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作业(3份)+专题测评(1份)+课件(3份,共57张PPT)(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作业(3份)+专题测评(1份)+课件(3份,共57张PPT)(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8 21:16:05

文档简介

专题七、八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废除实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
B.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图1中的信息体现了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图2中的信息反映了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的必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A
3下图为1922~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这种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
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解析:自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2福建文综)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
1927年
1928~
1932年
1933~
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 527
7 360
7 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C
5斯大林时期,最高苏维埃成为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这说明斯大林模式的政治表现是(  )
A.党对新生政权的控制加强
B.指令性计划模式高度集中
C.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解析:最高苏维埃成为“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说明党的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有人说赫鲁晓夫“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其中,“旧时代的泥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农业和工业发展不平衡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说明它没有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情况表》。它所反映的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1~
1985年
6.5
7.8
5.7
4.3
3.6
A.斯大林模式的日益僵化
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不符合题干表格中“1961~1985年”的时间限制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根本原因的范畴,B、C两项均属于直接原因。
答案:D
8漫画《转动地球》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支配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主导构建世界贸易体系
D.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并不支持欧洲的联合,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政策。
答案:B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是(  )
A.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美国加快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中国国统区的经济陷入严重混乱
D.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解析:“冷战”的爆发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其影响之一是苏联没有参加美国倡导建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早于“冷战”的爆发,D项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答案:A
10下面两张货币是当今许多国家发行与流通的新货币。它的出现标志着(  )
A.世界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
B.欧洲已经实现国家一体化
C.欧洲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
D.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解析:由货币中欧洲联盟旗帜等信息,可判断该货币是指1999年问世、2002年开始流通的欧元,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图中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C
11某同学选取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图片内容判断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政治格局多极化
B.资本流动国际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自由贸易”“经济合作”等信息不符,B、D两项均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C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最终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它(  )
A.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不利于世界贸易走向自由化
C.被美国控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D.调整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的不足
解析: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在调整国际贸易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因而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3二十国集团(G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根据G20的宗旨和下面时事漫画的含义,可见当今(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发展
C.世界经济形成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
解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且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14(2013广东珠海摸底)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D
解析:早在古代,世界不同民族就已经有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由分散状态走向整体,故A项错误。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建立,实际上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虽然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各国的贸易壁垒不可能清除,只是有一定的缓解,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C.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利于发达国家
D.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但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相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920年年底,苏俄政府向农民发放救济粮食
材料二 1922年,苏俄耶戈列夫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材料三 1928年、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 830
326
煤炭(万吨)
3 550
16 6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 300
9 550
31
材料四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漫画《片面的经济》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苏俄怎样的农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指出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
(3)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6分)
解析:第(1)问中的“农业状况”可依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救济粮食”“粮食税”等信息进行思考,“主要原因”需要联系1920~1922年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以及材料四中漫画的名称进行说明,“成因”可围绕材料三中“1928年、1940年”等信息展开分析和思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状况:1920年,苏俄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22年,苏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收入提高。主要原因:1920年,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苏俄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成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同样正确)。
(3)经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注意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遵循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目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答出其中3点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建立共同市场,欧共体必须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保障公平正当的竞争,同时使成员国有关的国内法彼此接近(approximitation)(注:《欧共体条约》第3条)。因此,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是欧共体的主要任务之一。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匈牙利等10个新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材料三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将为其实现“大欧洲”战略目标提供法律保障。根据条约进行的改革,将提高欧盟决策和机构运行的效率,保证推行政策的延续性,增强内部的协调能力,推动一体化深化发展。今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呈增大趋势。——张征东《<里斯本条约>生效 大欧洲“航船”启程》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共体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它对欧洲产生的政治影响。(7分)
(2)材料二中的欧盟新成员国加入欧盟的背景有哪些?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具有什么意义?(7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对世界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6分)
解析:第(1)问中的“直接目的”可结合材料一中“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等信息进行归纳,“政治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二中“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等信息进行说明,“意义”可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增强内部的协调能力”等信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
参考答案:(1)直接目的:建立欧洲共同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保证欧洲内部公平竞争。政治影响: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为欧洲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背景:两极格局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欧盟的实力,有利于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繁荣。
(3)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缓和了欧洲国家内部的矛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