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吕后)→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刘婴)
高祖惠帝吕后篡:
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吕后吕雉。
文景武昭宣元成:
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哀平孺子归新莽:
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刘婴,王莽。
说起汉朝的皇帝,你们能想起哪些呢?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西汉后期形势: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 谷永传》
思考:1.材料说明西汉后期百姓生活状况怎样?
2.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形势
百姓状况: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原因:赋税、徭役(劳役)繁重
·背景:西汉后期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进行社会改革。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王莽改制
外 戚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王莽改制
王莽称帝后,改制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绿林赤眉起义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王莽改制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人物扫描: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4、东汉建立
“祸拏(ná)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假如你是光武帝,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统治?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4、光武中兴
2.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重新兴盛?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 放心回家。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释放奴婢
减轻田租,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以柔术治天下
·农业:
(1)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的发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东汉水排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5、经济发展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措施的影响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十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面积达730多万,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与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课堂探究
皇帝年幼即位
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
太后家的男子辅政
外戚控制朝政,专横跋扈
皇帝长大,联合宦官灭外戚
宦官专权
皇帝驾崩,幼子即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皇帝 即位年 卒年
和帝 10岁 27岁
殇帝 满月 2岁
安帝 13岁 31岁
顺帝 11岁 30岁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灵帝 12岁 34岁
少帝 14岁 14岁
献帝 9岁 54岁
阅读史料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 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东汉绿釉水亭
豪强大族兼并土地,有巨额财富有私人武装,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豪强生活图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朝政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
人无宿储。
(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
人夫食妇。
三、黄巾起义
东汉晚期社会状况
政治统治腐朽
人民苦难深重
官逼民反
自然灾害频繁
三、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口号: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三、黄巾起义
请通读课本,梳理黄巾起义的基本信息。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和宗教结合起来的农民起义。
领导人:
爆发时间:
特点:
历时9月被镇压
张角
公元184年
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东汉后期朝政腐朽 2、自然灾害频繁
背景:
影响: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三、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影响?
州牧割据
重走东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
东汉为何会走向兴盛?
又为何由兴盛到衰落?
1、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
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光武中兴
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衰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政局动荡,朝政腐朽,政治黑暗;
(2)土地兼并严重;
(3)自然灾害频繁
(4)人民生活困苦。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建立:
措施
结果: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
本课小结
1.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
A
2.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A
当堂达标
3.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改制”失败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C.民族矛盾尖锐
D.灾荒连年
4.(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B
C