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禺,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作为我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系统到战国才基本形成,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冷暖变化等气候情况,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养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致使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在整年中都必然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出现涨落的现象。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选项分析的原因片面。
B.“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应该是“成为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C.“冬至饺子夏至面”表现的是节气特殊的饮食习俗。
故选D。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主要靠的是官方推行。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长期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它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错误,应该是“同步”发达,“同步”是协调一致,“同时”强调的是时间因素。
故选A。
下列选项,诗词与节气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小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霜降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B.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诗中描述了处暑时节的景象:暑气散去,凉风拂面,荷花已结成莲子。
故选B。
结合两则材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惊蛰、谷雨、清明、小满这四个节气最早也只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批被确定的节气。
在阴阳合历历法制度完善推广之前,芒种、夏至、白露很可能既是节气同时也是节日。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彰显了二十四节气除凶祛恶,以求平安的丰富内涵。
立冬后气温骤降,应保暖防寒,宜温补饮食、补阴润燥,此举遵循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描写的是端午节,端午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故选C。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6分)
5.答案:
①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也可以为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
②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行动指引。
③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其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同时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四处寻找窦文贵。
曾与老黑三次交手的窦文贵,稳妥妥地把老黑送进大牢三次。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打磨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了,还能折腾个什么劲儿?不就剩条老命,还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这样拼了命?不行,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身体本钱尚在,只是心存顾虑:总不能让老黑出狱了又死在一个警察——一个曾经抓捕过他的警察面前吧?
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来,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为上策!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掉些东西,如今家徒四壁,连房子都是租的。
喝完三泡茶,窦文贵对老伴说,收拾东西,走。
老伴儿愣怔了一下问,还走?你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往哪儿走啊?
走,这次必须走,老黑出来了,窦文贵毫不犹豫地说。
老伴儿不再言语,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是一些随身衣物和生活用品。窦文贵心头一酸……老伴儿跟他一辈子,年轻时常常夜不能寐,为他的安全担心;退了休,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没料到当年那些对手一个一个从监狱出来,寻仇闹事。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何况在他的意识里,像老黑这类人,要是把时间和精力都转移到寻找他上去,也可以避免去做别的坏事儿。
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了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要告辞。打开门,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有当年的壮实样儿,戴鸭舌帽,嘴里叼着烟。看来自己是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
老黑嘿嘿一笑,牙又少了几颗,但声音还是很浑厚。他说,咋,窦队这是又要走?
窦文贵先一步挡在老伴身前说,咱换个地方说话。
老黑脖子一歪,向天空望了一眼,说,都到门上了,咋说也要喝两杯薄酒!窦文贵只好放下手里的东西,吩咐老伴儿:既然来客了,家里啥也没有,你出去弄俩菜。
老伴心知肚明,他的意思是让她外出躲了。老伴瞅了一眼他满头的白发,两眼顿时湿润了。走是走不了了。她便说着你们先坐,我去买菜,心想得找人来帮忙啊。但老黑两臂一伸,挡住了门。
不必了,我早有安排。老黑阴沉地说着,身后已有个手下递进来酒和菜。
窦文贵只一句:那就请吧!自己在迎门的桌前落座。
老黑也坐下,说,窦队,你明白,我是来兑现当年你送我入狱时我的诺言的,我不会放过你的。怎么样,你再走也走不出我的手心吧?你以为你隐姓埋名,连手机、座机都不用,我就找不到你?嘿嘿,这对我就不是个事儿。你像那快要燃完的蜡烛了,还能活几个年头,你还往哪儿躲呀?瞧瞧你,没想到竟老成这个样子,整个一糟老头子,风一吹都要倒了吧?谁能想到你当年的威风!
