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由“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组成,此三个子目有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本课属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整合课程,承接了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以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中的部分内容,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为两汉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内容下启第15课。而在当代,习总书记提出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个多月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已从前几课内容中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两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发展等相关知识,为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初一新生好奇心强,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视频、列表归纳,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 结合《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列表归纳、事件时间轴,知道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认识到新疆地区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汉朝对西域有效管理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列表归纳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各类物产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物品吗? 教师:这些物品本不属于中原,而是由西域传入的,那么这些物品的传入和谁有关系呢?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入中原地区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学生观看PPT图片,回答:香菜、胡萝卜、黄瓜、石榴、葡萄、核桃 采用身边常见的物产,提高学生兴趣,自然切入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
一、丝路缘起——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范围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 PPT展示地图 在地图上圈出西域的位置,讲解西域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同学们知道哪些和阳关、玉门关的古诗?结合古诗的描述和图片,说说你印象中的西域? 既然去西域的路途这么艰难,为什么张骞还要出使西域? 2、自主阅读课本,总结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PPT出示西汉、匈奴、西域位置的地图 3、过程 在这样的局面下,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完成表格内容。 第一次第二次时间目的成果
精神: 张骞在前往西域的途中,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十余年,在被扣留期间,匈奴想尽办法留住他,为他娶妻,企图断绝他前往大月氏的念头。然而,张骞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最终回到长安。我们从张骞身上能感受到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学史崇德》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面对挫折时也能像张骞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头脑。 4、张骞通西域对汉朝和西域有何深远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 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 …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过渡)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等在这条道路上相互往来,逐渐就形成了一条贯通东西的交通要线——丝绸之路。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生答:偏远、荒凉、到处是沙漠…… 学生依据课本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生答:“持汉节不失”、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不懈、忠于祖国、开拓进取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利用地图明晰西域地理位置,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学生从古诗及图片中发掘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整合教材,通过比较,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通过史料让学生感悟张骞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发掘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探究史料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丝路形成——丝绸之路 1、何为“丝绸之路”? 出示材料 2、路上丝绸之路路线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动态演示地图 在这条路上运输的物品仅仅只有丝绸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物品呢? 3、路上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 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汉朝和西域运输的物品分为有哪些? 教师点波:从汉朝传到西域的主要是手工业品和技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物种和文化。 从这些运输的物品中请同学们分析这条丝绸之路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特点: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4、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路线。 动态演示地图 5、丝绸之路的意义 提问:通过上述的学习,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意义呢 (过渡)古老丝绸之路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丝路今生——一带一路 出示材料,讲解“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提问:新时代一带一路有何精神?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总结。 (过渡)这条丝绸之路道路艰辛、旅途遥远,如何保障这条商路的畅通呢? 学生齐读 学生阅读课本,梳理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自主阅读,找出物品。 学生畅所欲言。 阅读课本,梳理路线。 ①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②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 学生从课本中总结。 小组讨论,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理解概念 通过展示地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及大致路线。 纵横联通历史事件,以整合把握“丝绸之路”的意义。 以古鉴今,构建古今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三、丝路保障——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提问:西汉是如何对西域进行管理的 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最高长官职责管辖范围意义
教师点波: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表明自汉朝开始新疆地区就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搞分裂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2、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出示时间轴,阅读课本,梳理东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 3.阅读《相关史事》,了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些年来,硕果累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前途光明。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设置西域都护府 依据课本,归纳总结 依据课本,进行归纳 通过归纳课本内容掌握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认识到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主权意识,促进形成国家认同,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感受班超父子为国守疆土的责任担当。
当堂检测 1.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 C ) A、大秦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2.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A、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3.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丝绸)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丝滑的), silkiness(柔软)等词。这表明( A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张骞通西域 奠基 传承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保障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