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3份)+专题测评(1份)+课件(3份,共60张PPT)(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3份)+专题测评(1份)+课件(3份,共60张PPT)(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8 19:07:02

文档简介

专题三、四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由图文材料中“1953年4月”“归社”等信息,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相关,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限制条件。
答案:A
2(原创)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历程
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信息,反映了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泛滥,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下图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C点到D点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展开
D.八字方针的实施
解析:1960年冬,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中C点到D点的发展趋势没有关系。
答案:D
4我国诗人胡风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
A.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起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
D.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开始转移
解析: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直接相关。
答案:B
5(2013大纲全国文综)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解析: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城市,又称三线建设,导致人口大量内迁,推动了内地城镇化,A项符合题意;人口急剧膨胀与人口由沿海到内地迁移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正确;国家城镇化战略实施于改革开放后,“大跃进”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都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6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88年访问中国后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是由于(  )
A.土地私有化政策的实行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
解析:1978~198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10年发展历程,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C两项发生在1988年以后。
答案:D
7下表是1978年和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它主要说明了我国(  )
所有制
性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
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8%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私有制
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A.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C.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公有制经济有所下降但居于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表格中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C
8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2012浙江文综)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反映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国人办报的情况,故C项说法正确,B项表述错误。外国杂货的销售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说法错误。1862年的时候,外国商品还不是一般百姓能享受的,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0《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近代婚姻礼俗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主进步思潮的熏陶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以土地改革完成为标志,不是近代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经济因素,B、C两项属于思想因素。
答案:D
111912年以后,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所取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制度的改革
B.底层民众的呼声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民国政府的倡导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曾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其内容之一是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答案:D
121880年,刘锡鸿等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B.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C.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
D.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解析:“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等信息,反映了封建传统迷信思想阻挠近代铁路的兴修,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D
13(2013浙江温州八校联考)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项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14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成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得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材料中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
A.广播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B
15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近代民族制帽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帽的冲击,从侧面反映了西方文明对国民生活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③和④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16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二 到2007年年底,厦门合同利用外资28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7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88.0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5.9亿美元。厦门不仅着力引进高新技术,而且十分重视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和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广纳贤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厦门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还出台了《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与厦门特区创新实践》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请完成:
(1)指出材料一中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材料二中厦门对外开放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谈谈你对1978~1997年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基本认识。(8分)
解析:第(1)问中的“主要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深圳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进行分析,“基本特点”可结合材料二中“合同利用外资287.7亿美元”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基本状况”可围绕材料三中“进口”“出口”等信息进行提炼,“成因”可从国家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可围绕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基本特点:注重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
(2)基本状况:对外贸易额持续上升;外贸出口大于进口;整体上处于贸易顺差。主要成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不断扩大。
(3)认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17“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化。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某家庭在民国初期的三幅“老照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服饰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主要成因。(10分)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0分)
解析:第(1)问中的“变化”应注意从现象和实质等角度进行说明,“成因”需要依据“民国初期”的时间条件入手分析;第(2)问应注意结合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政策,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变化:妇女改穿旗袍并不再缠足、男子剪掉辫子,说明人们的服饰、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众观念的更新和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等。成因:辛亥革命的重大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2)看法: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服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正确的。理由: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行、港台和欧美文化的影响、人民生活的富足、审美观念的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课件21张PPT。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四三一二四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20张PPT。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二一二一二一二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课件19张PPT。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1例题2例题1例题2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右图中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
B.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C.曾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解析:由图中毛泽东等人的穿着,可判断该服装属于中山装,而中山装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中山装的有关史实相符。
答案:A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与中国女子服饰日趋现代化直接相关,但属于原料和样式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干中“社会原因”的限制条件。
答案:C
3.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
B.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
D.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解析:洋葱、卷心菜等进入百姓餐桌是西方饮食文化对我国传统食俗产生影响的直接表现,与C、D两项比较,A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A
4.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
解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居室建筑,上海石库门里弄就是其中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答案:B
5.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解析:题干材料中“男女之请离婚”等信息,说明妇女逐渐摆脱了“三从四德”传统观念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
6.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
①时人已经穿着西装礼服 ②中国已经出现西式婚礼 ③传统婚礼已经销声匿迹 ④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蒋介石的上身服装可判断①正确,由宋美龄身穿婚纱可说明②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③④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式婚姻因强调仿效西方、删繁就简而更为流行,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辫线斜拖三尺短”是留辫的典型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体现了婚姻和服饰的近代化,D项反映了女性放足的结果,均与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直接相关。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我国妇女地位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说明我国近代前期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妇女地位变化所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等信息,从婚姻变革、接受教育、步入社会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中的“社会原因”可依据材料二中“救亡图存的需要”等信息,从思想观念、政治状况、教育事业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妇女地位变化的相关史实,从社会发展、人性解放、政治民主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变化: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2)社会原因:自由平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
(3)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日益趋向开放;人性日益获得解放;政治民主不断加强。
10.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1);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2)。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解析:第(1)问中的“基本主张”可依据材料一中“请禁妇女裹足折”等信息进行归纳,“目的”需要结合“易人心、成风俗”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围绕“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答出其中3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言之有理即可)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右图是1865年4月制成的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它的诞生标志着(  )
A.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兴起
B.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
C.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诞生
D.近代轮船开始传入我国
解析:1865年4月,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
A.近代民族工业渐趋兴起
B.收回利权运动蓬勃开展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我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信息不符。
答案:B
3.观察右图,该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的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  )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
C.民众崇尚新式交通工具
D.代步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20世纪初,人们骑在没有链条的木制自行车上拍照留念,反映了时人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C
4.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