老黑站在桌前用牙咬开瓶盖,给两个玻璃杯都倒上酒。自个儿先端起一杯去碰了窦文贵面前的杯子,仰脖,喝凉水似的一饮而尽,而后用左手一抹嘴边的残酒说,你知道我在里面的日子多难吗?你个窦文贵,把我弄进去三次,加起来是我人生的五分之一。我他妈就毁你手里,栽你手里了。我恨你,恨得在里头铆足劲好好活着,就等出来找你算账。
窦文贵端起面前的杯子,也把酒一口喝了。
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窦文贵抬手制止了。
窦文贵迎着刀锋伸手握住酒瓶,从容地给两个空杯斟满,端起一杯,也去碰了一下桌面上老黑的杯子,然后身子向后正了正,“嗞”一口喝了进去。他眼睛的余光并没有离开酒瓶,那可能是他现在唯一的可用的武器了。
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不少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的仇了。
窦文贵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黑咳了一声,再叹了口气,缓缓说到,其实啊,我这次出来便四处找你,当时的念头的确是想找到你,把你弄个半死……至少要让你断胳膊瘸腿,躺床上,慢慢等死……他喝了一口酒又说,后来我听人讲,当年你们逮我的时候,正赶上我接了孙子回家。你坚决不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动手,事后因这事还被批评处理了。你们一直跟着我,时紧时松,冒着我脱钩的风险……直到我儿媳把孩子接走,你们才动的手。就这一点,我敬你……
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
老伴疑惑地问,还走?
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既表现了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也暗示了窦文贵曾经出色的工作能力。
老黑出狱,窦文贵很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体现了他对自己身手的自信,也体现他奉献小我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老伴年轻时需为他担惊受怕,年老时还因他东躲西藏,窦文贵对老伴儿充满愧疚,但老伴儿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面对老黑在饭桌上突然拔刀相向的狠戾气势,窦文贵表现得不慌不乱,从容中不失英雄本色。
6.答案:B
【解析】:“窦文贵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错误。窦文贵是被动成为“靶子”,而且他这么做也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因为责任。
故选B。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章结构严谨,以“走”为主线串起全文,仅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
小说篇幅短小,但细节刻画生动逼真,犯人的嚣张跋扈、警察的镇定自若都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善用短句,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现人物的干脆利落。
文章主旨深刻,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的深入透射。
7.答案:A
【解析】:“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错误。文章主要以事件的发展推进情节,其间插叙了窦文贵对往事的回忆,对老伴的歉疚,以及老黑的自我剖白部分,都有宕开一笔的效果,使行文节奏舒缓有致。
故选A。
本文情节有三次突转,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8.答案:突转①准备再次躲开的窦文贵竟然被老黑堵在门口,效果: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突转②老黑手里的刀没有落在窦文贵身上而是插在牛肉上,既表现出老黑快意恩仇的匪气和深谙人性的义气,也体现了窦文贵遇事的沉着与冷静;突转③窦文贵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表现窦文贵内心对原则和正义的坚守。多次突转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窦文贵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每个突转1分,效果分析1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请结合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老黑的态度转变、窦文贵最后坚持“走”等角度进行分析。(6分)
9.答案:
①以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让读者理解:公安干警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他们的付出与奉献;②用老黑态度的转变让读者意识到:善意、尊重是一剂良药,能化解仇恨,治愈人心;③从文末窦文贵坚持“走”的举动使读者明白:人内心应有对正义的遵从与持守;④借犯人出监后的寻仇闹事使读者警醒:改过自新不易,邪恶的消除任重道远。(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满分)
【解析】:①结合“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可知,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一次一次地搬家,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以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让读者理解:公安干警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他们的付出与奉献。②结合“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可知,老黑一开始想找窦文贵报仇,最后却来保护窦文贵,用老黑态度的转变让读者意识到:善意、尊重是一剂良药,能化解仇恨,治愈人心。③结合“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可知,晚上,窦文贵推醒老伴儿,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还是走吧。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从文末窦文贵坚持“走”的举动使读者明白:人内心应有对正义的遵从与持守。④结合“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可知,老黑出狱后,四处寻找窦文贵,而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彰显出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借犯人出监后的寻仇闹事使读者警醒:改过自新不易,邪恶的消除任重道远。