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高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测试 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1.D(A项中“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项中“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中“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
2.A(A项中“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3.B(B项“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4.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2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2分)
5.(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各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城谣
席慕蓉①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水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①席慕容,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B.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
C.“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D.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8.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9.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6. D D项,“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分析错误,诗人借助恬静清旷的画面表现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使诗人无法安眠。
7. A A项,“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8. ①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说其“无情”,是诗人赋予长城人的情态。②长城经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③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衬托了诗人对它的热爱之情。
9. ①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②结尾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③诗歌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说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出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人名)平南越,因(就)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陆贾)至,尉他魋髻①箕[jī]倨([jù] 傲慢)见陆生。陆生因进说尉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河北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刚刚经历)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互通使臣)。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如果)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派)一偏将将(带领)十万众临越,则越(人)杀王(你)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从前吴王夫差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不怿([yì] 欢喜;高兴)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珠,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驷马,从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十日而更。”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魋[tuí]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为蛮夷打扮,形容傲慢而不讲礼节的样子。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做了皇帝,中原地区刚刚平定下来,尉他也平定了南越,就在那里称王了。高祖派遣陆贾赐给尉他印章,封他为南越王。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上前劝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原地区的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河北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将要临头了。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这里称霸一方。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他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陆贾回朝汇报后,刘邦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高祖就对他大骂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回答说:“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听完之后,心情不快,脸上露出惭愧的颜色,就对陆生说:“您尝试着替我著书论述秦朝失去天下,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叙说古代各国成功和失败的事情。”这样,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写了十二篇。
吕后掌握朝政,想封吕家的人为王,可又怕大臣中有人反对,陆贾觉得自己这时无法与吕后争执,于是就声称有病而辞官躲在家里。陆贾有五个儿子,他把出使南越所得到的一口袋珠宝都换成了现钱,共得千金,他把这些钱分给了五个儿子,每个儿子二百金,让他们购置产业。陆贾自己则经常乘着舒适的马车,后面跟着十个能歌善舞、弹琴鼓瑟的艺人和侍者,自己挎着价值百金的宝剑,他对他的儿子们说:“现在我跟你们说好:我到达你们谁家,谁家就供给我的人马吃喝,让我们玩个痛快,每过十天我就换一家。”陆贾最后寿终正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B.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C.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D.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多用来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因居于天下之中而称之为“中国”,与“四夷”相对。
B.剖符,古代天子分封王、侯,要给被封者一种符信,中分为二,天子与受封者各执其一,作为信约。
C.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D.《诗》《书》,《诗经》《尚书》的简称,儒家“五经”中的两部,另外三部是《礼记》《周易》《论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能言善辩,口才出众。他常出使各国,曾代表朝廷出使南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游说尉他归顺汉王朝。
B.陆贾有胆有识,敢于直言。汉高祖只重武功轻视文治,陆贾直言进谏,但未说服汉高祖,后来他又写文章继续劝谏。
C.陆贾急流勇退,老有所养。他自度无法与吕后相争,称病在家;把千金均分给五个儿子,轮流食宿,最后得以善终。
D.陆贾聪明睿智,知机识变。他为官时能展示自身才干,不辱使命,说服了尉他;退隐时能妥善安排家务,保全自身。
13.“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的目的是什么,请你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10.B(从前吴王夫差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11.D(“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B( “但没有说服皇帝”不对,从“有惭色”可以看出。)
13.为汉高祖著述国家成败之由,提供治国安邦之策。(3分。
14.课内文言文翻译。(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14.(1)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啊。(或者:不知句读,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疑难,就不请教老师)(重点:“之”字句式没有翻译,扣2分;句读(文句),或,不,小学,大遗,明)(2)江水像这样不停地流,但它们并没有流去;月亮像这样时圆时缺,却终究也没有增减的变化。(逝,斯,而,未,往,盈虚,卒,消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①“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②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③农务: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④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⑤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⑥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 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6.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6分)
15. D D项,“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分析错误,本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16. 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③农忙时各自耕作,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兴味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2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荀子《劝学》中“ , ; , ” 两句,通过骏马与劣马的对比,劝勉人们要学习不止。
(3)中国人的老话中有“春光难遇秋草”,但如果相遇了,便是一种奇迹,正如秦观《鹊桥仙》的两句“ ,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期望与美丽 相逢,“奇迹”到来。
17.(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死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① ,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大多是蓬草、石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② ,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于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来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璃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引用 拟人 B.引用 比喻 C.对偶 比喻 D.拟人 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死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8. A “居庙堂之高”是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句子,这里使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琉璃瓦地位的“高贵”,这是拟人的手法。
故选A。
19. ①修饰成分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写出了人生命的过程,引起读者的思考。
20. ①还是简陋的民居②石片房顶太重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 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21.①修改为“遏制餐饮浪费现象”;⑤修改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⑦修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⑨在句末添加“建设”; 将“餐饮企业管理”删去。(5分,每点1分)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按要求为之写一首小诗。(4分)
人物:郭沫若 闻一多 史铁生 雪莱 陶渊明 苏轼 李清照
要求:用两个比喻,形成“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结构;符合人物身份与特点;开头要写人物,如“苏轼,你是……”;断句用“/”间隔;字数在40-80字。
22.苏轼,你是一湾朗月,/把千里婵娟送往人们的心田;/你更是一溪激流,/大浪淘沙,/惊涛拍岸。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你更是一道闪电,/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学校和老师应该怎么做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则》中规定对学生的惩戒包括一般惩戒(如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较重惩戒(如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要求家长到校陪读等)、严重惩戒(如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改变教育环境或者限期转学等)和强制措施(如报告公安机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等)。《规则》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一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上报主管部门。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审题】《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可以让老师更清楚的知道惩罚学生的具体方法,也可以让一些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老师的哪些惩罚是正确的,是恰当的。就上述材料看,家长普遍是支持的,只是有些细节问题有异议。可针对这些提出看法,或就这一措施的意义表明看法。题目要求,可以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作时,注意身份选择,发言稿的格式,看法的表述。
参考立意:
1、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2、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拟定叫好。
3、标准可行,尺度待细化。
4、惩戒也应尊重人权。
5、正确认识陪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