马车
轿子

自行

摩托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从无到有,都是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的结果,但汽车和公共汽车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我国近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答案:A
5.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等信息,说明交通工具近代化冲击了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B
6.据《花图新报》载:“中国自设之电(报)线……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这一记载说明中国(  )
A.最早出现有线电报是在福州
B.最早的电报线出于商业目的
C.最初架设电报线依赖于外国
D.最初发展无线电报得不偿失
解析:“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等信息,说明我国有线电报的最初发展依赖于西方列强,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解析:A项不符合题干中“直接说明”的限制条件,C项符合社会现实但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D项是对局部现象的概括,但缺乏总体上的准确认识。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两白银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两
年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
收入
付出借
款利息
1873.8~
1874.7
47.60
12.30
4 088
49.17
1.77
1877.8~
1878.7
75.10
381.97
26 916
232.23
36.53
1881.8~
1882.7
100.00
353.75
29 474
188.47
10.75
1883.8~
1884.7
200.00
227.09
33 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请完成: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轮船招商局的资本、借款等统计数据的发展趋势,从运载量、私人资本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中“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等信息,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1)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经营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促进了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据记载:“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
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C.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D.大众报纸适合普通民众阅读
解析:“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
2.下表是《1895~1898年中文报刊统计表》。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年份
当年创
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5.9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 ②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③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895~1898年维新运动期间,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从而形成高潮,故C项符合题意;②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3.(2013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作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4.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量通俗性报刊。下列哪一项属于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更加强调商务信息传递
C.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D.多数是由西方人创办的
答案:C
5.右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下列有关这一报刊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关注时事的新闻性报刊
B.图文并茂的通俗性报刊
C.适合市民的商业性报刊
D.逻辑严谨的政论性报刊
解析:《戏报》以刊发戏剧消息为主,说明它属于通俗性报刊,由此结合图中的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B
6.1926年6月,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这一电台属于中国(  )
A.第一批广播电台
B.自办的首座广播电台
C.首座全国广播电台
D.首座民办广播电台
解析:A项以1923年开播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为标志,C项以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广播电台为标志,D项以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为标志。
答案:B
7.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北京电视台是新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题干情景没有直接关系,C项发生在1978年5月之后。
答案:A
8.英特尔公司前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可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
B.用户可在网上查询所需的资料
C.互联网拥有其他媒介的传播功能
D.互联网能代替人脑的智力活动
解析:互联网由人设计和控制,属于人类科技发明的产物之一,不可能代替人脑的智力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重,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 1919~1949年《申报》大事年表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7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14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28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2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续表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的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企业,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国共产党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编制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创办报刊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申报》在哪些重要领域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
解析:第(1)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一中“外患之重”等信息进行分析,“基本目的”可联系材料一中“以言论觉天下”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重要领域”可依据材料中“增辟《教育新闻》”等信息进行归纳,“理由”需要围绕《申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新闻、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主要原因: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社会黑暗。基本目的:利用舆论宣传唤醒民众;借助报纸宣传革新图存思想。
(2)①近代政治领域:《申报》对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②近代新闻领域:《申报》新闻编辑方法的改进、报纸内容的拓展。③近代民族工业领域:《申报》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迁。④近代教育领域:《申报》在推广和普及教育方面的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