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某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耶?”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兄叔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卮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星分瓜剖。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某闻而泣之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干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 吾族居此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泉粟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其后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胾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其或天欤?亦人之不幸欤?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志之曰《家诚》。时绍圣元年八月日书。 (节选自黄庭坚《家诫》) 材料二: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从幼年读书到有知识以来,迄今四十年。世间的情况不断观察仔细看到。富贵人家、豪门大族、名门世族,财富满室,没过几年再见到他们,只见废弃的田地无人耕种,仓库空空无法供应所需。又过了几年再见到他们,有被囚禁在公堂的,有挑着担子在路上疲倦不堪的。问他们说:“你们家族以前人丁兴旺、盛大,为什么这么快就变得如此贫贱呢?”有人回答我说:“唉!我的高祖从忧患勤劳中起家,仅几口人,兄长慈爱,弟弟、侄子恭敬顺从,做儿子的告诉母亲说:‘不要因为小财而争斗,不要因为小事而计较,让我们兄弟叔侄和睦。’做丈夫的告诉妻子说:‘不要心存猜忌,不要计较有无,让我们弟弟、侄子和睦。’于是一起吃饭,一起在厅堂宴饮,一起使用仓库的财物,一起从仓库取粮食。冷了有同样的衣服穿,出门游玩有同样的车子坐。对下以义奉行,对上以仁谦让。等到他们的子孙繁衍,妯娌众多,内部言语多有忌讳,人心各异,礼义衰败,很少听闻诗书,家族像星辰分散、瓜被剖开一样分裂。父亲没有劝谏的儿子而陷入不义,丈夫没有贤德的妻子而陷入不仁,所追求的目标小而失去的却很大,以至于孤孤单单地正襟危坐,遇到祸患也不相扶持,这就是他们这么快就陷入困苦的原因。” 我听了之后为之哭泣,家族不和睦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可以记录这件事作为我们家族的借鉴,因此写下常语来劝勉。你愿意听吗?古代先贤把后辈们比作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期望他们品质美好;又把他们比作龙驹鸿鹄,是期望他们才华出众。品质既然美好了,就能光耀我们的家族;才华既然出众了,就能使我们的家族荣耀显赫。怎么能苟且偷安、自私自利而忘记家族的庇护呢! 我们家族在这里居住了四代了,没有听说官府来追讨债务,私人费用不够,泉水、粮食满仓储备,财富、荣耀相继而来,大概是因为礼义的积累,没有分裂、不同的花费。后来人心不坚定,没有胜过自己的朋友,相信小人的朋党,不顾念骨肉亲情,只听从美酒佳肴的诱惑,以至于苟且钻营、自私自利,贪取眼前的安逸,放纵口腹之欲,而忘记了长远的谋划。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就灭绝了;居住在东阳的,不到两代就贫困了。这是天意呢?还是人的不幸呢?我的孩子们应该致力于实现道义,研习学问,手捧书本来明白古人留下的训诫,观察时势的利害,不用等我来说了。希望你把我的话传播并告诉大家,我们家族的和睦应当从你开始。记录下来并命名为《家诫》。绍圣元年八月日书写。 (节选自黄庭坚《家诫》) 材料二: 《大学》说:“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根本。根本混乱而树梢却能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重视的是枝节而轻视根本,所轻视的是根本而重视枝节,没有这样的事情。”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所说的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却能教育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在国家完成教育。孝顺父母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敬兄长可以用来侍奉尊长,慈爱可以用来使唤民众。《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可以教育国人。《诗经》说:“他的仪表没有差错,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准则。”作为父亲、儿子、兄弟都值得效法,然后百姓才会效法他。这就是说治理国家在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某闻而泣之A家之不齐B遂至如是C之甚D可志此以为E吾族之鉴F因为常语G以劝焉。
10.答案:ADF
【解析】:句意:我听了之后为之哭泣,家族不和睦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可以记录这件事作为我们家族的借鉴,因此写下常语来劝勉。“某”是主语,“闻而泣”是谓语,第一个“之”是宾语,A处断开;“家之不齐”是主语,“至”是谓语,“如是之甚”是宾语,D处断开;“为”是谓语,“吾族之鉴”是宾语,F处断开。
故选ADF。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速,文中意思为快速,与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义相同。
燕,文中同“宴”,意为进餐、宴饮,与《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宴”意义相同。
而,在此处表示顺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弟,同“悌”,意为敬重兄长,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意义相同。
11. 答案:A
【解析】: A.错误。速,快速/邀请。句意:为什么这么快就变得如此贫贱呢?/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B.正确。句意:一起在厅堂宴饮。/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观宴饮。
C.正确。而,表顺承,就/表递进,而且。句意: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在国家完成教育。/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D.正确。句意:尊敬兄长可以用来侍奉尊长。/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故选A。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材料一中黄庭坚从自己的人生见识出发,对迅速败落的家族情况进行剖析,论证了家族内仁义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家族不能保持礼义,成员之间不相互提醒,家族内部就不能亲善和睦,甚至会导致四分五裂。
