展经济,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我们)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 000多名顾客……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法]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1936年)
材料三 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着哪些严重问题?
(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解析:第(1)问中的“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需要数十年之久”等信息,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中“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等信息,从工农业比例、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苏联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展开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工业化途径周期过长;苏联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增强国防力量。
(2)问题:忽视轻工业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牺牲农民利益,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验教训: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9.阅读下列历史图片:
材料一 苏联宣传画:第一个五年计划(图1)
材料二 1929~1937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图2)
材料三 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一五”计划的目的和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它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主要弊端。
解析:第(1)问中的“目的”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思考,“特点”应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二中“23.6%”“93%”等信息进行概括,“影响”需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成就”可结合材料三中“重工业”等信息进行归纳,“弊端”可着重从经济结构失衡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成就: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解析:“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C
2.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
年份
社会总产
值(%)
国民收入
(%)
工业总产
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6.5
6.5
8.6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解析: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表格中的数据不符,B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D
3.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其中,“脚踩刹车”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
A.没有突破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框架
B.使苏联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C.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D.确保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地位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A
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它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
A.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
B.直接导致苏联日益走向解体
C.没有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苏联日益走向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与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
答案:B
5.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解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为( )
A.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B.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解析:“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C
7.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解析:苏联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致使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导致,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的范畴。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地区原来种植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
(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
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一中“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等信息进行概括,“有利条件”可围绕材料一中“1953年”等信息展开思考;第(2)问中的“后果”可依据材料二中“产量并不理想”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材料二中“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应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
(3)整体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