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20张PPT。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18张PPT。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二一二一二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规模土地改革
解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2课标全国文综)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1958年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经济出现了虚假的繁荣,题干中的判断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数据作出的,因此,D项是正确的。1958年中美关系已经严重恶化,A项错误;美国的判断不是低估,而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B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是不断恶化,因此,C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D
3.右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
解析: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浮夸风的盛行,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中“肥猪赛大象”等信息的内涵不符。
答案:D
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说明1953~1958年我国工业增长率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相悖,表格中1958年工业生产增长率66%的情况失实,因为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5.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决策调动了人民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大跃进”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D.“大跃进”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解析:“大跃进”运动涉及工农业生产领域,造成工业产值的虚假上升和农业产值的实际下降,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1957~1960年”的时间条件,B、C两项是对图表信息的片面解读。
答案:D
6.(原创)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 )
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
答案:B
7.到1962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1960~1965年,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到1962年年底”等条件。
答案:B
8.下列是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其中,1967~1968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亿元)
比上年(%)
国家财政
总收入(亿元)
比上年(%)
1966
2 534
+17.3
558.7
+24.4
1967
2 104.5
-16.9
419.4
-24.9
1968
2 015.3
-4.2
361.3
-13.9
A.社会主义改造存在弊端
B.“大跃进”运动迅速兴起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全面夺权”的严重冲击
解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1967~1968年”的时间条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
答案:(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企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3)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
材料二 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千克下降到1960年的163.5千克,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
材料三 1959~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请完成:
(1)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事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要指出材料三体现的经济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中增长趋势出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中的“实质”可依据材料一中“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进行思考,“历程”可结合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重要现象”可联系材料二中“1960年又下降了10%”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应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特征”可结合材料三中折线的曲折逆转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措施进行提炼。
答案:(1)实质:变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历程: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2)重要现象: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广汉县取消人民公社
C.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 D.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开始……重新焕发生机”等信息不符。
答案:A
2.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年份
粮食
产量(斤)
人均
口粮(斤)
人均分配
收入(元)
交售
粮食(斤)
1976
35 000
230
32
—
1979
132 300
800
200多
30 000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属于“根源”,D项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C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
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
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
C.实现分配中的共同富裕
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民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作用不符。
答案:A
4.右图是《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这一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D.政企分开政策的实施与推广
解析:B、C两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不符合图中“1978~1982年”的时间信息;D项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5.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主要原则之一是( )
A.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
B.加快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D.进一步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解析:自1984年开始,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我国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B.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C.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解析:我国计划性工业产品和商品品种的减少,说明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性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社会主义改造相关,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7.1979年春,广东省请求中央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解析: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出现于1979年后。
答案:A
8.“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曾是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但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 B.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
C.上海市开始对外开放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解析: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而推动了上海浦东的迅速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原创)《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其从1927年开始的“年度人物评选”具有世界影响力。邓小平就曾两度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当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二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材料三
请完成: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事件及其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邓小平“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主要包括哪些重大现象?
(3)简要指出两期《时代》周刊中邓小平画像背景的变化及其反映的问题。
答案:(1)事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大意义: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2)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相继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变化:前者以传统的自然景物为背景,后者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背景。反映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建设迅速推进。(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原创)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中“1992年”的时间要求不符。
答案:D
2.“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解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92年”等信息不符。
答案:C
3.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说:“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可以看到中国(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C.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条件。
答案:C
4.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企业生产自主权不断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
C.市场基础作用的充分发挥
D.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属于直接原因。
答案:B
5.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
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D.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解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通过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从而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A项表述错误;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相符。
答案:A
6.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
A.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C.利用市场宏观调控资源的配置
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2006年,我国首次将延续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这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D.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形成
解析:国家“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说明国家注重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旨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解析:粮票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股票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是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
材料二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请完成:
(1)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包含着怎样的基本思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材料三的思想又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邓小平的言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等信息,从“破旧”与“立新”的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发展”可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等信息进行概括,“说明的问题”可从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应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髓,进而结合邓小平的具体思想进行判断和阐释。
答案:(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
(2)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
(3)观点:一致。理由:邓小平这些言论的核心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