黄庭坚以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多处运用对比,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引起子弟警醒。
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既有对儒家典籍的引用,又有个人的论述,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 答案:C
【解析】: C.“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错误,材料一中是以其他家族的衰败和自己家族四代以来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引起子弟警醒。
故选C。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4分)
(2)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4分)
13. 答案:
(1)(家族之人)有的被官府拘押,有的挑着担子在路上奔波劳累。
“缧绁”,名词作动词,拘押;“荷担”,挑着担子;“倦”,劳累)
(2)我的孩子们应该致力于实现道义,研习学问,手捧书本来明白古人留下的训诫。
(“力”,致力于;“执”,拿,捧;“遗”,留下的)
请概述两则材料中对家族子弟教诲的内容。(3分)
答案:
①家族子弟应能合乎礼义,既奉养长辈,又能规谏自己的父母。
②家族子弟应读书修身,使自己品质美好、才华出众,同时不忘家族大计。
③家族子弟应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首句“望”字总领了后面的五句,“消魂”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次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写泾水盘旋弯曲,环绕着村庄静静地流淌。
颔联描绘了大片良田无人耕种变成了牧场的景象,紧扣了首联的“荒郊”二字。
颈联寓情于景,积雪茫茫,山岭苍茫,夕阳西坠,云烟弥漫,绿树昏暗。
15.答案:B
【解析】: B选项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
结尾句“思”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6.答案:
①当年繁华昌盛的秦国之地如今却满目凄凉,引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思考。(3分)
②诗人来到秦原,看到的却是“春草尽、原田破、苍山晚、绿树昏”,还有“古碑、积雪、残阳、黄沙”,对大唐王朝国势日颓充满了忧思。(3分)
【诗歌参考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7分)
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庄周和望帝两个典故,营造出凄婉迷离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中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
17.答案:(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空山凝云颓不流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1分)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状态。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④②③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④①③
18.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下文“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与“规模”和“格局”有关的诗句;十多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描写了村落的规模;在屋后的“榆柳”、在堂前的“桃李”,描写了村落的格局,故选②。
第二空。根据下文“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可知,本空内容应填写与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诗句;“罕人事”“寡轮鞅”“掩荆扉”是说少与世俗交游,少有车马来往,柴门紧闭,描写了村落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之稀少,故选④。
第三空。根据下文“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有“自然的繁茂”,有“乡亲间的殷勤”,有“乡亲情义”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村人之间交往的诗句;“共来往”“道桑麻长”写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故选③。
第四空。根据下文“会饮欢悦”,本空的内容应填写聚众一起饮酒的内容;“漉”“新熟酒”“招近局”意思是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故选①。
故选C。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19.答案:C
【解析】:文中“自然”的意思不受外界干预。
A.“自然”的意思是当然,理所当然。
B.“自然”的意思是自然界。
C.“自然”的意思是不受外界干预。
D.“自然”的意思是不做作。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0.①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②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③重情守义的村民在这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解析】:第一步,提取主干。原文中句子的主干是“重情守义的村民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第二步,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将状语“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转换成主谓句“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将状语“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转换成主谓句“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
第三步,根据三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构成屏障、创设环境是前提条件,放在前面;主干句是结果,放在后面。故答案为“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重情守义的村民在这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1~22题。
曹雪芹故居坐落于国家植物园(北园)的东部。“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在曹雪芹故居门前,有三棵古槐树,据说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们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者,不管春夏秋冬,都用它粗壮的枝条掩映着这座别院北京历史上也素有“先安宅、后植槐”这样的民俗。
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三棵古槐,名气最大的一棵是东面的“歪脖槐”,它的“造型”很奇特,伸向北京城的方向。多年来,曹雪芹故居外的三棵古槐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曹雪芹书箱盖上有两丛茂密的兰花,还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拙笔写兰”“芹溪处士”“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等字样。右下角刻着“拙笔写兰”。还有两句题刻:“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左面书箱盖的背面,用章草写着“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等这样的五行书目,是曹雪芹的亲笔题词。
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同文中“它的‘造型’很奇特”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她的手指好像会“跳舞”一样。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已经流传了两千年。
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
21.答案:B。
【解析】:B与选项一样,都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C.表示引用;D.表示反语讽刺。
曹雪芹写的“拙笔写兰”或者“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让你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22.答案:
示例一:“拙笔写兰”
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贾兰,古人以兰花比喻君子,这句拙笔写兰也许表达了对于贾兰的认可。他是李纨的儿子,最后高中举人,没有辜负贾纨对他的培养。李纨李纨死守封建节操,品行如冰清水洁,为儿子操心一辈子,待到儿子荣达时候自己的生命却走向尽头,表现了人的悲剧物命运。
示例二:“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
《红楼梦》中以花喻人,这里的“花国第一芳”让我想到了林黛玉,“清香沁诗脾”暗示了最具诗人的气质,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林黛玉是极富灵气,同宝玉一样孤高傲世,她和贾宝玉之间有纯真的爱情,但是最终却因为封建大家族的阻挠香消玉殒,她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解析】:“拙笔写兰”,由“兰”展开联想,《红楼梦》人物中有贾兰,以花喻人,古人以兰花比喻君子,此处是说以拙笔写兰,表达了作者对于贾兰以及其母李纨的态度。再联系贾兰和李纨的生平经历和节操品格进行评价即可。“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以花喻人,“清香沁诗脾”表明人物的品行和气质,高雅脱俗;再由“花国第一芳”合理联想即可,如联想到林黛玉,结合她的才华、爱情以及命运进行评价分析。本题也可以写《红楼梦》中的其它人物,只要能联系曹雪芹写的诗,讲出道理,讲出人物与诗句的联系并分析清楚人物的形象就可以。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皿,只有一方面的用途。那些能力出众而能多方发展的人总是让人羡慕。同时,也有很多人以“择一业,终一生”为信条,终其一生或在从事一项事业,或在钻研一门学问,或在修炼一种技能,他们的人格和成就也让我们感佩不已。
上述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禺,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作为我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系统到战国才基本形成,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冷暖变化等气候情况,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养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致使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在整年中都必然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出现涨落的现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主要靠的是官方推行。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长期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它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下列选项,诗词与节气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小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霜降
结合两则材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惊蛰、谷雨、清明、小满这四个节气最早也只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批被确定的节气。
在阴阳合历历法制度完善推广之前,芒种、夏至、白露很可能既是节气同时也是节日。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彰显了二十四节气除凶祛恶,以求平安的丰富内涵。
立冬后气温骤降,应保暖防寒,宜温补饮食、补阴润燥,此举遵循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四处寻找窦文贵。
曾与老黑三次交手的窦文贵,稳妥妥地把老黑送进大牢三次。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打磨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了,还能折腾个什么劲儿?不就剩条老命,还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这样拼了命?不行,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身体本钱尚在,只是心存顾虑:总不能让老黑出狱了又死在一个警察——一个曾经抓捕过他的警察面前吧?
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来,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为上策!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掉些东西,如今家徒四壁,连房子都是租的。
喝完三泡茶,窦文贵对老伴说,收拾东西,走。
老伴儿愣怔了一下问,还走?你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往哪儿走啊?
走,这次必须走,老黑出来了,窦文贵毫不犹豫地说。
老伴儿不再言语,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是一些随身衣物和生活用品。窦文贵心头一酸……老伴儿跟他一辈子,年轻时常常夜不能寐,为他的安全担心;退了休,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没料到当年那些对手一个一个从监狱出来,寻仇闹事。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何况在他的意识里,像老黑这类人,要是把时间和精力都转移到寻找他上去,也可以避免去做别的坏事儿。
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了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要告辞。打开门,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有当年的壮实样儿,戴鸭舌帽,嘴里叼着烟。看来自己是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
老黑嘿嘿一笑,牙又少了几颗,但声音还是很浑厚。他说,咋,窦队这是又要走?
窦文贵先一步挡在老伴身前说,咱换个地方说话。
老黑脖子一歪,向天空望了一眼,说,都到门上了,咋说也要喝两杯薄酒!窦文贵只好放下手里的东西,吩咐老伴儿:既然来客了,家里啥也没有,你出去弄俩菜。
老伴心知肚明,他的意思是让她外出躲了。老伴瞅了一眼他满头的白发,两眼顿时湿润了。走是走不了了。她便说着你们先坐,我去买菜,心想得找人来帮忙啊。但老黑两臂一伸,挡住了门。
不必了,我早有安排。老黑阴沉地说着,身后已有个手下递进来酒和菜。
窦文贵只一句:那就请吧!自己在迎门的桌前落座。
老黑也坐下,说,窦队,你明白,我是来兑现当年你送我入狱时我的诺言的,我不会放过你的。怎么样,你再走也走不出我的手心吧?你以为你隐姓埋名,连手机、座机都不用,我就找不到你?嘿嘿,这对我就不是个事儿。你像那快要燃完的蜡烛了,还能活几个年头,你还往哪儿躲呀?瞧瞧你,没想到竟老成这个样子,整个一糟老头子,风一吹都要倒了吧?谁能想到你当年的威风!
老黑站在桌前用牙咬开瓶盖,给两个玻璃杯都倒上酒。自个儿先端起一杯去碰了窦文贵面前的杯子,仰脖,喝凉水似的一饮而尽,而后用左手一抹嘴边的残酒说,你知道我在里面的日子多难吗?你个窦文贵,把我弄进去三次,加起来是我人生的五分之一。我他妈就毁你手里,栽你手里了。我恨你,恨得在里头铆足劲好好活着,就等出来找你算账。
窦文贵端起面前的杯子,也把酒一口喝了。
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窦文贵抬手制止了。
窦文贵迎着刀锋伸手握住酒瓶,从容地给两个空杯斟满,端起一杯,也去碰了一下桌面上老黑的杯子,然后身子向后正了正,“嗞”一口喝了进去。他眼睛的余光并没有离开酒瓶,那可能是他现在唯一的可用的武器了。
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不少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的仇了。
窦文贵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黑咳了一声,再叹了口气,缓缓说到,其实啊,我这次出来便四处找你,当时的念头的确是想找到你,把你弄个半死……至少要让你断胳膊瘸腿,躺床上,慢慢等死……他喝了一口酒又说,后来我听人讲,当年你们逮我的时候,正赶上我接了孙子回家。你坚决不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动手,事后因这事还被批评处理了。你们一直跟着我,时紧时松,冒着我脱钩的风险……直到我儿媳把孩子接走,你们才动的手。就这一点,我敬你……
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
老伴疑惑地问,还走?
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既表现了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也暗示了窦文贵曾经出色的工作能力。
老黑出狱,窦文贵很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体现了他对自己身手的自信,也体现他奉献小我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老伴年轻时需为他担惊受怕,年老时还因他东躲西藏,窦文贵对老伴儿充满愧疚,但老伴儿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面对老黑在饭桌上突然拔刀相向的狠戾气势,窦文贵表现得不慌不乱,从容中不失英雄本色。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章结构严谨,以“走”为主线串起全文,仅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
小说篇幅短小,但细节刻画生动逼真,犯人的嚣张跋扈、警察的镇定自若都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善用短句,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现人物的干脆利落。
文章主旨深刻,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的深入透射。
本文情节有三次突转,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请结合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老黑的态度转变、窦文贵最后坚持“走”等角度进行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某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耶?”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兄叔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卮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星分瓜剖。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某闻而泣之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干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
吾族居此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泉粟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其后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胾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其或天欤?亦人之不幸欤?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志之曰《家诚》。时绍圣元年八月日书。
(节选自黄庭坚《家诫》)
材料二: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某闻而泣之A家之不齐B遂至如是C之甚D可志此以为E吾族之鉴F因为常语G以劝焉。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速,文中意思为快速,与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义相同。
燕,文中同“宴”,意为进餐、宴饮,与《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宴”意义相同。
而,在此处表示顺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弟,同“悌”,意为敬重兄长,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意义相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材料一中黄庭坚从自己的人生见识出发,对迅速败落的家族情况进行剖析,论证了家族内仁义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家族不能保持礼义,成员之间不相互提醒,家族内部就不能亲善和睦,甚至会导致四分五裂。
黄庭坚以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多处运用对比,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引起子弟警醒。
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既有对儒家典籍的引用,又有个人的论述,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4分)
(2)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4分)
请概述两则材料中对家族子弟教诲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首句“望”字总领了后面的五句,“消魂”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次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写泾水盘旋弯曲,环绕着村庄静静地流淌。
颔联描绘了大片良田无人耕种变成了牧场的景象,紧扣了首联的“荒郊”二字。
颈联寓情于景,积雪茫茫,山岭苍茫,夕阳西坠,云烟弥漫,绿树昏暗。
结尾句“思”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7分)
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庄周和望帝两个典故,营造出凄婉迷离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中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1分)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状态。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④②③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④①③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1~22题。
曹雪芹故居坐落于国家植物园(北园)的东部。“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在曹雪芹故居门前,有三棵古槐树,据说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们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者,不管春夏秋冬,都用它粗壮的枝条掩映着这座别院北京历史上也素有“先安宅、后植槐”这样的民俗。
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三棵古槐,名气最大的一棵是东面的“歪脖槐”,它的“造型”很奇特,伸向北京城的方向。多年来,曹雪芹故居外的三棵古槐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曹雪芹书箱盖上有两丛茂密的兰花,还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拙笔写兰”“芹溪处士”“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等字样。右下角刻着“拙笔写兰”。还有两句题刻:“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左面书箱盖的背面,用章草写着“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等这样的五行书目,是曹雪芹的亲笔题词。
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同文中“它的‘造型’很奇特”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她的手指好像会“跳舞”一样。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已经流传了两千年。
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
曹雪芹写的“拙笔写兰”或者“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让你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皿,只有一方面的用途。那些能力出众而能多方发展的人总是让人羡慕。同时,也有很多人以“择一业,终一生”为信条,终其一生或在从事一项事业,或在钻研一门学问,或在修炼一种技能,他们的人格和成就也让我们感佩不已。
上述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